今天我们期盼怎样的大学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21:12

今天我们期盼怎样的大学生

2010年9月3日   13:解放周末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曹静/蒋佳妮/曹文清

刘畅 摄


  采写/本报实习生 蒋佳妮 曹文清 本报记者 曹静

    暑期刚过,校园里又响起朗朗书声。

    曾专访过大学的领导和教授、中学的校长和老师的《解放周末》“关注教育”系列访谈,今天第一次将目光聚焦于大学生这个群体。

    教育以人为本,因为“人”是教育最初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地。教育应该塑造怎样的人?社会需要怎样的大学毕业生?合格乃至优秀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品质与素质?这是教育界的一个思考重点,也是全社会的一个关注焦点。

    为此,《解放周末》采访了5位获得复旦大学2010年“毕业生之星”的学生。他们用自己的经历与见解,对“今天我们期盼怎样的大学生”这一课题作出了催人思索的解答。他们的解答,不仅值得教育界人士倾听,而且对众多家长和学生不无启迪。

主题词:热爱

王拉芝 因为喜欢,所以快乐

    特别爱笑,笑起来特别大声、灿烂,这是王拉芝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大学4年30多门专业课成绩全A,总绩点3.99,接近满分4分,托福考试110分、GRE考试数学满分,吸引了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10余所美国名校总额300多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王拉芝头上一个个耀眼的光环,让人惊呼。

    但是,王拉芝却觉得自己是个异常简单的人:“我就是喜欢想问题,喜欢做研究。 ”

    王拉芝说,自己学习的动力十分纯粹——那就是兴趣。刚进复旦大学时,王拉芝读的是力学专业。然而,经过一年的基础课学习,她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数学,尤其喜欢证明题,有时候一整天为一道题苦思冥想也乐此不疲,“当时就决定要报名转专业。虽然转数学系不容易,但还是决心试一试。 ”

    进入数学系后,王拉芝如鱼得水:“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一种快乐。 ”在数学的天地中,最吸引王拉芝的是抽象代数,其抽象但却灵活的思维方式让她深深着迷。每次上课,王拉芝都会坐在教室第一排正当中,听得特别认真。尽管平时也经常健身、听音乐,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王拉芝总能把时间安排好,保证每天超过10小时的时间用来学习、研究数学。

    因为热爱数学,王拉芝学得很活、很主动。她时常找来国内外前沿专业期刊学习、研究,一次读到一篇论文,“看了之后有很多想法,控制不住地想和作者交流一下”,于是便给作者写了封邮件,提出各种问题,还大胆提出了几条意见。没想到这位外国教授不久便回了信,此后一直与王拉芝保持联系——这位教授正是哈佛大学统计学系系主任。毕业时,王拉芝在美国10多所一流名校的争抢中,最终选择赴哈佛深造,也与这不无关系。

    学成后再回到母校复旦执教,这是王拉芝对未来的计划。毫无疑问,这个来自温州乐清一个普通家庭的女孩,会将常人看来枯燥但她所热爱的数学进行到底。

    王拉芝说:

    ●大学生一方面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不要出于功利的目的选择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要有独立能力,这其中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觉得复旦数学系让我培养成了一种很好的思考方式。

    ●大学应该让每个学生多接触不同方面的东西,了解多学科的知识。我希望一进大学先不要定专业,大一的时候大家都来“通识”一遍,等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了后再去决定。

    ●大学还是应该注重精神上的东西,而不是培养技能。大学应该是一个让学生更有朝气的地方,可以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幸福是什么,知道自己的方向。大学应该让每一个学生知道努力才有收获。

    ●应试教育里所有人都是统一的,我也曾经有过迷失,到了大学后慢慢发现自己喜欢什么,对于未来也看得更清楚。以前高中时唯一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而现在则对人生有了规划。

主题词:自主

林海音 走自己选择的路,是幸福的

    林海音是个很有主见的女孩。

    3岁起,她就在身为音乐家的母亲的熏陶下开始学习小提琴,小学五年级时被福州市中学生交响乐团破格录取,六年级时通过小提琴最高级别十级,并获得最高等级评价,初一时获福州市小提琴比赛第一名,高二时获福建省小提琴比赛第一名。

    她的身上负载了很多人的期望,她的生活似乎也已被规划好——沿着音乐的路往下走,成为一名专业小提琴家。2006年,林海音顺利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似乎一切都在顺理成章地进行着。然而,此时的她却有自己的想法:“我能想象自己如果去了上音,每天拉琴,毕业之后进入一个交响乐团,也许这会是一种不错的生活。但我想接触更多不同的事物,我觉得我能做其他更多、更有意义的事。音乐是我的爱好,我学音乐并不是为了成名成家。 ”

    在一片惊讶声中,林海音参加了复旦大学艺术生考试并以全国第一的好成绩迈入了复旦校门,而这对于她也意味着放弃音乐专业之路,成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

    在复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林海音投入了崭新的生活。经历了起初的不适应后,她逐渐喜欢上了自己的专业,并对教育学、心理学产生了兴趣:“我很喜欢站上讲台、面对孩子。站在讲台上的感觉和站在舞台上一样,都是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 ”

    当然,林海音也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把精力放到音乐普及上,一手创办了名为 “音乐操场”的社团。她曾请来日本口琴大师斋藤寿孝来复旦演出,组织过瑞典雪花乐队来搞露天音乐会,邀请上音老师为复旦学生开讲,还举办了复旦“架子鼓大赛”。

    毕业时,林海音为自己选择了新的方向——教育。目前,她供职于一家教育培训机构,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对自己四年前独立自主的决定,她很满意:“这四年来的每一天我都很开心,虽然也有辛苦,但我的大学生活很完整。”现在她的新心愿是,去国外深造,念教育心理学。

    林海音说:

    ●一所好的大学应该让每个大学生觉得不管自己在哪个方面感兴趣,都有机会去接触、去追求。不管是想要专心于学术的,还是专心于其他方面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氛围。

    ●大学生要获得信心,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老师在课堂里教就能获得的,而是通过和各种人的接触得来的。办社团、搞学生工作,慢慢就意识到自己其实有能力去处理问题。复旦对我来说不单单是一个说出去很骄傲的名号,而是让我有勇气去面对各种困难的动力。

    ●大学期间尽量少怀有功利的目的,这样收获会更大。我组织了很多学生活动,其实跟日后求职没有关系,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但没想到收获很多。

主题词:理想

李健喆 “理想为上”的创业家

    走入世博园湖北馆互动展区,名为“金声玉振”和“心水相连”的2个多媒体互动项目,让人身临其境。这两套先进的展示技术出自复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而这家公司的技术总监、创始人之一的李健喆,今年才22岁。

    2006年,李健喆作为计算机特长生被保送进复旦。从大二开始,他和四名同学组成的团队便在各类计算机竞赛中崭露头角。高密度的赛事、接踵而来的一个个奖项,不仅使团队声名鹊起,更使成员间磨合出了极佳的默契。渐渐地,他们萌生了自主创业的念头。

    创业,本是李健喆“计划外”的事:“我原本想出国留学,再回来干事业。 ”但李健喆最终选择了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要把理想付诸实践。 ”

    由理想而创业,这个理想必然宏大而美好。比尔·盖茨的梦想是让每家每户拥有一台PC,而李健喆则想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像比尔·盖茨一样,拥有一个智能高科技的家:“让人和家用电器之间的交互更便捷,让人和虚拟世界间的交互更便捷,由此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

    拿出竞赛获得的10万元奖金,他和伙伴们起步了。创业是艰苦的,为完成“金声玉振”和“心水相连”两个项目,李健喆在世博工地上奋战了2个月。赶工期、连轴转,有好几天甚至睡在了工地上。创业也是艰辛的。起初,凭借掌握的技术优势,大伙对创业前景很有信心,但当真正接触到市场后,才发觉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落差巨大。唯一的办法就是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营销和沟通能力。如今,随着对市场和行业的认知日渐成熟,公司渐渐踏上正轨。

    尽管如此,公司去年一年的总收入还不足30万,5位创始人的平均月工资不到3000元。李健喆笑言自己“做创业的事,拿民工的钱”。不难想象,若以他优异的成绩进入一家外企,收入必定远超现在。但李健喆对此毫不在意。因为他知道自己正在寻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李健喆说:

    ●当代大学生第一要有责任感,其次是要有宽容的心态,能够倾听、接受不同的声音,第三是不能急功近利。

    ●大学和职校应该有区别,每所大学都应该蕴含自己的大学精神,比如人文精神。从某种角度说,大学教育更应该关注学生情商的培养。那些缺乏人文情怀的科学狂人固然能促进科技进步,但真正推动社会前行的力量却是掌握在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手中。

    ●复旦倡导的通识教育对学生帮助很大,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大师交流的机会。老师不一定非要在知识方面给予同学多大帮助,有时,他们的几句点拨就能给你很大的启发,这反而更难能可贵。

    ●我觉得大学应该适当限制在校学生数量,一旦大学变得过大,老师的注意力会分散,这对学生就意味着教育资源的缺失。

主题词:责任

阿娜西 既对自己负责,更对社会担当

    高挑的身材,清澈的湖绿色眼眸,一口流利的中文间偶尔夹杂几个英语单词,这就是拉脱维亚姑娘阿娜西。这位复旦大学十位“毕业生之星”中唯一的留学生,已经在中国度过了5个寒暑。

    从小到大,阿娜西都是个独立的姑娘。从决定申请中国政府的留学生奖学金,到获得审批后懵懵懂懂地踏上异国求学的旅程,再到如今毕业后继续留沪深造,阿娜西都独自做出了这些自己人生中的重大决定。她说,这既要感谢父母给予的足够信任,也源于自己从小就养成的责任意识。

    从对自己负责出发,阿娜西也自然而然地认为,个人也应对社会有所担当。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阿娜西是一个爱交朋友、个性活泼、十分热心的女孩:每年留学生新生报到,她总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忙;在学校期间,她组织了复旦美欧留学生会;复旦召开全校大会,她提交了一份关于周边地区交通的“提案”……尽管是个“老外”,但阿娜西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常让她的中国同学深感惊讶。

    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阿娜西关注到民工子女的教育困境。起初,与民工小学的接触仅限于向学校捐赠学习和生活用品。然而,第一次前往学校慰问后,阿娜西被校舍的破旧和民工子女的真诚深深震撼了。联合30多名留学生,她组织发起了名为“Don’tForget theKids”的慈善社团,开始了与民工小学长期的交流支援活动。

    在阿娜西的带领下,社团每周都会派出3支队伍前往民工小学,坐地铁,换公交,每次光花在路上的往返时间就长达3个多小时。到达学校后,大家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负责教授学生英语、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识。

    今年,阿娜西结束了在复旦大学的本科学习,她决定继续留校攻读环境资源保护法。

    阿娜西说:

    ●大学生首先要独立,但团队合作能力也很重要。从我和中国朋友的交流中,我发现中国学生从小就一个人拼命学习,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大学。有时要和大家一起做某项工作,就会对其他人没有信任,偏向于自己完成。我觉得大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大学师生间需要更多互动。有些教师可能会觉得自己比学生拥有更丰富的经验和更高的学历,但也有些优秀的教师会承认我们年轻人在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等方面与他们不同,通过与我们的交流,他们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也能获得提升。

    ●毕业典礼上,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流泪了,对学校依依不舍,因为他们从进入大学后一直在这里生活、学习。学校正如家庭,这种关系不单单存在于学生和学生之间,更应该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起像亲人一样的关系。

主题词:使命

石翔 从汶川到玉树,从情感到情怀

    与石翔提起汶川地震,他的眼中充满了遗憾之情。

    石翔是成都人。汶川地震中,他的同学不幸遇难,悲痛万分的他立刻准备动身,带领一支大学生救援队前往灾区协助救灾,然而,学校考虑到安全因素没有批准此次活动。身在上海的石翔只能时刻关注救援活动的最新进展。在与救援前线多次沟通,了解到当地难民的最新需求后,他先后数次发起募捐活动,筹集帐篷、电池等急缺物资定时运往灾区。

    但是,5·12大地震中无法亲身前往救援的遗憾始终伴随着石翔。一年后,青海省玉树县再次爆发了7.1级的大地震。震后的第3天,石翔独自一人登上了开往青海的列车。

    是什么原因驱使他做出如此决定?石翔回答:“前往灾区救援的志愿者必须具备两项基本素质:一方面需要掌握丰富的野外求生技能,同时也要有强健的体质对抗高原反应,而我作为复旦登山协会的创始人,正好符合这两个要求,自己又是学生命科学的,当时就有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 ”

    到达受灾最严重的结古镇当天,石翔便加入一支由大学生组成的救援队,全力参与救灾活动。白天,石翔跟随救援队深入灾区,为地震中的受伤者包扎伤口,作应急处理。短短的一周内,他先后治疗了近300名伤员。一位藏族老婆婆在接受完他的治疗后十分感激,硬将自己从不离身的一块砭石塞给他作为谢礼。空余时间,石翔还组织救援物资的发放工作,确保这些赈灾物品能在第一时间送到最需要的灾民手中。每到夜间,石翔就几乎过起了“以天为盖地为庐”的生活,身边唯一可以御寒的只有随身携带的一顶帐篷和一个睡袋。

    从玉树归来的石翔得到了许多赞誉,但他十分不习惯用“奉献”等词汇来形容自己。从汶川到玉树,从起初的直接的情感体验,逐渐变成了一种情怀、一种自然而然的使命感。石翔觉得,与自己所付出的相比,在两次地震中的经历和成长更让自己受益良多。

    石翔说:

    ●我理想中的大学,应该培养仰望星空追求梦想、脚踏实地走向彼岸的大学生,清楚明白自己是谁,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始终追求卓越,同时勇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大学应该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更正确的人生方向,从功利的桎梏里解脱出来;对他们进行自我认识教育,帮助大学生能更清晰地去认知自己,感受身边的世界;同时也应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他们的“逆商”,提高大学生承受压力的能力。

    ●大学给人的影响很难用言语讲明,就像一种烙印,只要在一所大学学习、生活过,它就会存在于你的举手投足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