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历史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理性爱国主义主义_经验交流_川教社历史课程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10:41
国产反法西斯影片《紫日》中,有一段情节描写日本军官为将日本青年训练成暴虐杀人者,强令他们将中国百姓活活刺死。这场深刻揭露了侵略者恶魔本性的戏,却在天津、上海、北京的几场学校包场放映中,引来银幕下小学生的哈哈大笑,这让《紫日》导演冯小宁始料不及,痛心疾首。冯小宁沉痛地说:“这样的笑声足以用‘可怕’二字来形容。”这件事在社会上引发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专家学者都参与了讨论①。对此,我也感慨良多,学生对日本侵华的麻木,这不是个别问题,而是普遍性的问题,因为我在教学中早就碰到类似的情况。我感受最深的事是讲到东北三省沦陷时,我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曲,让学生感受东北沦丧后东北人民颠沛流离的悲惨生活。但结果怎样呢?凄怆的歌声一响起,下面马上有声音“难听死了”,当唱到“九一八”,“九一八”时,下面有人窃笑,再唱到“爹娘啊,爹娘啊”时,普遍地笑。这让我气愤不已。过后我进行了反思,对学生进行调查,并调整了教学的方法,摸索出了一些对学生进行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一、原因
我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漠视日本侵略史、对日本鬼子残杀中国人麻木不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l. 对日本的印象好。学生普遍认为日本动画片好看,日本樱花美,日本汽车、电器好用,日本经济发达。爱屋及乌,因为对日本现在的喜欢和向往,导致恨不起以前的日本鬼子。认为历史已经过去了,日本鬼子杀害中国人距离自己已经很遥远,跟自己本身没什么联系。
2. 历史教科书枯燥。比如抗战部分,平铺直叙,好像什么都讲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讲,几乎没有什么事件能给学生留下特别的印象,包括南京大屠杀,点到为止。难以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慨。
3. 历史课程处在基础教育中不被重视的小学科地位,学生对历史普遍不重视。累积的历史知识非常少,对历史无知,所以觉得日本人杀中国人好玩。
4. 在目前难以摆脱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历史课基本上是被学生当做考试集中突击能奏效的课程来学的,而不是作为一门影响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人文素养的课程来学的。所以学生学了日本侵华史似乎知道日本的暴行,但又没有直观的、真正进到他们血液里去的东西,等他们把考分给熬下来以后,什么历史都忘了。
二、对策
1.创设情境,引起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在实际教学中摸索发现,讲述“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一开始就用《松花江上》的歌曲或FLASH来创设情境效果并不好,因为学生没有任何情感的累积。2003年,我在网上找到了一篇文章,讲述了作者从对日本侵略感受不深到觉醒的一个心理转变的过程,他原来对日本的态度,对日本侵略的态度和今天的学生如出一辙,这篇文章简直就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于是,我决定先扔开教材,读这篇文章,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渲染气氛,培养“抗日”的感情。首先,我在黑板上写下两行大字:“勿忘国耻”、“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声情并茂的朗读这篇文章:“我生长在东北的哈尔滨,虽然从小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听着历史老师很愤恨的叫日本人‘倭寇’、‘鬼子’,看着诸如731部队之类的报道和展览,但这并不影响我儿时对日本的看法,记得小的时候,同学录上‘最向往的地方’一栏,我填的都是日本……”“我当然也听到过‘南京大屠杀’‘731细菌部队’‘旅顺大屠杀’和数不清的日本人在侵略中国时的历史,但是,我始终认为,那些都过去了,记着就可以了,干吗要抱着不放呢?两国友好不是很好吗?”所有这些话都说到学生心坎里去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来,随着主人公感情的起伏变化而变化。文章读完,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态度、对日本右翼的态度都是无比愤恨。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再来讲授抗日战争,对待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就同仇敌忾,效果好很多。
2. 跳出教材,补充感性的资料,充分表露日本法西斯的暴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材限于篇幅,对历史事件的描述简明扼要,生动的材料不多,往往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仅仅依靠教材来教学对学生是教育不足的。电影《紫日》的笑场、歌曲《松花江上》的笑声,都反映出我们对日本的侵略不是说得太多,而是说得太少了。所以每节课我都准备得特别充分,补充大量日本侵华的资料,跳出教材驰骋发挥,加上多媒体、幻灯片,加深学生对日军暴行的认识。使学生对民族对国家的感情慢慢建立起来了。我教过的学生,大多很恨日本鬼子,我非常赞同冯小宁说的:我们的孩子一辈子都应恨日本鬼子,而不是恨日本人民,这是两回事。我们教孩子爱,同时要教他们恨,恨“恶”的东西,他才能珍惜“美”的东西。不要怕血腥和暴行,不要只给孩子吃甜枣,而应该给孩子种牛痘,牛痘这东西严格说就是病毒,是变异过的病毒,多可怕,但一针下去,解决一辈子的问题 ②。
3. 在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手法,促使学生“觉醒”,强化爱国主义意识。
①把中国与日本作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我们本身对历史不能健忘。
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比较的方法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印象。比如说在讲授“南京大屠杀”时,我把同样遭受战争浩劫的南京与日本广岛进行比较,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我利用大屏幕展现以下的材料:
199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六十周年纪念日。《金陵晚报》广告“酒楼优惠”、“夫妇婚庆”,好不热闹,一派喜庆祥和的情调。电影院放映影片《婚外情》、《特工狂花》等,仅一家电影院放映一场《南京大屠杀》。南京与日本广岛同样遭受战争浩劫。而今,南京难以找到当年屠城遗址,被原子弹轰炸的广岛残骸保存完好,纪念地遍及全城,免费参观,宣传纪念品免费赠送。市中心的和平公园有慰灵碑、长明火、和平纪念资料馆,每年接待150万参观者,远远超过南京。我们长时期没有对南京大屠杀进行必要的研究和宣传,建立有关纪念设施。1979年版的全日制中学历史课本中,南京大屠杀才首次登场,直到1985年中国政府才开始在南京修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36万以上,精确不到万位。2001年8月6日,广岛公布原子弹受害死难者共221 893人,精确到个位,名单在和平公园记载。并有全面、科学、综合分析的专著《原子弹灾害白皮书》,南京则没有。
纪念大会人数:广岛,5万多人,占全市人口1/21;南京,2000人左右,最多不过1万人,占全市人口1/2800或1/560。每年清明节祭祀祖先却达200多万人③。
学生看了很有感触,议论纷纷,有的说:我从来不知道有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这回事。有的感叹:我们中国人真是太容易忘记历史了。然后我强调:对我们来说,真正可怕的不是日本右翼分子对历史的歪曲,而是我们自己对历史的遗忘。大阪国际和平中心举行“20世纪的最大谎言——‘彻底验证’南京大屠杀”的集会,这是日本人对“南京大屠杀”的又一次“屠杀”,这是“他杀”;而我们曾几何时忽视或无视南京大屠杀,这是“自杀”。
对比的材料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知道“南京大屠杀”不容忘却,日本的侵略不容忘却。
② 把韩国与中国对比,用韩国人的血性感染学生的麻木
《紫日》的笑场、《松花江上》的笑声都反映出学生对日本暴行的麻木与无知,就像当年鲁迅看到的众多中国人围观革命党人被砍头一样。韩国和中国在二战中同样受到日本的伤害,那么韩国人是怎样对待历史的呢?我让学生上网查找这方面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学生们通过这一环节,懂得了韩国人很有民族气节,会说日语的韩国当红演员金喜善在日本记者面前坚持说祖国的语言,韩国青年为抗议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而当众切指明志,金融风暴时全国人民捐黄金给政府渡过难关,所有这些让人受到非常大的刺激。韩国这种民族血性正是奉行中庸之道的中国人应该学习的。韩国人爱国的激情深深感染了学生,学生有了这样的激情对整个抗日战争这一单元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他们不再是被动地、麻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学,对日军的暴行感到非常的气愤。
4. 补充中日关系的最新资料,史实与热点联系,既加强学生学史的趣味,又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目前又面临着法西斯复活的威胁,了解历史,提高警惕。
我在教学中补充了中日关系的最新资料,如日本教科书中对他们的侵华历史只说“进入”就是不说“侵略”,不承认“南京大屠杀”。2004年,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热炒停止对华援助、挑动“东海油气争端”、向李登辉发放签证等一系列严重损害两国关系的事件。然后提醒学生,在加强与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同时,要警惕那些心怀叵测的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5.引导学生由狭隘爱国主义向理性的爱国主义过渡
狭隘的爱国主义有它的局限性。因为它无非是一个放大了的个人主义或地方主义。它缺少一个更为宽阔的视野,也缺少理性的原则;它没有注意到,我们有权利爱国,人家也有权利爱国。如果两个国家都强调自己的爱国主义,矛盾就可能发生,冲突就在所难免。日本侵略中国,也是用爱国主义、武士道精神和效忠天皇作铺垫。当然,日本兵奸淫烧杀,有兽性的一面,但是光有兽性的军队是打不赢仗的,其精神支柱就是爱国主义和类似的集体主义。二次大战快结束时日本人死不投降,动用飞机自杀式冲击美国的航空母舰,冲绳岛上有成千居民集体投海自杀,都是在爱国、忠于天皇等精神激励下做出来的事,也是爱国主义局限性的表现。
当学生们带着激情学完“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时,对日本侵华、日本鬼子充满仇恨,有的说“现在马上去打日本,杀完所有的日本人”,有的说“再放一颗原子弹下去,让他知道我们中国人的厉害”。从学生的这些话语反映出他们的爱国主义只能算是狭隘的爱国主义。那么,老师要做的事情就是引导学生向理性爱国主义过渡。
理性爱国主义,它区别于近代以前的一切蒙昧的、愚忠的爱国主义,或者极端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它强调尊重别国的历史和文化。在中国努力实现和平崛起伟大目标的今天,爱国主义一方面是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激发振兴中华、推进社会变革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这种热爱和责任并不意味着鄙视和排斥别的国家。
在世界进入经济一体化的新时代,许多基本观念都要重新调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体现主权的关税都要由国际组织来限制。欧洲共同体已经取消了国家货币,取消了国家财政政策,放弃了对银行利率的制定权,进而在政治立场上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协商一致。国家的观念越来越淡薄。取而代之的是更广泛的和平、发展、环境等原则,其更为根本的前提是对人权的尊重。
中日友好是我国政府一贯的重要外交方针,胡锦涛在雅加达与小泉会晤之后说:“尽管当前中日关系出现了诸多困难,但中国方面维护和发展中日友好的方针没有改变。”④ 作为中国民众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日本国内也同样存在着真心希望中日友好呼唤和平的朋友。比如说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国内仍然存在着主和派。现在虽然日本右翼抬头,但是支持中日友好的日本朋友也不是少数。王选女士对日索赔的过程中为她提供帮助的日本律师团和日本民众就是鲜明的例子。写书揭露日军罪行的前日本军人东史郎先生难道就不值得我们敬佩吗?只要有这部分人的存在,我们就应该相信中日友好并未过时,我们应该把大多数的日本人民拉到这个行列里来。
当老师把以上的这些道理向学生讲清楚,学生对日本的态度逐渐变得比较理性。
历史课是爱国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清末有人提出“亡国者,必先亡其史”,这个道理可反过来说,“兴国者,必先兴其史”,在我们祖国四化建设蒸蒸日上、世界一体化的今天,作为历史教师,我们更应该重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激发学生的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主要参考资料:
① 夏欣:《〈紫日〉直击历史课》,《中国青年报》2002年5月8日。
② 夏欣:《〈紫日〉直击历史课》,《中国青年报》2002年5月8日。
③《南京、广岛:两个受害之城的比较》(转自西祠》来源:新闻人茶馆——新闻时事)。
④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来源:2005-04-24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