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理想化:SNS - 玩火者的自白 - 邱致中的IT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29:31
大家看清楚了,说SNS是个新东西的有两种人:无知者和枪手。人际关系从人变成社会动物开始就有,不是那个老外总结出六度理论才有的;SNS的需求和应用在2000年的泡沫里就有,不是2005年才诞生的。那么变化在于何处?
第一,用户群方面:数量突破临界点,导致使用网络的习惯变化。这习惯又有两层意思:人们花更多的时间使用网络;人们开始有意识的将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放到网络上并形成新的习惯。数量、时间、习惯三者缺一不可。
第二,SP方面:大家终于安静下来做了点真正能用的东西(所谓能用就是指所有细节可以忍受,以及有可以让人经常上来的理由)。但是还仅限于两种东西:男人和女人的游戏,以及将现有人际关系向网络上移植。结果是One Night Stand的市场被有效满足(鼓掌,佩服在灰色地带赚钱的主),一小部分人开始考虑网络婚介;大部分人依然通过张三李四的关系在酒吧茶馆咖啡厅结实新的朋友。
第三,互联网产业方面:玩过了短信、游戏、搜索引擎、博客,大家也不再喜欢听见Web2.0,记者们、枪手们只能一致预测出SNS的美好前程。
理想化的SNS,必须具有的功能:
提供了解每个人的途径,并且要方便而充分的了解。这有两个问题:一方面每个人要愿意公开,愿意的人不要面对10页的信息列表(看看新版msn space的个人资料页,天哪!您填了吗?);另一方面,如果不提供BSP等个人化服务,势必要连接到可以获取相关信息的其他网站的这个人的页面,SP愿意么?矛盾于此,可是没有“自我”这个丰满的概念,没有“你”和“他”的血肉,怎么可能形成人际和社会? 提供各种类型各种强度的人际关系的实现。同事、同学、同乡等等……是个非常好的途径,你可以由此开始搭讪,但是同好、同行这些陌生人(甚至到最后都是陌生人,为什么非要知道他真名?)的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现实当中弱连接和强连接,模糊和清晰的人际关系关系,也总是被高智商的海龟和技术人员们忽视——他们的产品设计师不了解普通人,是在设计给他们自己使用的产品。比如说我要开刀,要找个作医生的朋友,我想找一个认识XX医院XX科室的医生的人,网络无法实现。但是现实世界却就是这样的。 结识的流程。怎么大家都只有六度这一条路?俗不俗啊?一点名字,马上现实几度,我关心几度干吗?你只要告诉我我所认识的张三认识一个李四,然后那个李四认识他就行。如果没有任何一个李四认识你就别跟我说我有什么复杂的线索,反正我也不会走这条路的。陌生人的结识一定是通过发送自我介绍邮件开始,这封信短了人家会拒绝你,长了你又懒得写,那就自动写好个人信息和相关内容。
理想化的社区,plus的功能:
根据我的性格来介绍新朋友给我。我可能未必有空总是在上面找我感兴趣的人,但是你看看我的通讯录就知道我在找什么人了嘛,再推荐几个过来我会不乐意么? 建立以后的问题:我把人际关系移植到网上是为了什么?为了和这些已经是朋友的人联络?为了让别人看我认识谁,好来找我?线下的什么聚会倒是有意思,不过不适合所有人。 成为我的人际关系存储中心。让我记录下我的弱关系,此人未必有详细资料,未必上网;但是这会成为我经常上来查找的理由 支持以标签来管理我的关系。我可以给一个人贴上多个标签,比如高中同学、飙车族、泡妞高手……
交互设计的特性要求:
别在首页上放那些大人物。难道这个就是为了给土豆巴结大人物用的?给土豆们用就要放土豆。 人际关系管理在同一个页面上完成。一共就那么点功能,都是一张列表。本来表格就让人紧张,还要我等半天看很多页面……一定要无刷新页面。 如果不跟IM整合,也就意味着用户多数时间不在线,那就让用户通过email保持沟通。
现在的主要问题:
首要的问题是SNS如果只作SNS,有没有活下去的必要和可能性? 其他问题还用说了吗?
总结:
老老实实做好SNS,等着被收购和整合。零和一同学的关于SNS的思考值得一看,不过请注意,从社区开始做SNS是锦上添花,只作SNS那连绣花枕头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