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SNS:中国式SNS对阵Myspace - IT Player | 刘平平的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03:17
我是做SP 的,在我看来,web2.0 跟 SP的结合才有价值。其实跟 sp相关的web2.0 的东西已经不少:一度火热而今冷却的moblog,跟网站资源密不可分的线上线下结合的第二代交友,老冒在玩的IVR日志,以及在下曾经试水的新短信交友业务"朋友圈"……但正如大家看到的,资源主导一切。 moblog至今散落在各家 bsp, IVR日志因为音质的限制而少有人去收听,我尝试的短信交友因为用户基数太小而玩不动,只有亿友网和碰碰网,依托外部投资,以及既有的 sp和网站基础,才能把 sp2.0 玩下去。
sp发展到现在,对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当之高。有再好的业务,没有钱,没有关系资源,不但赚不到钱,而且逃不掉被别人抄袭赶超的命运。但从另一方面说,正是这种情况逼迫大家探索全新的业务模式。找到新的模式,可能不仅仅意味着有新的增长点,更重要的是,重新洗牌的机会说不定就在其中--在不一样的渠道,用不一样模式,捕获不一样的人群,发掘不一样的需求。根据我最近的了解,各家 sp对新业务的需求不是一般的迫切。好产品是新推广的前提。先不管推广资源如何,总要在产品上一起步就有过人之处吧?
04年的时候,有人在 SP人扎堆的地方SP论坛讲,无线互联网必将沿着互联网的发展道路走下去。一时之间,似乎大家都在顶这个观点。我当时就不以为意,不只是因为无线互联网比互联网晚了几年,本就可以避开前车之鉴抄近道;更重要的是,无线互联网和互联网的用户界面不同,用户习惯也不一样。这就意味着,假如有人硬要把自己手里的 SP 业务往互联网的模式上靠,最后一定走不通。
说这个其实是想跟互联网的兄弟们"炫耀"一下:路线不能照抄,思路却颇多助益,在很多地方,无线互联网是完全可以走在互联网前头的。看看国内比较有赢利相的 SNS交友网站,亿友结缘空中,碰碰源自浩天,都是从无线互联网"自下而上"冒出来的。回头看看互联网里面,静悄悄没什么动静。
同一时间,大洋彼岸的美国,myspace.com 正面临着"把美国的青少年用完"的"困境":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不用很久,所有的美国青少年就全都成为 myspace的会员了。
在中国,无线互联网引领潮流;在美国,互联网一马当先。这说明什么呢?
先说 myspace。他的一些硬指标令人望而生畏:用户数;PV ;投资额。但是,没人说 myspace 已经看到赢利的曙光了吧?或者挑明了说:美国有无线业务吗?
看看国内的亿友网和碰碰网。单从格局上看,与 myspace一般无二,彻头彻尾的雷同。不同之处在于:
1.  Myspace是以炫酷的内容和形式来吸引年轻人加入:
……最初得知这个网站的都是洛杉矶最漂亮最酷的一群人――摇滚乐手,年轻艺术家,模特,演艺新秀。所以,当人们开始发现这个网站的时候,那感觉只能用 "惊艳 "二字形容。……
而亿友网和碰碰网,是沿着多年在线上线下形成的对异性交友的天然敏感来吸引用户的。
2.Myspace 是以音乐为主打。这一点从iPod的成功也能看出一些端倪。相比之下,这招在中国不会灵。亿友网和碰碰网的着力点在于交友信息的全息化,以及兴趣圈的泛化。包括猫扑在内,所谓圈子,更多的是一种论坛式信息铺陈的结构,你可以不发帖,但是回帖也可以混个脸熟。
3.Myspace 没有解决计费问题。用户群起来以后,怎么收钱?广告自然是个好方式,但只这个还不够。相比之下,背靠SP 的亿友网和碰碰网则不需要担心这个。一条短信,或者一个push,用户自然会知道该把钱交到什么地方去。
4 .Myspace没有实现线上线下互动。登录之后,可以自定义条件搜索想要的好友,搜索结果中显示好友的照片,如果在线,会有很明显的标志"嘿,她在线";可是,如果她不在线呢?如何快速的联络到她?在国内,这个问题已经在多年的聊天业务运营中解决了,透过短信,用户之间可以保持 24小时的不间断联系――理论上。
5.Myspace 依然需要对用户习惯进行强化培养。在国内,手机用户早已习惯查看短信,乃至彩信;随着WAP 业务的发展,浏览过WAP窄小页面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从 WAP上下载图片铃声。
从以上可以大概看出,单就业务基础而言, Myspace不见得拥有比亿友网和碰碰网们更好的土壤。如今,已经上市的空中网对 SNS的投入似乎依然保守,更不用说要以此为概念炒作;相比之下,拥有与Myspace 类似投资背景并立志成为中国的Myspace的的碰碰网正在力争上市,应该会尽快做出漂亮的成绩。
保持对 SP+SNS 的关注,显然无法止步于概念,必须要见到实际效益。写blog的过程,是梳理思路的过程,同时是交流的开始,我抛了砖,各位有玉尽管砸过来,无论哪个互联网,都讲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