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的浮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20:30

 “记者日”的浮想 江南稻米 

2000年起,每年的118日是“中国记者节”。作为在新闻报道中耳濡目染长大的我,在“记者日”到来之际,觉得很想说点什么。

百度对“记者日”的解释是:“新中国确立"记者节"的意义,表明党和国家对新闻界和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关怀和重视,既在确认新闻从业者的社会地位,更在鼓舞和激励新闻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为正义事业呼吁,做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可见媒体对记者的评价是相当地高:记者的地位十分重要;党和国家十分关怀和重视;有着优良的传统;担当捍卫正义事业呼吁的责任;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媒体评论媒体人能不好吗,嘿嘿)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的生活中的确离不开记者这个行当,是他们把各地的各种新闻,通过媒体送到我们的眼里和耳里。从国家大事的传播,到街头巷尾的消息流传,都倾注着他们辛勤的奉献;很难想象若没有记者我们的生活将会是怎样,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寂寞无声死气沉沉。他们对社会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他们的能量往往超乎寻常,他们的特殊地位常常使他们凌驾于社会之上,因此被人们冠以“无冕之王”的称号,我看是非常恰如其分名副其实的。

我自幼对能在媒体上舞文弄墨的人佩服的是五体投地,觉得干这行的人思维敏锐,伶牙俐齿,笔锋犀利,是正义的化身。特别是他们的荷包里揣的那个“记者证”,就象是过去的“全国粮票”,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处通用,令多少人肃然起敬。特别想做这样的人。到了高中,我曾把记者职业当成了奋斗的目标,没事时就读书读报,操练笔头。看到有征文启事时,还偷偷地给报社杂志投过稿,结果总是石沉大海,没有一点音讯。然而我依旧我痴心不改。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认为自己的东西不能在媒体露脸,肯定是自己的功力不够、火候欠缺。最后我终于没能当上“无冕之王”。

参加工作后我渐渐地明白,理想与现实相实际其实是相距甚远的,多半人是无法实现学生时代的理想。因为当今的社会现实是不允许人们自由地选择职业,特别是在今天僧多粥少的年月,是由不得你挑三拣四。能有一份还稳定的工作就足以让许多人垂涎三尺了。 

 随着岁月的推移,我对三百六十行的看也是不断地与时俱进。现在看来没有当记者也许是幸运。因为如今的新闻,许多的是真假难辨,加之有的媒体格调低下,有些新闻工作者品行不端,把媒体搞得乌烟瘴气。不信你看:半夜的电视尽是性广告,凌晨的电台中里的都时治生殖器的内容。好像中国人的性功能危机四伏。有的记者就象苍蝇一样,到处寻找肮脏的东西,只对明星的隐私感兴趣,只对有油水的事件上心。着实是让人不敢恭维。

如今的媒体中,有偿新闻,假新闻,花边新闻,八卦新闻,比比皆是。有的单位一不留神得罪了何方神仙,媒体登一篇负面的报道,就能使单位的领导灰头土脸,甚至可让一个企业倒闭,让一方百姓遭殃。前不久的农夫山矿泉水有砒霜,海南的香蕉致癌,大米有毒,豆角有农药,玉米含转基因,饺子有敌敌畏……就是最好的例子,使许多企业农户遭殃。简直让中国人是提心吊胆,不知道真假,不知吃什么才好。这仅是民生方面的。至于政治方面的也是“罄竹难书”,我们小民就不好多谈,说多了恐怕连我的博客审查关也过不了。

看来权力的确是腐蚀剂,只要是手中有权力,不管是什么职业,在同样的体制下,产生腐败的比例是基本相同的。不会因为职业的伟大高尚而有所不同。辛勤的园丁、白衣天使、人民卫士以及公仆们谁能例外?党和人民的喉舌耳目又怎能坐怀不乱目不斜视呢。有了钱就可能偏听偏信,有了利就会言不由衷。封口费越来越贵,劳务费越来越高,润笔费越来越多,拉赞助越来越狠,最后导致报道越来越多水分,挤都挤不干,干货越来越少,百姓越来越不信了。网络上不是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流言有根有据,基本属实,越来越像新闻;新闻捕风捉影,随意夸大,越来越像流言。”应了“真亦假时假亦真,真真假假难分清”的话,局外人更是云里雾里的摸个清头脑。这是对媒体最尖锐的讽刺,不知记者们会作何感想。

任何职业都必须讲职业的伦理和道德,就是种菜扫马路的也不能例外,何况肩负着正义的使命的职业,更必须如此。否则权力责任越大的人,造成的危害就越深。因为你一张嘴能说出真象也能道出谎言,能使人升迁也可能使人降职;一支笔能妙笔生花也能寒霜落叶,让一个企业兴盛或衰亡;甚至把千百万人引向歧途,把社会颠覆,不是有“一支笔能抵百万兵”的说法吗?

也许有人不以为然,认为我是一竹竿打翻一船人,可能是个偏执的人,以一盖全。我确信有些媒体工作者是有职业道德的,但不多!实践早以证明所谓“大多数”是不可信的。我们常说,一粒老鼠屎打坏一锅汤,现在是一把老鼠屎打坏一碗汤;不是害群之马而是害马之群。所以是哪个庙里都有屈死鬼,那个群里都有替罪羊,只能自认了。

在人家欢欢喜喜过节时我却不识时务地泼点脏水,也许太不识相啦。管他的,在我的朋友面前和自己的博客中露露脸,谁也管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