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之流:1993年 波折的1558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15:36:39






1993年,中国股市的宏观环境不断改善,资本市场渐渐走上正轨。
新年开市后,股指一路走高,2月中旬就达到了历史高点1558点。
但随后股指一路走跌,持续多年的熊市也由此开始。
这一年,有的人倾家荡产,有的人则一夜成名;有的人妄图操纵市场,但更多的人却被市场操纵。[我来说两句]



杨百万:转折1993
杨百万全国出名了
1993年之前,杨百万在上海股民里也算是家喻户晓的响当当人物了。1988年,他发现了倒腾国库券也能发财,开创了国库券异地交易的新时代,一年赚了20倍。1989年,杨百万成了中国第一代的职业股民,一只电真空,半年获利800%。1990-1993年,杨百万操作豫园商城,赚了100倍。 [阅读全文]
1993年前的杨百万
杨百万真名杨怀定,原先是一名普通的工厂工人。1988年,杨百万因故从工厂辞职,自谋生计。在此之前,杨百万已经靠搞副业赚到了5万多元。一开始,杨百万听说温州实行利率开放,利息可以高到13%,于是他就想,把这5万元拿到温州去房贷,一年利息比自己当初一年工资都高。可是当他买了去温州的船票后,他又从上海报纸上看到另外一个消息……[阅读全文]
1993年后的杨百万
1993年,杨百万在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专题节目中畅谈股份制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随后,收看了这期节目的沈阳财经学院院长专程飞到上海,邀请他到沈阳财经学院为大学生讲课。当时教授金融课、证券课的教师都没有炒股经历,讲课基本是纸上谈兵。杨百万上课那天,教室却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爆满,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热情,下课后都把他团团围住。 [阅读全文]

中国第一股民杨百万

杨百万签名售书

杨百万被股民包围





“苏三山诈骗事件”震撼股市
所谓“收购”是个彻底的骗局
广大的股民听到苏三山被“收购”的消息,自然是像打了鸡血一样。结果,11月8日星期一开盘后,苏三山买盘汹涌而来,从8.3元开盘价蹿至11.5元收盘,成交达2000多万股,成交金额2.2亿,换手率高达42%,当日飙升39.88%。但是,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这个所谓的“收购”是个彻底的骗局。 [阅读全文]
骗局制造者为湖南人李某
1993年5月上旬,李某携公款100万元杀奔深圳,10月7日和8日以7.85元和7.60元的价格买进了15万股苏三山股票,还透支1000万元买进31万股其他股票,但很不幸,接着就被套了。为了求得解套,收回公款,李某便生出了靠假消息来瞒天过海惊天计谋。11月2日,李某在北海找人刻了一枚正大置业公司的印章,然后回到湖南株洲,于5日向《深圳特区报》和海南《特区证券报》发稿说正大置业已收购250.33万股苏三山股票,占总股本的5%。没想到《深圳特区报》没发这个无法证实的消息,但是《特区证券报》却中招了,第二天,也就是11月6日,该报就把李某的稿子登出来了。 [阅读全文]
证券历史上一个重大教训
对于自己的损失,股民基本都无处诉苦,即便诉诸法律也无济于事。长沙市南区人民法院认为,股民做出购买或抛出股票之抉择,其风险与盈利当自己负责。 [阅读全文]

苏三山股票认购证

《深圳特区报》幸免骗局

《看懂股市新闻》是个大问题





股市风险与媒体责任
证券投资离不开信息,更离不开持续流动的信息披露。而媒体是信息最主要的载体,同时,信息的生产与再生产也离不开媒体。因此,我们可以说,证券与媒体有着天生的联系。
中国的证券市场也从一开始就与媒体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中国股市诞生的最初,监管层就建立了指定媒体发布制度,1993年4月由国务院颁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63条就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将要求公布的消息刊登在证监会指定的全国性报刊上。”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与证券市场的繁荣,中国的财经证券媒体也如雨后春笋,迅速崛起。尤其是到了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了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渠道,证券与媒体的关系则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对于普通的证券投资者来说,媒体更是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媒体不但可以为普通投资者提供必要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媒体作为一个客观的观察平台,可以起到监督市场的作用,通过曝光不良市场行为等方式,维护市场的三公原则,为处于弱势群体的中小投资者立言。
正是因为媒体对于证券市场具有这样重大的意义,媒体本身报道的及时性公正性以及客观性也就成了我们对证券财经媒体的基本要求。然而,事实却往往事与愿违。从证券市场诞生的那一天起,媒体报道假消息造成市场波动的事件就屡见不鲜。
我们不难发现,媒体的新闻报道对于市场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一旦出现虚假消息,则造成的后果可能不堪设想。也正是因此,作为投资者的守护人,媒体有义务维护自身报道的准确性,以尽量减少对市场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如今,中国已经进入了全民投资全民理财的时代,投资者对信息需求的渴望程度大大提升,媒体的报道将会比任何一个时代更密切的影响市场与投资者。此外,今日中国投资者中仍有很多缺乏市场投资应有的知识以及风险意识,而这也需要媒体人继续做好投资理念的普及工作以及风险提示。
总而言之,在未来,新闻媒体特别是财经类媒体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做好信息传播工作,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在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积极稳妥发展中的作用。 [我来说两句]


似水之流:1993年 波折的1558点
来源:搜狐证券 作者:崔传刚
2010年10月21日16:12
第1页:杨百万:转折1993第2页:“苏三山诈骗事件”震撼股市第3页:股市风险与媒体责任
摘要:
1993年,中国股市的宏观环境不断改善,资本市场渐渐走上正轨。新年开市后,股指一路走高,2月中旬就达到了历史高点1558点。
但随后股指一路走跌,持续多年的熊市也由此开始。
这一年,有的人倾家荡产,有的人则一夜成名;有的人妄图操纵市场,但更多的人却被市场操纵。
一人:
杨百万:转折1993
1993年,杨百万算是全国出名了。
1993年之前,杨百万在上海股民里也算是家喻户晓的响当当人物了。1988年,他发现了倒腾国库券也能发财,开创了国库券异地交易的新时代,一年赚了20倍。1989年,杨百万成了中国第一代的职业股民,一只电真空,半年获利800%。1990-1993年,杨百万操作豫园商城,赚了100倍。
 
但真正让杨百万的名号响彻全国的事情,却发生在1993年。
这一年,杨百万第一次出门去南京讲课。他在南京对股民讲,经过一番快速上涨后,大盘即将调整,大家要冷静。但当时的人们仍然沉浸在牛市的美妙中,而同行的其他股评家则纷纷唱多,认为股市起码要涨到1800点,所以,杨百万的话当时没有多少人听进去。但不到一个星期,大盘开始暴跌。杨百万于是一炮打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1500点高位时,杨百万已经抛掉了手上所有的股票。
1993年前的杨百万
杨百万真名杨怀定,原先是一名普通的工厂工人。1988年,杨百万因故从工厂辞职,自谋生计。在此之前,杨百万已经靠搞副业赚到了5万多元。
一开始,杨百万听说温州实行利率开放,利息可以高到13%,于是他就想,把这5万元拿到温州去房贷,一年利息比自己当初一年工资都高。可是当他买了去温州的船票后,他又从上海报纸上看到另外一个消息:上海要开放国债交易了。精明的老杨于是算了一笔账:银行每年利率5点几,三年国债年息就超过15点,这个比去温州还合算!
于是国债交易开市第一天,杨百万就早早地去买进了。第二天,周围的人才开始想明白这是咋回事,蜂拥去买国库券,结果100元面值的国库券一下子就涨到110了。杨百万转手就赚了10%。这是杨百万证券市场上挣到的第一桶金。
首次成功之后,杨百万就开始倒腾国库券,后来他发现,全国8个国库券交易试点的价格不一样。聪明的杨百万一下子就萌生了一个念头:做国库券的异地买卖,利用差价来获取利润!
异地买卖国库券,不但开了中国此类交易的先河,更重要的是成就了杨百万。光靠倒腾国库券,杨百万就赚了20倍。
杨百万的声名很快就得到了传播,而聘请保镖等行为,更让他的个人魅力有增无减。终于,老杨的事迹被当时的上海市市长朱镕基知道了,还做了批示,送了这个杨怀定一个绰号——杨百万。于是,杨怀定从此就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杨百万了。
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是杨百万能够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杀出一条血路的重要原因。而见好就收也是杨百万性格中的另外一个重要优点。
1989年,看到债券的潜力已经被自己挖尽,杨百万便迅速把目光投到了当时还处于萌发期的股市中。
当时,杨百万在《中国金融》杂志读到一篇文章,说由于保值利率过高,导致银行贴钱太多,已经面临亏损。杨百万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个利率将下调的信号。于是,在深思熟虑之后,他果断的卖出全部债券,转而以90多元的价格买入电真空。半年后股市暴涨,杨百万的电真空涨到800元。
在随后的几年中,杨百万又陆续操作豫园商城,轻工机械和爱使股份等几只股,每只股他都获利丰厚。
1993年后的杨百万
1993年,上证指数从1500点跌倒了300多点。据说在那一拨行情里,有95%的散户被灭掉了。其中甚至还有部分人,知道现在也没有翻身。
但1993年却是杨百万成名立万的一年。成功的逃顶,让杨百万在全国股民心中的形象也高大了起来。
而杨百万的人生轨迹也在这一年发生了重大转折。原先颇为高调的他渐渐远离市场中人的视线,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讲课和专栏写作上。
1993年,杨百万在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专题节目中畅谈股份制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随后,收看了这期节目的沈阳财经学院院长专程飞到上海,邀请他到沈阳财经学院为大学生讲课。当时教授金融课、证券课的教师都没有炒股经历,讲课基本是纸上谈兵。杨百万上课那天,教室却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爆满,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热情,下课后都把他团团围住。在此之后,大量的学校都邀请他去讲课或者演讲。最让杨百万兴奋的是,2000年,杨百万还走上了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讲台,为大学生和MBA研究生做证券专题讲座。
杨百万还在权威的证券杂志《证券市场周刊》中,设立了杨百万评股专栏——“散户之窗”。这个栏目十分受人喜爱。很多读者都是冲着杨百万的专栏,才去买这份杂志的。
可以说,如果在市场上杨百万获得了财富,那么通过讲学或者专栏写作,杨百万则获得了更多人的尊重与爱戴。
1994年开始,杨百万连讲课也渐渐少了,并且尽量不接受采访。2003年,他写下了《告别散户》一文,宣布不再撰写股评文章。
但杨百万却始终没有离开股市,只不过是更换了战斗的方式。早在2000年前,杨百万就致力于总结自己的操盘经验,并开发出一套技术分析软件。为了软件的推广销售,他还成立了公司。“股市已经融入到我的生命,因为股市养育了我,造就了我。”杨百万说。
2007年中国股市再次出现6000点大牛市的时候,我们再次在各类媒体上看到了杨百万的身影。作为一名征战多年的老股民,杨百万并没有一位的鼓吹市场的机会,相反他一再提醒中小投资者,一定要注意市场的风险。
有媒体问他,为何对散户始终抱有同情帮助之心?杨百万回答说:“散户是很需要帮助的,他们手里有些余钱,投资渠道不多,为了保值增值投到股市里面去。但是他们中许多人缺乏应有的证券投资知识和理念,从今天机构越来越多的证券市场上来看,散户是弱者,弱者是需要帮助的。”
他说,“我现在的工作,就是为散户站岗放哨。”
第1页:杨百万:转折1993第2页:“苏三山诈骗事件”震撼股市第3页:股市风险与媒体责任
一事:
“苏三山诈骗事件”震撼股市
1993年,在证监会等监管层的努力之下,中国的证券相关法规大量出台。这一年的4月22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我国证券市场首部法规性文件。6月26日,中国证监会公布《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对信息的披露做了十分详尽的规定。这是国内第一部有关证券信息披露的法律。
随着对股票交易以及与信息披露的规范相继出台,媒体在信息披露中的作用也凸现出来。由于当时的网络还不发达,所以,报纸杂志就成为了股民获取消息来源的最主要途径。这一年年初,1991年创刊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专刊》正式改名为《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也正式创刊。到年底11月份,《证券时报》在深圳创刊。这三份报纸后来被合称为“三大报”,成为证监会指定的三大信息披露报刊。除了这三大报之外,其它的媒体也陆陆续续在报纸上开辟证券投资板块,或者大量报道证券信息。
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推动了证券媒体和证券新闻的发展,但是,由于当时全社会对于媒体的证券资讯报道缺乏风险意识,媒体也一不小心就会被不良的投机者利用,成为虚假消息的传播平台。
“苏三山诈骗事件”就是证券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教训。
1993年11月6日,海南《特区证券报》在头版头条刊登广西“北海正大置业有限公司”给该报编辑部的信,信中称:“到11月5日下午3时30分,北海正大置业公司已经持有250.33万股江苏昆山三山公司股票,占该公司流通股的5.006%”,并且正大置业公司“将按规定程序继续收购该公司的股票”。
这一条公司收购的消息立刻引起了投资者关注。根据《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任何法人直接或者间接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达到5%时,应该在该事实发生之日3个工作日内,向该公司、证券市场交易所和中国证监会做出书面报告并公告。就在不久之前的9月份,中国宝安集团就曾经宣布持有上海延中实业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超过5%,结果引发了延中实业的股价飙涨,不到一个月时间,延中的股价就有8元多涨到19.99元。
有延中实业的先例在前,广大的股民听到苏三山被“收购”的消息,自然是像打了鸡血一样。结果,11月8日星期一开盘后,苏三山买盘汹涌而来,从8.3元开盘价蹿至11.5元收盘,成交达2 000多万股,成交金额2.2亿,换手率高达42%,当日飙升39.88%。
但是,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这个所谓的“收购”是个彻底的骗局。
首先,从股本上来说,苏三山总股本为10 132万股,其中法人股5 132万股,个人股为5 000万股,而“北海正大置业公司”持有的250.33万股只占个人股的5.006%。根据《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47条规定,只有超过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达5%时,才需要发布公告,而法人股同样也属于普通股,所以250.33万股远没有达到必须公告的数额。
接着,11月8日收盘之后,深交所就立即发表声明,称北海某公司收购苏三山事件与事实不符,是谣言。
11月9日,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发表谈话称,所谓广西北海正大置业有限公司收购江苏昆山三山实业股份有限公司5%股票一事,经过初步查证,并无此事。证监会发言人在召开的紧急新闻发布会上说,证监会尚未收到“正大置业”口头或书面报告。证监会还表态说,《特区证券报》应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应法律责任。
同一天,深圳证交所发布声明称“收购苏三山”不排除系欺诈行为的可能性。
11月10日,广西北海市工商局称,当地并无“北海正大置业”这家公司。深圳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登记公司也均没有“北海正大置业公司”开户和交易的记录。
11月24日,骗局制造者被依法逮捕。司法部门根据《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此办法在事件发生的一个半月前颁布,即1993年9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发布)对其收容审查。
原来,骗局制造者为湖南人李某,是湖南某县的物资局干部。1993年5月上旬,李某携公款100万元杀奔深圳,10月7日和8日以7.85元和7.60元的价格买进了15万股苏三山股票,还透支1000万元买进31万股其他股票,但很不幸,接着就被套了。为了求得解套,收回公款,李某便生出了靠假消息来瞒天过海惊天计谋。11月2日,李某在北海找人刻了一枚正大置业公司的印章,然后回到湖南株洲,于5日向《深圳特区报》和海南《特区证券报》发稿说正大置业已收购250.33万股苏三山股票,占总股本的5%。没想到《深圳特区报》没发这个无法证实的消息,但是《特区证券报》却中招了,第二天,也就是11月6日,该报就把李某的稿子登出来了。
至此,整个骗局才被完全揭穿。
“苏三山诈骗事件”使得股民着实尝到了虚假信息的苦头。11月8日苏三山股票大涨,李某顺利出货解套,但没想到,当天深交所就出来辟谣,造成苏三山第二天第三天股价急跌,这使得8日跟进买入苏三山的股民损失超2000万元,套牢1.2亿元。对于自己的损失,股民基本都无处诉苦,即便诉诸法律也无济于事。1994年12月长沙两位大户告湖南信托投资公司和其开设的湖南财信证券上市证券交易部提供苏三山股票的虚假消息,使两人损失27540.96元。长沙市南区人民法院认为,股民做出购买或抛出股票之抉择,其风险与盈利当自己负责。
第1页:杨百万:转折1993第2页:“苏三山诈骗事件”震撼股市第3页:股市风险与媒体责任
一思:
股市风险与媒体责任
证券投资离不开信息,更离不开持续流动的信息披露。而媒体是信息最主要的载体,同时,信息的生产与再生产也离不开媒体。因此,我们可以说,证券与媒体有着天生的联系。
中国的证券市场也从一开始就与媒体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中国股市诞生的最初,监管层就建立了指定媒体发布制度,1993年4月由国务院颁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63条就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将要求公布的消息刊登在证监会指定的全国性报刊上。”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与证券市场的繁荣,中国的财经证券媒体也如雨后春笋,迅速崛起。尤其是到了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了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渠道,证券与媒体的关系则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对于普通的证券投资者来说,媒体更是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媒体不但可以为普通投资者提供必要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媒体作为一个客观的观察平台,可以起到监督市场的作用,通过曝光不良市场行为等方式,维护市场的三公原则,为处于弱势群体的中小投资者立言。
正是因为媒体对于证券市场具有这样重大的意义,媒体本身报道的及时性公正性以及客观性也就成了我们对证券财经媒体的基本要求。
然而,事实却往往事与愿违。从证券市场诞生的那一天起,媒体报道假消息造成市场波动的事件就屡见不鲜。
1993年发生的“苏三山诈骗事件”或许是最早引起全国关注的媒体虚假报道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来自湖南的李某向海南《特区证券报》某公司要收购苏三山的虚假消息,而《特区证券报》在没有核实消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就为了获得眼球,擅自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这条虚假消息。可以说,在这次诈骗事件中,《特区证券报》没有表现出一家媒体的专业素质。
同样在1993年,《证券市场》周刊发表了“明年起对股票收益征收所得税”的消息,且示意税率为20%。这一消息导致大盘应声而落。后来证明这个消息子虚乌有,而《证券市场》也受到了证监会暂停其刊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三个月的处罚。
2008年,某报发表《招商银行:投资永隆银行浮亏逾百亿港元》的新闻,导致当日招商银行以及银行股大跌。后来经过查证发现,该新闻也是不折不扣的虚假新闻……
从以上几个例证,我们不难发现,媒体的新闻报道对于市场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一旦出现虚假消息,则造成的后果可能不堪设想。也正是因此,作为投资者的守护人,媒体有义务维护自身报道的准确性,以尽量减少对市场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如今,中国已经进入了全民投资全民理财的时代,投资者对信息需求的渴望程度大大提升,媒体的报道将会比任何一个时代更密切的影响市场与投资者。此外,今日中国投资者中仍有很多缺乏市场投资应有的知识以及风险意识,而这也需要媒体人继续做好投资理念的普及工作以及风险提示。
总而言之,在未来,新闻媒体特别是财经类媒体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做好信息传播工作,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在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积极稳妥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