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思现象”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02:02

C篇:

管理:管什么?

——解读洋思人的管理思想

蔡林森喜欢说“怎样干好就怎样干”。他将“包”字引进校园,实行严格的制度管理。对洋思中学的管理,知者一向颇多微词。我们就曾听到许多议论:洋思的“准军事化”管理,太死太严,是否有悖于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有的甚至认为,这种过于严酷的制度管理“不近人情”。

而走进洋思,所见、所闻、所感使我们对这里的制度管理有了全新的认识。洋思十几年来的严格管理,其实都紧紧地围绕着一个“人”字——如何能更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能,在鼓励人的思想解放、精神自由和个性张扬上大作文章、作好文章的。

【洋思叙事】

之一:将“包”字引进校园

蔡林森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校长,他的管理思想的根也在他脚下的这片土地上。1982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给刚刚担任校长的蔡林森莫大的启发。他借鉴农村改革成功的经验,灵活、巧妙地把“包”字请进学校,一切都以“利益”驱动,要求各科老师都要包教学质量,并制定了相应的岗位责任制。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改革、创新,洋思中学已由当初的“包”教学成绩发展到今天的“无所不包”,责任制无处不在——

校长要包学校全部工作创一流水平,其中包括德育工作的创优、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体育的达标、学校的安全稳定、青年教师的培养等;

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要包学生巩固率、合格率、毕业率、优秀率达标,包后进生转化,包学生德、智、体协调发展;

后勤人员要包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如食堂工作人员要包食物安全卫生,菜谱科学合理;包师生准时吃到热饭热菜;保证菜肴烹制味美可口。宿舍管理人员要包宿舍内、浴室内无打闹、欺侮小同学现象,无失窃现象,等等。

洋思的承包责任制有严格的奖惩措施作保证。近年来,学校挤出资金,加大了奖励的力度。同时,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教职员工,出了问题,完不成承包任务,都会受到处罚。2001年11月,一名生活指导老师因处理宿舍内一起偶发事件不力,且未及时上报学校,被辞退。

一个“包”字,给学校注入了不尽的活力,带来了不尽的效益。

1998年前,洋思中学只有9个班,到2001年已经逼近50个班。规模急剧膨胀,一不留神,就可能造成教学质量的滑坡,从而砸了洋思这块金字招牌。在严峻的形式面前,学校又拿出“包”的法宝,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实行分校制。一个年级设两个分校,全校六个分校。学校定期评选最佳分校,予以表彰奖励。分校长通过竞选演说、教师民主投票、学校综合考核产生,任期一年,一年后优胜劣汰,胜任者再通过竞争上岗。分校长可以自行“组阁”,选配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各一名,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管理权、办公经费使用和奖金考核发放权、人事调配权,同时必须根据自己的“竞选纲领”与学校签定责任书。

第四分校校长刁勇是一个才工作三年、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在竞选中脱颖而出。他与学校签定的责任书内容包括:卫生、纪律创全校一流;教学实绩优于全市最好的兄弟学校;学生合格率100%;所有年轻教师能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教学,讲课合格;所有老师无体罚学生、向家长索要钱物等师德问题;无流生;无重大教学事故、安全事故。在就职演说中,刁勇向学校作出了“人在阵地在”的保证——尽个人一切努力完成承包任务;向自己分校的师生发出了“向我开炮”的誓言——愿以身作则,带头苦干。其他分校也不甘示弱,六个分校展开了激烈竞争。

分校间的校长在比,学生在比。比活动中得奖多,比一日常规扣分少;比学生进步人数多,比工作拖拉马虎现象少;比教改步子谁迈得更大,比工作措施谁更实。

 

之二:让最能教学的当教导主任

洋思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教训,因为没有一个课上得好、上得有特色的教导主任,致使学校的教学改革举步维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精明和务实的蔡林森认识到:要使学校教学工作上高水平、出高质量,就必须不拘一格,让最能教学的人当教导主任。

1987年,蔡林森根据教学实绩,果断地提拔刚从代课教师转成民办教师、年方24岁的秦培元担任副教导主任。小秦老师1982年高中毕业后来该校代课,虽然教学时间不长、经验不算丰富,但是,他工作肯干、肯钻,备课认真,课堂教学效果不错,作业基本上能当堂完成,给其他老师引了路子;1989年,同样将朱明德提拔到副教导主任岗位。

蔡林森有了这些最能教学的教导主任,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得心应手多了,在他们的努力实践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渐渐成型,不断走向成熟。这些教导主任十几年来积极工作,不负众望,在学科教学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们数十次到外地上示范课、研讨课,现在都担任学校副校长。1995年,秦培元还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长江后浪推前浪,近几年来,洋思中学陆续进了200多名新教师,学校又将其中教学实绩突出的汤宏程、高正国、刁勇、朱向军、凌俊、曹伟林等一批新人分别推上了分校长的岗位,谁教的好就用谁,在洋思校园蔚成一种风气。

 

之三:生活也是一门课程

在洋思中学的生活区,随处可见“学会吃饭”、“学会睡觉”、“学会洗澡”等标语。不知情者不晓,其实这里面大有学问。

蔡林森有这样一个观点:教好学生,生活是一本书,也是一门课程,这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第四条渠道”。

这个“生活课程”,就是在学生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引导、训练、管理,使之学会自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活动,具体内容涉及吃饭、睡觉、洗衣、洗澡、整理衣物、管理财物、交际交往等方方面面。

在洋思采访时,我们看到了学生吃午饭的情景:11点30分,下课铃响后,全校学生同时走出教室,有秩序地走进餐厅。等本桌的8名同学都来齐了,值日生负责分饭、分菜。楼上楼下3000多名学生同时用餐,听不到任何喧哗,没有人乱跑乱蹿。20分钟左右,所有学生全部吃完,并将餐桌、碗筷洗刷干净。我们注意到,不少餐桌上都有一个插着一只绢花的精巧小花瓶。司务长告诉我们,那是文明餐桌的标志。文明餐桌有4条标准:1、分菜公平,2、桌面整洁,3、无剩饭剩菜,4、不讲闲话。要求分菜时,学会关心人,先人后己,不厚此薄彼;吃饭时,先多吃饭少吃菜,再少吃饭多吃菜,最后喝汤,保证不剩一粒米。

洋思的学生大多是寄宿生。早晨起身铃响后,先醒的同学必须叫醒同室所有同学,然后上铺的同学先整理床铺,后到水池上洗漱,下铺的学生则反之,这样,3000多名学生20分钟之内都能保证整理好床铺,洗漱完毕,准时到操场上集中参加早锻炼。3000多名寄宿生的零用钱都存放在生活指导老师那里,要用向老师支取,但要说明用途。无特殊需要,一次支取不得超过10元。

这里有平等观念的教育,有劳动观念的教育,有勤俭节约的教育,有效率意识的教育,有友爱思想的教育,还有艰苦奋斗思想和理财观念的教育。谁说学会吃饭、睡觉、洗漱不值一提?一位姓汪的家长告诉记者,他的孩子原来在家娇生惯养,晚上洗脚水都要家长到,到洋思一个月,回家自己叠被子,帮妈妈洗碗,着实给了家长一个惊喜。

洋思中学没有把“生活课程”的实施一股脑儿推给生活指导老师。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老师都有明确的责任,谁的环节出了问题,谁就得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宿舍少了东西,生活指导老师必须赔偿;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导致学生偷窃,要扣班级考核分数、扣有关老师的奖金,同时,年级负责人(分校长)也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之四:洋思人“学洋思”

目前在洋思中学工作不超过3年的青年教师占2/3强。虽然他们是洋思到高校去精挑细选来的,但毕竟缺乏实践,对洋思经验更是陌生。如何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或基本掌握洋思课堂教学改革的精髓呢?

校本培训。每年暑假,学校都要组织30多天的校本培训。一学理论——学校组织教师参观校史陈列室,听讲座,并展开讨论,质疑问题,公开答辩,从而理解洋思中学先进的教学思想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二赛课、评课——让100多名老教师逐一上课、评课,相互间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研究解决办法,最后评选出优秀课获奖者。新教师也要赛课,对其中好的给予合格课奖励,对不合要求的,则引导他们反复上,直到过关才能上讲台。

还有以老带新。每年8月下旬,学校都要组织师徒结对活动。师徒双方要签订协议。师傅要包徒弟的备课、讲课乃至教学质量,并且实行捆绑考核。在洋思,许多师傅都是这样将自己十几年、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的。

在开放中求发展。近几年来,已有40多万省内外教育工作者到洋思参观考察,每天都有数百名教育工作者到洋思听课。省内外许多地区的教育局给洋思挂上校长或教师培训基地的铜牌,派校长、骨干教师常年在洋思蹲点考察。针对这种情况,洋思要求新教师每天都要对外开课,努力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听课的外地教师问这问那,促进了新教师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洋思的骨干教师还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报告、讲学和进行公开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不断探索、丰富、发展和完善洋思经验。在大开放中求得大发展。

教研重在应用。洋思人认为,参加国家、省市课题是必要的,但必须坚持在教科研的应用上大做文章,而教科研的课题就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学中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使理论在这里变成了行动,从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减轻了学生负担,同时也打造了教师队伍。

洋思更宝贵的是有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洋思的开拓者个个堪称年轻教师的楷模。副校长秦培元阑尾炎开刀,一拆线就从医院直奔学校准备开学工作;副校长朱明德、总务主任沈裕仁节假日坚守岗位,一心扑在后勤管理上,闯出了服务育人的新路;老教师戴西建放弃到香港继承遗产的机会,心甘情愿把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学校;副教导主任凌俊右手骨折,右眼被撞伤,封闭治疗23天,他凭一只左眼,一只左手,坚持上课,批改作业,一天也不间断;全国模范教师唐月华,为了不分散工作经精力,把四岁的女儿送到了娘家,女儿因无人照料被汽车撞成重伤,昏迷不醒,她拖着疲惫的身体赶到人民医院,望着血肉模糊、生命垂危的女儿,失声痛哭,昏倒在床边。第二天,校长到医院探望,唐老师泪眼模糊,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我班的学生怎么安排的?”在场的人无不感动流泪……

敬业、奉献、团结、进取,这是洋思的“无价之宝”,是洋思事业发达的“精神的底子”。洋思人学洋思,首重的就是进行“精神接力”。平时工作中,老教师的一言一行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青年教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创新进取,老洋思人的这些优秀品质很快就在新教师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蔡林森校长自信地说,加以时日,新教师将和老教师一样,业务素质扎实、思想作风过硬。

【面对面】

是“严酷”还是“人本”?

笔者:

对洋思中学的“严格管理”一向颇多质疑,有的学生甚至说洋思“过于严酷”和“不讲人性”,有违民主化、人性化和科学化。现在大家都在讲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您怎样认识和看待对洋思管理的这些批评?

蔡林森:

几年前,江苏省综治委17名处级以上的干部,考察我校后写了调查报告,说洋思中学也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典型,并把我校的图片等资料送国家公安部展览。2004年,江苏省人大的王副主任等领导认真考察我校后,派江苏省省委主办的《群众》杂志副主编来我校采访,写了一篇题为《苏中的教育奇迹》的文章,登在2005年第2期《群众》杂志上(该文也登在《人民日报》上),全面介绍我校的德育工作,文章结尾是这么说的:

“解读洋思中学创造性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做法和经验,无疑能为全社会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洋思坚持尊重主体地位,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高高擎起了以人为本的旗帜。不把学生看成被动的接受者,而看成德育工作的主体,把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于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遵循未成年人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他们开设生活课程,把道德教育生活化,在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学会做人,符合青少年道德品格形成的系统性和统一性要求。他们既重视严格规范,正确引导,更防止用简单的行为管束代替思想教育,用简单的‘治人’代替‘治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注意从细节做起,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高尚情操。不断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洋思中学将德育教育与学校的智育教育紧密结合,体现了以德立教的精神,实现了以教兴德目标。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兵’教‘兵’学习法,更是融入了道德精神,把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的过程。他们坚持‘从最后一名抓起’,抓差生的转化,既突出了工作重点,又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洋思中学正是通过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思路、载体和机制,不断增强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使学校的思想德育教育建设焕发了勃勃生机。”

我认为,对严格管理这个问题,要讲辩证法,要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张扬个性,不等于放任自流。我们国家制定发展政策的依据是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学校也一样,老师、学生的觉悟还没有达到共产主义社会那样的高度,特别是学生,他们的年龄小,行为必须规范。通过规范,使他们的行为向完美的方向发展。我校把中学生规范细化,制订了各种规章制度,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使学生不仅学习、生活有序,养成良好习惯,而且能够全面、协调、健康地发展。这就是科学的发展观。比如,学生从楼上下来,都是一个班一个班地排好队。坐到饭桌前,也是先来的等后来的,都到齐了再吃饭。这些生活细节实际上也是教育,日子长了学生习惯了,就不会觉得限制了自由,就不会感到痛苦。相反,他们脸上有了笑容,会感到自豪:我讲文明,守秩序。规范的要求使学生的日常行为理性化了,变得有道德了,也确保了师生安全,杜绝了伤害事故的发生。

在严格的管理中,个体的需要也得到了满足。比如吃饭前排队走路时,播放音乐,可以说说悄悄话;吃饭时,饭不够可以添,生病了想吃粥、喝汤给开小灶,生病的孩子早锻炼可以不去。我们既有统一要求,也满足个体的需要,规范中也有特殊,这就是人性化,而且还要民主。我们的民主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比如吃饭、睡觉、洗澡等等制度都有同学们讨论决定;学生人人参加管理,大家轮流当值日生,抓纪律、卫生,个个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自觉接受监督,增强自控能力。冬天学生用冷水洗碗太冷又洗不干净,学校就装了个热水箱,3000人洗碗都用上了热水。规范不等于教条,所有规章制度都代表学生的利益,一是代表学生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教他们学会做人;二是代表眼前利益、实际利益,让学生知道这些规矩是为了他们好,而不是让他们受罪。我认为这就是人本主义和“育人为本”,不要认为人本主义就不要规范和约束。

 

“一切都以‘利益’驱动”是否过于功利?

笔者:

有人说洋思的管理是“包”字当头,凡事都与教师个人“利益”挂钩,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功利化、世俗化。您是怎样认识学校管理中的“利益驱动”的?一味的或过分的“利益驱动”是否会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将影响教师良好师德的形成?

蔡林森: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的觉悟还没有极大地提高。根据国情,农村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反对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决了温饱问题。同样,我们的公办学校,至今老师们端的铁饭碗、拿的铁工资。如果要办成一流的学校,也必须改革。我校坚持把“包”字请进校,项项承包、层层承包、奖优罚劣、干好干坏大不一样。这看上去似乎不尽情理,但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强化了责任心,让软的指标硬起来了,让大家切实地抓好各反面的教育,确保学生全面发展,效果十分明显。同时,老师们干好了,多付出了,也多拿了奖金,这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分配的原则。老师们得到了实惠,富了起来,少了后顾之忧,也是应该的。再说,老师们全身心地扑在学校工作上,谁也不外出搞有偿家教,谁也不向家长索取……这样,师德建设自然也得到了加强。

不过,在“包”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或过分地“利益驱动”,不能“凡事”都与教师“利益”挂钩。我校坚持把管理与教育融为一体,在“包”的全过程中始终加强思想教育,校长、领导、***员带头顾大局,不计报酬,多作贡献。老师们真抓实干,不弄虚作假。另外,学校的承包合同及各种制度,都经过几上几下,大家认真讨论,一致通过后执行。考核、兑现,公平、公正。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即使包起来,走过场,打和牌,或者不择手段谋私利,也没有什么作用。

【专家视点】

怎 样 好 就怎 样 管

――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成尚荣

当下的学校遇到不少困惑,这些困惑又往往聚焦在制度管理与以人为本管理的关系上: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不需要制度管理?如果需要,那么需要什么样的制度?怎样进行制度管理?由此演绎出的问题是:规范与严格是否妨碍了人的解放与创造?如果不妨碍,那么规范与严格有没有前提?有没有度的把握?困惑使我们常常无所适从。但是,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洋思中学用自己活生生的实践作了简单而又深刻的回答:“怎么好就怎么管”!

“怎么好就怎么管”,这是洋思中学在管理实践中形成和提炼的管理信条。从字面看,这一信条,似乎追求的是结果,追求的是效益,因而有悬置价值、追求功利之嫌。但是,从本质看,它非常注重管理的过程,追求的是管理的价值和动机,追求的是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和活动。我们把前者称之为工具理性,后者称之为价值理性。严格地说,洋思中学在管理中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结合起来,既重视动机,又重视效益,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因此,“怎么好就怎么管”,这一管理细信条,充溢着现代的管理经验,闪烁着管理智慧,它是简单的,却有丰富的内涵,它是质朴的,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它是本土的,却回应着世界管理改革潮流的声响。

学校管理不能否定、更不能排斥工具理性,需要注重结果和效益,而管理的工具理性集中在制度管理上。实际上,制度不仅约束人、规范人,还可以引导人、培养人。制度像是一座机械,它是铁面无私、不可更改的,因而在它面前人人是平等的,不允许违反,不容许特殊。洋思中学正是这样。蔡林森十分强调学校运行的规则、生活的规矩、工作的规范,而规则、规矩、规范,又离不开责任,因而洋思中学的管理就有了“包”字;也离不开严格,因而就有了所谓“准军事化”。洋思中学对待制度管理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在于对制度管理不忌谈、不回避,该有制度就制定,制定了就执行,既执行就须严格,既严格就应有奖惩,一切都在“阳光”中,这是一种勇气。如果对制度管理犹抱琵琶,半遮半掩,羞羞答答,犹豫不决,正说明何为制度、制度何为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也正说明在各种管理思潮涌来的时候,没有清醒的辨别和独到的见解。洋思中学已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管理主张。“怎么好就怎么管”,就是不争论,就是从学校实际出发,就是讲求实效。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作风,当下尤要提倡和坚持。

但是,制度这一机械的装置,毕竟没有“表情”,或者说表情是冷漠的。制度毕竟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决不是目的。所以洋思中学的“怎么好就怎么管”的信条,赋予制度管理以人文意义,把制度管理的过程当作文化的过程,价值不是悬置,而是统领全过程,引领管理的进程。这种价值是什么?就是让人在管理中得到提升和发展。我们对“怎么好就怎么管”,可以作以下的解释:

怎么有利学生的发展就怎么管。学会吃饭、学会洗澡、学会睡觉,无疑有利于学生学会做人,因此,就这么把生活中的细节具体地、精细地管起来。在洋思中学,生活就是一门课程,生活就是一种教育,会生活就是人的发展。在这样的管理中,管好学生的生活规则,关注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富有生活情趣,成为管理的宗旨。当生活中的规则内化为学生心目中的自觉欲望、外化为学生自觉行为的时候,他就会感到规则就是自由,守规矩就是一种享受,规范就是一种修养。渐渐地,生活管理就形成一种经典文化,学生浸润在文化中,就会获得一种发展的张力。

怎么有利教师的发展就怎么管。在洋思,教师有自己的舞台,有自己的空间。“让最能教学的当教导主任”就是最好的注脚。其实,在洋思,可以具体化为:让最有责任心的得到最充分的肯定,让最有创造性的受到重任,让最有成就的成为大家的楷模。总之,管理中有了人的活动,制度中有了人的尊严,管理是为了人,管理是由教师自己来当主人。当管理和教师的发展联系起来的时候,什么样的管理都会得到认可、受到欢迎。这样,管理中充盈着对人的尊严,规则中充满着对人的信任,责任伴随着自由,规则促进着创造。就这样,制度与人文管理走到了一起。

“怎么好就怎么管”,这一管理信条还生动地启示我们“好”的标准是什么。从洋思的管理实践和经验文本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关键词:状态。洋思中学的校长和教师有一个十分良好的状态。这是一种精神状态,刻苦、团结、合作、奉献。在物欲膨胀的今天,洋思却有着可贵的精神底子,这是一种工作状态,严谨、钻研、创造。洋思的研究不在口头,而在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就是他们的课题,这是一种生活状态,踏实、勤俭、向上。教师的生活状态是他们精神状态的具体表现,洋思的管理“管”出了一种好的状态,“管”在了状态上。状态既是提高质量的保障,又是质量本身。“怎么好就怎么管”,说到底就是让价值在前面引领,让状态形成于过程中,让质量和效益永远追随着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我想,蔡林森的管理并没有出现价值理性和工具性的概念,但是却在实践中对二者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把价值理性与工具性写在了管理的实践中,用“怎么好就怎么管”把二者联系和整合起来。也许再过一段时间,随着管理改革的试验与研究的深入,蔡林森和他的同事们还会概括和提炼出另外的管理信条。这样,洋思中学的管理就成了一本书,成了一座富矿,成了一口水井,管理的智慧像是清泉细细流淌,像是矿石熠熠闪亮,像是一本书让人蹶咀嚼、回味。于是,管理专家、教育家也随之而诞生在校园里。

 

D篇:

校长:如何当?

——解读“乡村教育家”蔡林森

洋思的崛起是个“奇迹”。要解读这个奇迹,就不能不说这个奇迹的“领衔主演”——蔡林森。当我们把镜头对准蔡林森的时候,一个朴素而睿智的乡村教育家走进我们的视野。

还是让我们先看一下蔡林森的人生档案吧:

教育理想——教好每一个学生;人生哲学——吃苦就是享受;座右铭——要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教师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口头禅——怎样干好,就怎样干;管理理念——奖优罚劣,优胜劣汰;用人标准——让最能教学的人当教导主任;最爱看的书——《三国演义》;最景慕的人——邓小平;最钟情的地方——校园。

【洋思叙事】

之一:像教徒一样虔诚

蔡林森的出身让他吃尽了苦头。

1942年,他出生在贫穷的“革命老区”的一个富农家庭。家里兄妹6人,他是老大,后来又成了3个孩子的父亲。“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个富农家庭成了阶级斗争的对象,一家人穷困潦倒。那时候,一年四季床上只垫一条草席。没有交通工具,不管是酷暑还是寒冬,进城办事、进修或是回家都是安步当车。如今站在我们面前的蔡林森,仍然朴实得像一位地道的农民(尽管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显示了他们的睿智和深邃),真像深秋田野里的一株红高粱。长期在洋思蹲点考察的3位中学校长动情地告诉笔者:“蔡校长住在学生宿舍的6楼上,只有一张床,一只盆,毛巾、脚布都有窟窿了。现在就是在我们贫困地区,这样的校长也很难见到。”

对于这种艰苦的物质生活,蔡林森却是甘之如饴、情有独钟。不管晚上睡得多晚,每天凌晨3、4点钟他就醒了,然后学校里的大事、小事以及将要接触的每一个人都要在他大脑屏幕上轮流过一次“电影”。他5点钟起身,轻手轻脚洗过脸,即从6楼一层一层地下来查看每一个宿舍(尽管每层都有一位生活老师),再把学校的角角落落巡视一遍。6点钟他和全校师生一起参加早锻炼。接着是一天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中午很少休息。天天如此,几乎没有节假门。他乐此小疲。

原来他一家人挤在两间小屋子里。1994年他借债砌了一座两层小楼(和邻居相比,仍然显得寒碜),也只是石灰墙、水泥地,简朴的桌椅,可说是家徒四壁,别无长物。蔡林森的老伴刘巧英是一位朴素的农妇,对目前的生活已经很满意了。她说:“过去家里人口多,婆母死得早,4个妹妹都是我们嫁出去的,自己还有3个孩子,生活才叫苦啊。那时我和公公两人种6亩多田。林森整天忙学校的事,难得回家帮一下,只要学校有事,农活再忙丢下就走,公事哪能耽误呢?我只能每晚睡两三个小时——再苦也熬过来了。现在这个日子还有什么说的呢。”

我们又到老屋去看望蔡林森的老父,80多岁的人了,身板挺结实,至今还能挑百十斤重的担子。他愿意在两间小平房里呆着。房子极其简陋,堆满了农具杂物,下面高低不平的泥地透着一股凉气。老人家笑呵呵地说:“还是呆在农村好,人不劳动怎么活啊!”

跟父亲一样,蔡林森的一句口头禅是:“吃苦就是幸福!”“每当打了一个胜仗,就是心里最幸福的时候。老是有人问我,‘你都快到退休的年龄了,何必不享享清福,还要这样没日没夜地苦干呢?’我的回答是,‘我现在比过去身体还好,能为洋思多出一份力也是好的。能多干、能吃苦才是享福啊!’”

对教育,蔡林森真的就像教徒一样虔诚。他总是希望全体洋思人特别是年轻人能和他一样热爱教育,痴迷教育,要将吃苦当作“享福”。他说:到了洋思就像到了井冈山,虽然要吃苦,但心里永远有一个希望。

 

之二:管学校像做文章

在蔡林森看来,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先想出来,再做出来的。办学就像写文章一样,从确定主题到布局谋篇,再到遣词造句,从宏观到微观,每一个细节,思考得越周密越好。一篇好文章不仅是写出来的,还是改出来的。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真正把洋思办好,蔡林森20年来所遇到的实际困难,是别人难以想得到的。

管学校不是管自己。蔡林森对自己是绝对管得好的。生活再苦,他能顶得住。个人的正当利益得不到满足,他也无所谓。例如在六七十年代,由于他在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断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嘉奖,可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民转公”轮不到他。一位好心人,曾直截了当地向他点破:老蔡,你不要傻干了,你出身不好,又是外乡人,即使干死了,也转不了正。而蔡林森对此的回答却是加倍的勤奋,拼命地苦干!他教一门,钻一门,精一门,对整个初中教学业务可谓“烂熟于心”,1986年终于转成公办教师。

但在办学方面受到的制约和阻力实在太多了。洋思只是一所农村联办初中,乡中心校、乡教办……都是它的“婆婆”。蔡林森1982年被任命为校长以后,却成了一个“不安分”的“媳妇”。在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之下,他整天苦思冥想,真是“心潮逐浪高”。他决心带领大家一起改变洋思的面貌。第一步抓教学质量。他从亲身的实践中早就认识到“应试教育”所搞的那套“满堂灌”、“填鸭式”以及“题海战术”的弊端和危害。那时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这些口号,但他意识到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觉性,明确要求各科教师做到“当堂教、当堂学、当堂巩固”,这就是后来提升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改模式的雏形。这一着,首先受到为数不少的任课教师的抵制,一位化学教师当面提出:“蔡校长,兄弟学校每周4节化学课,晚自修还要‘补差’,我校一周只有3节化学课,你还要求我们当堂完成作业,这样做,怎么能完成教学进度?如果明年中考考砸了,你要为我收回名誉!”蔡林森及时向中,b校校长汇报了自己的教改设想,同样得到了这样的反问:“现在有几家学校能够做到当堂完成作业的?”

但是,蔡林森不为所动。他说:“我认为不该做的事情,你怎么说我也不做;我认为是正确的必须做的事情,任何阻力也动摇不了我的决心!如果干错了,可以处分我,撤我的职!”好一个执着的蔡林森。洋思中学第一任校长曾经这样亦庄亦谐、亦毁亦誉地评价过蔡林森:“老蔡我,撤我的职!”好一个执着的蔡林森。洋思中学第一任校长曾经这样亦庄亦谐、亦毁亦誉地评价过蔡林森:“老蔡这个人啊,别人不敢说的话,他敢说;别人不敢‘揪’(干的意思)的事,他敢‘揪’!”蔡林森硬是把“当堂完成作业”列为学校教改方案,并且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条件。他身先士卒,为别人示范,几位年轻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紧紧跟上,嗳,还别说,这一着还真灵:1984年,无论中考还是教办组织的会考,洋思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就连那位与蔡林森激烈争论的化学老师,从亲身的实践中也尝到了这项改革的甜头。

从此,洋思的教学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永远结束了完全脱离学生实际的“满堂灌”的状况……1994年《江苏教育报》和《中国教育报》先后发表了《洋思之路》,从此“洋思”这个名字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到了全国普教战线的每一个角落,来校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如何抓住机遇进一步发展事业,将洋思这篇文章做大?这正是蔡林森苦苦思索的问题。但是难啊,一是受到经费短缺的严重困扰,二是思想也不解放,老是囿于这样的思维定势:洋思就是要在三流的设备、三流的生源、三流的师资(指学历不高)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流的教学质量。直到1998年,学校仍然只有两幢二层教学楼,仅有10个班级。就在这时,时任泰州市市委书记陈宝田到校视察,他对蔡林森说:“洋思的硬件不能老停留在三流水平,如果有了一流的硬件不是更能保障一流的教学质量吗?”顿时一股暖流传遍了蔡林森的全身。接着分管教育的黄副市长和教委的邵、朱两位主任也来了,说政府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大量资金投向洋思,但是第一可以帮助向银行贷款,第二给政策,允许向市内外收一批学生,收取一定的捐资建校费。对蔡林森来说,这无疑一支兴奋剂;对于洋思来说,这无疑又是一支补血剂。

发展是个硬道理。于是,洋思征用土地,大兴土木,在短短的三年内,校园“旧貌换新颜”。如今,一如蔡林森期盼的那样,洋思不仅做成了一篇“好文章”,还做成了一篇“大文章”。

 

之三:越当越感到“心慌”

洋思从1980年用24000元砌了两排小平房起家,发展到现在占地100多亩,幢幢高楼林立,建筑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从几个班200多名学生“增容”到47个班,2500多名学生,可谓遐迩闻名地泱泱大校,每天都有数百人来校取经,参观总人次已愈20万。如今学校又在城区征地200亩建设新校区,投资又是几千万元。

然而蔡林森越来越感到“心慌”。记得1994年登载了《洋思之路》的报纸送到学校的那天,全校师生群情振奋,一片欢腾,都认为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洋思的改革终于得到社会的承认。在大家稍为冷静了一点以后,蔡林森当晚就召开了教工大会,他感慨万端地说了一番话:“同志们千万不要认为一篇文章发表似乎意味着洋思已经到了‘顶峰’了。学校的‘顶峰’永远不存在。如果真有什么‘顶峰’,那就是衰落的开始。大家都看到我们周围的某些企业,当年搞得何等红火,但是曾几何时,现在不是大幅度地滑坡了吗?这样的教训我们可要牢牢地记取啊!”

第二天清晨,蔡林森赶到当时的教委主任家里,说:“邵主任,您看洋思的结果会如何?”“什么意思?”“我认为洋思最终总会落后的,许多学校迟早会超过我们。我只希望洋思发展的势头在较长一段时,可内不要减弱——如果洋思在我手上衰落了,我就是一个罪人。当然事业不是个人的。我们全校师生都希望洋思越办越好,我想请您再去向大家提些新的要求,讲讲在荣誉面前如何不断找差距,永远不停步!”邵主任连连点头称是。

有一次开会,蔡林森出人意外地在黑板上写下了“人去楼空”四个大字,老师们都感到茫然。过了一会儿,他才慢慢地解释说:现在我们砌了这么多房子,这钱是从家长的口袋里掏出来的。装备好了学校就是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同学服务。这就叫“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一切都是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子孙后代的幸福。但是如果哪一天我们把学校办垮了,教育教学质量下降了,学生就会走光,这就要“人去楼空”,我们也就遭到了灭顶之灾。

每一次走访蔡林森,他都不无焦虑地对我们说:当校长已经这么长时间了,与其说胆子越来越大,不如说胆子越来越小,老是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感觉,似乎随时都有灭顶之灾似的。这两年开学的时候,总有几百辆送学生的车子开进校园,好像每一个车轮都压在我的心上,感到隐隐作痛。

“怎么会有这种感觉?”我们笑问。

“压力大啊!”蔡林森眼里闪着一丝忧愁,说:“我们学校地处偏僻农村,毫无地域优势。要说硬件,比起大城市一些重点中学差距还大得很呢。教师呢,目前也没有几位名教师。人家把孩子送来,就是冲着我校所作出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个承诺来的,好,各种各样的‘差生’(我们当然不同意这样的称呼)都来了,你真的能‘让每一位家长满意’吗?对这些孩子怎么‘管’,怎么‘教’,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如何落到实处?再说了,这几年来先后进校200多位年轻教师,尽管我们想尽办法对他们强化培训,他们也十分努力,但如何才能使家长真正放心呢?所以我对全体老师说,我们都是长征途中的红军,要过金沙江、大渡河,还要过草地、爬雪山,可不能有半点麻痹和懈怠。”

“那您就没有一点轻松愉快的时候啦?”我们追问。

“有啊”,蔡林森爽朗地大笑起来,“前年和去年放寒假的时候,都在下大雪,1000多位家长到学校来接孩子回家过年,个个脸上都是喜笑颜开,看到校长和老师连声说感谢。这就是我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候。”

【面对面】

谁是洋思奇迹的缔造者?

笔者: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好校长是一校之魂。我们也经常听人们议论说:“没有蔡林森,就没有今天的洋思中学。”洋思从一所乡村薄弱初中,一跃成为全国农村初中教育的“麦加圣地”,作为一校之长,您在其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是您缔造了洋思这个教育神话吗?

蔡林森:

洋思中学走出困境,成为全国有名的学校是许多人心血的结晶。她的发展离不开省、市、镇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离不开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学生家长的帮助,根本谈不上是我这个当校长的“缔造”了什么。当然我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我好比一个工程队长,坚持不懈地按照领导、专家描绘的蓝图去施工。也就是说,我坚持把邓小平理论、先进的教育思想老老实实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变为成果。上世纪80年代初,我学习了邓小平理论,就把“包”字请进校,由只“包”教学到什么都“包”,逐年完善,一直“包”到今天,奖优罚劣;我相信邓小平讲的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的理论,坚持在课堂教学中,讲究实效,提高效率。由1982年抓当堂完成作业到1991年针对实际教学,再到1996年形成“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如今乘着新课改的东风,不断完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紧张、有序、高效地学习。1998年,我坚信“发展是硬道理”,自筹资金6000多万元把一所农村薄弱初中变成了现代化的初中。总之,我努力把邓小平理论、先进教育思想,落实到师生的行动中,从而在洋思开花、结果。

 

没有您的洋思会是什么样子?

笔者:

如今您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却还在校长的工作岗位上事必躬亲。有人说这是洋思离不开您。还有人说是您放心不下洋思。您怎样看待这些议论?您是否想过:没有您的洋思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蔡林森:

的确,本来我两年前就可以退休,一位民办学校的董事长,要我去当校长,承诺给我50万元年薪,还给我300万的股份,但是我当场回绝了。我想,我像个栽花的,洋思中学是一盆花,我还愿意侍弄这些花,每天早晨端出来晒晒太阳,浇浇水,晚上再端回去,每天这样跑来跑去,我觉得是享受。另外,泰兴市的市长、教育局局长也不让我退休,叫我继续干几年。政府对我这么信任,就是最大的幸福。如今,我还是拿的原工资,物质的东西对我并不重要,因为我生活非常简单,跟学生吃一样的饭,一个月的伙食费200多元就够了,又不去洗澡、跳舞,生活开支很少。

目前,洋思中学还离不开我,因为原校离县城远。学生家长、参观来宾都不方便,加之紧靠化工开发区,不利于学校的继续发展。因此,学校争取并得到市政府批准,在泰兴市新城区征地200多亩,动工建设更加漂亮的洋思中学,计划暑期建成,秋季招生。正月初,我儿子、女儿知道我爱人腿关节要开刀,多次打电话叫我立即退休。一是为了保重两位老人的身体;二是建校困难大,政策性特别强,弄不好吃力不讨好。他们叫我把市长、局长的电话号码给他们,他们自己找领导说。我说是我要干的。他们说:“你太傻了,白手建校,你要求人,人要求你。要一点不行贿、受贿,难啊!”我含着眼泪,发了大脾气:“你们放心,我肯定会成功,绝不会犯错误!”于是,正月初八,我回到学校,一方面忙开学,一方面忙建校,享受着战斗乐趣。我心想,我像吃了豹子胆似的,去干谁也不想干、谁也不敢干的事,真是其乐无穷!

新校建成后,我会退休回家,那时的洋思中学将会比现在更好。

学校环境优美、交通方便(距泰兴车站仅300多米)。学校北校门,面对街心广场、市政府、图博中心,学校东是东三环,学校南是南二环,、学校西是美丽的羽惠河。洋思有比我强的校长。现在的副校长、党支部书记秦培元,是全国优秀教师、研究生毕业、精通英语教学,到加拿大进修过,从工作到如今二十多年一直跟着我干,全面素质高,有魄力,有耐心,将来肯定比我强。朱明德副校长,50多岁,和我一起工作25年,经验丰富,脑子活,有主人翁的精神,有全局观念,有决策能力,能独立地工作,他在外交等方面胜过我。现在,我校有六位分校校长(一个年级两个分校,一位校长负责10个班),他们是汤宏程、高正国、刁勇、朱向军、凌俊、曹伟林,年龄都在30岁上下,个个都能对外开课,都是教学能手、后起之秀,都能当一个中学校长。教师队伍在不断优化,现有教师平均年龄27岁,绝大部分本科水平,都能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对外开课。

总之,洋思中学进了新区,她的名字将永远存在。洋思中学越办越好,不仅是中国名校,而且可以走出国门,成为世界的名校。

【专家视点】

好 校 长 是圣 园 之 魂

――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  王铁军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也正如菲律宾教育家赫查所说,“我从来没有见过拙劣的校长能办成好学校,也没有见过好校长办出坏学校。”洋思中学的成功奇迹,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于有一位成功的校长,一位既有远见又脚踏实地的校长。可以说,没有蔡林森,就没有洋思中学的今天,就没有洋思中学的成功。

一、教育信念的力量。在我主持的“江苏省名校长名教师成长机制与规律的整合研究”课题中,毛景焕博士为蔡林森校长所做的个案研究报告题目就是《在理想和实践之间穿行》。这一概括是十分恰当的。洋思中学校门口有两条引入注目的标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这集中体现了蔡林森校长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  多年来,蔡校长坚定不移地践行这一理想和信念,把洋思中学作为实现自己理想和信念的“试验田”。他提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省内外、大江南北产生了极大影响;正是凭着这种理想和信念,蔡林森把一所默默无闻、不见经传的农村联办初中打造成为江苏省模范学校、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

更为可贵的是,蔡林森校长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主要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对生活经验和教育实践的理性思考、提炼和感悟。正如毛景焕博士所概括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最早来自他作为父亲和教师的双重角色的体验;作为一个公正的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则与他本人从小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的经历和体验有关;学校承包制的实行是受到农业联产责任制的启发;“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是他对教育现实问题深入思考和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改革之略。

二、学校发展的经营者和策划师。蔡林森校长认为,办学就像写文章一样,从确定主题到布局谋篇,再到遣词造句,从宏观到微观,每一个细节,思考得越周密越好。这一朴实无华的话语,正体现了现代学校发展的经营策划理念。

在现代社会,校长要学会经营,策划学校发展。经营学校,首先是要引入发展战略的概念,根据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设计、规划学校的未来发展.以此描绘学校发展的蓝图,制定学校发展的规划;经营学校,就要有市场观念和竞争观念,不仅敢于同实力相当的学校竞争,还要敢于同高水平学校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在竞争中办出特色;经营学校,就要有开放意识,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经营翠校,就要有经营成本意识,讲究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努力提高办学效益;经营学校,还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把教育对象也看作是服务对象,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蔡林森校长正是根据现代经营理念营谋洋思中学的改革与发展。从推进课堂教学改苹剑银行借贷,打造现代化学校,再到在城区征地200亩建设新校区,无不体现了经营、策划理念。没有这种现代管理思想的引领,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的洋思之路,为农村学校提供了示范,是广大农村学校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学校典型

――郭振有

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中,中国教育战线涌现出了很多好典型,有的可以称为教育奇迹。江苏省泰兴市的洋思中学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洋思”经验,可以从各种角度、层面予以评价。我觉得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他们在一所中学的教育教学领域里,认真而有创造性地贯彻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蔡林森校长为首的洋思经验的创造者们,当时并不知道“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但是他们紧紧地扎根于本地本校的教育实践,努力贯彻教育方针,认真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探索人的成长规律,逐步创造了一种非常朴实的、富有个性而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模式。而这些与科学发展观是完全吻合的。

洋思经验全面、系统、丰富、厚重,我觉得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尊重所有学生,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以所有人,以每一个学生为本,并且特别关注发展后进的那一部分学生。在教育丁作实践中,有的校长和教师也讲要面向全体学生。但他们在感情上只喜欢和相信一部分学习“好”的学生,而不尊重、不喜欢、不相信那些“差生”。尊重和信任的缺失或感情的距离、甚至对立,必然导致一部分差生丧失学习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因为学习成绩差而走上失败之路。蔡校长强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成了洋思中学最为响亮的一个办学理念。从校长到教师切实做到了在感情上、行动上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一样的信任、关心、爱护、帮助。

二是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展。

洋思中学的经验突出表现在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上,传统的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作为教育者,主要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路者、辅导者、评价者。用蔡校长的话说,老师的任务“是把学生引上自学的高速路”。教师真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他们总结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八个字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革命。蔡校长说他们为此而坚持不懈地奋斗了20多年。

在进行课堂教学革命的同时.洋思中学特别重视德育、体育、美育,从生活课程、行为习惯抓起,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健康体魄、健康心理和审美意识,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获得全面、协调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是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帮助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洋思中学的教师队伍非常年轻,平均年龄仅二十六七岁,学历层次和见识、经验远比不上城市里的教师。但是,这是一支整体上非常优秀的队伍,其中多数都是教育教学能手。他们还经常被请到外地去上公开课。这是因为学校特别重视,不惜代价地培训提高教师。他们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采取各种办法、途径帮助教师提高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迅速锻炼和培养了一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教师队伍。他们特别敬业、特别热爱学生,坚持并善于学习,富有创新和创造精神。

四是严格细致而又人性化的管理。

在洋思中学,校长是管理者,教职工是管理者,学生也是管理者。学校有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要求人人自觉执行并互相影响监督。这些管理突出地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关心和爱护。每天早操、间操,蔡校长都会用广播向同学和老师们讲几句话,比如,针对学校实际,对师生应注意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很多讲话都体现了对师生的感情关怀。有时天气变冷了,蔡校长就讲:“同学们,今天天气降温了,同学们抓紧回宿舍加一件衣服。”有一次笔者和蔡校长一起看校园,两个女同学过来很有礼貌地说:“校长,天气开始热了,每周一次洗澡太少了。”蔡校长想了想亲切地对她们说:“好!我们商量一下。本周起每周就增加一次。”

五是因为上述这一切取决于有一个好校长。

洋思中学是同蔡林森校长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的。蔡校长同许多名校长一样,最大的特点就是,他是有很强的公信力,他的教育思想、管理水平、人格魅力,使他在学校和当地社会具有很高的威信。最难得的是他是一个无私的典范。他把一切都献给了洋思中学。他天天在为学校的发展谋划,天天在为每个教师和每一个学生着想,他的许多行为都令人感动。

 

今天我们的学校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学校和教师、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一个好校长,像蔡林森这样的好校长。有了成千上万个好校长,成千上万所的好学校就会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