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现象”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09:50

 

“宁津现象”解读

 

——一个农村教学改革区域推进的典范事例

 

舒长良这些天有些激动。海南岛迷人的风光似乎也引不起他多少兴趣,这位朴实的农村汉子还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

2006年4月28-29日,全国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十五”课题结题鉴定会在海南召开。会上,山东省宁津县教育局副局长舒长良作了典型发言,向与会代表详细介绍了“当堂达标教学”的研究成果。

一次会议发言,为何使得舒长良久久不能平静?原来,在全国会议上介绍经验,宁津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在这之前,不要说全国会议,就是省内,甚至德州市内,宁津作典型发言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这些年,随着宁津教育的崛起,随着“当堂达标教学”效益的显现,他们在各种会议上露面的机会逐渐多了起来,今天终于走上了全国会议的讲台。

全国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志勇研究员在主题报告中,将“洋思现象”“杜郎口现象”“宁津现象”并称为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三大现象。一时间,“宁津”引起了会议代表的关注;不长时间,“宁津现象”在全国也有了反响。

“宁津现象”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现象?宁津人到底干了些什么?“当堂达标教学”的魅力到底在哪里?记者来到宁津,试图搞清这里的来龙去脉……

一、宁津发生了什么

刚刚上任的宁津县教育局局长杨同林与记者见面,寒暄过后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年我们又是第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宁津县隶属德州市,位于鲁西北平原,与河北省的杂技之乡吴桥相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经济尚处在欠发达阶段。宁津又是国务院命名的文化县,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风尚,是传统的教育之乡。近年来,宁津县加大教育投入,继1996年实现“两基”之后,又在1999年顺利通过“两基”巩固提高省级验收。全县创建省市级规范化学校达17处。

然而,这些年,尽管宁津的教育决策者们也在努力地工作着,老师们也在辛苦地教着,孩子们也在刻苦地学着,但宁津教育的排名在德州市11个县(市、区)一直徘徊在中游。直到有一天,2004年中考成绩和综合排名,宁津一跃成为德州的第二名,2005和2006连续两年夺得第一名。

我们不提倡单纯以考试成绩论一个地方的教育质量,但考试成绩毕竟是教育质量诸多因素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老百姓心中最朴素的情怀。更何况,宁津的这个第一,不是靠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死记硬背(靠这些也是得不到的)得到的,他们靠的是科研兴教,靠的是“当堂达标教学”这剂提高教学效益的良药。

徘徊思变

张广林在1998年到2005年初担任宁津县教育局局长期间,总爱琢磨一些事情,他想得最多的就是“宁津教育长期徘徊,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2002年的一天,一位教育局负责教育科研的同志向他汇报,这些年来宁津各个学校搞了多少多少课题,张广林随口问了一句:“你们搞了那么多课题,为什么咱们的教学质量老上不来?”

一句不经意的话,提醒了张广林,也问醒了教育局一班人。他们立即着手调查研究,很快发现,宁津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传统教学方式充斥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这是制约宁津教育最根本的原因。通过学习讨论,他们达成了共识:只有把工作重心转到靠教育科研发展的轨道上来,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向高层次发展;只有改变观念,走科研兴教之路,才能真正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这位乡镇党委书记出身的教育局局长懂得一个朴素的道理,农民要想种好地,还得请农业专家来讲课;教师要上好课,也离不开专家的指导。这时,有人向他介绍正风靡全国的“洋思经验”,教育局先后两次组织乡镇教育办公室主任(在宁津称为总校长)、中学校长和县教研室人员南下泰兴,到洋思中学参观学习,取经寻宝。回来后,经过反复分析、研究和论证,他们决定实施“科研兴教”工程,走以教育科研促进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之路,并提出了“以科研兴教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以教学反思为基本形式,以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不断寻求并逐步建立符合宁津实际的教学模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总目标。

目标有了,怎样去实现呢?

不谋而合

当宁津人思考怎样实现“科研兴教”的时候,有一个人也在思考着怎样使教育科研真正扎根课堂为教学服务这一问题,彻底突破教学与科研“两张皮”的困境。

王际海,德州市教研室副主任、教科所所长,一位执著的科研兴教研究者。从地理教研员转做教育研究,对王际海来说并不容易,用他的话说是“半路出家的教育科研工作者”。也正因为如此,他对中小学怎样搞教育研究、基层教师需要怎样的科研课题理解得更加深刻:我们并不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问题的关键在于,那些林林总总的教育理念能否从研究者的视野进入到一线教育者的视野中去。那么,就需要设计简单、实用、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并为广大教师普遍接受的研究课题。

思路决定出路。

王际海开始行动了,最后将目光锁定在“目标教学”理论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当堂达标教学”的基本主张。两周以后,他拿着两页纸的“当堂达标教学实验与研究”的框架结构向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夏荣恩汇报,夏书记仔细看后,说了两句话:“很好。干吧!”之后,他制定了详细的“当堂达标教学课题研究方案”。至此,德州教育史上第一项教育科研重大课题诞生了。

为了使课题产生最大的效益,课题实施必须在比较大的区域内进行。在一个学科或者一个学校范围内实验,难度可能小一些,但影响力肯定有限。开始,王际海考虑将课题放在一个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市县,也物色好了几个对象。但宁津张广林局长的一番话打动了他。张局长说:“我们的整体条件不算最好,但这样就更有意义,得到的经验就更有价值。我们会全力以赴,实验需要什么条件,我们无条件解决。”语重心长,掷地有声。

双方不谋而合。“当堂达标”在宁津落了户。

全力以赴

2003年3月1日,“全国目标教学课题研究子课题、德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当堂达标教学实验与研究’开题暨全国目标教学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在宁津隆重举行,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德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教育局党委书记夏荣恩,教育局局长曹和书,教育局副局长韩炳军和宁津县县长杨同军等领导出席,全县教育干部和实验学校的校长、骨干教师180多人参会,16处小学(其中15处农村小学)、12处初中(其中11处农村中学)被确定为当堂达标教学实验学校。开题仪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动员大会、誓师大会。

在这之前,宁津教育局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成立了以张广林局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以王际海、舒长良、李保胜、齐思良为主要负责人的课题指导小组;制定了“宁津县教育科学研究常规”“宁津县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宁津县教研活动几点要求”,用于规范教师的教科研行为;制定了“宁津县当堂达标教学基本要求”“宁津县中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从基本常规入手,抓好点校突破,进而辐射带动教师的课题研究实践;建立了课题研究报告制度,要求各实验学校每学期都要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每半月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向县教科所书面汇报;建立了课题研究督察制度,县教科所每学期对各实验学校的课题研究情况普查一次,在普查的基础上召开调度会、现场会、总结会,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纠正课题研究的偏差,并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同时,《宁津教科研通讯》应运而生,以便做到信息及时反馈,资源大家共享……各乡镇、各实验学校也相继成立了相应的课题研究组织,迅速织成了一张当堂达标教学课题研究的大“网”。

一时间,“当堂达标”迅速在宁津蔓延,学校的墙壁上布满了各种展板、表格、口号……“当堂达标教学实验”在宁津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大幕。

循序渐进

开题后一个月,王际海又来到宁津。在与老师座谈时,他提出“看看你的教学计划”,“交给领导了。”这位老师的回答让他陷入了深思:教学计划教师本人都不清楚,怎能搞好教学?看来,要想将长期处于混沌教学状态的老师们引领到科研兴教的道路上来,首先要从最基本的常规抓起。

细节决定成败。

回到德州,王际海设计了三张表格。

第一张是“××———××学年度×学期教学进度表”。表格很简单,分三栏,第一栏是“周次”,第二栏是“教学内容”,第三栏是“备注”,目的是使任课教师对本年度自己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张表格是“××学科第×单元达标教学计划”。分为单元“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达标命题人”“达标结果分析”“备注”等栏目,使任课教师对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做到整体把握。通过分工合作,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第三张表格是“宁津县中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分为“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方法、手段)”“板书设计”“达标检测(必做题、选作题)”“教学反思”“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栏目。这张在其他地区很普通的活页教案,在宁津却是一次不大不小的革命,它改变了自“文革”以来一直沿用的随意性很强的白纸式备课本,引领农村教师规范了备课行为。

2003年夏季开学,宁津县所有的中小学教师全部用上了县教育局统一印制的这三种表格。当堂达标教学的研究开始走上规范化之路。三千教师齐上阵,群众性的当堂达标教学研究活动正式开始了。

到了2004年2月,王际海反复推敲设计的“当堂达标教学基本理论研究”“当堂达标教学管理研究”“当堂达标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当堂达标教学评价研究”四方面47个子课题又发到了各个学校,让学校和教师依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进一步将课题研究引向深入。

四年来,他们还围绕当堂达标教学组织了一系列活动。每年举行一次当堂达标教学优质课评选,并从中精选优秀教师到一些课题研究较为薄弱的地方“送教下乡”;开展当堂达标教学优秀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促使广大实验教师将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高度,为指导实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就这样,他们步步为营、循序渐进,引领着广大教师在科研兴教的轨道上扎扎实实地前行。

捷报频传

当堂达标教学实验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全方位的。

首先,师生整体素质明显增强。

通过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主旋律,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科研则堪称这条生命线上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他们牢固树立了科研意识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把科研的方向定位在如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实验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努力促使自己由“教书匠”向反思型、学者型教师转变,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共进互补”。学生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积极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有了质的变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四年来,他们的教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共承担省级立项课题4项,有102名教师在省市优质课评选中获奖,35名教师获市级以上教学能手称号,有30余篇教科研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471篇教科研论文在市级以上获奖,有890名学生在各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

其次,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通过课题的实验与研究,课堂教学发生了细微而深刻的变化,广大实验教师树立了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的思想,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由居高临下的知识权威向平等的首席悄然转变,自觉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活动,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和谐互动,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快速提高。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表1  实验前后课堂教学效率的变化

 

师生活动比率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初中

实验前

7 : 3

66.5

79.3%

37.8%

实验后

4 : 6

72

83%

43%

小学

实验前

8 : 2

76

80%

48%

实验后

6 : 4

80.2

85%

52.7%

注:根据县教研室教学视导情况及部分实验学校每学期末考试成绩抽样结果统计。

 

表2   2002—2006年中考成绩位次的变化

年  份

中考综

合评价

位  次

中    考

优秀人数

学科优秀人数排名

2002

5

468

5

8

10

5

9

5

5

4

5

2003

4

635

5

5

10

4

5

4

5

4

3

2004

2

769

5

3

10

2

3

3

1

1

2

2005

1

938

2

2

6

1

1

5

3

2

1

2006

1

1199

1

4

2

1

1

6

5

2

4

 

2004年10月,宁津县教育局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王际海、齐思良被评为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2005年1月,德州市教育局在宁津县召开了全市科研兴教现场会,并授予宁津县教育局“科研兴教先进单位”称号,总结和推广了宁津县科研兴教的基本经验。

2005年9月24日,“当堂达标教学实验与研究”课题鉴定会在宁津举行。专家组认为该课题“有效地推动了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大幅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业成绩,为目标教学的深化研究做出了贡献”。这次会议,不但各级领导来了,宁津县课题实验的老师代表来了,德州市其他市县教育局的有关人员也来了,还有省内别的地市派来的代表。他们把课题结题会又开成了总结经验、反思问题、展望未来的大会。

人们还清晰地记得,三年前,课题开题那一天,大雾弥漫,阴霾遮天;今天,已是秋风送爽,天高云淡……

 

二、“当堂达标”魅力何在

如今,在德州市一提起宁津教育,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当堂达标”。大家都知道,宁津搞了一个叫作“当堂达标”的课题,使得他们在短短四年时间内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特别是中考成绩连续两年位居德州市榜首。“当堂达标”俨然成了宁津的代名词。

那么,“当堂达标”的魅力究竟何在呢?

内涵·目标

要弄清“当堂达标”魅力之所在,必须搞清它的内涵和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

关于“当堂达标教学的涵义”,课题组是这样界定的:

当堂达标教学实质上是一种以学习目标(主要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中心、改善课堂教学结构、体现教为学服务和师为生服务新理念、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大面积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外负担、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在“当堂达标教学研究方案”中,关于课题研究的目标是这样写的:

一是初步创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成果,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通过当堂达标教学实验探索,建立具有宁津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实验学校的教学质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二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培养教学骨干。引导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当堂达标教学实验与研究过程中,通过深入开展校本培训以及校本教学研究,通过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各种有效活动和实施青年教师发展的青蓝工程,提高整体素质,进而培养骨干教师和名师,促进全体教师共同成长和发展。三是加强教研活动,培育优秀教研组。通过切实可行的集体备课、说课、观摩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强化教师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切实把教师的个体优势变为群体优势,造就优秀学科教研组。四是促进名校的生成和发展。通过当堂达标课题研究,进一步落实科研兴校思想,打造德州名校、特色校,促进名校和名校长的成长和发展,为促进全市教学工作的均衡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功模式和经验。

也就是说,当堂达标教学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一是学习目标为中心,二是有效教学,三是一切为了达标。其理想追求是目标准、方法活、效率高,其中目标即包括教学目标、复习目标、讲评目标、实验目标。

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堂达标教学是一种崇高的教学理想和追求,正像IBM创始人老托马斯·沃森主张的“追求尽善尽美但没有做到要比追求一般的标准而做到了好得多”那样,当堂达标教学就是追求教达标、学达标、教学当堂要达标。当堂达标教学的显著标志就是师生在课堂上像赛跑一样快节奏、高效率地教与学。

试想,学生在校,“跑着学”和“走着学”,一年,两年,几年过去了,效果相差又岂止是一星半点!何况,“跑”是有目标、有计划、有准备的“跑”,而不是瞎“跑”、乱“跑”。

目标准、方法活、

效率高

为了使老师们清晰准确地把握当堂达标教学的实质,课题组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目标准、方法活、效率高。

目标准,就是选准目标。教学目标准确了,课堂教学就不会偏离方向;学习目标清楚了,学生学起来就会做到心中有数。

既然“目标准”是实现当堂达标的基础,那么首要的问题便是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制定的目标是准确的,是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有较高的目标,中等的学生有中等的目标,差一点的学生就要有较低一点的目标,这样才能做得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有成功的体验。为了做到这一点,各实验学校的老师们开动脑筋,创造性地探讨出了许多好的方法。

宁津县第一实验小学的做法是集体定标,分散备课。他们在同年级学科组老师集体备课时,强调制定教学目标必须对教材和新的课程标准进行深刻钻研,既找出本课的知识、能力和情感要点,又要对学生实际知识、能力水平准确把握,不可照搬教参或教案上确立的教学目标。当每一位教师初步定出教学目标后,集体讨论。当意见统一时,对目标只做语言规范;当意见不能统一时,大家再一次分析教材,研读课程标准,最后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制定出适合本校学生实际、准确且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然后是分散备课,发挥个人特长。备好课后,教师之间再互相听课、评课,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能否顺利实现当堂达标,教师对学情进行全面、及时、准确的了解是关键。时集镇中心小学采取的是以学定标的方法。他们给每个学生发放了“学生学情信息反馈卡”,让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和困惑填在上面,及时反馈给老师。根据这些信息,教师灵活地采用集体讲解、小组互助、班级辩论、教师点拨、个别辅导等形式,适时补救,以求人人达标。

方法活,就是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当堂达标教学不是空想出来的,而是按着“先学一家、融会百家、发展创新、自成一家”的策略,广泛借鉴各种经典的教学原则和方法,特别是借鉴目标教学经验结合实际创立的。课题组要求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照搬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而是灵活运用各种成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倡凡是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凡是能够实现当堂达标教学理想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都可以为我所用。同时提倡实验教师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实际出发,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适合于先教后学,就先教后学、当堂达标;适合于先学后教,就先学后教、当堂达标;适合于精讲精练,就精讲精练、当堂达标;适合于讲练结合,就讲练结合、当堂达标……

如今,全县已初步形成如宁津镇一中、时集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保店中学的“自学辅导,当堂达标”,柴胡店中学的“分组合作,当堂达标”,大赵中学的“精讲精练,当堂达标”,县实验中学的“自主合作,当堂达标”,杜集中学的“讲练结合,当堂达标”实验二小的“快乐教学,当堂达标”,宁津镇中心小学的“引导发现,当堂达标”等20余种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可谓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效率高,就是花同样的时间,获最大的效益。当堂达标教学追求在课堂上基本达标,让尽量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基础知识、最大限度地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最大限度地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具体到每节课堂上,必须有一定的达标练习时间,并要及时反馈达标训练情况,依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做出调整。

课堂效率高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自然就轻了。在宁津,小学低年级基本没有家庭作业,高年级有少量作业,初中生有基本可以轻松完成的作业。

“你觉得课业负担轻了吗?”在学生座谈会记录本上,记者看到了这样的回答:“作业少而精了,我们也能真正地认真地去完成了。写作业成了我们的乐趣。”“我称得上是‘不完成作业大王’,现在我成了完成作业的带头人。因为作业不但少,而且特别能提起我的兴趣。”

让我们看一个教学片断,细细品味“目标准、方法活、效率高”这九字箴言:

《将相和》课堂实录(片断)及评析

执教:保店镇中心小学  王艳红

评析:保店镇教研室  翟连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个历史故事,请大家看课题,(板书课题:将相和)

    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内容?

    (评析:课一开始,教师利用课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生1:文中的“将”是谁?  “相”又是谁?

    生2:他们怎么会不和的?又怎么和好的?

师:好!让我们带着各自心中的问题,来学习课文,(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习本课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评析:学习目标出示的准确适时,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带着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体会、感悟课丈内容,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

学生经过自学、讨论、交流,既从课文中认识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因果关系,又体悟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

……

    师:哪位同学还能提出新的问题?

    生1: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生2:廉颇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为什么要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师: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哪位同学就刚才的问题来谈谈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生1:因为渑池之会时,廉颇早已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所以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从这个问题中可以看到“渑池之会”中维护国家尊严也有廉颇的一半功劳。

    生2: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一幕非常感人,可以看出廉颇改错的诚意,表现了他知错就改的美好品质。

    生3:从这两个问题中还可以看出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

    师:(板书:廉颇知错就改,以国家利益为重)

    师:同学们各有见解,而且理解得很深刻。让我们再来朗读最后一自然段,体会廉颇负荆请罪那感人的一幕。

    生:(自由朗读)

    师:学到这里,我们知道廉颇和蔺相如的共同点就是——

生(齐答):都以国家利益为重。

(评析:对于学生上课之初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后相机回应,使问题得以水到渠成的解决,也使课堂教学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

    师:以国家为重,是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因此“将相和”的故事成为历史上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师:下面通过达标练习来检测一下同学们学习的情况。(课件出示“达标检测一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生1: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顾大局、识大体,以国家利益为重。

    生2:我喜欢廉颇,因为他英勇善战,能知错就改。

    生3:我喜欢赵王,因为他善于用人。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好。我们再来看下一道达标练习题。(课件出示:达标练习二   请自己总结一下学习这课的收获。)

    (评析:达标练习题设计巧妙,能按照学生的口味、兴趣,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

三、“宁津现象”带给我们的思考

从宁津回来,在为宁津人那种执著的追求所感动,为他们取得的成绩而高兴之余,记者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些思考。

宁津经验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在记者看来,宁津经验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在一个经济比较落后、教学条件并不优越的农村地区,整体推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闯出了一条农村科研兴教的路子,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典型。这实际上体现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全体学生享受教育公平的理念。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在一次讨论会上说,美国哲学家罗尔斯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有三种:一是机会公平;二是过程公平,就是学校提供的条件、设备、教师等方面水平差不多;三是结果公平。结果公平是指根据每一个人的能力和条件得到相应的发展。每一个区域搞公平,首先是要解决机会均等,第二个是解决因材施教,能够按照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以适当的教育,这就是公平。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也说,现在强调区域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要把教育的属性、教育的基本原则这样一些观念问题进一步澄清。义务教育阶段是政府提供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国民教育属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提供一种公平的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追求是促进更多的学校向高水平学校发展。均衡本身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均衡是一个原则,是说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要人为地拉大差距,均衡是为了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是要鼓励不同的学校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办成高水平的教育。

宁津人虽然没有高深的理论,但他们朴素的想法和做法却蕴含着伟大的真理。

古人云:“学在民间。”信矣。

宁津人取得成功主要靠的是什么?

宁津人取得成功的秘诀可以概括为:理念+思路+实干。

他们树立了科研兴教的理念,找到了“当堂达标教学”这一条适合自己实际的提高教学质量的路子,全县教育系统齐动员,坚定不移地向着既定的目标迈进。

“永不放弃”不是写在课题实施方案中的漂亮口号,而是镌刻在宁津人心中的进而转化为行动的坚定信念。

“领导是关键”好像是一句套话,而在宁津却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县委书记许绍华、县长杨同军、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崔金来多次听取教育局关于当堂达标教学的汇报,帮助教育局解决困难。德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夏荣恩、局长曹和书也时刻关注着宁津的教学改革。还有分管教学工作的德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韩炳军,这几年单单为当堂达标教学,他和王际海一起到宁津的次数多达十五六次。

这期间,宁津换了三任教育局局长。张广林1998年—2005年初任教育局局长,领导启动了当堂达标教学课题实验;王金波2005年1月—2006年3月任教育局局长,组织了课题的结题仪式,虽然现在担任了宁津县副县长,不再分管教育工作,但依然时时关注着这一课题的进展情况;杨同林自今年3月一上任,马上对当堂达标教学有了清醒的认识,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他告诉记者:“通过几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尝到了课题研究的甜头,但是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惑。今后,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工作要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继续加大课题研究经费投入,保证课题研究健康、顺利地向纵深方向发展;二是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实施课题研究的全过程监控,特别是加强新课改实践中的当堂达标教学的实验与研究,使我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轻负担、高质量’的轨道;三是按照‘教科研为教学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狠抓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在课题研究的实效上做文章,并由义务教育学段向高中学段逐步推进,以促进我县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我县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三任局长能够抓住一件事不放,缘于他们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对名利的正确对待、对党的教育事业和人民利益的高度责任感。

在这里还要重点提三个人:舒长良,分管教学的副局长;李保胜,教研室主任;齐思良,教科所所长。像是命运的安排,他们都是2002年走上现在的岗位的,共同聚集在当堂达标教学的大旗下,担当起组织、协调,发动、指导的重任。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这还不是一般的“臭皮匠”,他们是有理想、善思考、肯钻研的实干家。他们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不信宁津的教学质量上不去”是他们挂在嘴边上的话。当老师们刚开始对搞课题研究有顾虑、怕影响考试成绩时,舒长良旗帜鲜明地说,谁因为搞当堂达标教学实验而使成绩下降,不批评,不责备,给实验老师吃了定心丸;当课题进行一个阶段老师们感到迷茫时,他又及时地撰写出洋洋一万两千多字的《感悟洋思》刊登在《宁津教科研通讯》上,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李保胜和齐思良经常是整天泡在课堂里,帮助老师们提升理念、查找问题、改进方法……

还有许许多多一线教研员和实验老师,他们是课题实验的具体实施者,是主力军,是他们的辛勤汗水换来了课堂的变化、教师的变化和学生的变化。宁津镇教研室王金先老师给记者讲述了她们的故事:

我们宁津镇教研室分两个教研组,有中学教研组和小学教研组,共有六名教研人员,其中我和刘长俊老师是女同志,同在小学教研组,她比我大一岁,今年四十五。说起女同志担任乡镇级的教研员,还真有诸多不便,比如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要深入学校进行教学指导,中午不能回家做饭、照顾孩子;宁津镇辐射的面积大,方圆百余里,下乡听课单位没有车,只得骑自行车或摩托车,迎着朝阳走,顶着星星归,遇到刮风下雨是常有的事……尽管如此,我们在自己钟爱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八年,每年听课、评课、指导课都在200节以上,每年走过的路程恐怕要用“万里”来计量。有人说你们图啥为啥,有人问我们累不累,我们的回答是干教研工作无怨无悔。因为苦了我们,提高了广大教师,我们将教研工作这枝独秀的花香,传播给了全镇的各个角落,迎来全镇教科研工作的“满园百花盛开”。

记得有一年夏天,天气特别热,我们去太平店学区的沙锅董小学听课,如同它的村名一样,一路上沙土飞扬,我们的脸上、身上、鞋子里、衣服内、袜子里、摩托车上都是沙土,汗水和着沙粒眯得睁不开眼,等到了学校,简直成了“小鬼”,老师们根本就认不出是我们来了,对着镜子一照,我们自己也哭笑不得。

2004年,也就是当堂达标教学课题实施的第二年,镇中心小学的“引导发现,当堂达标”实验课题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模式,效果很好。为了及时将这种课堂模式推广开来,我们决定到边远的后王小学进行指导性听课,提前半天给所在学校下了通知。可是等到我们去听课时,刮了一夜的北风,早上起来外面已是白茫茫一片,我们没有任何犹豫,没有相互打电话,在约定好出城的地点准时会合了,我们俩面面相对,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仿佛同时看到了后王小学老师们那充满渴望的目光,那焦急等待的面庞。我们二话没说,发动摩托出发了。我们顶着凛冽的北风、纷纷扬扬的雪花一路北上,脸像刀割般的疼,手脚全都冻得麻木了,到了学校大门口,我们已经从摩托车上下不来了,老师们搀扶着我们慢慢地走进办公室,泪水盈满了各位老师们的眼睛。等烤暖了,手脚能动了,我们立刻投入到了课堂。那天的课老师上得有激情,我们也听得很投入,课评得更是特别精彩,更重要的是把在课题实验中形成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成功的教学经验以及新颖的教学方法带给了后王小学的老师们。

时隔不久,刘长俊老师的腿就觉得疼痛难忍,但她仍坚持上班,坚持着戴上护膝下乡听课,有几次疼得根本就不能正常走路。在领导和同事们的一再催促下,她才去济南做了全面的检查,结果是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需要彻底治疗,她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自己倾注了大半生心血的工作岗位,我也从此在工作上失去了一位配合默契的合作伙伴。

目前刘老师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身体逐渐康复,她又回到了教育岗位,只是换做了其他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但是每每谈起我们在一起从事教研工作的那段充实而艰苦的经历时,她还是充满了无限的留恋……

还有戴广耀、王安彬、赵营浩、鲁学林、潘秀梅、李春萍、曹喜林、时立红、方华、刘秀山……也许若干年后没人会记起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的精神是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的。他们是普通人,但有谁会不承认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呢?!

教育科研怎样才能做到为教学服务?

记者在与老师们座谈时,老师们讲得最多的是课题实验前后的巨大变化。“过去是老师讲得多,现在是学生活动得多。”“过去生怕学生学不会,老师拼命地讲;现在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他们自己就能学会很多东西。”“过去为了让学生考个好成绩老师布置很多作业;现在作业少了,成绩却上来了。”“现在师生关系也融洽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了落实。”……

“那么,在这之前,你们为什么没有想到要改变一下教法呢?或者是想了,又为什么没去做呢?”当记者抛出这一问题时,老师们沉默了几分钟,随后是更热烈的发言。从发言中可以看出,过去老师们的确存在教育观念落后的状况,但更多的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怎样搞教学课题研究,不知道搞怎样的教学课题研究。有人就说:“我们也知道有人搞过课题实验,但大多是不了了之,虎头蛇尾。”还有人说:“我们也知道课题实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没人指导我们怎样去做。”

看来,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和飞跃,的确是值得人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在教育还背负着过于功利的目的时候,教育者往往有些手足无措的恐慌。教育行为自身并不能获得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延续自己,在教育行为背后必须有着支撑它的力量。但显然,很多教师仍然在迷惑之中,一个显著的表现就在于,他们的教育不过是教育行为而已,而且是一种重复性的教育行为,即教育已经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这种机械的劳动自然会让许多教育者丧失信心,丧失对教育本身以及自己的信心。”

“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符合教育的规律,而不是在迷惑和混沌中进行,简单地说,每个教师都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持,教育理念是他们从事教育教学的理论背景和力量的源泉。”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或者说教育乌托邦。”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仍然相当大,超过了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者双方的想象。可以说在很多时候和很大程度上,双方都固守着自己的阵营,各自为政,尽管主观上双方并不想造成这种境况,也有沟通的愿望和努力,但积重难返,在客观上存在着‘老死不相往来’的弊病。”

“要完成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的转化,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位置、责任,要有使命感。明白哪些是适合当代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理念,哪些是应该抛弃的教育观念,哪些是可以借鉴并加以发展和运用的教育理念。”(摘自张树伟 陈为友《我们需要能讲到教师心里的理念》《中国教育报》)

当堂达标教学不是神药,但它是一剂良药,它体现的教育理念说到了教师的心坎里,它是“有用的”。

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说,学校教科研的成果绝不能以写了文章、出了书为主要标准;主要看能否最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能否最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郑金洲说,中小学必须把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作为一切科研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检验中小学科研行为的最终依据,杜绝没有针对性的教科研。

王际海认为,中小学科研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改善工作、提高质量、探索规律。

“中小学教科研工作的生命力在于解决问题。”这一点,每一位教育科研者、教育管理者、教学实践者必须牢记在心。

※                ※              ※

美国作家、思想家爱默生说过:“向着特定目标不断前进的人,全世界都会给他让路。”宁津教育人就是有着这样精神的人。他们咬定科研兴教这一目标,在当堂达标教学道路上坚定地向前走着,四年已经初见成效。我们有理由相信,再过四年,再过十年、二十年,必将是更加灿烂的一番景象。

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