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阅读促进中国社会的变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06:59

多元化阅读促进中国社会的变革

2010-11-04 07:43:04

浏览 1202 次 | 评论 0 条

 美国中期选举如火如荼,舆论认为,因为喜欢变更的青年人的选择,使奥巴马登上了总统宝座。同样的,青年人的喜恶也同样决定了国会山两党的力量对比。    由此看出,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对社会影响之大。美国如此,中国也是这样。网络时代的中国,青年人的阅读方式就彰显了这种变化。    一是从纸质阅读向电子化阅读转变;二是伴随着3G时代的来临,移动阅读又成为新潮。每一次的阅读方式的变革,总会引发连串的争议。恪守传统纸质阅读的人士认为,电子化阅读是快餐式的浅阅读。以至于舆论中经常出现权威人士对“阅读率”下降的担忧。对此,有人提出了“每天阅读半小时”的倡议。
    譬如,作家毕淑敏就认为“‘每天阅读半小时’,那一年就是24天,长久坚持下去,读书就会让人生变得不一样”;还有著名作家虹影:“如果我们对书的感情就像爱情一样,我们就永远不会遗弃它。”
    纸质阅读固然好,但是时代演进到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又在进化,从与时俱进的生活方式而言,阅读也要随时而更新。所谓阅读,没有好坏和所谓的经典浮浅之分,承认多元化的阅读才符合时代潮流。在我看来,如果说纸质阅读时代像冥思和静修,偶像和粉丝时代的“追”书就像是浮躁的激情展示。也难怪----“但是对于80后一代,需要与虚拟世界紧密结合,需要把这种焦虑不安表达出来。”(张颐武语)
    因此,现代作家要学会跨界写作,既能用书香的传统出版载体传递文化的信息,满足老一代阅读者的需要;也要学会用“比特”的数字化思维,给现代读者提供高效而富含精神营养的作品。尤其是手机阅读时代,其为文风格,其创作思路,要充满时代感,让新一代的读者在公交、地铁、甚至喝咖啡和上卫生间的“时间碎片”里都能尽享阅读的乐趣。
    如果考虑到电脑阅读和手机阅读的时尚阅读方式,中国社会的阅读率恐怕并没有降低。从时代发展的角度讲,传统阅读率的降低反而验证了现代中国对接网络时代的超前性。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网民(7.15亿),已经形成了全民写作的情景。更重要的是,在网络时代,中国网民不仅冲浪、写作,而且发挥出了相当理性的社会参与意识。而这,显然和新型的电子化阅读不无关系。
    由此可见,电子化的网络阅读以及更为超前的移动手机阅读,也是中国社会文化启蒙的载体。作为理性的学者和普通人,亟需的是尊重和承认,而不是排斥和斥责。犹记上个世纪初,精英主义的学者陈源(西滢)先生和鲁迅先生论战时曾抱怨,中国30多所大学的图书馆藏书不过150万册,文人学者们几无书可读,从而表达出对西方大学图书馆的欣羡。现代人,哪怕是社会边缘层的“走鬼”和流浪者,只要手里有一两枚硬币,就能在网络世界阅读到海量的多媒体化的书籍。这就是时代的进步,而电子化阅读最大的功绩在于能让普通民众尽享精英学者同等的阅读权利。
    美国著名文论家莱斯利·菲德勒在其著名的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圣经的《越过边界——填平鸿沟:后现代主义》中提出经典文学已经终结,当代的西方文学实际上是通俗文学。在信息时代,也有文化人士感叹纸质阅读时代的终结,忧虑电子化阅读时代的来临。事实上,纸质阅读并未消失,只是人们的阅读模式发生了多元的变化。    这就是时代的选择。中国多元的阅读模式始自青年,也是对接全球的从思想认识到行为模式的一次启蒙运动。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元化阅读则使中国升华为公民社会做好了准备。  刊于美国侨报 

 

0上一篇 << 中国慈善亟需制度性破局      下一篇 >> 米高梅:生的伟大,死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