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书香校园  促进阅读特色建设的研究--滴石轩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42:35
《营造书香校园  促进阅读特色建设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著名学者朱永新先生说:“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的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书籍的阅读,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教育与自我教育、认识与自我认识的基本途径。强调阅读,就是强调青少年作为人的独立与完善。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和中学课外阅读量的字数都有了具体的规定,并对阅读的技能也有了明确的要求,课外阅读,成为今天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指标。好书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营造书香校园”是朱永新先生“新教育实验”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他的观点、理论及具体操作设计对我校阅读特色教育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为此,我校确定“营造书香校园,促进阅读特色建设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引领教师、学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荡涤,享受读书的乐趣,体验精神的愉悦。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广泛深入地实践《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趣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本课题正是顺应了《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让所有的学生都养成阅读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形成自己的计划安排,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真正的好学生!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阅读到底能给他带来什么呢?
1、壮大经验:天下事多不计其数,人不可能件件躬身力行。然而书给我们呈现了不同时空里的不同经验。你只需坐在家中,或案前,或塌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以走出你可怜的生活圈子,而走入一个无边的世界。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一日一日地发现,读书使你变得心灵充实。
2、创造经验:这世界上的许多写书人,不仅仅是将自己所有的特别经验复述于人,还在于他们常仰望星空,利用自己的幻造能力,在企图创造知识,以引发新的经验。这些知识引导你进行新的实践。这些知识预设于脑,使你在面对从前司空见惯的事情时忽然发现了新意。知识使你的经验屡屡增加,并使你的经验获得了深度。
3、修生养性:人之初,性本就浮躁。落草而生,渐入世俗,于滚滚不息、尘土飞扬的人流中,人几乎很难驻足稍作休息,更难脱洪流而出,静处一隅,凝思独想。时至今日,商业浪潮漫无节制,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现代情绪漫延滋长,人虽日益感到孤独,却又在众人吵嚷中心神不定,陷入了更大的浮躁。正是阅读,可助你一臂之力,息心养性,挽你出狂浪浊流。且不说书的内容会教我们如何静心,就阅读这一形式本身,就能使我们在喧哗与骚动之中步入静态。在这里,阅读具有了仪式的作用。
4、熏陶气质: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就是不一样,这从气质上便可看出。这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成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了他们这些毛坯而言,是毫无魅力的,甚至是丑的。然而,读书生涯居然使他们获得了新生。依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比面孔贵重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
(三)、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底蕴。
1、对于教师而言,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
李镇西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认真学习和实践了苏霍姆林斯基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
2、读书,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才能提升自己和事业的境界。
3、教师的阅读爱好决定一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
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和社会的风尚。“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读书爱好,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校风。
三、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其特色
1、“营造书香校园”是朱永新先生“新教育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整个“新教育实验”的灵魂。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我们的教师只知道埋头苦干,不知道抬头看路;学生只会低头苦学,不会昂首成才。教师和学生都在分数中挣扎,无暇读书,得不到生命的自然张扬。在这种情况下,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阅读在人的一生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国内外的教育专家学者纷纷提出了以阅读为中心的“大语文”和“大阅读”理论,朱永新先生的“营造书香校园”实验、扬州徐冬梅老师主持的“亲近母语”阅读实验等相继产生较大影响,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轮阅读改革实验的热潮。这些成功的经验和丰富的理论,必将指引更多有良知、有远见的教育工作者投入到这项实验中去。
2、“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当前,“功利性”阅读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为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一起捧读经典,与大师为友,与知识为友,与真理为友,用最静心的阅读,来填实自己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
营造书香校园,让孩子灵动的心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书山”之间,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学习成为乐趣,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氛围,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由发展的人文环境——这是我们的追求,也是该课题的特色之所在。
四、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启示和借鉴。
近年来,在朱永新先生的倡导下,全国许多中小学、乃至高校都投入了新教育实验的研究之中。“营造书香校园”更是成为了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倡导广泛阅读,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已被许多学校作为其研究目标和办学特色,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这一课题的研究。
2、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研究的清晰度较高,其可行性不容质疑。课题的基本理论、实施方法等亦有一定的成功经验,这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优越的发展基础。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应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不断创新,走出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的有效之路。
3、学校的科研基础保证。
我校历来重视教育科研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科研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了“以研兴校”的奋斗目标,并完善了教育科研组织机构。几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两项语文市级课题、一项数学市级课题、一项国家级德育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已全部顺利结题。其中“九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子课题“小学德育中的养成教育研究”,还获得了国家级课题评选一等奖。目前,学校有两项省级课题正在研究之中。可以说,我校在课题研究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4、参加课题研究人员情况。
我校参加这一课题研究的人员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年纪轻,业务精,教育科研能力较强,绝大多数人都曾参与过课题研究。更重要的是,他们均在教学第一线,在阅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必将给我校这一新课题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五、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1、主要内容: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注重校园的软硬件建设;以教师读书带动学生读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课堂课外广泛阅读的特色。
2、重点:营造浓郁的校园阅读文化氛围,发挥其潜在的教育意义;充分挖掘校本阅读资源,编印校本教材;坚持师本,倡导教师首先成为阅读者;坚持生本,积极有效指导学生读书,使学生健康发展。
3、难点: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是外显的,也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内在阅读”、“主动阅读”。怎样使教师和学生能积极主动并持久地把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所在。
六、研究方法和成果形式
1、研究方法:
(1)、文献法:借助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
(2)、行动研究法:以马克思“人的发展”学说、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等为支撑,以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一书中体现的新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实践出真知”,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提升。
(3)、个案研究法;实验教师积极进行个案研究,调查研究对象,做好相关跟踪研究,定期进行情况分析。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中出现的成果,编辑师生《随笔集》和《日记选》,撰写研究报告、经验论文等。
2、成果形式:
(1)、教师《优秀随笔集》、学生《优秀日记集》、《优秀作文集》
(2)、科研论文、研究报告、教学案例、学生读书笔记等。
(3)、出好两至三期精美校刊。
七、课题研究实施的步骤和设计
1、第一阶段(2004、5——2004、8)课题准备阶段
健全机构,学习理论。
2、第二阶段(2004、9——2004、10)制定计划阶段
明确分工,制定计划。
3、第三阶段(2004、11——2006、8)课题实验阶段
组织实施,规范研究。全面按计划实施课题方案,每学年进行一次成果鉴定,汇集实验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4、第四阶段(2006、9——2006、12)课题总结阶段
总结反思,汇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