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俄国与法德英的关系来解读俄与印中美关系(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7:24:33
二、俄法关系和俄印关系的类似

    很多中国人应该对1962年中印战争苏联的态度记忆犹新,俄国人宁愿卖给印度最先进的战斗机也不卖给中国,等等。我所表达意思是俄印关系的友好是一贯的,就像历史上的俄法关系一样。

    出现这种类似的情况如何做出合理的解释呢?我认为是地理位置起了决定作用。印度和法国一样,与俄国没有直接领土接壤,而过去历史上两国最根本的冲突来源于领土的争夺。这就是古代所谓的“远交近攻”。而且两国(俄法或者俄印)都觉得有必要在遭到中间大国(德国或者中国)的威胁时候进行相互援助。

    我们无法预料到将来的俄印关系将如何进行下去,但是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过去的俄法关系是怎样的。可以根据过去的俄法关系进行简单的推理,推理的结论是这样的:即俄印的关系会一直友好下去。尽管期间会有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使两国对立,但总体上两国是友好的。

    二、俄德关系——婚姻和大国思维决定两国关系

    再没比俄德关系更饶有趣味的了。如果说俄法关系要取决于地缘因素,俄德关系受到的影响因素更多,包括姻亲关系、大国思维和地缘因素。

    由两次世界大战,甚至七年战争也算在内,来说明俄德是出于敌对地位的这种说法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相反,在历史更长的时间内,俄德关系友好的时候多,敌对的时候少。但不幸的是,每次敌对的时候,都爆发了规模最大的战争。

    我认为在近代史上,再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像德国这样对俄国影响如此深远。从来自德国的叶卡捷琳娜女皇算起,一直到俄国末代皇帝,无一例外的七位皇帝都具备德国血统。其中六位男性皇帝,除了亚历山大三世的妻子和尼古拉二世的母亲是丹麦公主之外,其余皇帝的母亲和妻子都来自德意志。

    人们往往记住了彼得大帝,而我私下认为俄罗斯帝国是从叶卡捷琳娜大帝时期开始的。理由有以下几点:第一俄国真正确立了长子继承制。我们可以看出在彼得大帝和彼得三世之间共存在了五位继承人,其中三位都是女性(分别是妻子、侄女和女儿)。在此之后,再没出现女皇。这对于国家的稳定和持续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第二、沙俄帝国的真正确立是叶卡捷琳娜大帝一手造成的。彼得大帝只是获得了圣彼得堡,而叶卡捷琳娜获得了西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立陶宛和克里米亚等。她在欧洲所取得的成就是任何一位沙皇也无法达到的,即便包括彼得大帝。第三,自叶卡捷琳娜之后,俄国沙皇在位期间较长,保证了社会稳定。

    俄德的接近,是从彼得大帝开始的。他本人多次去德国进行访问,崇拜德国文化和技术,彼得一世把大女儿安娜嫁给德国荷尔施泰因-戈托普公爵(卡尔·腓特烈)为妻。儿子迎娶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皇后的妹妹(索菲亚·夏洛特)为妻。后来彼得一世大女儿的儿子彼得三世继承皇位,从彼得三世(他算个德国人)起,历代俄国沙皇都具备德国血统。( 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德意志人; 保罗一世1796-1801,母亲是德意志人叶卡捷琳娜二世,妻子符腾堡王国公主索非亚·费奥多萝芙娜; 亚历山大一世1801-1825,母亲是符腾堡王国公主,妻子是德国巴登公国的公主路易莎·玛丽亚·奥古斯特; 尼古拉一世1825-1855,母亲符腾堡王国公主,妻子普鲁士公主弗雷德里卡·路易莎·夏洛特·威廉明娜; 亚历山大二世1855-1881,母亲普鲁士公主,妻子黑森-达姆施塔特大公的幼女玛丽亚。 亚历山大三世1881-1894,母亲黑森-达姆施塔特公主;妻子丹麦公主; 尼古拉二世1894-191母亲是丹麦公主,妻子是德国黑森一达姆施塔特大公爵路德维希四世的女儿,名叫阿里克斯)。

    七年战争时期,德俄采取对立。原因在于普鲁士从奥地利手里夺取西里西亚,其领土面积由12万平方公里一下子扩大到近16万平方公里,人口也由230多万激增到500多万,这是奥地利所不能接受的。本来与法国敌对的奥地利转而与法国结盟,对抗普鲁士;普鲁士为了防止俄罗斯插手欧洲事务,避免在东西两线同时向法奥俄三国开展,就向英国寻求帮助,签订了同盟条约。在战争中,俄军占领了东普鲁士首都柯尼斯堡,横扫整个东普鲁士。俄奥联军一度占领了普鲁士首都柏林。战争后期,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主战的伊丽莎白女皇去世,崇拜普鲁士威廉二世的德意志人彼得三世继承沙皇皇位,俄国像一战时期那样退出战争,吐出了到口的胜利果实。战后普鲁士和俄罗斯结成了同盟,这对日后的欧洲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