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督教史看信仰与制度的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4:00:24

从基督教史看信仰与制度的关系

(2010-11-28 15:31:24)转载 标签:

上帝

基督教

耶稣

以色列人

犹太教

杂谈

分类: 闪族宗教

从基督教史看信仰与制度的关系

1. 犹太教的诞生。

公元前18世纪,汉摩拉比制订了第一部成文法。

《出埃及记》中最重要的事件是公元前16世纪摩西在西奈山传律法,作为律法核心的“十戒”正式向民众公布。从此摩西创立了犹太教,成为现代民主思想的根本基础。

信仰上帝才能抵制专制主义。上帝反对人们拜人、拜物,这是抵制专制的灵魂基础。

去吧,摩西,/去那远方的埃及/告诉老法老,/“让我的人民离去。”/让我的人民离去,/他们无法忍受残酷的压迫。/去吧,摩西,/去那远方的埃及/告诉老法老,/“让我的人民离去。”/“主是这么说的,”勇敢的摩西说,/“让我的人民离去;/如果不肯,我就将你头胎孩子打死/让我的人民走吧。”/去吧,摩西,/去那远方的埃及,/告诉老法老,/“让我的人民离去!”

以色列人在埃及被奴役了四百多年,做惯了奴隶,失去了方向,彼此埋怨,始终走不进迦南地;有人宁肯留在困苦中做奴隶,也不要承受路途的艰难。这其中,除了奴性之外,还有认同的问题。

在出埃及的长征中,以色列十二支派所环绕的是上帝的会幕,那会幕里不是端坐着一个战争的领袖,而是放着上帝的约柜(上帝吩咐摩西以贵重木材制成的方柜,柜内藏两块刻有“十诫”的石版)。

当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在旷野漂流的时候,摩西有从上帝那里来的权威,但他没有立自己为王。他总是看着天上,他认为自己只是上帝的一个仆人。正是这种向上看的价值取向,使他不专权,不奴役。在旷野时代,摩西就开始了分权制,他把治理百姓的权力与责任分给有才能敬畏上帝的千夫长、百夫长、五十夫长、十夫长。

在3600年前,以色列人不愿当奴隶,为了自由舍弃了埃及的肉锅、葱饼;在摩西带领下几百万人拖儿带小走向矿野,忍饥挨饿40年。在矿野里的那一代人都死光了,连精神领袖摩西都死在矿野里。经过40年的寻寻觅觅、重建认同之后,才进入迦南美地。

“在民主国家里受穷,胜于在专制国家里享福,正如自由胜于受奴役一样”(德谟克里特著作残篇 商务印书馆 1981年版《西方哲学著作选读》第53页)。连公元前的人都明白的道理,如今的不少中国人竟不明白!

进入迦南后,以色列人在历次反抗外族的侵略中都没有王,他们的成败不是靠军事组织和国家政权,而是靠上帝兴起的士师,士师是法官、是战争与宗教的领袖。士师中有一位勇士叫基甸,在他讨伐敌人取得巨大胜利后,他有了空前的权威;当以色列人奴性发作,求基甸和他的子孙做他们的王。基甸说:“我不管你们,我的儿子也不管你们,惟有耶和华管理你们”。这是华盛顿拒绝做皇帝的远古典范!自由不仅是不被别人辖制的自由,自由更深的含义是不去辖制别人。基甸就是一个拒绝辖制别人的人。

没有上帝信仰的民众,没有人的权威就会心中不安,没君王也要去找一个王来管辖自己,所谓“想作奴隶而不可得”也。以色列人失落了他们对上帝的敬畏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士师撒母尔为他们立王治理他们。上帝对撒母尔说:“他们不是厌弃你,而是厌弃我,不要我做他们的王”(《撒母尔记》上八章7节)。上帝对以色列人警告:你们要立的王将使你们受专制的痛苦。撒母尔也警告以色列人:你们要立王,是在上帝面前犯了大罪。

可见,在远古的时代,圣经就认为:人的生命应该直接对上帝负责,“人人皆祭师”,可“在真理中顺服”,享受人的天赋自由。当人的心中失去了这一份自由,要求受专制奴役时,就是一种堕落。信仰的权力属于上帝所立的先知,他们在地上的君王面前保持独立性,甚至君王也要由先知来膏立。这样,君王的行为就受到了信仰系统很好的监督,多少君王因为犯罪被先知当着众人撕破老脸,低头认罪。从而有效地阻止了专制君王的恶行。

2.耶稣。
耶稣是基督教信奉的救世主,被专称为基督。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为拯救世纪人,又圣灵降孕玛利亚而取肉身成人。12岁就与犹太律法师们坐而论道,30岁时领受了“施洗约翰”的洗礼。耶稣受洗后,先在矿野战胜魔鬼的诱惑,然后回故乡传播福音。宣称“天国临近”,人们应当及时悔改,迎接世界末日的审判;天国是个崭新的世界,其间充满神的公义,是善良虔诚者的最终居所。信他的必得救,不信者将被定罪。抨击犹太教当权者。他行了很多神迹,门徒们纷纷猜测他救主“基督”(弥赛亚)。

逾越节前夕,耶稣带领12门徒在耶路撒冷朝圣,市民们以君王的礼仪欢迎他。犹太统治者对这位“弥赛亚”既恨又怕,必欲除之而后快。

逾越节之夜,由于门徒犹大的出卖;耶稣被捕时,一门徒拔刀砍伤了一差役;耶稣喝止说:“收刀入鞘吧,凡动刀者必死于刀下”,并使神迹医好了差役之伤。被以“谋叛罗马罪”交给了罗马总督比拉多,次日,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遗体被安放在石墓中。三天后,墓空了,耶稣复活。他告诉门徒:“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你们要使万民做我的门徒…我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末了。”第40日耶稣升天。

基督教是爱的宗教。神对摩西说:“不可欺压你的邻舍,也不可抢夺他的物。……你们施行审判,不可行不义,不可偏护穷人,也不可重看有势力的人,只要按着公义审判你的邻舍。……不可报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国的子民,却要爱人如己。…若有外人在你们国中与你们同居,就不可欺负他。和你们同居的外人,你们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样,并要爱他如己,因为你们在埃及也做过寄居的。”

《新约》比之《旧约》,强调通过爱的精神来布道,来扩大信徒,而不是暴力征服的宗教。《新约》圣经中,耶稣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爱你的敌人。这个理念将基督教和犹太教区别了开来,并且使基督教超越了单一民族国家的界限而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宗教(伊斯兰教的教义,在许多地方承袭了犹太━━基督教义;不同处是,基督教宣扬爱,它宣扬征服)。

耶稣说:“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你们又听见这样的教训说:‘爱你的朋友,恨你的仇敌。’但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的仇敌,并且为迫害你们的仇敌祷告。这样,你们才可以作天父的儿女。因为天父使太阳照好人,也同样照坏人;降雨给行善的,也给行恶的。假如你们只爱那些爱你们的人,上帝又何必奖赏你们呢?连恶棍也会这样做的。假如你们只向朋友打招呼,那又有什么了不起呢?就连异教徒也会这样做的。你们要完全,正象你们的天父是完全的”。

爱可以化解一切仇恨,爱可以征服一切罪恶。耶稣说:“不要与恶人作对,要以善胜恶”。新约路加福音第23章道,当被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时,他心中有的不是报复与仇恨,而是饶恕与赦免。“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他的爱到了这样的程度:你杀了我,我还爱你!

二战时期在美国俘虏营里的日本战俘,经常被一位美国少女所探望和照顾,战俘问她:“为甚么对日本俘虏那么好?”她说:“二战爆发时,我的双亲以传教士身分在菲律宾工作,被日军逮捕后以间谍罪名处死。在临终前30分钟,他们没有为自己做甚么,只恳切地为将要处决他们的日本士兵祷告。”战俘茫然不解,回国后读了圣经终于理解了那位美国姑娘及她的父母的心情,正是耶稣,使那位美国少女用爱心去关怀杀害她父母的仇人。这位日本人后来成了基督徒且到处传播主的福音,他“由战争的信徒变为耶稣基督的信徒。”

我们时常把爱放在聚会的那一刻,把爱放在感情最激动的那一刻。我们只把爱停留在最感性的层面,那爱是不会恒久的。爱应该是最具有持久、充满恩慈、公义的爱。《爱的真谛》歌唱道:“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家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基督教把爱作为所有信条中的支配原则,并提出了爱欲、友爱、忠爱、神爱的四个层面的概念系列。

1)爱欲指灵魂对至善的追求,上帝是神圣爱欲的典范。上帝是爱的源泉、爱的终点、更是爱的顶点。宇宙因上帝的爱而存在,基督的福音保证所有人的爱都是向善的。

2)友爱指平等的爱,即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博爱,是一种亲密的仁爱之情。基督教认为:每个人是按上帝的样式造的,人的灵魂里有上帝的形象,所以要无差别地爱每一个人,“爱人如已”,这是耶稣的命令。当我们没有把他人的生命看作和我们一样尊贵、一样独立时,我们就会对他人进行专制,就会违犯“不可杀人”的禁令。如果根本认识不到生命的尊贵,甚至无法以上帝要求的方式爱自己——那就是自我专制。

3)忠爱指对上帝的服从,基督徒认为人必须绝对的服从上帝。上帝的命令是神圣的,只能遵从不能违反,这是社会秩序的保证。忠爱是一种意志的承诺,是一种自愿的献身;绝不是逼上梁山的勉强行为。

耶稣要求世人全心全意地敬爱上帝;只有在敬爱上帝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博爱与平等。人类全心全意地爱上帝是以爱人体现出来,这就引伸出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动力。这样,基督教就完善地处理好了人与神、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问题。

4)神爱指上帝的爱,上帝以自发的、无限的爱创造万事万物;没有神爱就没有一切。神爱是神圣的精神、是上帝的精神、是上帝本人。神爱创造了善。

奥古斯丁(354-430)认为:对人的爱是至高的德性、至上的理想以及一切道德的基础。神爱的是他创造的人,而不是人的罪,只有脱离罪恶悔改重生的人才能蒙神的悦纳。为了爱大家,就要惩罚在罪恶之中沉溺不知悔改的人,以免他伤害别人,或以敬效尤。神的爱不仅是一种“感情”,也包括“公义与真理”,换言之,爱不是盲目的“溺爱”。这表明,基督教是提倡公正、公平的平等之爱而反对因私枉法的。

基督教把人对上帝的爱与普遍地满足人的需要联系起来,对人类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早期教会。
耶稣被捕后,门徒们作鸟兽散,都否认与耶稣的关系,以免被牵连。耶稣复活后,于是大家确信耶稣是救人的基督,应验了圣经的预言。这一年的五旬节,门徒们重聚耶路撒冷一处祈祷,忽然雷鸣般声音从天而降,接着一条火焰般的舌头在空中盘旋,刹时飘落每个人的头顶。基督教把五旬节改称“圣灵降临节”。

这些门徒在耶路撒冷建立了最早的教会,史称“使徒教会”,大约在一世纪中叶;以彼得为首的12门徒领导着基督教会。耶路撒冷的基督教会照犹太人会堂的组织形式,选举7位长老负责管理钱物、分配日常事物。长老又称监督(bishop),以后演变为主教。

4.基督教受迫害到转正。
罗马统治者在1-3世纪迫害基督教。罗马人的国教来自于希腊的多神崇拜,任何人轻视罗马诸神都被定为杀无赦的大罪,因此,基督教被定为轻视罗马诸神的叛逆者。

从1世纪中叶到4世纪初,基督教受到了当局者10次迫害,史称“十大迫害”。最早的迫害始于公元64年,罗马大火烧毁了半座城市,尼禄以纵火罪逮了大批基督徒,数以百计的人被处死。彼得和保罗先后死于这场迫害。“十大迫害”的最后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由戴克里先皇帝(284-305年在位)发动,时间持续了两年。戴克里先皇帝命令各地拆毁基督教堂,烧毁圣经,逮捕首领,抗拒者一律处死,信徒与教会财产一律充公。

教会宣扬教义,以教产拯救孤寡,在信徒中有很大的权威。早期的教徒笃实虔诚对非信徒有极大的影响。公元2-3世纪,对政治失望的上层人物都加入到了教会。

311年,君士坦丁(311-317在位)皇帝宣布基督教为合法宗教。312年君士坦丁皇帝在军旗上缀上十字标志,大获全胜。313年,颁布《米兰敕令》,免除基督教神职人员的税收、兵役等义务,允许教会接受捐赠,禁止在基督教礼拜日工作等。

在朱里安(361-363年在位)时期一度恢复了对基督教的迫害,但转瞬即逝。

375年皇帝革拉生禁止向罗马诸神献祭。391年东西罗马皇帝禁止一切异教崇拜,连参观异教神庙也不允许。至此,基督教正式成为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