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生时尚品牌考察报告 - 心赢销 - 畅享博客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08:20
2010-4-16 12:06:00

中国原生时尚品牌考察报告(第三篇,共八篇)

五、做衣服的,杠上了卖衣服的

 

  笔者是正式在国内进驻服饰品牌服务的期间,才知道原来卖衣服的,是这么地被看待;特别是有些品牌总公司的老板或伙计们,总爱把终端加盟商当作是没文化、没品味,只顾眼前小利的小生意人。遇有加盟客户是属于“夫妻店”、“姊妹店”类型的,就是一幅不值一哂的态度。明明是客户,可是总公司的伙计们嘴边老是挂着“下面的”代理商或终端商;这些品牌总公司的老板或伙计们可能一天的零售生意都没做过,一件衣服都没卖过,可是总对客户指手划脚,说三道四。竟然,各大品牌还有一种职称叫「终端督导」,就是要督导客户怎么去做生意!试问,有哪个“客户”喜欢“被督导”?

 

  这当然不是品牌企业跟不上市场经济的思路,也绝对不是他们要自创一派所谓“具有中国时尚产业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是整体的通路结构中存在着一种「利益对立」的根本冲突,这是一种源于产业发展进程的结构性冲突。

 

  前文提到,大约自2002年以后,国内品牌服饰业已由原先的“卖方市场”悄然地进入了“买方市场”;在此之前,自然是所谓的“卖方市场”,据一些业内前辈指出,在九十年代中期的几年,更是如此。据说当时,谁抢到货,就等于抢到现金。代理商抱着大笔现金,等在品牌公司总仓门口,见货就抢,抢到就往回发货;货还没到自家门口,就已经有一大批零售商在门口拿钱排队等货;连纸箱都还没拆封,大伙就地数钱分货;零售商不管拿到什么货,只要拿回去挂在档口,逢人就卖。听他们绘声绘影地描述这些情境,我就会联想到“机会财”这个词汇。

 

  尽管已经时过境迁,但前述结构性的冲突依然没变,因为商业模式和利润结构都没变,不会因为由档口变成了专卖店,或多了电视广告、品牌代言人,就起了什么结构性的改变。这种冲突在卖方市场的年代,不容易被看出来;但在买方市场期间,就会愈演愈烈。

 

  因为,在此期间,拿到货品,不是抢到了现金,而是拿到了一旦卖不出去,就会变成过季库存的“风险”。可是,没有充足的货品,就不可能产生足额的营业收入,不能积累足够扣抵费用支出的毛利额度,也就是没有“获利来源”。几年下来,由于场地租、人事、水电杂支…等管销费用急速增加,也由于品牌竞争者日众,且消费取向日益多元,库存也逐渐累积。很多代理商和终端零售商尽管生意还不差,但事实上有很多人到头来攒下的,现金少,库存多。那么,应该“由谁备货?”这个命题,就的成了冲突的根源。

 

  按理说,货品不也是的获利的来源吗?备货不也等于“备利”?怎么会成为问题焦点所在!这除了要回归对前述所谓“买方市场”的深刻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时尚消费品市场特性的掌握。简单地说,在某个时节的某个市场区域,容易受到消费者青睐的,也就是容易“跑量”的所谓“畅销款”,在终端上架后通常在两周之内就开始断色断码,留下来的,很可能就留到季末,还是留着。但问题是,容易卖的货,即所谓的畅销款,因卖得好,所以断得快;这时,终端要找代理商补货,补得到吗?代理商要找总公司补货,补得到吗?

 

  那么,为什么不针对畅销款多备一点货呢?问题在于,什么是畅销款?在终端上架后在短时间内,开始断色断码的,才能叫畅销款!在“买方市场”的年代,没经市场检验之前,谁说了都不算。前文也提到,所谓“畅销款”判断准确的机率可真是比“36选7”中五百万的机率还低,为什么?因为一个品牌的规模越大,消费市场的需求就越多元化,无论商品「风格」、「品类」与「价格带」的跨度也都越大。在少则近千件,多则数千件样衣的订货会现场,要挑出不到几十个款式的畅销款,机率显然比中彩票还要更低。就算是家底再厚,也没人敢玩这种输面大、嬴面小的赌局。

 

  另外,时尚消费市场的取向研判,本来就有所谓“历时性”(Diachrony)和“共时性”(Synchrony)交互纠葛的问题,中国幅员广阔,各省市区域的消费取向不一,这种问题则又更加突显。前两年无人问津的滞销货,今年反成了抢手货;这一个省能跑量的货,在另一个省就不一定能卖。对品牌企业来说,还有一个更令人头痛的问题,就是所谓“共时性的共同主观”。虽说每一个地方,每年畅销和滞销的款式各不相同,但事实却也证明,大凡在人口密集省分能够卖得好的商品款式,在其他大部分的省分也都不差。所以,要赌就得赌大的,若要赌小的,还真是一点效果都没有。如此一来,无异又更增备货的风险!

 

  当然,要赌的话,输的机率还是比较大,也因此,常会看到各省代理商、零售商滞销堆积的库存品类、款式,还真的都是“英雄所见略同”。以男装来说,06、07年春夏的多彩系列T恤,就是一个例子;以07秋冬商品为例,基本上也是延袭这个“据说”在06年夏季卖得不错的多彩风格。其实,在刚上货之际,我们已能预见08年春节后大量滞销的库存,大致是什么模样了。【按:相关问题,另可参阅《关于肤色与服饰搭配 》一文】

 

  那么,不能藉由改善生产流程,机动快速反应,来克服“由谁备货?”的问题吗?我的看法是,不能!其实,在国内有部分女装品牌企业,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本来就是根据市场的反应来决定投产计划的,已经行之多年。女装本来就强调款多量少,且更新速度极快,运营操作技术本来就要比男装高很多;有些高档女装的面料采购前置时间(Lead Time)长达十八个月,操作困难度又更高。女装就是做得到,但男装就是做不到!至少,在未来的几年内做不到。

 

  因为,这不是操作技术层面的问题,也不是经营思维层面的问题,前述提到「回归基本面」的障碍,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不知、不能、不愿。这个问题,主要受制于历年来形成的产业结构和习气,不是哪一个企业老板说怎样就能怎么的;其中,不知、不能、不愿的成份多少都带一些。

 

  这么说好了,要品牌总公司先备货,先不问应该备什么货,先问钱从哪里来?在国内男装一线大品牌初创期间,许多公司的先期投产的运作资金,有一大部分是由省级代理商先行垫支周转,虽然代理商可能连样衣都没看到,但可优先买到“取货权”,也就是确保日后的“获利来源”。当然,那是在有现货就可以换现金的年代。那么现在呢?

 

  品牌在初创阶段固然需要资金周转,那现在很多公司都有钱了,甚至公司股票都上市了,应该没有资金困窘的问题。是啊!但究竟要备什么货呢?谁知道?备少了不顶用,要备多了,钱再多也不够用!再说,备错了呢?再怎么说,面料也总是要先备下来的,不是?那还不是钱嘛!谁想挣钱,谁就得出钱备货冒风险,不是?那么,优化生产管理机制,快速机动反应,不行吗?也不是不行,只是,生产管理机制也不是说优化就能立即见效的;更何况,很多上游供应链资源都不在自己掌握,何必多此一举,尽做些吃力不讨好的事!

巽风堂首席规划师

心赢销合伙人       陈琦曜(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