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文论]《边城》与《故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01:14
『闲闲书话』 [书评文论]《边城》与《故乡》
点击:3241  回复:54
作者:范美忠  发表日期:2010-3-7 21:48:00
《边城》与《故乡》
《边城》世界:道家自然真朴的混沌之境
沈从文的边城世界是希腊小庙,道家寡民小国还是桃花园?虽然沈从文自称要写希腊式的健康自然优美的人性,但他实际写出的却是道家的天人合一,自然无为,混沌真朴之境。希腊人性虽然健康优美自然,但从帕台农神庙上“认识你自己”的格言,苏格拉底“未经审查的人生不值得过”的思想都可以看出,希腊文明实际上是高度发展的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文明,跟边城世界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作者意图是一回事,只要沈从文足够诚实,他写出的就一定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世界而不可能是希腊精神的拙劣拷贝。道家理想的小国寡民自然混沌的理想建构是关于文明异化人性堕落的批判,实际上《边城》不是希腊式的而是典型的伊甸园叙事。
白塔崩塌与重建的文化象征意涵
最具自我意识和动态展开精神结构的欧洲精神以及高度发达和异化的近代工业文明的进入和冲击必将终结中国田园牧歌的自然状态,这就是白塔崩塌所象征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尤其道家理想之境的崩溃状态,而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之境实为中国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沈从文关于湘西的整个写作几乎都可以被视作重建白塔即重建精神家园之举,也就是他的精神自救行动。
结尾的深层蕴涵:沈从文的出走或归来?
边城世界的危机和悲剧表面上源于男女情爱意识的觉醒即偷吃禁果这一自我意识觉醒之后的堕落象征(此一命运从翠翠的母亲延续到翠翠,预示着性爱力量在意识发展上的关键意义),根本上却源于近代欧洲文明的冲击。
“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作者留下的开放式结尾预示着人生命运的不确定性,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此一开放结局可以让读者根据自己个性气质去选择判断,从而作品留下的空白又具有了让读者回味想象的无穷魅力。其实此一结尾的深层蕴涵乃体现了沈从文自身的矛盾:留恋故乡但也渴望离开村子之后本质展开和发展的现代文明世界。他无法忍受失落家园之痛厌恶都市人的异化(即文明的异化)而渴望重返伊甸园,但伊甸园真的还在吗真的能返回吗?出走或归来的犹豫彷徨实际上反映了沈从文的心灵撕裂之痛。于是,虽无法回去,他却在纸上建筑了伊甸园作为心灵的家园!所以《边城》是典型的面对现代文明的异化而抗拒现代性的乌托邦叙事,刻意拒斥的意图非常明显,体现了反现代性的现代性。只要身处现代世界,无论抗拒还是拥抱,都体现出了无所不在的现代文明笼罩下的阴影。
《故乡》:离开村子的人将长久漂泊
如果说沈从文在面对现代动态开展精神导致的伊甸园失落的反应是在惊恐不安中于纸上重建伊甸园的话,精神更加强悍的鲁迅则勇敢地承受了失乐园之痛,毅然独自上路,走上了灵魂漂泊的无尽旅途,在个体意识觉醒后去展开自己的存在。因此,《故乡》是典型的失乐园叙事。鲁迅不无惆怅地在经历了失落之痛后毅然决然地拥抱了现代性。但鲁迅不可能永远承受无家之痛,他晚年写《朝花夕拾》,也可被视为重构伊甸园之举,因为鲁迅并未找到与神同在的家园。
谁来写出复乐园?
《边城》是关于自然真朴混沌之境的伊甸园式美丽乡愁,《故乡》是个体意识觉醒后的失乐园书写,那么当代中国作家中,谁能写出重返与神同在的家园后的复乐园景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