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从《人与世界》看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8:51:25
从《人与世界》看世界
施少波  2005-7-22
相关图书

大学人文读本·人与世界
初次接触到本书还是大二的时候。在一个炎热的午后,闲来无聊跑去学校的小书店消磨时间,不久之后便注意到了广西师大出版社的这套大学人文系列,一共3本:《人与自我》、《人与世界》和《人与国家》。按照我以前对什么读本系列的印象,这类图书要么是故事老套道貌岸然,要么就是粗制滥造胡乱编写,不客气地说,大多是些文字垃圾,所以我通常对这类出版物相当反感。可是这一次,仿佛鬼使神差似的,我站在书架前走不开了——刚刚粗略翻了几页《人与世界》,就被里面收录的文章吸引住了。它一共九章,编排新颖,思想辩证,为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重新衡量我们作为个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提供了如此崭新的视角,真像一股清风,给这个燥热的世界带来了宁静。就在第二天,我把这本书买了下来。
主编夏中义先生是使我感佩的学者。初次与他“谋面”是在《读者》杂志上,在一篇寄语新世纪的文章里,他和其他一些学者作家一起谈论了自己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的看法。他对新世纪的忧虑深深感染了我,从此我认识了这位始终关注人文教育的学者。我那时就相信,他会为中国的人文教育作出更多的贡献。果然,不久之后,作为主编,他带着《大学人文读本》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夏先生在解释出版这套丛书的原因时这么说道:若着眼于建设性,《读本》旨在为当下中国大学生的“精神成人”提供系统的优质思想资源;若着眼于补偿性,则无须讳言,中国高校人文教育缺失久矣。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我知道我们在经历着一个仅仅为了将来能获取更多薪水而拼搏的大学时代,人文教育的缺失使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畸形的人才——我们可能在某个专业领域出类拔萃,却不懂得如何关怀周围的人和环境、不懂得如何与这个社会和睦相处。
我在这里单独提到《人与世界》这本,不仅是因为我个人对它最为赞赏,更是因为该书收录的文章所宣扬的普世观念。先让我们看看作者的名字:甘地、曼德拉、龙应台、 哈维尔、哈耶克 、 池田大作、克林顿和杨福家,等等,这么多中外知名人士的文章、谈话录乃至演讲都在向我们讲述一个基本的道理:我们要尝试用全人类的眼光去关注这个脆弱的星球上发生的事件。
此书虽题为“大学人文”系列,但却可以成为普通人提高自己内涵和觉悟的参考读物。比如,在题为《只有一个地球》的第五章里,我们会读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责任和义务——过去的几十年中广泛使用DDT使得我们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寂静的春天”,我们在谴责一些生产者的同时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可悲的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作为消费者中的大多数的我们,除了看热闹或者谴责几句以外,已经忘记了自己扮演的“助纣为虐”的不光彩角色。一位佚名人士的文章有如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我们每个人的脸上:“消费者并不是无辜的”!又比如,我们怎么样用客观公正的角度来评判一些国际事件,而不凭借个人主观猜测或者一些媒体的误导?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科索沃战争,格鲁克斯曼是怎样评价的。我们也许的确太难判断这场战争的正义与否,但至少这是一场为保护人权而发动的战争,所以,在这个总体和平但局部冲突频仍的年代,我们有必要学会用世界的眼光从多种角度看待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很可能将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最值得一提的是丁林的《少数人的权利》。作者以优美的文笔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的少数人争取权利的故事。经过几番转折,阿米绪民族赢回了自己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最高法院沃伦大法官的判词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一种与众不同甚至于异僻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干涉别人的权利或利益,就不能仅仅因为它不同于他人就遭受谴责。 一个制度能否保证这微乎其微的少数得到公平的善待,恰恰是检验这个社会是否文明和人道的试金石,也是决定这个制度能否长治久安的一个关键。我只希望,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中的大多数能明白这个道理。人文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对他人宽容,而“宽容”这个词,我们已经遗忘了太久。
所有的这些学者不是在讲一些空泛的大道理,而是在向我们讲述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让我们在故事中学习和反省。这些故事都在向我们传达同样的信息:告别狭隘,用世界化的眼光关注世界。要我们明确自己的责任和对这个世界的义务以及学会对他人宽容和尊重。也许,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对个人与世界关系的固有观念不会因为这本书而彻底改变,但这本书的确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只要我们坚持走下去,那么这世界会真正变成万物和谐共存的“这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