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笔墨不读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40:53
不动笔墨不读书  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你不妨养成这样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 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能够帮助你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你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你的知识面,提高你的分析综合能力。

    这里给你介绍五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圈点笔记:阅读你自己的书籍时,可随时在书的重点、难点和精彩之处画线或做各种符号。如直线、双线、圆圈、黑点、交叉、箭头、曲线、方框、疑问号、惊叹号等等。有些精读的书,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画线,以示区别。比如,在重点行下面画上红线,在难点行下面画上蓝线等等。每种线条和符号代表什么意义,应由你自己来掌握。

    批语笔记:阅读中,在文章的" 天头" 、" 地脚" 和其他空白处,随时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或体会。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以后阅读时引起注意,也是一种灵活、简便的读书笔记的好形式。清代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都属于这一类读书笔记。

    摘录笔记:可摘录在本子上,也可摘录在卡片上。我更喜欢做文摘卡片。文摘卡片,文具商店里都有出售的。你也可以自制,纸质得选用硬一些的。卡片一般得有题目、类别、作者、书刊名称、第几期以及内容摘要这样一些内容,一张卡片只摘抄一类内容。等到卡片积累到相当数量时,再按不同的类别(如警句格言、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分门别类,以便随时使用。摘录时应注意不要断章取义,不要改动原文的字句和标点。

    提纲笔记:把文章的提要写出来,力求抓住重点,概括出基本内容,文字须简明扼要,但注意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写进去。提纲笔记对以后自己在写作中的资料运用会很有帮助的。

    心得笔记: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把自己体会最深刻、最有意义的部分写成心得笔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也可以将提纲笔记和心得笔记合在一起写出。作心得笔记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心得笔记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有感而发。比如,可以分析作品的写作特点和你的心得体会等。

    因为有了一诺千金的豪情,才奏出了易水送别之歌,诚信;中国侠客永恒的旋律;

    正因为有了海誓山盟的执着,才唱出了化蝶共舞之歌,诚信;中国情人缠绵的绝唱;

    正因为有了为民谋福的诺言,才弹出了清正廉洁之歌,诚信;中国清官恪守的戒律。

    (《以生命践约》)

  这位考生能高扬人文精神的大旗,通过对一组经典事例的理性思辨,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透视现象背后的本质,抉择人生价值的取向,逐层反思,节节推进,纵论史实,大气磅礴,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人文色彩。

  二. 在形象描述中飘逸诗情画意

  描述性语言往往容易流于刻板和平淡,但如果考生能巧妙地借鉴MTV的创意技巧和描述语言,“抓拍”几个特写式“镜头”,灵活地加以组接和张扬,就能打破描绘的刻板和叙述的平淡,让形象的描述飘逸出令人心荡神驰的诗情画意。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四幕剧》中一个精彩片断:

  “第一幕”,捕捉的镜头:暴雨、小路、溪流、石头。可谓平淡无奇,然而,作者视角一变,运用全新的描述性语言,化平淡为神奇,创设出诗趣盎然的亮丽画面:

  小路边长着青草,溪流里藏着歌谣,石头边花朵在欢笑,暴雨后彩虹在飞飘……

  形象的描述中飘逸出诗情画意,令人心旌飞动,自然而又亲切地接受了这样一个生活哲理:“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三. 在名著化用中浸透书卷气息

  名著既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考生可以通过对名著的化用直接进入语言艺术的制高点,既暗合文章的内在旨趣,又浸透浓郁的书卷气息。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问世间情为何物》是这样开篇的: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的确好问,也很会问。他这一问可谓一问问千古。

    接着作者别出心裁,请出古代四大美女作答。通过对《吴越春秋》《明妃曲》《三国演义》《长恨歌》四大名著的巧妙化用,四大美女闪亮登场,各诉其怨。西施说爱情是工具,昭君叹爱情是手段,貂婵悲爱情是计谋,贵妃吟爱就是恨。她们各以一生的情感体验,演绎出了“情为何物”的答案,真可谓丰富多彩。作者对四大名篇谙熟于心,神游万仞,妙化无痕,挥洒自如,口吻皆肖,洋溢着浓郁的书卷之气,让人在品读之后,油然而生赞美之情,为这位初出茅庐的作者拍案称奇。

  再如,2001年4月江苏省盐城市高三调研考试作文题为:以“我所关注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一位考生把视点聚焦在4月1日的“美中撞机事件”上,在文中“机智”地引用了李清照《一剪梅》中的诗句: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诗句巧妙地写出了我“驻南使馆被炸”事件的沉重阴影刚从中国人眉宇间散去。“美中撞机事件”的悲愤之情又涌上中国人民心头。紧扣题旨,情真意切,富含文化底蕴,令人击节三叹。

    话题作文如何增加亮点

  作文,尤其是应试作文,在开头一定要充分显示你的水平,一定要尽可能有点特色,甚至露一露你的“才气”。因为作文评分,有点像体育比赛中跳水和体操等项目的评分一样,比较活,有一定的浮动幅度,所以写好第一段是作文获得高分的重要保证,如何才能写好文章开头呢?

    【阅读材料】

  有人认为财富就是“万能”的金钱,有人认为财富是美丽的精神家园;山间明月、石上清流是隐士的财富,宇宙奥秘、人间万物是智者的财富;音乐是贝多芬、莫扎特的财富,色彩却是达·芬奇、莫奈的财富;齐白石的财富是虾,徐悲鸿的财富是马。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财富,甚至某种痛苦的经历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你的财富是什么呢?请以“我的财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突破策略】

  写好本篇文章,立意选材是关键。要能够表现青年人的风貌和志趣,要注意选材的独特和新颖。这些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能起到较好效果的开头方式。

  1. 我欣喜,我庆幸,因为我有一笔属于我的财富。财富者,总不外乎精神和物质。而我的财富,却是书。

  2. 我的财富,是家境的贫寒和生活的艰辛。

  3. 英国的皇冠是伊丽莎白女皇的财富,《呐喊》和《彷徨》是鲁迅的财富,“奉献我一人,方便千万家”是徐虎的精神财富。我的财富是什么?我没有万贯家财,没有“兴酣落笔摇五岳,诗人笑傲凌沧州”的文采与气度,我所拥有的只是成堆成堆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以及我对书孜孜不倦的热忱与钟爱。

  4. 我时常不由自主地想:什么是财富呢?是财大气粗?不!是生活优越?不!是权倾四海?不,都不是!那么,财富是什么?我的财富又是什么?百思不解时,我缓缓开启了记忆的闸门……

  5. 不经过挫折,怎知道生活之艰难;不经过创伤,怎知道命运之真谛;只有当生命与苦难结缘,才知道,苦难其实也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例1和例2的开头属于开门见山式,让人一看便知道其宗旨所在;例3的开头属于自问自答式;例4的开头属于设置悬念式;例5的开头属于运用题记式。开头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情景式、曲径通幽式、引用名言警句式、先声夺人式、比喻入题式等等。

    【例文】

                     苦难是一所大学

                 盐都县龙风中学高三(3)班 严爱平

  不经过挫折,怎知道生活之艰难;不经过创伤,怎知道命运之真谛;只有当生命与苦难结缘,才知道苦难其实也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题记

  当我听说少年作家韩寒因7门功课挂红灯而不得不休学回家的时候,当我看到当年的中国体坛名将桑兰残废以后,以中国申奥形象大使的身份再度现身荧屏的时候,我读懂了一种东西叫苦难。

  当我发觉自己每天都要为自己的数学成绩而愁眉不展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已被卷入了苦难的漩涡。在这样的苦难中,我悲伤过,哭泣过,甚至绝望过。然而,有时候生命的灰色往往不是泪水可以冲刷的。感谢我的数学老师帮我走出了那段最阴暗的日子,也庆幸自己最终没有选择放弃。

  尽管我现在依然外表高傲漠视一节,尽管我还是和从前一样内心脆弱害怕失败与挫折,不过对于苦难,我已有了别样的诠释:生活不该只是平平淡淡一张白纸,正是因为有苦难,生活才有了斑斓,生活才显得真实。

    列别捷夫说:“平静的湖水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我无法伟大,然而苦难却让我告别平庸。感谢苦难考验了我,也解救了我。因为苦难,我在挫折中学会了坚强,在磨难中学会了坚韧,在孤寂中学会微笑,在苦难中放飞自己的生命。也许高处不胜寒,也许前方依然很渺茫,也许我还将跋涉于人生的荆棘,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知道,即使是黄昏,也必然会有美丽的晚霞。所以我相信我还有梦,收拾起受伤的心,云散开了,我继续将自己放逐。

  也许生活是一部忧伤的童话,惟其遥远与真实,惟其不可触摸与欠缺,方可成就其神圣和璀璨。为了使生命不至幻灭而成为冷寂的空虚,我们需要经历一些苦难。作家刘墉说:“让我们一起寻找一个有苦难的天堂。”我认为,苦难是一所大学,只有进修其中,才能得到我们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点评】

  本文的“亮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四点:一. “文题”如眼,新颖独到。二. 开头巧用题记,中心明确。三. 内容渐入高潮,先写自己“读懂苦难”,再说自己对苦难有了新的诠释,接着讲苦难使自己告别平庸,最后点明“苦难是一所大学”。四. 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有叙述,有抒情,有议论。另处本文有不少文句非常优美,也颇有意蕴。

    [三级跳] 跳来的启示

    ——谈2004年高考作文

    岁月悠悠,脚步匆匆。2004年高考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尽,2005年备战高考的序幕已经拉开。笔者作为一名奋战在高考第一线的教师,特将近15年来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加以比较分析,希望能折射出高考这一体现国家意志的大考在考查方向中的点滴变化.以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有益的启示,给我们的考生送去缕缕温馨,给千万个家长送上丝丝安慰……

    高考,国家级大考,牵动社会各个方面。高考作文占整个语文试卷40%的分值。60分的作文,是高考中分值最大的主观题,无疑也是评卷难度最大、最为敏感的“神经”。

    回首15年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笔者借用体育运动上的一个名词,谓之来了个“三级跳”:


    1.近15年来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出现三次跨越:即由传统的分项分等评分向“基础”、“发展”等级评分的跨越,既而在2004年向“基础”“发展”等级实际上是向“内容、表达、特征”三项并重(三足鼎立)评分标准的跨越。

    2000年作文评分标准的调整,构成了这个“三级跳”的“分水岭”。它分成了两个等级。即基础等级的标准和发展等级的标准。基础等级评分是往年分项分等评分标准的综合,这是大家都熟悉的,这里不再赘述。发展等级评分,分解为12个评分点,考生的作文不论属于基础等级的哪一个等级。只要有符合发展等级评分要求的就可得分。其中一点突出的或多点达到要求的均可评至发展等级的满分。采取这种评价方式,意在改变学生作文的保守状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的创新精神。实践证明,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一评分标准的避示下,给话题作文带来了思维活跃的新气象,不仅有诗歌、戏剧、小小说,还有考生选择了诊断书形式,这说明考生的创新能力有所提高。评分标准这一变化影响是巨大的。

    2004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在2000年的基准上又有新变化:其一是将原来的“基础等级”:“发展等级”=5:1,改变为2:1。即2000—2003年的评分标准中“基础”等级占50分,而“发展”等级只占10分,而2004年则调整为“基础”等级占40分,“发展”等级(表述为“特征”)则占20分,这说明更加突出写作个性,强调创新,张扬写作特征。这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备考中要在此层面上多动点脑子。其二是2000年至2003年的评分方法是“基础等级”用全面评分法,而“发展等级”则用一点评分法,就是以12点中最突出的一点来评分,这一点该得多少分就得多少分(包括满分),不搞几点累积得分,就如两、三个亚军不等于一个冠军一样。而2004年则将以往的12点综合成特征来考虑.把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等几个方面放在一起综合评判,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公正性。

    2.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关注“发展等级”,鼓励写出有个性特征的作文。实行发展等级标准有利于拉大考生之间的差距,提高区分度。这要求我们要拿到作文发展等级分,必须有创见、有个性、有思想、特征鲜明。2004年将这一等级的赋分提高了一倍(由原来10分提到20分)正说明了这一点。这里要注意两条:一是创新不要偏激,创新与偏激是有区别的,不管你的观点如何,提出时都应经得起推敲,都应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比如2004年的高考作文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就要求我们辩证地看待这一话题.要全面分析而不是为标新立异而偏执一端。其二是有“特征”必须是自己的。从近几年阅卷情况看,“宿构”或“亚宿构”的趋势已见端倪。一些考生为了骗取作文的高分.为了表现“有文采”、“有创意”,竟全文照搬人家发表的小说或散文。这警示我们“借鉴创新”与“套用照搬”是有本质区别的。鲁迅早期的几篇小说,诸如收进《呐喊》的《狂人日记》和《药》,似乎有俄国某位文学家作品的影子,但它们都是借鉴进而创新的杰作,与“套用照搬”毫不搭界。那语言风格仅属于鲁迅;那情节事件.是中国历史的年轮;那深刻的主题,留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将士无尽的思考……

    作文,要讲真话实话,抒发真情实感,这是勿庸置疑的原则和真理。不论是平日练笔或考场应试.都应当遵循这一原则,维护这一真理。作文,包括应试作文,应当是一个人精神产品的独创,它首先是自己的.然后才是有个性特征的。

    3.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满分作文,而不靠投机取巧。

    2004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调整变化而启示我们,冲击满分作文已不再是神话般的天方夜谭,这曾打动多少年轻学子的雄心,但要冷静看待这一问题。通常,满分作文的最大特点是观点立意有创新性,大家都意想不到,而且剖析得很有道理;此外,还必须材料佳、语言好,论述过程中体现辩证性,按照这些标准去衡量,确实达到无懈可击的地步,才能评满分。殊不知.学生在高考作文中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以及材料的运用能力,都需要渐进式地培养,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应该踏踏实实,靠投机取巧押题,就很可能在高考中失利。甚至为求“满分”而剑走偏锋,打擦边球的做法都是应该警醒的。多数考生应抱着这样一个心态:只要平时功夫到家,考场作文拿个高分还是有把握的.何必去死缠个“满分”呢?据此,新闻媒体大肆炒作“满分作文”的行为,可休矣!还高考作文一个本来的面目,让我们的考生有一个平常的心态来对付高考,岂不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