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何不读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32:11

学生为何不读书?

丁:朋友筹办一个文化期刊,约我一起去招考编辑。要招的编辑是三名,报名者有200多人。第一轮笔试改稿子,从中优选出十几个人前来面试。其中大部分是硕士,其他也是本科毕业生。每人半小时。那天我和参加口试的应聘者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你最近读了哪几本好书?好在哪里?二是如果你来办这本杂志,哪些人是你心目中的作者?
谢:这两道题都不偏,他们谈得怎么样?
丁:多数不太理想。最突出的感觉是,知识面比较窄,对于当今中国文化脉搏缺少关注。除了时尚而外,举不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作家学者。对所学专业以内的事,有的还知道一些。有的连专业以内的事,也说不上来。
谢:是不是求职心切,太紧张了?
丁:我觉得不是。还是我们的教育状况有问题。过去,上学和读书本来是一回事。现在,上学和读书好像成了两回事。
谢:我感觉现在上学和读书是两回事。许多人上学没有问题,是好学生,功课好,但却不读书,对知识本身并没有兴趣,只对上学所能带来的短期收益有判断。现在的研究生,极少对知识真正有兴趣。我们的文史哲教学之所以失败,就是很少能让学生从内心对这些知识发生兴趣,功利性的上学其实和读书是两回事。现在爱上学的人不少,爱读书的人不多。
丁:上学意味着上课、考试、写论文、拿文凭。读书则是一种求知、一种兴趣、一种广泛的阅读。而学校里似乎缺少读书的空间与时间。
谢:不久前从报上读到一条“地下阅读”的消息。一个女中学生,有一次生病在家,读了课外书,尝到了阅读的乐趣。以后她的母亲就配合她,经常请病假,在家广泛阅读文学、历史、科学书籍。结果她不但作文优秀,其他科目成绩也很好。她为了争取自由读书的时间,只好骗学校、骗老师。这真是悲哀。
丁:不只是中学,大学课程也太多。一些学校不光上下午有课,晚上也有课,自由阅读的时间太少了。20多年前我上大学的时候,一般是上午有课,下午没课。不上课的时间,就是自由阅读和体育锻炼的时间。有的同学看书快,一周能看一摞书。一般的情况,每周读一本书也没问题。和本科生相比,按道理研究生自由读书的时间应当多一些,但也受到外语课、公共课的挤压,其实读不了多少书。越是硕士、博士,越缺乏自由阅读。去年,我到一个研究所参加《往事并不如烟》的小型讨论会。会后该所面试一位前来求职的名牌大学文科博士。这位博士,恰恰没读过《往事并不如烟》。如果是理工科的博士,不关注当代思潮和知识界的阅读兴趣倒也说得过去。人文学科的博士硕士,也不关心这些,真有点儿说不过去。
谢:人们对一些名校的回忆,都说到良好的阅读氛围。学者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以最近的阅读为谈资。现在即使在名牌大学,也很少见到这种风气了。
丁:我是“文革”中的老三届,改革开放初期,有“被耽误的一代”的说法。当时偌大中国,确实发生过大学停课、中学生下乡、图书馆关门、书店里只能见到有限的政治宣传读物的局面。但就在那样的时代,我们也经历过地下阅读。不管文史哲经政,一本好书在知青中争相传阅。越是禁果越要尝,甚至不惜冒险。那种阅读的热情,现在说起来有如天方夜谭。
谢:现在不少学有所成的中年学者,都有类似的地下阅读经历。这种非功利的阅读,对于人的精神成长,其实很重要。如果读书都是为了考试,为了写论文,为了评职称,为了拿课题,未免太无趣了。还有一个问题是读书的范围。我感觉一个正常的社会,对大学以上的人来说,在读书方面的限制基本可以不要。这是建立在相信成人智力和判断力前提下的选择。对大学生来说,如果在他的读书生活中,没有非主流的阅读,那是很可悲的。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除了主流阅读以外,没有接触其他东西,那这个教育是不成功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在这里,学生一是读书很少,二是读书太单一。
丁:我们这里所说的阅读其实还包括了网络阅读。虽然网络相对开放,但因为学生没有培养起对知识的真兴趣,所以他们对与实利无关的阅读,很少能发生兴趣。
谢:不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课堂能给予学生的知识非常有限。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好的学校,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或者说培养起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方法。但我们现在的大学,在这方面很成问题,或者说,做得好的实在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