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中国文化 大学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37:06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029    文章录入:admin ]
编者按  “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读过陈怡先生的这篇讲座纪要,想必你会有这种感受。
讲座回放
文化  中国文化  大学文化
陈  怡
很高兴有机会到青岛大学与大家交流。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文化 中国文化 大学文化》。这里讲三个问题:第一个讲关于文化的一点认识,第二讲讲中华文化,第三结合大学,谈谈大学文化。首先想说明的就是我本来是学工程出身,专业是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后来到学校做管理工作,当了近十年的教务处长,现在从事高等教育的研究,同时在教育部的《中国大学教育》杂志做兼职的主编。从1995年教育部号召大学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开始,我就关注,同时也参加这样一项工作,因此有一点自己的体会,今天就把自己的体会与大家交流。选这题目有双重的原因:第一个,青岛大学成立了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结合这个中心谈文化,应是很合适的。第二个呢,也因为在我们目前的这个时代,文化是一个被人误解的,或者说不太受重视的一件事情。现在我们谈的最多的是经济,也可说象在20多年前还没有改革开放的时候,人们谈论最多的是政治一样。这无疑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和它的时代性,但是人们的认识也容易在时代潮流面前产生一定的偏差。当年曾经流行过“政治万能”,那么现在也可以说流行着一种“经济万能”。但是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我觉得恰恰是文化有着更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于文化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又可分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还可分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或者叫做学术文化和通俗文化。文化的根本是人文,用人文去化解天下,去培养人,然后创造精神财富。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对文化的界定,什么叫文化?也许这是一个非常幼稚的问题,因为在座的都是跟文化打交道的人,都可以称为文化人,但是真正的文化是什么,恐怕这个回答不是那么容易。当我们碰到一个问题不能确切回答的时候,第一步就是翻字典,如果翻开字典,字典对文化是怎么解释的呢?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叫文化。同时它也说明这是一个广义的文化概念,相对还有一个狭义的文化概念,就是专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其实,这还不能算一个真正的狭义的文化,应该说还可以再往下具体地解释。因为文化即使就精神财富来讲,它的含义也是非常广的,就是我们下边还要阐述的。我们还可以把文化粗分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那么相对而言,我们现在讲文化,主要突出的是人文文化,除了这一种字典上的解释外,我们从东方和西方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看这个字的起源,它原来的含义是什么?前面我讲过,我们现在对文化产生了很多误解,我们是泛化,甚至是异化,在我们的环境当中,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谈论文化,但是谈的文化有的时候和真正的文化是有区别的。比如,我们在餐桌上谈吃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种种东西都可以挂上一个文化的旗号,叫做文化。现在这个经济时代,公然打出了一种旗号叫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句话我们听到过,见到过,而且认为是很自然的。而我个人看这恰恰是对文化的一种曲解。所以我们要回到源头来看看文化的根本含义。先看西方。文化这个词大家知道,CULTURE,它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再联系到另外一个单词,AGRICULTURE叫农业,农业的词根就是CULTURE,所以西方讲文化,它原来的含义是一种栽培、培养,文化就是一种培养,具体讲就是培养人的。中国讲文化,最早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易经》,《易经》里的其中一个卦叫贲卦,这个卦里面有一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是中国最早的出现人文和文化的。这段话主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2500多年前,中国人就认为,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一个君子应该懂两门学问:一门叫天文,一门叫人文。什么叫天文?什么叫人文?然后进一步阐述,天文有什么用,人文有什么用,刚柔交错叫天文,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刚柔实际上代表的是阴阳,讲是阳刚,阴柔。所以刚柔交错就是讲阴阳的交替变换。一天当中,白天黑夜的交替,一年当中春夏秋冬的交替,在春夏秋冬这四季当中,春和夏中国人把它称为阳,然后秋和冬称为阴。但程度还是不一样,像夏天称为老阳,春天称为少阳,同样的秋天叫少阴,冬天叫老阴。研究这样一种时间、季节的变换的这门学问就叫天文。有句话叫“文明以止,人为人。”什么叫人文呢,就是文明以止,这四个字有一个关键的字“文”,在古时候跟“纹路”的纹是通用的,这个纹字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色相杂”,纹路是由不同的颜色在一起。为什么讲文明以止,到了一定程度了,就可以停止下来,这门学问叫人文。它含了两个意思:第一个强调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色彩。如果说一个人没有个性,没有自己的色彩,跟别人都一样,如果我们千人一面,不分男女,那么就不存在文了,只有不同的人形成不同色彩,才形成这个文,才能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个人的个性、特点又不能过强,如果某个人个性特别强,把所有其他人个性都压倒了,这个世界也不行,所以他讲比较合适的度, 这个度要靠自己来掌握。这确实是门学问,这个学问就叫人文。如果我们懂得了天文,就可以察世间的变化,但是,如果你懂得了人文有什么用呢?去化成天下。观人文,以化成天下,用人文这门学问去移风易俗,改造社会,使得天下受到感化,脱离野蛮,走向文明。人文的作用相对讲恐怕更大一点。用人文的东西去化解天下,就是文化。所以文化就是人化。
这样我们首先把文化的定义来分析了一下,文化的根本是人文,用人文去化解天下,去培养人,然后创造精神财富。第二,文化的种类。现在有门学问叫文化学,专门研究文化,把文化进行了分类。文化怎么来分类呢?分成几类?文化学上一般讲用三分法: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叫制度文化,这是一种分法。还有种分法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类。这主要是与教育相关联,教育是传播文化的一项事业。从现代教育来看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教育,一类是人文教育,所以相应的文化分为科学文化、人文文化两大类。第三种分类方法还可以把文化分成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或者叫做学术文化和通俗文化。就是一批学者专门进行研究的这个文化就称为学术文化,也称为精英文化;在广大群众中自然而然流行的一种文化称为大众文化。文化有这样几种分类,有便于我们抓住最根本的东西去学习、去把握。
在文化这部分,我还讲第三个问题,文化的作用。前面我们从中国的角度讲人文化成的作用,如果以现代的话来陈述的话,还可以这样来分析,这个分析建立在我们现代社会的结构上进行。英国的历史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他有一本很著名的著作叫《历史研究》,1946年出版的,他说任何一个现代社会都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三方面组成的。同时后面还有一句话:这三个方面中,文化是其核心、精髓。这对我们对文化作用到底怎么认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首先他肯定一个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三者都是很重要的,但他进一步认为文化是最根本的。所以我认为在一个现代社会当中,政治有政治的作用,经济有经济的作用,文化有文化的作用。这三者都是无法代替的,不可能有一种东西来作为唯一的一种指导思想。我们有的时候认为政治最重要,现在我们认为经济最重要,还没有人说文化最重要。我认为没有必要去争谁最重要,各有各的作用,而且不可相互替代。政治治国,经济兴国,文化利国,从这样的分析可以看出各自的作用。在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变革的时候,政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像我们1949年推翻了旧中国,建立了新中国一样,在那段时期政治最重要,这是无法否认的。以后的比较长的时期,经济作用又会凸现,因为一个国家要富强,要靠经济,这是我们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认识到的。可是要从整个国家的民族、历史来看,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还是文化,因为它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所以我有时侯把它们的作用用一棵大树来比喻:我们可以把树的树干比喻为经济,这个树干一定要很粗壮,树才能够长得大;政治比喻为树的枝和叶,一个社会国家要有序,要很兴旺、茂盛,要看她的枝和叶;最根本的还是它的根,这个根就相当于她的文化。所以最终一棵树能不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就看它的根是否深,它的养分是否充足,它的躯干是否粗壮,枝叶是否茂盛。而人们往往看到的是地上的那些,看不到地下的东西,实际上你只要看一看当今世界,这些比较发达的国家,我想都是有文化的积淀,然后才有今天经济上的繁荣。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问一问,我们中国的文化属于一种什么性质的文化。在整个世界的民族之林当中,我们能不能够成为世界优秀民族中的一员,我们看看我们的文化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处于什么地位,就可以看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现在不少人认为,我们的文化没有西方的先进,所以我们要向西方学习,甚至有人认为要把中国原来的东西全部抛弃,因为我们的传统和我们的现代化矛盾,只有把我们的传统抛弃得越彻底,我们才能够尽快地现代化。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是对我们自己的文化不了解所导致的。所以我就谈谈中华文化。
关于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多元文化。暂且不讲先秦之前的诸子百家争鸣,其实在秦朝之后,文化至少有儒道释三家主要的,还有其他的,像法家、墨家等等;其二是和合文化。中华文化一直是不同学派相互争论争鸣,取长补短,相互糅合,形成了既坚持自己优点,又不排斥别人的长处,使自己得到不断发展的文化。
先说中华文化的性质。中华文化有两个特点,其一是一种多元文化。几千年来,我们认为我们的文化是一元的。自从西汉时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华文化就成为以儒家为主导的文化,使人们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一元文化,这实际是一种误解。世界上文化的发展趋势是多元的,中国文化本身也是多元的,暂且不讲先秦之前的诸子百家争鸣,其实在秦朝之后,文化至少有儒道释三家主要的,还有其他的,像法家、墨家等等。所以我认为中华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明朝末年有个高僧说过,中国文人做学问有三个要点,即文学有三要:“不读《春秋》,不能涉世;不敬《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所以我们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就应该对儒道释这三家的文化都有所了解,这才是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中华文化。其二是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合文化。中华文化的核心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和合。和,和而不同的文化,《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和而不同,并且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多元的和谐的统一,如果一个人听到另一个人讲得很有道理,君子不会跟他完全一样,而是还有一点自己的不同的看法,这样进行切磋,促进相互的提高和发展。如果一个人听见别人讲什么,就和人家完全一样,这种人孔子就认为是小人,当然,那时的“小人”和现在的小人是不同的。从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就可以知道,中国文化一直是不同学派相互争论争鸣,取长补短,相互糅合,形成了既坚持自己优点,又不排斥别人的长处,使自己得到不断发展的文化。即使在两汉时期把儒家放在独尊的地位,道家的学说仍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且中国的文人大都是儒道兼济。到了隋唐,佛教传入并得到传播,佛家的思想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国,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如果把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来梳理一下,大致可以分为: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国学,宋明理学,清朝实学,民国以来的西学。这个过程可以看到中国的文化是在不断地吸收别的文化中发展的,所以体现出和而不同的特点,但在某一个历史阶段也容易产生一些偏差。像现在就存在一种偏差,大家过多地否定了自己,过多地相信了外国的文化,我们应该相信中华文化一定会按照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来发展。合,集中体现在中国观念里就是天人合一的观点,思行合一,情景合一,这是一种辩证的思维,需要进一步分析,它的内容很多。有天人合一也有天人相分,两种不同的观点相互补充,就形成了中国人对人和天和自然的关系有一个比较辩证的认识。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从中也能看到中华文化有这样一种性质。而具有这种本质和性质的文化跟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相比,都不能说它是落后的,我觉得它是一种比较优秀的文化。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近300年来科技落后,就把这一切都归结到文化上,认为是文化落后造成的。这是一种误解。我们不能否认“五四”运动在政治上的作用,但这种偏差又由于其他的原因最终导致了“文革”的左倾扩大,才会出现今天很多人对传统文化不重视的错误看法。
要想对我们自己的文化有所了解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去读一读,读那些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特点的东西,像儒释道中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应该读一下,那样才有可能得出自己的看法。儒家的应该读《四书》、《五经》,《四书》到底是哪《四书》,《五经》到底是哪《五经》?恐怕在座的大学生们也说不全。我是工科出身,后来由于从事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才回过头来看这些东西,发现我们确实了解得太少了,在座的同学估计读过得也不多吧。《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可以简记成一幅对联:大学中庸论与孟,诗书礼记易春秋。
《诗经》,文科的同学应该多读《诗经》,汲取营养对写文章很有帮助。孔子对它的评论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在此之前的诗歌很多,但孔子就选了这305篇,他的标准就是思想要纯正。《关雎》就很清楚地体现了这个特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写爱情就十分贴切,度把握得很好,不像现在的爱情歌曲都是爱得死去活来,话说到这个份上还有美感吗?
《尚书》是讲述上古时代一些事情的书,包括当时的制度等。
《礼记》除了《大学》、《中庸》外还有《学记》,《大学》可以说是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则是一部教学专著,上面有很多很好的教学方法,对怎么求学,求学的根本都作了论述。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知此四者也有助于学也”。我曾经让我的学生去猜这句话的意思,结果很多同学只是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说是有道德的人不做官,那要按这个逻辑,做官的都是没道德的人了,当然不是。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有道德的人不以做官为目的,不止做官,掌握了最本质的东西就可以去做各种事情了。道家讲以德治国,如果以这样的态度,从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入手,用一种正当的方法去治理国家,就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官了。同样的道理,其余几句都可以这样去理解。真正有信用的人不用形式上的东西来束缚,用不着强调不见不散。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天之中也有白天黑夜,不可能在一个时间同时到来,它有它的规律。如果真正弄懂了这几句话的意思,就知道什么是重要的,应该学什么了。
《易经》大家可能都知道它可以算卦,其实它的内容很丰富,既有相又有术,最重要的还是它的义理。但从这个“易”字来说就有多种含义。易有三义,第一个,易者,变异也。借用了蜥蜴的蜴字的音和变色龙变色的变化之意,这个易是变化变动的意思。第二个,易者不易也,古字“易”上面是日下面是月,古往今来,日月永远都是存在的,所以说不变。第三个,易者,简易也,虽然天地万物都不断变化看似复杂,其实只要掌握了固定的规律就不难了。这里面包含了儒家和道家两家的思想。强调不变的规律则是儒家,强调变化的万物则是道家,所以说既是儒家的起源又是道家的起源。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它的意义所在。最大的意义在于它的哲理,是阴阳引起变化,一阴一阳才可为道,可见中国人民很早就有这种朴素的哲学观点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量变引起质变,就是否定之否定,就是对立与统一。很多东西都可以用它来解释。比如说今年是羊年,春节晚会上提到三羊开泰,究竟是什么意思?《易经》上就有解释。《易经》以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
古人认为是阴气渐去阳气始生。农历十一月冬至那天白昼最短,往后白昼渐长,故认为冬至是“一阳生”,十二月是“二阳生”,正月则是“三阳开泰”。在《易经》64个卦名当中,“泰卦”是好卦,故有“否极泰来”的成语。“阳”和“羊”同音同调,羊在中国古代又被当成灵兽和吉祥物。从古代器物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吉祥”的铭文都写成“吉羊”。所以,“三羊开泰”和“三阳开泰”都是吉祥之意。实际上每年春节都可以说是三羊开泰,如果了解了《易经》这些东西就会知道这是怎么来的,是什么意思。
《春秋》是一部史书,记载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怀公12年长达242年的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的含义也很多,首先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但不止于此,还有春种秋收的意思,历史跟农业有相似的地方,以此来警告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否则会得到报应的。孔子自己就说写《春秋》胆战心惊,将来说他好是因为《春秋》,骂他也是因为《春秋》,“《春秋》成乱臣贼子尽”。一年中夏天昼长夜短,冬天昼短夜长,只有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是昼夜一样长的,这代表了历史的公正性,写史的人必须要有坚定的原则和立场,不能因为有人有权就讨好他,没权就贬低他,那样的人是成不了历史学家的。历史上有个很有名的故事,是说一个人的妻子很美丽,齐王看上了她并据为己有,那人很生气就杀了齐王,史书上就记载了这件事,当时作臣子的是不能杀君王的,即使是君主做错了该杀也不行。后来那人掌握了权力就逼着史官去改,史官不改被杀掉了,他的弟弟也是史官,还是照原来的记,那人想把他也杀了,这时一个很有威望的大臣抬着棺材来到那人的面前,他说如果这个史官也被杀,他就接替史官的工作还是坚持那样写,那人就害怕了,没有杀第二个史官。这个故事就体现了记载历史的公正性。春秋还有一种含义就是文学写作的一种写法。如果有说某人的文章有春秋笔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微言大义。我们可以看出春秋这两个字就包含了这么多的含义,也就可以知道这部书的特点,所以才会有“不读《春秋》,不能涉世”的说法。
儒家讲了不少,相比之下道家的地位就差一些了。只有在文人中有不少是儒道兼济的,但即使是这些人,表面上也还是崇尚儒家的,只是在失意时才信奉起道家的思想。但在某种意义上说,道家学说的思想意义更大一些,因为它重视世界的变化,重视对自然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科学的起源。英国的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里就持这种观点。道家学说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了解自己。从老子就开始对宇宙的形成变化这么大的问题进行思考了,在某种程度上说,他的观点与现代科学文化没有太大的矛盾,还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像他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简短的二十几个字,南怀瑾说这些如果理解透了,写一篇博士论文也是绰绰有余的。这些内容几千年来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解释,因为老子只留下简单的阐述,到底“一”是什么,“二”是什么,“三”是什么?我们只能自己去理解了。我觉得所谓“一”就是一种混沌的状态,中华民族天地起源有一个神话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盘古把原来混沌的地方劈成两半,轻者上生成为天,重者下沉成为地,也就说首先是浑沌,道是在天地之先就存在的。道者,万物之奥,所以说“道”从哲学上说是抽象程度最高的哲学范畴。没有哪一个民族在2500多年前就用这么一个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词来概括天地万物的起源和规律,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也很难解释得很理想,更不要说翻译成别的国家的文字了,所以在翻译时只能采用音译的办法。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混沌代表有,道既是有又是无,是有与无的统一体,有了混沌的“一”,就生成“二”,“二”就是阴与阳共同组合的一种状态,天地万物都可以分成阴和阳两大类,阴与阳之间有某种密切的关系。我把它解释为一种和谐之气,所以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的图形就表明了两者的关系是既相对又相依的,不可分割,同时又变化发展。阴阳鱼中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阴有阳还有“气”,才能形成万物。举个例子,人都是父母结合所生,但母亲怀胎,是谓“负阴”,有父亲的精子所以说“抱阳”,还要是活的,即必须有和谐之气。天地万物也都是同样的道理。老子还对宇宙万物的规律作了描述,说“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
中华民族从天地起源开始,到人在天地之间的地位,同样可以从盘古开天辟地来看。盘古劈开天地之后,天一天高一丈,地一天长一丈,盘古也一天长一丈始终顶天立地,天地人被称为“三才”,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知道了。古代的“天”字,原来的写法是上下各一横,中间是人,很形象的表达了三者的关系,后来随着字体的演变,才出现了今天的天字。还有一个字就是“巫”字,可以说是文化的起源。天地之间有个支撑,两边各一个人,古代巫是沟通人与天地的代表,是极少数受过教育的人。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自然就是自然而然,而不是英语中的nature。它不是凭空的东西,而是代表了自身存在的规律,所以说这个“道”中真是蕴含了大智慧。关于天地起源,物理界有个大爆炸的理论,宇宙有一个起点还有一个终点,在起点之前是什么,不知道。所以说万物在于有又在与无,跟老子说的没有什么矛盾之处。甚至可以说是老子给他们的启发。就像数学家莱布茨看到中国的阴阳鱼,受到启发创造了微积分。还有二进制据说也是受此启发。所以对中国的文化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当然老子的学说也有他的局限性,比如说过于强调人如何认识规律,然后再治理国家时无为而治,人自己应该如何顺应自然,有时造成一定的误解,甚至认为他是消极的反动的,其实主要是一种不了解造成的。无为指的是认识规律,按照规律去做,不能凭自己的主观猜测去做,那样才是真正的无为,也就是无不为了。这其中充满了辩证的思想,大家应该好好读一读,仔细体会。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就是妄为了,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很多启发,如对人生的态度和为人处世的方式。知道了事物是怎么变化的,就要以柔克刚,以道的韧性去应对刚。要知返,知道万事万物始终都是处于变化的就要把自己放在比较弱小的地位上,才能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要谦虚,才会有进步。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有些比较好,但有些则到了极端。比如说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相对性,有无相生,高下相倾,庄子则到了极端,变成了相对主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则庄周梦蝶的寓言。庄子认为物与我,生于死都是一样的,所以妻子死了也不哭,反而鼓盆而歌。他说刚开始自己也很悲伤,但一想世界原来没有你和我,后来经过变化才有了你和我,又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又变化,回到原来的世界,这些都是很自然的,我为什么还要悲伤呢。这些我们也不能说它完全没有道理,起码对今天的我们对待生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按庄子的观点,我们人类的一生不过是宇宙变化中的小小插曲,所以人不应该以个人为中心,也不要只以人类为中心,而应该在更高的层次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不能只从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事,因为我们自以为是做了好事结果却事与愿违。庄子对人生的态度太过超脱,有人称之为游士主义,把什么都看得很淡,但他的辩证法是中华文化一笔宝贵的财富。还有他的高超的文学的笔法,汪洋的气势和奇特的想象都是难能可贵的。
再来说释,也就是佛。读一点《檀经》应该就有所了解了,还需要知道一点佛教传入中国从开始到演变的过程。有人把佛教的哲学用一个空心的圆来表示,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空”的哲学。像佛家常说的虚无,四大皆空,不是说看破红尘而是寻求一种超脱的态度。西方的哲学被用一竖分成两半的圆来表示,也就是说他们是坚持两分法的观点。东西方文化各有各的特点,但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可见西方的文化是怎样与中国的文化糅合,对我们理解世界文化和中华文化都很有意义,不能想当然就说中国的文化比外国差。
实际上反倒是外国人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价值。1981年100多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开会,有人提出21世纪人类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就有人主张应该回到两千多年前,向中国的孔子去学习。我想这话也不是随便说的,从世界各国对《道德经》的重视和研究也都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文化在21世纪的意义。
有一种说法叫轴心时代。公元5世纪前后,在世界几大文明发源地不约而同的出现了高度发达的文明,这个时代就被称为轴心时代。有些人就提出现在也是一个新的轴心时代,我们人类世界的每一次大的发展和进步都是回过头向轴心时代的人们学习得到启示的结果。像西方的文艺复兴就是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中汲取营养,可以说我们回归的越彻底进步得就越快。如果一味往前走,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失去方向,需要回到人类最早的阶段去寻求答案。当时人们在科技方面当然不能跟今天比,但早期的人们凭着一种原始的顿悟,对自身对世界反而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所以有人就认为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在先秦时代,后来虽然有所发展,但更多的是被湮没了被曲解了。
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现代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学习一些以前的文化经典。上个月东南大学开了一个规模比较大的中国文化的高层论坛,发出一个关于进一步开展文化经典阅读的倡议。所以我希望文化经典与我们每个人终生相伴,让古今中外的文化名人与我们结伴而行,让孔子、老子、庄子与我们同在,让苏格拉底、柏拉图与我们同在!
关于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是以学术文化为主导的,多元的,高品位的文化;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交融的一种文化。
同样的,我想首先讲一下大学的性质是什么?什么叫大学?我们现在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建些楼房,请一批老师,有学生,然后挂上一个牌子就是大学了。清华大学以前的校长梅贻岂讲了一段话:“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于做大学问。我们可以把它借用为“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是形容词。明明德就是要去了解这些光辉的道德。用现代话讲,大学就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研究人类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我认为办大学实际上就是办一种文化,办一种氛围。让年轻的一代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人类文化的精华尽快地熟悉和掌握。第二点,大学的文化是种什么文化?我认为大学文化是以学术文化为主导的,多元的,高品位的文化。大众的文化,通俗的文化在校园里也是有存在的理由的。但是,它要有高品位,因为整个社会发展趋势是多元的,文化也是这样,要强调追求高品位的特点。第二个特点,它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交融的一种文化。不管我们学什么专业,进入大学后,这两种文化都要去了解、掌握。不要只认定自己的专业,只专注自己专业的东西,别的不管不问。作为一个现代社会人,科学和人文这两者不能偏废。有种比喻说,如果一个人只懂科学不懂人文,这种人是空心人,只会技术而缺少内涵;一个人如果只懂人文,不懂科学,他是一个边缘人。不懂科学就始终处在社会的边缘。 这两种人都是不全面的。而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和谐的人。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当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都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现在来看,这句话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现在是一个功利的社会,人们对一些实用的东西看得比较重,认为别的东西没用。庄子讲过,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你看得见认为是有用的,看不见的是无用的,但真正发挥作用的,这两者都是不可少的。所以,无用要结合有用才能发挥作用。科技为这个社会奠定基础,人文为这个社会指引方向,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的作用越会凸现。一个人如果缺少了人文,那么他的精神家园会逐渐地荒芜。人文里面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般指的是文史哲艺术。文学可以陶冶人的感情,历史让你知道整个社会的发展,哲学我认为是里面更重要的。人文最终体现在思想,体现在哲学。所以我们要多了解哲学。哲学要回到生活,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哲学,有什么样的思想,他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大学的文化在于如何营造自己的文化氛围,来培育自己的大学精神。大学要形成自己的文化。《易经》里面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觉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写照。作为大学应该有一种文化的自觉,文化的责任和文化的承担。作为个人应该始终有一种文化的向往和文化的追求。让文化经典伴随你一生,和文化名人常在,就会使我们的精神家园越来越丰富多彩,就会度过一个充实的人生。
(段楠楠、黄小俊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