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不动口”,孩子患了“手机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41:41
“动手不动口”,孩子患了“手机病”?
最近,时常看到媒体关于学生使用手机的各种报道。而且,也常听到家长几乎异口同声的抱怨:孩子自从用上手机,打电话反而少了,和父母交流少了,有时连话都懒得说,可发短信却接连不断,没完没了,拇指好像总不闲着。不会是得了“手机病”吧?
用手机原本是为了联系方便,可是孩子们上课发短信、玩游戏,不良信息接踵而至,考试作弊也派上用场。这些,实在让国内外的大人们忧心忡忡。前不久,纽约市长就拿出管理公司的招数,对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说“不”;国内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也出台相应规定,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里与手机“亲密接触”。
不同的声音也很响亮:手机毕竟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交往联络的工具,岂能一概禁之、一禁了之?不让手机进学校,等于把责任推给家庭和社会,并非明智之举;如此硬性规定,怎能算是高明的管理者和教育者?于是,在“堵”和“疏”的选择中,大人们感到手机竟如此棘手。
问题只是“堵”和“疏”这么简单吗?人们可曾直面这样的现实:手机正悄悄地改变着孩子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拇指更多地代替了喉舌,交往变得更加简单、更加封闭、更加私密。面对这些“动手不动口”的孩子,我们的传统教育是否已缺失了信息、渠道和对策,是否已感到力不从心、无的放矢?
爱因斯坦曾说:“智力上的成绩,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而健全性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健康而开放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曾经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人至少有八种智能,人际关系智能便是其中重要一种。这位“洋和尚”的经,在中国教育界备受推崇,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实验也开展得热热闹闹。
然而,现实却在向理论“叫板”。在现代社会,连成年人都时常感到孤独和封闭,又怎能保证我们的孩子不出现交往障碍。孤僻、自闭、害羞、胆怯、社交恐惧、自我中心等交往心理问题,在中小学生中相当普遍。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1/3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心理问题;北京一家青少年心理咨询机构分析了6万多人次的热线咨询内容,发现其中人际关系问题占到四成以上。
现实或许比抽象的统计结果更令人忧虑。教育者和家长们对此也并非一无所知。然而,在人们过度关注考分、升学,迫切望子成龙的心理笼罩下,一些直接关乎孩子健康成长的非智力因素,反倒被忽视了。当孩子手中的手机已影响到心身发展时,人们也只是在“堵”和“疏”的争论中喋喋不休,却不能换一个角度,去审视教育的盲区和误区。这,难道不是中国教育之忧吗?
由此看来,身处信息社会的教育者和家长们,对“动手不动口”的一代,给予的决不能是简单排斥、严厉责备和粗暴禁止,而应当是更多的真心理解、真情呵护和人文关怀。诚如斯,才能造就“动手也动口”、快乐又健康的一代;诚如斯,我们才算得上合格的父母和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