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集团董事长:三峡工程较计划少花200多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1:45:36

三峡集团董事长:三峡工程较计划少花200多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6日03:27  华龙网-重庆商报

  昨日下午,三峡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曹广晶(左)接受本报记者专访。首席记者 钟志兵 摄

  2010年10月25日,中国宜昌三峡大坝。从前天晚上开始的小雨一直下着,道路宽敞整洁,绿树成荫。几年前还没有绿化的边坡、堤坝都已经满目苍翠。大坝非常安静,静静地等待最后设计水位的来临。下午6点,坝前水位174.81米,距离175米试验性水位只有0.19米。为了这一天,三峡人已经奋斗16年。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曹广晶照例早晨8点赶到办公室。25日是周一,要进行例行的办公会。下午处理完公事,他又准时赶到位于大坝的新闻发布会场,与来自全国的媒体交流。

  会前,本报记者专访了曹广晶,面对三峡试验性蓄水的各种关键问题,曹广晶微笑着说,没有什么问题不能回答。

  173米尚不足以考验库区的地质灾害

  重庆商报:175米蓄水的原定到达时间为2008年,但当2008年到达172.8米的时候,蓄水进程停止。2009年达到的最高水位是171.43米,有一个说法是173米是水库的一个考验水位,直接影响库区的地质稳定,是否有科学依据?

  曹广晶:这个说法不充分。三峡水库的最高蓄水位是175米,水位达到175米时才是对两岸边坡的真正考验。

  三峡水库蓄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一要考虑工程本身是否具备条件;二要考虑移民的可能性(175米线下的移民是否移完),三是人们心理接受程度。因为蓄水后,两岸边坡的受力条件发生改变,有一个库岸再造的过程,另外,由于水位抬高会引起地应力的调整,会触发一些浅表层的地震,这些改变会引起人们的疑虑。所以能否蓄到175米正常蓄水位,不完全是一个技术问题。

  按照初步设计规划,在水库蓄水到初期蓄水位156米后,要观测泥沙淤积的情况和移民搬迁的情况,然后再决定何时蓄到175米。随着工程技术问题和移民问题的逐步解决,尤其是2006年提前实现了156米蓄水的目标后,对泥沙问题的观测、分析,一致的看法是泥沙问题已不构成蓄水的制约因素,因此175蓄水的计划提前到了2008年。但是冲刺这个目标,三峡还是用了两年的时间。

  2008年没有到位可以说是出于谨慎的考虑。2008年的中国可谓多灾多难,地质灾害比较频繁,包括年初的冰雪灾害,特别是5月的汶川地震,使人们对蓄水后可能发生的滑坡和触发地震有很多担心。而蓄水到了170米以后,重庆、湖北等地出现了一些小的滑坡、地震,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暂缓实施蓄水计划。

  2009年,则是受制于天然来源不足,上游来水少,下游比较干旱,因此,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指令,大坝停止蓄水。

  重庆商报:今年确定在9月开始蓄水,10月底达到,是否表示条件均已成熟?

  曹广晶:今年进行试验性蓄水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我们总结了这两年没有成功的原因,对蓄水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论证,从技术上、宣传上以及与各方面的沟通上做了更加充分的准备,根据长江在9、10月份来水的规律,从9月开始进行蓄水后对防洪安全等都进行了专题研究,并积极沟通,使各有关方面在这个问题上逐步意见统一,达成了空前广泛的共识。9月10日开始蓄水,正好有一个小洪水,我们抓住契机,在对下游影响最小的情况下推进175米的蓄水计划。

  重庆商报:蓄水从135米到156米,到175米,为什么做这样一个阶段性的划分,这三个数据如何决定?

  曹广晶:这是一个谨慎原则之下的决策。三峡工程的建设方针是“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工程分为三个水位进行分期蓄水:一是为了工程早发挥效益的135米围堰挡水发电期,在大坝还没有完全建设起来以前,用围堰挡水,开始发电;二是初期运行期,从135米到156米,2006年到达;三是正常运行期,即145米~175米的水位组合。这都是以充分的科研成果作为支撑的最后结果。

  地灾零伤亡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其他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做到

  重庆商报: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库区的地质灾害有增加,尽管由于防范措施得当,7年内没有出现一起人员的伤亡事故,但是,谁能够保证永远不会出现大的灾害?

  曹广晶:地质灾害是一种自然现象,三峡库区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水位抬升后,可能使某些处于临界状态的滑坡体的稳定条件恶化。因此,在每一期蓄水前,有关部门就对库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进行全面勘察、规划,并且投入巨资防治。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哪一个水库花了如此大的代价进行勘察治理,前后花了120多亿!零伤亡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其他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做到。水位到达175米以后,随着每年水位的消落变化,3~5年后,地质会逐步稳定下来。在设计的条件范围之内,安全是有保证的。我能够说的是,凡是经过了工程认真治理的地方,应该不会造成大的事故和生命财产的损失,除非是设计有错误。

  达到河道淤积平衡的时间会大大往后推,可能是200年以后

  重庆商报:泥沙淤积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也是三峡工程的一个难点,从三峡集团通报的有关数据看,泥沙淤积的情况并不严重,甚至比预期的更加乐观。原因何在?将来会怎样?

  曹广晶:自2003年蓄水以来,我们对泥沙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观测和分析,并通过观测分析的结果对原来的模型进行校正,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泥沙淤积情况进行预测。通过观测发现,泥沙来量有很大减少,现在的泥沙数量仅仅相当于论证时引用的观测数据的40%,仅为2亿吨。我们委托权威机构做了详细调查。发现减少原因主要有四个:

  一是上游开发建设了很多水利工程,比如嘉陵江、岷江、大渡河等,起到了拦沙的作用。二是这些年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工作比以前有很大进展,从卫星图片比较,可以看出这些年自然侵蚀的面积比以前有很大减少。三是河道挖沙。这些年是三峡上游地区的基本建设飞速发展的时期,大量从河道挖沙,减少了泥沙的补给。四是主要的产沙区域(云南等地)强降雨偏少,上述四个因素导致泥沙大大减少。我们认为前三个因素是可持续的、可靠的,分析对比时剔除了第四个因素,重新进行计算和模拟分析。对于泥沙的预测和原来相比乐观得多。

  我认为将来泥沙问题会有更大的好转,因为在上游还在建设更多的水电站,进一步拦截泥沙,相信水土保持的工作也会更加有成效,三峡水库达到淤积平衡的时间会大大往后推,现在分析,至少是200年以后。

  三峡工程改变了重庆气候是一个伪命题

  重庆商报:在近几年的气候异常中,重庆地区的天气出现了高温持续或者暴冷暴热的情况,好像天气变得不正常了,有人认为是三峡工程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曹广晶:三峡工程改变了重庆气候是一个伪命题。现在全球性气候变暖,其他地方也在发生变化,并不仅仅是库区。三峡水库建成以后,水面面积大约比原来增加一倍,但总体上,两边还是高山,水库的面积增加还不是很多,只是从河道性的气候,成为一种湖泊气候,对两岸一定范围略有影响,根据初步设计时环境影响评价成果,水库周边一定范围温度变化在1.2℃之内,正负不超过1.2℃。

  重庆商报:那么重庆主城是否属于两岸一定范围?

  曹广晶:应该算。但是不应太高估水库的作用。特别是夏天水位又从175米减少到145米,不受水库蓄水的影响,所以水库蓄水对重庆气候的影响甚微。

  举例子说,掉了一根头发对你身体有没有影响?可以说有,因为理论上可以计算一根头发有多少毫克,但对身体的影响是忽略不计的。现在三峡受到了很多误解,相信时间能够证明一切。

  重大事情不能一个人说了算,这是保证廉洁的前提

  重庆商报: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预计投入2039亿元人民币,实际少花200多亿元,这些资金构成情况如何?如此庞大的资金流量如何实现监管?我们注意到,十多年来关于三峡工程基本没有出现重大的腐败案件,所有的一切是否能经受历史的检验?

  曹广晶:三峡工程总投资2039亿人民币,单项工程的投资量是全国最大的。三峡工程的资金来源分为三部分。一是国家设立的三峡建设基金,占三峡工程总投资的40%左右。第二部分是三峡总公司自己的资金收益。2003年,部分机组已经开始发电,能产生一部分收益。另外,葛洲坝电厂的发电收益也都投入到了三峡工程,大概占三峡工程总投资的20%左右。剩下的40%通过各种渠道融资筹集,包括向银行贷款,发行三峡债券等。

  从三峡开建第一天,我们就提出两坝同建——既要建设一个钢筋混凝土大坝,同时也要建设一个反腐倡廉的大坝。一开始就注重制度建设,制度健全,运作公开透明,重大的事情不能一个人说了算,这是保证廉洁的前提;另外三峡公司一直以来就自觉接受外面的监督。比如三建委稽查组,每年来检查,我们也主动邀请国家审计署对三峡工程进行审计,2007年,国家审计署派出150多人的审计队伍,花了近一年时间,对三峡工程和三峡总公司进行了全面审计,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前不久对三峡总公司李永安总经理的离任审计刚刚结束,审计的情况非常良好。

  重庆商报:中国是人情化社会,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情,来找到您的可能就是您的亲戚、朋友、同事、上级,您能拒绝吗?

  曹广晶:我们用制度来解决问题。一是招投标,从评标办法的制定、评委的选择到最后的决策,都有一套办法,没有哪一个人可以干预,可以决定。每个环节都有纪检人员监督,所有的资金运作都有流程,我们还借助信息化的手段,系统监管,哪一个环节没有走到,系统都不会支付。时间长了,大家习惯了。到目前为止,三峡没有出现一起重大腐败案件。

  今年如果没有三峡大坝,长江防洪将会是什么样?

  重庆商报:这些年对三峡工程的利弊一直有很多争论,反对的声音不断,如果一定要请您评价一下三峡工程的利与弊,您如何评价?

  曹广晶:三峡工程的利与弊孰大孰小是毋庸置疑的。首先三峡是一个巨大的减灾工程,三峡水库拥有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以今年7月20日的洪水为例,7月20日8时,三峡入库流量达7万立方米/秒!超过1998年最大洪峰,是三峡蓄水以来长江上游发生的最大流量,也是自长江有水文记录130多年以来的第三大洪峰。三峡水库将下泄流量控制在4万立方米/秒以内,最高峰每秒拦蓄约3万立方米水量,40%以上的洪量被拦蓄在三峡水库,大大减轻了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当然水库也经受了建成后的最大洪峰考验。没有造成下游的溃堤,下游所有的危险河段都没有超过危险水位。长江委前不久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峡大坝发挥了266.3亿元的防洪效益。

  与此同时,三峡电站26台70万千瓦巨型机组开足马力满负荷发电、三峡电站安全平稳运行。

  说到三峡的第三个直接作用——通航,首先是大大改善了航运条件,过去一些只能单向通行的航道变成了双向,水深增加,水面变宽、流速变缓,港区吃水深度增加等等。从货运量来看,1981年~2003年,一年货运量约1000万吨,而今年预计实现8500万吨。

  《从今年防洪看三峡工程》,我曾经想写这样一篇文章,今年如果没有三峡大坝,长江防洪是什么样?

  说到弊端,没有什么事情是完美的。当初设计建设三峡的时候,就进行了充分的利弊分析。翻翻历史就知道,洪水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忧患,治国先治水,水患不除,哪有国泰民安?地震不是年年有,但是洪水却可以年年来。包括对生态环境的改变,也不都完全是负面的。所以,三峡工程一定是利远大于弊的。

  175米之下最大的考验还是两岸边坡的稳定

  重庆商报:此次175米试验性蓄水,是完成了一个预期目标,但并不意味着三峡工程彻底胜利结束,175米之下,三峡还要面对很多挑战和考验,您最关心什么?

  曹广晶:175米是三峡工程正常运行的一个最高水位。一般持续的时间是2个月,大约在12月下旬水库开始消落。175米之下的考验有几个:一是对大坝等建筑物的考验,这个我非常放心;二是对枢纽设备、水轮发电机组、五级船闸等等的考验,这个考验并不特别严峻;三是泥沙,需要进一步接受检验;四是未来两岸边坡的稳定,可以说这是最大的考验。今年试验性蓄水以来,巴东县10月3日发生了最大的水库地震,2.3级,地震强度、频次低于2008、2009年的同期地震活动水平,而且整个库区并没有频发微震。

  长江电力肯定是优质股票

  重庆商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去年的资产规模达到2800多亿元,但在中央企业里面排名并不特别靠前,未来三峡集团的发展路径是什么?

  曹广晶:三峡集团的定位是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集团,未来还将向核电、风电、太阳能领域发展。2005年开始,三峡集团已经向金沙江进军,金沙江下游河段从上至下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四座水电站由集团负责建设运营,其中溪洛渡与向家坝水电站已分别于2005年及2006年动工。预计到2020年,三峡集团水电的总装机规模将达到7000万千瓦,加上风电及其它电能,争取达到8000万至1亿千瓦。到那时,世界上排名前十位的水电站将有五座在三峡集团,70万千瓦以上机组将有60%在三峡集团。

  同时,三峡集团眼光向外,海外市场的业务拓展很快,包括缅甸、老挝、巴基斯坦、非洲等都已经有项目。对未来三峡集团的发展,我们充满信心。所以,长江电力肯定是优质股票。

  重庆商报:在这样一个巨型央企发展过程中,一般的中小企业是否会有机会获得发展?

  曹广晶:在产业链条的上下游都可能会有一些机会。比如在三峡工程建设中的各种原材料供应商,随着三峡集团业务的拓展,不少做大了。未来的各种项目中,企业提供的各项产品在品质保证的前提下,会寻找到新的机会。

  新增电量将会优先考虑供给重庆湖北

  重庆商报:三峡电主要的供应对象是谁?伴随三峡电力集团的产值增加,对重庆是否有新的考虑?

  曹广晶:三峡电能主要输送重庆、湖北、上海等2市8省,由国家统筹分配。现在重庆和湖北的需求增加,未来在新增电量中会优先考虑,而且不排除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给两地的企业进行直接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