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汉传佛教中的盂兰盆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30:46
 一、盂兰盆会的由来

     盂兰盆会,是汉语系佛教地区的佛教徒依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的法会。

     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连尊者刚得到六通时,以天眼通观见他的亡母堕入饿鬼道,瘦得皮骨连在一起,日夜受苦,目犍连非常伤心。于是他马上用钵盛饭,借神通的力量,送给他母亲吃。目犍连母亲接到钵饭,忙用左手遮钵,右手抓起饭来,然而目犍连的母亲因以恶业受报的缘故,饭食还没入口,就全部变成火炭,不能入口。目犍连看到他的母亲受这样的痛苦,而自己虽得神通,亦不能救她,因而大哭起来,赶快跑去告诉佛陀,向佛陀请示解救的方法。

     佛陀于是指示目犍连尊者于七月十五日诸佛菩萨龙天欢喜日(佛陀在世时,制定了自农历四月十五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为期三个月的结夏安居制度。由于在这三个月期中,很多人精进勤修,所以到了最后一天──七月十五日,即众僧自恣日,很多人都能证得果位。所以,诸佛菩萨龙天欢喜),以百味饮食、床敷卧具,放置于盆中,供养三宝,仗此功德,能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的忧患,乃至七世父母得以脱离饿鬼道的苦趣,生人天中,享受福乐。

    目犍连尊者依佛陀的慈示奉行,他的母亲果然脱离了饿鬼道。当目犍连问佛:将来佛弟子是否也可以通过盂兰盆供救拔各人的母亲时,佛说从今往后,凡佛弟子行慈孝者,都可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为现生父母增福延寿,为过去父母离苦得乐。

    那么为什么称“盂兰盆会”呢?“盂兰”翻译为“倒悬”,是极苦的意思。这是一种比喻,是人死后堕落于三恶道中,如饿鬼道中的众生,腹大如鼓,喉细如针,饥饿难堪,如被倒悬着一样,极为痛苦。“盆”是盛载食物的容器,所以盂兰盆有‘救倒悬’、‘解痛苦’的意义,意即用盆之类的器皿盛食供佛奉僧,以救倒悬之苦。称为“盂兰盆会”,意思就是为解救先亡倒悬之苦,而盛设种种供养,奉施三宝之法会。 二、汉传佛教寺院怎样过盂兰盆会

     在佛陀时代,印度就常兴办盂兰盆会。据《大盆净土经》记载:印度频婆娑罗王、须达长者和末莉夫人等皆曾依《佛说盂兰盆经》,造五百金盆供养佛及众僧,以灭除七世父母的罪业。

     我国最早依据《盂兰盆经》而举行仪式,据说开始于南北朝梁武帝萧衍时代。《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记载,大同四年(538),梁武帝到同泰寺,设盂兰盆斋。《释氏六帖》也记载:梁武帝于每年的七月十五日都给各个寺院送盆供养。

     清代僧人仪润所著的《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八《兰盆仪轨摘要》详细记载了盂兰盆会的仪式流程:

     首先是净坛绕经,即绕诵《佛说盂兰盆经》。先由住持主持绕坛、诵经、洒净仪式,大众随行绕行,口诵《佛说盂兰盆经》三遍;然后,大众依照早晚课诵时的位置跪下,随住持念祝词,祝愿一切冤亲同得超度;祝词完毕,大众起立,听维那念诵佛名,随磬声行跪拜礼。跪拜完毕后解散。

     第二项内容是上兰盆供。僧众重新入坛,礼佛三拜后,住持拈香,维那举“献供赞”,大众同唱。然后,再次反复读诵经文,并不时伴行礼佛跪拜礼。最后念诵一段回向词,上兰盆供仪式结束。

     最后一项仪式是众僧受食。上供完毕,寺院将信徒所布施之物集中在一起,不论是外来僧还是本寺僧人,一律平等分配。接受分配物后,集体念诵一段祝祷词,然后各自捧钵回寮,整个盂兰盆会就此结束。

    现如今的汉传寺院举办盂兰盆会的过程,基本也与这套盂兰盆会仪式相符,即使有所不同,也是大同小异。同时,不同的寺院也都会配合当地节俗,在当日晚上分别举行“瑜伽焰口”、“三时系念”、“大蒙山”等不同的佛事,其目的也是期望藉由供佛斋僧功德,回施一切有情众生,能超荐历代先远宗亲,乃至十方一切法界众生,共同蒙受法益。三、 盂兰盆会所内含的佛教“孝”的思想

     盂兰盆会缘起于目犍连尊者的“孝”,同时“孝”也是盂兰盆会所要表达的最核心思想。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孝”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孝是人我之间应有的一份责任,孝是人伦之际的一种密切关系。孝维持了长幼有序,是父母子女世代相承的美德,“孝”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伦理。

     佛教所提倡的“孝”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意义并不相同。佛教认为孝可分为三种层次:一般的是奉养父母,使父母免于饥寒,这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为中孝;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恶道、了生脱死,使宗亲得度,永断三途辗转之苦,才是最大的孝顺。

    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去世时,佛陀亲自回去送殡,也参加了诸位王子抬棺的行列,亲自为父母抬扶棺木。佛陀为了报答摩耶夫人的生育之恩,特地以神通到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三个月。

    佛陀为我们后世佛弟子树立了伟大的榜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向佛陀学习呢?

    首先佛教徒是要孝顺生生世世的父母,但眼前更要孝顺还活着的现世父母。人身难得,十月怀胎,含辛茹苦,养育成长。“堂上双亲你不孝,远庙拜佛有何功?”,我们应以物质奉养父母,让父母衣食不缺,安享百年。同时也应当制造机缘让父母学佛,使他们对生死有明确的观念和方向,大家共同精进学佛,转迷为悟,不再轮回生死。

    其次,我们要如何祭拜才能有效的帮助到我们已往生的父母与祖先呢?大家应多参加诸如盂兰盆会、供僧等活动,然后把所获得的功德回向给往生者或祖先,使他们能够得生善道乃至西方极乐世界,这样才符合佛教真正意义上的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