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8:57:08
中国汉传佛教著名寺院巡礼
来吧看帖百宝箱:  超酷看图模式
第1-14篇回帖, 共14篇 上一页  下一页
蓼城春秋 在2007年12月25日 17:43说 ,白马寺(河南洛阳)
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位于古都洛阳城东十二公里处,北依邙山,南望洛水,殿阁峥嵘,宝塔高耸,钟声常鸣,呈现出佛门静土特有的清幽、肃穆和神圣气象。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朝廷斥资兴建的第一座寺院,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东汉永平七年(公元六十四年),明帝遣使赴西域拜求佛法。永平十年,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应汉使之请,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翌年,明帝昭命于雍门外兴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命名为白马寺。白马寺建成后,摄摩腾、竺法兰二高僧在其内,译出我国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从此,佛像生辉。白马寺逐渐成成为中国佛教活动中心,并吸引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僧人来拜佛求法。北魏时,有三千多西域僧人来洛阳进行佛学交流。由于白马寺的兴建,使佛教文化广为传播,对中国人民道德观念、思想文化以及国际文化的交流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千百年来,白马寺一直被东亚文化区域奉之为"释源"、"祖庭"。
白马寺座北面南,主体建筑分布在由南向北中轴线。进入山门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庐阁五层殿堂。山门东西两侧有摄摩腾、竺法兰二高僧墓。从前到后依自然地势,渐次升高。清凉台、毗庐阁及其左右两侧的法宝阁、藏经阁雄殿居其后。中轴线两侧左右对称、整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典型的中国佛寺特色。寺院两侧有一泰式佛殿,内供一尊七米高的泰国镀金佛像。寺之东南二百米处,有一释舍利塔,初建于公元六十九年,现存塔重建于金大定十五年(公元一一七五年),风格与西安小雁塔相仿。
文字来源:http://www.baimasi.net.cn/baimasi/
附图介绍——
1、白马寺庙门与门口的白马石刻
2、书有“中国第一古刹”的牌坊
3、牌坊上的四个字是“圣教西来”
4、白马寺内的“狄梁公墓”(墓内所葬一说为狄人杰,一说为薛怀义)
5、白马寺的钟楼





( 最后修改:2007年12月25日 22:24 )
#1 0
0
回复
相关帖子
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合法消费男色的女人武则天(图)
7条回复 - 来自历史
【新聞】【《火龍》23/3-17/4/2010】黎明小齊爭影帝 火龍入圍烏甸尼斯電影節 /《火龙对决》热映“犀利哥”征服果城影迷 / 《火龍》黎明小齊型男肉搏
130条回复 - 来自黎明
激动!据说09年四大花旦都要回tvb拍戏!
4条回复 - 来自蔡少芬
(090508新闻)5月24日 明道出席08-09风尚权力榜城市巡礼活动
9条回复 - 来自明道
(09/06/01新闻)2008—2009风尚权力榜全国城市巡礼(有深V帅照)
10条回复 - 来自明道
分享到:  开心网  校内网  豆瓣
蓼城春秋 在2007年12月25日 19:11说 ,法源寺(北京)
法源寺位於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它不仅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培养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交化的重要场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法源寺自其初创至今,已有一干三百多年历史。据《元一统誌》记载,法源寺始建於唐朝,初名“悯忠寺”。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徵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纪念,但未能如愿。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赐名“悯忠寺”。安史之乱时,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恢复“悯忠寺”名称。唐末景福年间(892-893年),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并赠建“悯忠阁”。阁甚雄伟,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赞语。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时,悯忠寺被毁。辽咸雍六年(1070年)奉诏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寺僧相瑢法师募资进行了修葺,易名为“崇福寺”。
满清立国后,朝廷崇戒律,在此设戒坛。雍正十二年(1734年),该寺被定为律宗寺庙,传戒法事,并正式更改为今名“法源寺”。
法源寺在历史上久负盛名,是一座北京城内历史最悠久的名刹。宋钦宗赵桓被金兵俘虏北上,就曾囚居在这里。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宋遗臣榭枋得抗元失败,遁隐建宁(今福建省建瓯县)唐石山中,后被元军所俘,押至大都(北京),拒不降元,也在此寺绝食身亡。
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净业堂、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谨,宽阔庞大,是北京城内保存下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
文字来源:http://www.fowang.org/sy/bg/bg03.htm(有删节)
附图介绍——
1、法源寺庙门
2、法源寺悯忠阁
3、法源寺天王殿
4、李敖为法源寺题字“法海真源,尽在于斯”
5、李敖所著《北京法源寺》一书(在线阅读链接http://www.guoxue.com/wenxian/nowwen/fys/fys.htm)





#2 0
0
回复
蓼城春秋 在2007年12月25日 20:29说 ,法门寺(陕西扶风)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宝鸡市90公里。 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扩建,并于元魏二年(494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称“成实道场”,仁寿二年(602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 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门寺”。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级木塔。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建筑极为壮观。
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据史载 “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可干戈平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按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唐代诸帝笃信佛法,对舍利虔诚供养,寺院大小乘并弘,显密圆融,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被恢复到最大规模,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之上。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之记载。金人也刻“诗碑”盛赞其寺塔:“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明隆庆三年(1569),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高四十七米,极为壮观。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民国二十八年(1939)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文革期间,红卫兵欲挖地开塔,良卿法师点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塔下珍宝。
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87年2月底重修宝塔。适逢四月初八佛诞日,“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多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地宫内出土的稀世珍宝,不论在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1988年,法门寺正式开放并举办了国际性的佛指舍利瞻礼法会。海内外诸山长老及各界代表共三百余人参加法会。十多年来,法门寺在前任方丈澄观、净一法师的住持下,相继建成大雄宝殿、玉佛殿、禅堂、祖堂、斋堂、寮房、佛学院等仿唐建筑。
1994年应泰国僧王邀请,佛指舍利在泰国瞻礼供奉。2002年应台湾星云大师等邀请,佛指舍利到台湾瞻礼供奉。2004年应香港佛教领袖觉光长老等邀请,佛指舍利在香港瞻礼供奉。盛况空前、影响极大。法门寺开放以来,先后接待了很多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驻华大使及诸多佛教团体前来瞻仰礼拜。
2004年1月16日法门寺两序大众礼请中國佛教协會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大和尚荣膺住持。大和尚住持法门寺以来,不断加强信仰、道风、组织、人才、教制等五项建设,大力创办教育,培育僧才,安居、诵戒,进一步完善了寺院各项管理制度。谱写出住持正法、续佛命脉的新篇章。现常住僧众230余人,法门寺正在展现昔日“皇家寺院”的风采,同时也为世界佛教“朝圣中心”这一宏伟的目标而精进不懈。
文字来源:法门寺官网http://www.famensi.com/index.asp(因部分内容不符合天涯的规定,有修改)
附图介绍——
1、法门寺法会
2、发现佛指舍利的法门寺塔
3、法门寺佛像
4、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四枚佛指舍利
5、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八重宝函





( 最后修改:2007年12月25日 20:46 )
#3 0
0
回复
蓼城春秋 在2007年12月25日 21:06说 ,悬空寺(山西浑源)
(中国现有三座悬空寺。一在山西浑源,一在河北苍岩山,一在云南西山,在这三座悬空寺里,山西浑源的悬空寺最为著名。我们这里说的也就是山西的悬空寺。——蓼城春秋)
悬空寺位于山西浑源县,距大同市65公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持单位,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悬空寺作过修缮,北魏王朝将道家的道坛从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寺。
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悬空寺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
值得称“奇”的是,建寺设计与选址,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悬”是悬空寺的另一特色,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县空寺。而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岩石里,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
悬空寺的“巧”体现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设计非常精巧。寺内有佛像八十多尊。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
文字来源:http://www.jsdj.com/luyou/lyzy/sxuanks.htm
图片介绍——
1、挺立绝壁的悬空寺
2、悬空寺山门
3、悬空寺内供奉的儒
4、悬空寺内供奉的释
5、悬空寺内供奉的道





( 最后修改:2007年12月25日 21:19 )
#4 0
0
回复
蓼城春秋 在2007年12月25日 21:54说 ,清凉寺(山西五台山)
(中国现有数座清凉寺。较有名的有广东湛江的清凉寺(http://www.fowang.org/sy/gd/gd17.htm)、河北涿鹿的清凉寺(http://www.simiao.net/smxl/sm_news.asp?smid=952),但最著名的还是位于山西五台山台怀镇的这座清凉寺。——蓼城春秋)
清凉寺,位于中台南瓦厂村东北的清凉谷,距台怀镇约15千米,寺内因有著名的文殊圣迹“清凉石”而得名。
据“清凉山志”载,此寺肇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间(472-493)。唐代时,它是替国行道的镇国道场。唐代历元年(766),不空三藏密宗道场。清乾隆年间,寺宇建筑整齐一新,规模宏大。民国年间,再度扩建,可惜“文革”时期,整座寺庙被毁,惟清凉石尚存。
清凉石是清凉寺的像征,佛教宣传说,文殊菩萨曾于清凉石上讲经说法,因此也称“曼殊床”。
现今的清凉寺,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香港黄惠卿女士等筹资、山西省文物局工艺美术大师胡银玉设计施工重建的一座新寺。
清凉寺坐东朝西,按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格局布置,中轴线上有五层大殿,禅堂、配殿左右对称,清凉古置于寺中,布局严谨,主次分明。
文字来源:清凉寺官网(http://www.qls.chinawts.com/list/qls/index.htm)
附图介绍——
1、清凉寺庙门
2、仰望清凉寺
3、清凉寺
4、清凉石
5、寺内供奉的文殊菩萨





( 最后修改:2007年12月25日 22:01 )
#5 0
0
回复
蓼城春秋 在2007年12月25日 22:18说 ,栖霞寺(江苏南京)
栖霞山寺风景区地处南京东北郊,三面环山,北临长江,总面积约批860公顷,最高峰拔286米,依地形由三山两涧即龙山、虎山、中峰、桃花涧、中峰涧组成。因山中盛产各类药材,食之可以摄身,故又名摄山。
明代东宫日讲官焦竑称:“金陵名蓝三:牛首以山名,弘济以水名,兼山水三胜者,莫如栖霞,古高人胜流,率栖迹于此。”被清乾隆帝称为“第一金陵名秀山”。
栖霞山古迹遍布,山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之盛名。现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也是我国观赏红叶的重要场所。
栖霞古寺坐落于中峰西麓,始建于南齐永明二年,由平原居士明僧绍{号栖霞}舍宅为寺,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中著名之寺,加之寺中历代高僧辈出,因广传佛教,《三论》而成为三论宗祖庭。其间梵宇重叠,气象壮观,唐初就与山东灵岩寺,湖北玉泉寺,浙江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使栖霞寺的影响规模达到全盛。
本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明征君碑、舍利塔、千佛岩石窟群则为国家级保护文物。诸如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各代文化名人骚客所留下的摩崖石刻及碑刻一百余处,实是广大游客观光风景,探古寻幽的最佳胜地。
文字来源:栖霞寺官网(http://www.njqixiasi.com/)
附图介绍——
1、栖霞寺山门
2、栖霞寺内的观音像
3、栖霞寺舍利塔
4、栖霞寺天王殿
5、栖霞寺大雄宝殿





#6 0
0
回复
蓼城春秋 在2007年12月25日 22:51说 ,大佛寺(浙江新昌)
(中国现有很多座大佛寺,这里说的是浙江新昌的大佛寺)
大佛寺位于新昌县城西南,在南明山与石城山之间的山谷之中。寺内有大弥勒佛石像,寺外有隐鹤洞、锯开岩、濯缨亭、俊貌石、石棋坪、放生池及一些摩崖石刻等胜景。寺始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0),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寺院依山而建,正面外观5层,寺内高大雄伟,巨大的弥勒佛石像正面趺坐于大殿正中。这座巨大的石像,雕凿于悬崖绝壁之中,历时约30年才全部雕成,为江南早期石窟造像代表作。佛像高大巍峨、气势磅礴,经测定,石佛座高2.4米,正面趺坐像高13.2米,阔15.9米,两膝相距10.6米,耳长2.7米,两手心向上交置膝间,掌心可容10余人。大佛寺西北约300米处还有一小刹名“千佛院”,院内有佛千尊,每尊长约7寸,宽近5寸,排列整齐,个个神采飞逸,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无穷智慧与高度的艺术水平。
大佛寺位于新昌“千仞壁立,嵯峨怪石,环布如城”的石城山。
大佛寺建寺历史悠久,在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地位,曾是我国佛学研究和传播中心之一。
新昌大佛寺创建于东晋永和初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据《高僧传》记载,公元345年,高僧昙光为领略浙东的奇山异水,尤其受当时杰出的高僧竺道潜和支遁归隐浙东的影响,慕名来到石城山。昙  光栖于石室,草建“隐岳寺”,这就有了新昌大佛寺的开始。
大佛寺作为石窟艺术造像在外很有名气,但大佛寺在佛学研究与传播方面的历史贡献长期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今,人们在重新认识新昌与新昌大佛寺在宗教界地位时,我们不能不再次提到高僧竺道潜与支遁。竺、支二人在当时的佛教界已经很有名气,由于他们在浙东新昌一带定居后,又有东晋十八高僧中的于法兰、于法开、于道邃等相继到来,因此又吸引了当时的大批名流来此共同探讨佛教,于法兰还在大佛寺的山门外建造“千佛院”的前身“元化寺”。据史料记载和学者们探讨的结果表明,昙光到新昌石城时,佛教传入中国不过150年,由于多位高僧在此研究与传播佛法,使当时的新昌大佛寺俨然成了全国的佛教研究基地,并由此在浙东一带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的“六家七宗”。众多高僧与名士在新昌的活动将中国的佛教学研究推向了高潮,并在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向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传播与渗透,这也理所当然地成了佛教界将新昌大佛寺作为佛教圣地的最主要理由。
大佛寺的辉煌历史与在佛学发展中的地位,旅游者可以通过专门书籍与导游人员的口述中获知,而大佛寺的造像艺术,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是任何文字与语言难以完全表述的,只有当你身临其境时,才能体会其中之奥妙。
大佛宝像坐落在石城山仙髻岩的一穴石窟之内,石窟之外有建筑宏伟的大雄宝殿。殿外流水淙淙,殿内香雾缭绕,是大佛寺的核心区域。不管出自何种目的造访大佛金身,不管你有无最充分的思想准备,只要一跨入大殿之门,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震慑。宝像庄严,慈眉善目,甚至于微笑着凝视每个“凡夫俗子”,但谁也避免不了这种感受。大佛造像座高2米,身高13.74米,头部高4.8米,耳长2.8米,鼻长1.48米。整个造像比例协调,充分考虑了人们观赏的视角,被学界称之为“江南第一大佛”。
文字来源:中国百科网(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316/334/2007/20071009568585_2.html)(有删节)
附图介绍——
1、大佛寺数重庙宇
2、巨大的“佛”字题刻
3、弥勒头像
4、冬景大佛像
5、秋景大佛像





( 最后修改:2007年12月25日 22:58 )
#7 0
0
回复
蓼城春秋 在2007年12月25日 23:37说 ,寒山寺(江苏苏州)
正像嵩山少林寺是以其武——刚劲勇猛的少林武术——而威震四海一样,寒山寺则是以其文——张继那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而名播天下的。深秋破晓,繁霜满天,枫树婆娑,渔火明灭。旅愁满怀的游子正对景难寐时,猛然间传来寒山钟声,回旋激荡悠扬不息的钟声引出了诗人汩汨诗绪,于是,钟声诗韵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南北朝时期——梁天监年间(502-519),苏州城西运河旁枫桥畔建妙利普明塔院。
唐贞观年间(627-649),相传天台高僧寒山曾在塔院旁缚茆以居。开元年间(713-741), 希迁禅师在妙利普明塔院址建寺,题额“寒山寺”。寒山寺得名始于此。天宝十三年(755), 张继夜泊枫桥,留题《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从此寒山寺钟声诗韵传扬宇内。
由宋至清末,寒山寺几易共名,几经兴衰。1955年1月24日,寒山寺首次对处开放。1978年5月1日,寒山寺经整修后再度对外开放。1979年底举行首次除夕夜(元旦前夕)听钟声活动。1980年,寒山寺被批准为首批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当年接待中外游人47万人次,寺院从此收入盈余。198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宣布寒山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举行第23届除夕听钟声活动,海内外宾客达5千余人。全年接待游人香客约150万人次。
寺座东面西,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主轴线上分布有照墙、天王殿、大雄宝殿、寒拾殿(含藏经楼)、普明塔院;南侧有枫江楼、弘法堂、碑廊、钟房、工艺品卖部、钟轩(今客堂)、钟楼;北侧有霜钟阁(含素斋馆)、罗汉堂、闻钟亭、寒拾亭、心净楼、方丈书斋、斋堂(即五观堂)、僧舍、客房、念佛堂等生活区。
文字来源:寒山寺官网http://www.hanshansi.org/(有删节)
附图介绍——
1、寒山寺外的游人
2、寒山古寺
3、寒山寺冬景
4、寒拾殿藏经楼
5、除夕寒山寺听钟





( 最后修改:2007年12月25日 23:39 )
#8 0
0
回复
蓼城春秋 在2007年12月25日 23:44说 ,鸡鸣寺(江苏南京)
古鸡鸣寺,位于鸡龙山东麓,是南京最古老梵刹之一。在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就曾在此山造室,始创道场。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在鸡龙山创建寺院。寺与壹城(梁宫城)隔路相对,为入寺进出方便,梁武帝特意在宫后别开一门,直对寺之南门,称大通门,取反语以协同泰为名,故名同泰寺。并招令改普通八年为大通元年。寺内设有大殿六所,小殿堂十余所一座九层浮屠(宝塔)和一座七层高的大佛阁。供奉着十方金佛和十方银佛,皆极壮丽。整个寺院为皇家规制而建,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盛极一时无愧于“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刹之誉,为当时南方佛教中心。从此,这里才真正成为千余年佛教圣地。梁武帝崇信佛教,曾四次舍身于同泰寺,并常到寺内设会讲经、说法,他精通佛律,曾著有佛书数百卷。“侯景之乱”后同泰寺被毁于战火。
五代十国杨吴义顺二年 (922 年 ) ,才在同泰寺旧址半基建一城千佛院。南唐时称净居寺,建涵虚阁,后又改为虚阁,后又改为圆寂寺。至宋代又分其半地置法宝寺。至明初,这里只有一座小小的普济禅师庙,同泰寺旧址,自梁以后,历经隋、唐、宋、元各朝代,虽钟鼓香灯不泛声焰,然而规模卑隘,远非昔时能比。
明洪武二十年( 1387 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完成明孝陵工程后,又命崇山侯李新督工,在同泰寺故址上重建寺院,亲自题额为“鸡鸣寺”。寺院依山而建,共建殿堂、楼阁、亭室房宇三十余座,占地一百余亩,这座南朝古刹又重现异彩。明时香火鼎盛。据传皇后马娘娘及各大臣眷属也常来鸡鸣寺敬香,并为此特开启了一条进香河,直至山门,鸡鸣寺由此名声大振,四方威名。
明以后,由于年深月久,鸡鸣寺日益衰败。清朝康熙年间曾经过二次大修,并改建了山门。康熙南巡时,曾登临寺院,为古刹题写了“古鸡鸣寺”大字匾额。乾隆十五年( 1751 年),为了迎接乾隆皇帝和太后南巡,又重建了冯虚阁。作为驻驿行宫,乾隆也为这座古刹题写了匾额及楹聊。咸丰年间,古刹在太平天国战火中被毁。同治年间重修鸡鸣寺比明时小了很多,寺僧西池法师等募资修建了观音阁,楼内供奉着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鸡鸣寺的观音与众不同,为一尊倒坐观音菩萨像(是面北而望的)。若问何以观音菩萨北向倒坐?则佛龛上的一幅楹聊一语道明:“问菩萨为何倒坐,叹众生不肯回头。”鸡鸣寺从此又称为观音楼。光绪二十年( 1894 年)两江总督张之洞为了纪念好友及学生。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在鸡鸣寺殿后面建楼一座,取当年杨锐反复吟诵的杜甫名诗:“君臣尚论兵,将师暖燕苏。朗咏六公篇,夏来豁蒙楼。”亲取楼名为豁蒙楼。并书写匾额。
民国三年( 1914 年)寺僧石寿,石霞又在豁蒙楼旁增建一楼。取其古意,名为景阳楼。从明清以来古鸡鸣寺逐步形成为香火道场。一直续到解放后。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对鸡鸣寺进行了保护和维修。 1958 年改为尼众道场。“文化大革命”期间,鸡鸣寺遭到严重破坏。
1979 年政府为了保护名胜古迹,决定重建古鸡鸣寺,将其恢复到明末清初时的建筑规模。 1983 年动工建筑经历数年,建成大雄宝殿、毗虚宝殿、观音殿、念佛堂、藏经楼、豁蒙楼、景阳楼、钟楼、鼓楼、天王殿、祖堂、客堂、齐堂、僧寮、修复了施食屋、老山门,又建了新山门。 1990 年重新建造一座七层八面的药师佛塔,塔高四十四米,塔内供奉一尊明代药师佛铜像。大雄宝殿和观音楼内供奉二尊泰国赠送的释迦牟尼和观音镏金铜座像。并塑了观音正身像三十二尊,供奉于殿内,佛像工艺精湛,造型壮丽生动,佛光熠熠,满殿生辉。
古鸡鸣寺已从香火道场逐步转为尼众学修道场,般若廊为对外宣传佛教教义阵地,寺内尼众佛学院为江苏首创,对进寺信众提倡文明敬香。一座慈航桥,将古鸡鸣寺与室城连成一线,东行可入小九华山,向北为玄武湖。古鸡鸣寺集山、水、林、寺为一体,环境十分幽雅。“鸡鸣春晓”为金陵四十新景之一。现在游人登塔环顾,六朝古都湖光山色,塔城风光尽收眼底。
文字来源:古鸡鸣寺官网(http://www.jimingsi.net/)
附图介绍——
1、古鸡鸣寺
2、古鸡鸣寺牌坊
3、大悲殿
4、鸡鸣寺塔楼与玄武湖
5、全寺法师与佛学院学僧合影





( 最后修改:2007年12月25日 23:56 )
#9 0
0
回复
蓼城春秋 在2007年12月26日 0:07说 ,灵隐寺(浙江杭州)
公元326年,东晋咸和元年,印度僧人慧理到杭州西湖之北,见飞来峰,叹曰:“此天竺灵鹫峰一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于峰前建寺,名灵鹫寺。这是杭州灵隐寺最早的来历。
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匣落在杭州市西北的飞来峰对面,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灵隐寺始终以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恢宏壮丽的殿宇建筑和秀美幽雅的自然风光,成为东南名利。
千年古寺历久弥新
灵隐寺由印度僧人慧理始建于东晋咸和三年。初创时,佛法未盛,一切也仅初具雏形而已。至南北朝梁武帝时,赐田扩建灵隐寺,唐后寺毁僧散,宋吴越王钱缪命请水明延寿大师重新开拓,并新建厂石幢。干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阁。
南宋建部杭州后,宋高宗绍兴五年改灵隐寺为灵隐山崇恩显亲禅寺。高宗和孝宗部时常亲自来寺主理寺务,并挥洒翰墨。
清顺治五年(1648年),灵隐得到一次大规模重兴的机会,仅建筑殴堂时间就历时18年之久,古风重振,使灵隐一跃成为东南之冠,故山门入口处题有“东南第一山”。
人文积淀深厚
灵隐寺依山傍水,深藏于林木葱笼幽谷之中,可说是集东南山水之胜,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灵隐寺从东晋慧理和尚开山以来,各代住过灵隐寺的僧人非常之多。有些在佛教内或在历史上均有一定的影响。如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卓越贡献的就有明教契嵩、雪窦重显,大意宗呆、水明延寿、赞宁以及素有颠僧之称的道济等高僧。此外,“二十文章惊海内”的李叔同,后来出家专弘南山律宗的弘一大师也是受具于灵隐戒坛。以上这些广为人知的僧人曾经都住过灵隐寺。
杭州在历史上曾两代建部,既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又是历史文化名城,曾是一个文人荟萃的地方。历代文人称杭州是“地是佛国上,人非俗交亲”。历代僧人文化素养深厚,自古官僚、士大夫、文人都与佛门僧人来往,甚至有不少僧人本来就出身于士大夫阶层,僧俗自然结合一体,结成方外之交,其中可考者唐代有骆宾王,宋之间、贾岛、陆羽、李吉甫、司空曙、吕渭、韩皋、孟简、白居易、刘长氏,宋代有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陆游、林和靖、范成大、辛弃疾,元代有方回,明代有袁宏道,朱朴、徐霞客,清代有王纬、徐颢,陈时。以上这些历代文人,或游灵隐寺,或与灵隐寺僧入有过往来,尤其苏轼在杭州时,曾写过“三百六十寺,杖履无不至”,而且是处处题清诗。历代文人在灵隐留下的诗篇,一吟一咏早已蔚然成为一大文化景观。
灵隐寺中还有不少文物遗迹,有佛塔经幢、灵隐藏经、殿堂建筑、佛像雕刻、御碑、字画等。
构建都市精神家园
1978年3月,灵隐寺重新对外开放。
此后,灵隐寺发展逐渐走上正规。1982年,灵隐寺实行“两轨制”,对外有“十方丛林制”,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成立“寺庙管理委员会”。1986午春节,灵隐寺实行“香花券”门票制,寺庙开始自给自养。1987年,开始实施《灵隐寺总体规划》(十年规划),在杭州市佛教协会支持下,监院根源,纪云、体严率两序大众,并得到海内外四众佛弟子护持,全面整修大雄宝殿,从地坪到屋面重檐整修一新,佛像重新贴金。1990年,在大雄宝殿后再建平台,先建线刻罗汉碑室。1991年,建成药师殿,完成三进殿堂的规范要求,同时复建东、西禅堂、祖堂、念佛堂、大悲阁等,共耗资人民币1200万元,全部自筹。
1999年,杭州市佛教协会敦请德高望重的木鱼大和尚出任灵隐寺方丈,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的觉乘法师出任灵隐寺监院。
灵隐寺作为浙江的首利丛林,禅宗道场,高僧辈出。为了继承祖师清净道风,在木鱼方丈和觉乘法师倡导下,灵隐寺在原有的早晚功课,过堂持斋,修持念佛等丛林生活基础上,又实行了佛制月半月诵戒,布萨。通过严整的宗教生活和严格的丛林制度,充分体现僧团“六和敬”的丛林共修精神。
同时,灵隐寺在繁重的旅游接待外,也逐渐显露出佛教重要阵地的本色,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的宗教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去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日开始,年届90高龄的灵隐寺木鱼方丈不辞劳苦,连续7天在灵隐寺法堂宣讲大乘法宝《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每天四五百人云集法堂,谛听妙法。方丈学识之渊博,智慧之高深,令听经者深感佛法之稀有。
四月十五这天,灵隐寺又举办千僧斋,会前估计,这次千僧斋僧众人数大约在700人。然而到了十五这一天,来赴斋的国内外僧众总共达 1200余人,灵隐寺内香烟氤氲,香客云集,大雄宝殿内钟鼓齐鸣,梵音了亮。千余名僧众鱼贯进入大殿,人数虽多,但法会秩序却有条不紊,场面壮观、肃穆、庄严。给参与的僧众留下深刻印象。
十一月三日,灵隐寺一年一度的讲经法会又开始了。请来梦参老法师宣讲《金刚经》,每天有四百多名四众弟子聆听法音。法会的最后一天,四众弟子提出渚多修学历程的疑问,梦参法师以独到精辟的见解一一解答,使为期半月的讲经法会圆满结束。
通过这些大型宗教活动,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灵隐寺不仅是一个旅游观光的地方,更是佛教大型法会活动的重要道场。
文字来源:中国佛教协会五十年文集(http://www.plm.org.hk/qikan/fjxh50n/p-46.htm)(因部分内容不符合天涯的规定,有修改)
附图介绍——
1、灵隐寺游人如织
2、灵隐寺又名云林寺
3、宝相庄严
4、佛祖金身
5、灵隐石佛





( 最后修改:2007年12月26日 0:19 )
#10 0
0
回复
蓼城春秋 在2007年12月26日 0:28说 ,天宁寺(江苏常州)
(中国叫天宁寺的佛家寺院不少,比如北京、扬州、南通等都有天宁寺。这里说的是常州的的天宁寺。——蓼城春秋)
天宁寺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城区东南角红梅公园南侧,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天宁寺使建于唐贞观、永徽年间(627-655年),据记载,天宁寺的创始人是唐朝高僧法融禅师,法融(594- 657年),是禅宗牛头派的创始人。唐贞观、永徽年间, 法融常来弘法、化缘、募粮, 并在这里“筑室十数楹”,供僧人楼身,这就是天宁寺的开端。唐天复年(901-904年),维元法师途经常州,听说法融旧事,就“施舍利,卜寺址”正式建寺,名“广福寺”。唐末更名“齐云寺”。南唐保大年间,又建七层宝塔。宋朝始,寺中法令极盛,寺志中有 “法令之盛开于遐迩,庄严妙胜,甲于东西”之记载。宋熙宁三年皇帝下诏建崇宁寺,遂易齐云寺为“万寿崇宁寺”,赐塔为“慈云”。 政和元年,改为“天宁寺”。绍兴七年(1137年),为 “报恩广孝寺”,绍兴十二 年(1142年),诏为崇奉徽 庙道场。元朝至元年恢复天宁寺之名,沿袭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岁月里,天宁寺屡经沧桑,但在许多名僧大德的努力和历朝政府的支持下,香火兴盛,寺院巍峨。与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宁波天童寺并称为“禅宗四在丛林”,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1983年,天宁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天宁寺占地面积130余亩,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普贤殿、观音殿、金刚殿、地藏殿、罗汉殿等建筑,称8殿、25堂、24楼,共497楹,殿宇巍峨壮丽,楼阁宏大高峻,气势极为雄伟。
天宁寺山门是近些年重修的,门额上的“天宁禅寺”四个大字端庄凝重,门上的蟠龙、门前的石狮都为这座古刹增添了肃穆的气氛。
文字来源:佛缘资讯网(http://www.foyuan.net/fysy/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269)(有删节)
附图介绍——
1、天宁寺塔
2、大雄宝殿
3、天宁寺内供奉的菩萨
4、彩塑菩萨像
5、龙城象教





( 最后修改:2007年12月26日 0:42 )
#11 0
0
回复
蓼城春秋 在2007年12月26日 0:47说 ,金山寺(浙江镇江)
金山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内的金山上。金山雄峙在镇江市区西北的长江南岸,山势巍峨,风景优美,有“江南诸胜之最”的美誉。金山寺依山而建,从山脚到山顶,殿宇楼堂幢幢相衔,阶梯成叠,长廊蜿蜒,台阁相接,把整个山密密地包裹起来。远望金山寺,只见金碧辉煌的寺院建筑群和高耸入云的慈寿塔,看不见山,故有“金山寺裹山”之称。与焦山定慧寺“焦山山裹寺”形成鲜明的对比。
金山寺初建于东晋。元虞集在《万寿阁记》中写道:“山有佛祠,始建于晋明帝时。”但元朝赵子昂却认为,金山寺是晋元帝时建。寺原名为“泽心寺”。唐朝起称为金山寺。《新唐书·韩滉传》曰:“陈少游在扬州,以甲士三千临江大阅,滉亦总兵临金山寺。”宋改名为“龙游寺”,清康熙二十五年康熙南巡时赐名“江天禅寺”,一般仍称为金山寺。
金山寺自晋至今,历经沧桑,屡有兴废。1948年又发生大火,烧毁大雄宝殿、藏经楼和方丈室等二百余间房间。残存建筑,“文革”时亦有所损坏,现已修复,仍不失当年外貌。现存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留宿处、念佛堂、紫竹林、方丈室等建筑傍依山根,通过回廊、回檐、石级有机串连,形成楼外有阁、楼上有楼、阁中有亭的精巧建筑。妙高台、七峰顶、椤伽台等联缀山腰;留玉阁、大小观音阁围绕山顶;慈寿塔、江天一览亭矗立山巅,规模宏大,精巧壮丽。清朝曾仿建其一部分于承德避署山庄及扬州瘦西湖,并借以“小金山”称之。
现有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山寺之巅的慈寿塔。慈寿塔最早建于南朝齐梁时代,原为两座宝塔,南北相对而立,后倒坍。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年)建成一座八角七层塔。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明了法师重建,清同治、光绪年间加以修葺。现存的塔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修建,砖身木檐,仿楼阁式,七级八面,每极四面开门,有楼梯盘旋而上,每层有走廊和栏杆可凭栏远眺,面面景色不同。东面焦山如碧玉浮江,南面长山葱葱郁郁,西面的金山鱼池波光粼粼,北面的瓜洲古渡在烟波中若隐若现。王安石在《金山》诗中生动描绘了登塔感受;“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在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金山还有法海洞、白蛇洞、朝阳洞和和仙人洞“四大名洞”。其中法海洞最为有名,洞中供奉着法海和尚的石像。法海俗姓裴,是唐宣宗丞相裴休之子。他初来金山寺,寺宇倾毁,杂草丛生,半山崖有一条白蟒蛇经常出来伤人,百姓不敢上山烧香。法海勇敢地与白蟒斗法,将白蟒赶入江里。他就指一节,立志修复古刹。在僧徒和周围群众的支持下,法海修寺盖屋,重继香火,被称为“开山裴祖”。法海圆寂后,弟子们在他坐禅的石洞里雕了这尊法海石像供奉他。
关于法海与白蛇之间的故事,宋朝诗人张商英诗曰:“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明朝人把金山的禅话与杭州西湖白蛇故事联系在一起,最后产生了优美的戏剧——《白蛇传》。《白蛇传》使法海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他的传奇色彩反而掩盖了法海作为金山寺祖师、一代名僧的本来面目。
金山寺不仅在佛教界享有崇高地位,还历来流传不少民间故事,例如民族英雄岳飞,被*臣秦桧用十二道金牌召回杭州,途径镇江,夜宿金山寺,寺僧道月已预料到岳飞要遭秦桧的毒手,便用识语,暗示岳飞前途“风波险恶”,后来岳飞到杭州,果然被害于风波亭。岳飞牺牲后,有人把道月和尚的话告知了秦桧,秦桧大怒,遂令何立到镇江拘捕道月和尚,但在何立末到镇江前夕,道月和尚已圆寂了。
宋建炎年间,韩世忠败金兵于此,此寺历代住僧颇众,有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等大德驻锡于此。历来文人墨客咏吟甚多,如苏东坡、王安石等均即兴挥毫。高丽的义天和尚也曾来此参学。杨歧宗的圆悟克勤及天台的南屏梵臻等常住于此。
金山寺和尚保存有许多珍贵文物。其中周朝铜鼎、诸葛亮战鼓、文徵明《金山图》、苏东坡玉带,合称为“金山四宝”。据记载,清乾隆时曾有文宗阁,藏巨编《四库全书》,惜已毁于兵火。
在对外友好往来上,金山寺与日本佛教界有较深的渊源。唐朝以来,不少日本僧人飘洋过海,来金山寺参禅学经。唐朝有空海法师,宋朝的荣西、觉心、成寻,元朝时的古沅、邵元等僧人,都到过金山寺,为中日两国佛教界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文字来源:镇江金山寺http://www.fozionline.com/sfdc/printpage.asp?ArticleID=127
附图介绍——
1、金山寺
2、鸟瞰金山寺
3、慈心照世
4、金山寺内的彩塑菩萨
5、金山寺的信众





( 最后修改:2007年12月26日 0:56 )
#12 0
0
回复
蓼城春秋 在2007年12月26日 1:08说 ,妙高寺(河南固始)
固始妙高寺位于固始县城东南的西九华山。始建于唐,明清重修。2007年以前仅存大殿,南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灰瓦顶,前出廊,额枋嵌大型进深三间,硬山灰瓦顶,前出廊,额枋嵌大型木雕青狮、白象、怪兽等图案,工艺甚精。寺东南百米处有高僧塔林,寺院东侧有比丘尼塔林。这些僧尼墓塔均用青石雕凿而成,高1.8—2.6米不等,分为塔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每段均有莲花、佛像、动物图案,小巧玲珑,式样多变,各不相同。有的还刻有塔铭。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经重修后,妙高寺于2007年5月18日隆重举行了开光大法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以及江西庐山能仁寺辉悟法师等参加了开光大典仪式。
据了解,作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重点寺庙——妙高寺,它以其渊源绵长的佛教文化在豫皖鄂三省交界处声名远播。固始九华山是大别山北麓一个风光奇异、景观独特的山脉,平均海拔五百米以上,妙高寺就座落在九华山的半山之中。相传,新罗国(今朝鲜)王子金乔觉(金地藏),在卓锡安徽九华山之前,曾在妙高寺传经布道多年。因此,佛门把安徽的九华山与河南的九华山相提并论,故世人有“东九华、西九华”之说。妙高寺前有南天门,后有华岩寺,鹿鸣庵和地藏王府相辅为左右两翼,巧妙的构成一处“三院一体、僧尼合寺”的佛门圣地。
文字来源:http://www.ebud.net/new-news/fojiao/new-news_fojiao_20070519_12.html(有增删)
附图介绍——
1、妙高寺寺内
2、妙高寺
3、开光法会
4、释永信在开光法会上
5、妙高寺信众





( 最后修改:2007年12月26日 1:09 )
#13 0
0
回复
蓼城春秋 在2007年12月26日 1:17说 ,少林寺(河南登封)
少林寺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声誉显赫的禅宗祖庭,少林功夫的发祥地,位于登封市西12公里处的嵩山五乳峰下,是嵩山风景区的主要核心景区之一。
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而建,因其建于嵩山少室密林之中,故定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在少室山五乳峰一天然石洞面壁九年,首传禅宗。至此,少林被称为“禅宗祖庭”。唐初,少林寺志坚、昙宗等十三棍僧,在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立下汉马功劳,得到了李唐统治者的赞誉和封赏。在此期间,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发展极快,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称,少林功夫也从此美名远扬。明代达到鼎盛。民国时期,军阀石友三放火烧毁了少林寺的大部分建筑,千年基业毁于一旦。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少林寺雄风重振,特别是1982年一部《少林寺》电影,使少林寺、少林功夫风靡世界,成为河南乃至世界的一个顶级旅游产品。
少林寺自建寺以来,禅、武、医举世闻名,经久不衰,沉积了丰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曾先后被评为“郑州市十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次,是名副其实的中原旅游明珠,华夏旅游胜地。
文字来源:http://www.51766.com/channel/intro/zzsls
少林寺官方网站:http://www.shaolin.org.cn/html/index.html
附图介绍——
1、嵩山少林牌坊
2、少林塔林
3、禅宗祖庭牌匾
4、达摩老祖
5、现代少林武僧





( 最后修改:2007年12月26日 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