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邵东人老挝创业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48:19
5万邵东人老挝创业记
http://xsb.rednet.com.cn 2010-5-16 10:34:23   本报记者 伍开元 通讯员 罗敏 龙玉泉   “五一”小长假,从老挝回国的邵东老板谭忠来长沙选点布局红木家具店。他告诉记者,这是继武汉、广州、邵东之后他在国内开的第四家。老挝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红木这种稀有的珍贵树种,老挝多的是,而国内的高档家具具有广阔的市场。把老挝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促进国内消费市场换代升级。“我自己的产业链也从中国到老挝加长了一个来回,一举多赢啊。”他不无幽默地说,“在老挝打拼20多年,发了点洋财,现在杀个回马枪,转进国内发展。”
据邵东县商业局介绍,劳务输出到东南亚一带的邵东人不下20万,老挝至少有5万。20多年来,他们中不乏成功人士,谭忠仅仅只是佼佼者中的一个代表。
成群结队 闯进老挝
邵东地处湘中,人多田少,是全省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县,也没有资源优势和支柱产业。生存的压力迫使他们敢为人先:下海经商。没有资本金,他们便从“地摊经济”、“扁担经济”起步,从最初的纽扣、牙刷、锅子、小五金等小商品做起,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南闯北。到上世纪80年代,邵东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无论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活跃地区,还是偏远的黑龙江漠河、新疆阿勒泰和西藏阿里等地方,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邵东人。随着国门大开,邵东人不失时机地把握机遇,走出国门,一路“攻城略地”,东南亚、西亚、中亚以及俄罗斯,更远的非洲和欧美,都成了邵东人的“商天下”。其中的老挝是邵商扎堆的地方。
他们为什么对老挝情有独钟呢?“老商”邓有良告诉记者:云南离老挝很近,有地利优势,当初邵东商人创业之初,基本上走的是云贵路线,很自然就把眼光投向了老挝。再者,老挝比我们更落后,这个在古代曾被称为“澜沧王国”的国家,没有工业,几乎什么都缺,90%以上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需要进口。市场更是处在原生态,适合我们去开创。于是,敢为天下先的邵东人开始结伴出发,将货物运到老挝。
湘锋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老挝湖南商会副会长宋杰锋,1998年从部队退伍后在云南经商,他是文艺兵,又酷爱写作,发表过大量的新闻作品。在写作与经商之间他有点“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味道。他的叔叔想把这个书呆子改造一下,便介绍他与在老挝的邵东朋友连上线让他过去了。5万多邵东人就这样“亲带亲、友帮友”成几何级数快速发展,在老挝逐步形成产业链,也形成了“人才链”。
宋杰锋说,他第一次去老挝,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进了1000多元的生活日用品,摆在屋门口卖。老挝人挺厚道的,不会还价,四五天就把货销掉了!当然他这是“书生做法”。邵东生意人都是从摆地摊开始,自己挑着货到乡下去卖。这个传统在老挝也发扬光大,他们挑着货一天要走六七十里路,走到哪卖到哪,也吃到哪睡到哪。老挝天气炎热,每天挑着货物走家串巷是非常辛苦的,饿了就吃点糯米饭团。当地蚂蚁很多,经常吃饭的时候是把蚂蚁和糯米饭团混着吃的。累了就把席子摊在别人的屋檐下睡觉。
吃、住的难题可以凭着毅力抗过去,而语言不通又请不起翻译,于是只好与老挝人一起回到原始态:当老挝人指着某件商品时,就是问价钱,这时候你就把价钱打在计算器上,毕竟阿拉伯数字大家都认识,如果老挝人要还价就把自己开出的价钱也打在计算器上,如果卖方同意就点点头,不行就摇摇头,就这样“交谈”,直到谈出个结果。
互帮互助 抱团经营
宋杰锋介绍说,中国绝大多数商品在老挝都是很有市场的,如日常生活的服装、鞋袜、塑料制品、洗涤用品、妇女用品、厨房用品,还有建材产品、机械设备、农机产品等等,都很受欢迎。老挝是个农业国家,中国的手扶拖拉机、柴油机、碾米机、脱粒机、农用运输车、化肥、农药等更是大受青睐。
到了上世纪末,老挝邵商都有了一笔积蓄,于是大家决定合伙用汽车运货过去卖。慢慢的,钱越赚越多,到最后大家就不再合伙,都开始自己拉起山头打出旗号做起老板来,这样就有了后来属于个人的摩托车行业、手机行业、农机行业、百货行业。
这样子“步步为赢”,邵东人开始在东盟站稳脚跟,并日益做大做强。十几年下来,宋杰锋这个当年有点迂腐的书生“一不小心”做成了一家跨国公司的老总。
邓有良1989年在云南做服装生意,从老挝传来的信息让他怦然心动,其时正好赶上我国在洽谈加入世贸的事,他就瞅准这个机遇跳槽去了老挝。他说他在老挝过了22个春节,熬成了别人眼中的资深“老商”。现在,他在老挝首都万象投资办厂,组装电视机,原材料是从上海、广州进货,组装线等核心技术人员是从老家带去的,一般的劳工在当地请,这样就把生产成本降下去了。发了点“洋财”之后,他果断延伸产业链,投资100万美金生产卫星接收器,当年(2006)销了1万套,现在年销6万套左右。
据他们的市场调查,在老挝2.5亿元的年摩托车销售额中,2亿元都是由邵东人完成的。不仅如此,他们还包揽了手机生意的60%,以及服装和箱包市场50%以上的市场份额。现在,被尊为前辈的张林军,早已身价数亿。湖南省商务厅一位官员说:“根据我们的考察发现,老挝这边的邵东人里,资产在亿元以上的至少有10人,超1000万元的近100人。”
邵东人在老挝的成功,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邵东人都很团结,互助精神可谓超强。背井离乡的邵东老乡们,有的实力强底子厚,便经常赊货给一些小户或暂时资金周转困难的经营户,让他们渡过难关。而“沾亲带故”的人际圈子就更不用说了。32岁的唐付平,靠着亲戚的帮衬以及老乡赊欠的手机,从一家手机批发经销店开始做,如今,他的手机销售网络已经遍布老挝全国,年销售手机达30万台。
1998年,邵东人宁顺忠刚到老挝时,身上只带了1万元的原始资金,他先是托朋友在万象市的宏格亚星商业街找了家店面,靠着老乡们的帮衬,开起了家五金建材批发店。
如今,他经过近10年努力,已经由当初的一家批发店发展到现在拥有5间店面,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
互通商情、密切协作是这群邵东商人的成功法宝之一。张跃鹏是1997年到云南边境勐腊县做生意的,因为人缘好,和老挝人比较熟,所以在一位老挝朋友的建议下于1999年去老挝做生意。张跃鹏把自己的第一个汽车配件店开在了琅勃拉邦,主做中国汽车配件生意。但2007年时,随着大量日本车、欧美车的进入,张跃鹏的生意开始走下坡路。他又在朋友的建议下,开始兼做了红木加工生意,如今每年都能赚个一二百万。2008年,他又开了一间水泥瓦厂。
眼光独具 商机无限
善于捕捉商机,是邵东人在老挝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蒋菊泉是邵东县黑田铺乡金玉亭村人,他到老挝时身上只带了5000元启动资金,从服装零售开始做,但生意却不够理想。一次看电视,蒋菊泉看出了商机:老挝的有线电视业不是很发达,国民收看的电视信号不稳定。2000年时,蒋菊泉就从国内带去了一台数码卫星接收机。看着使用数码卫星接收机后接收的电视画面又多又清晰,当地的老挝居民很是惊喜:“哎呀,这东西这么好,你卖给我吧?”这个成本不过数百元的机器被蒋菊泉以250美元的价格卖掉了。这让蒋菊泉敏锐地捕捉到数码卫星接收机的潜在商机。他在市场考察中发现,蒋菊泉迅速转行数码行业,开始大规模从国内进口卫星接收机成品到老挝来销售。四年后,蒋菊泉不再满足于销售别人的产品,他申请注册老挝PSIA数码电器有限公司。现在,他的公司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李勋华1999年来到老挝发展时,做的是小电器批发生意。后来他看准了摩托车行业的市场,适时转行,做起了摩托车批发生意。最开始时,李勋华整辆整辆地进货到老挝销售,后来他从海关那边了解到,摩托车散装零配件关税要低一半,所以他就在国内把整车拆成配件,再运过去,到老挝组装,这样关税就少一半,成本也大大降低。从整车进货,到后来组装,再到那边卖配件,现在从组装、生产、销售、维修整个产业他都控制了。
在2004年李勋华投资1000万元在万象市筹建老挝福达有限公司,开办了自己的摩托车组装厂。如今,李勋华创办的老挝福达有限公司总投资额达2000万元人民币,年产摩托车2万多台,在老挝全国设立了80多个销售网点,10余家摩托车维修站,成功占据了老挝摩托车市场25%的份额。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摩托车销售量下降不少,加上同行竞争大了,利润空间小了,谭忠决定另辟蹊径。在2008年的东盟博览会上,他和朋友看中了老挝红木资源丰富的商机,经过市场论证,决定合伙闯进红木加工行业,生产红木地板和红木套装门,并及时在国内注册了扬森牌商标。现在,生产出来的第一批扬森红木地板和红木套装门就要运到国内了。
正是因为对市场信息的灵敏感应和精明的生意头脑,才造就了谭忠从年薪三四万的白领转变成身价上千万的企业家。
经过10多年的发展,邵东商人的企业和店铺如今已经遍布老挝。在首都万象就有1万左右的邵东人长期经商,而当地繁华的宏克亚星商业街和三江口小商品城,更是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邵东街”、“邵东村”。在万象繁华的宏克亚星商业街里门店总数的70%都是邵东人开的,三江口小商品城里的98间门面中,88间都被邵东人占据。而李勋华的福达摩托车组装厂,加上朱建新、谭忠、赵志红等人的摩托车生产组装厂,每年能产摩托车8万台以上,占据了老挝市场80%以上份额。
今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设开始了。自此,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降至0.1%,双方93%的产品贸易关税也降为零。这个涵盖19亿消费者的自贸区,必将一定程度上改变世界经济发展格局。“老挝是东盟的重要成员国。这个非常利好的举措,对在老挝发展的5万邵东商人而言是机遇空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商务理事会常务副秘书长许宁宁如是说。
(稿源:本报记者 伍开元 通讯员 罗敏 龙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