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商闯东盟——关于邵东人在东盟投资合作的情况调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06:55
邵商闯东盟——关于邵东人在东盟投资合作的情况调研 2010-9-30 12:48:07    对外经济合作处   邵商作为我省“走出去”企业中一个独特的群体越来越引人注目。截止2010年8月,我省共计核准对外投资企业379家,其中由邵商投资设立的104家,中方合同投资额达1.37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总额的26%和5%。投资目的国主要有老挝、泰国、香港、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缅甸等国家。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如此多的邵商走进东盟?他们又怎样完成由自生自灭到开展对外投资合作的蝶变?出于工作关系,和对邵东的故土情结,我一直关注邵东人在东盟的创业和发展,并试图对邵东人的经商基因和异国他乡的闯荡精神进行探究,期望以此促进邵商在东盟投资合作的良性发展,推动我省中小民营企业“走出去”。

  一、邵商“走出去”的总体情况
  邵东位于湘中腹地,因居邵阳之东而得名。面积1768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30万,素有“商贸之城”、“百工之乡”之美誉。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列全省二十强,先后被确定为国务院县域经济综合调研基地县、省民营经济改革与发展试验区、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县、湖南省出口基地县等。邵商走进东盟的步伐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截止2010年8月,据不完全统计,邵东在东盟地区投资兴业人数约达8万人,遍布东盟十国,尤其以老挝为最,达4万多人,泰国约为5千人。投资兴办企业达2000多家,其中生产型企业300多家,商贸公司1000多家,总投资额达14亿美元。其中已经省商务厅核准登记的仅104家.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老挝、泰国、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柬埔寨、缅甸等国家和地区,投资行业主要为摩托车、空调、手机、家用电器、五金工具、日用百货、农产品加工等,采取国外设分厂,国内进半成品,再到国外分厂组装的形式生产加工。
  邵商闯东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创业起始阶段(1982年一1992年)。上世纪80年代,“敢为人先”的邵东人为摆脱贫穷,从人多地少的窘困中解脱出来,挑着小商品走村串巷,从邵东走向全国,从最初的纽扣、牙刷、锅子、小五金等“小把戏”,逐步发展到烟酒等小百货,最后发展到兴办企业。邵东人与东盟结缘,起于上世纪80年代,聪明的邵东人发现,到云南、广西等中国边境地区做边贸生意,不仅利润丰厚,竞争也相对要小得多。于是不少邵东人开始离乡背井,通过亲帮亲,邻带邻的方式,前往云南勐腊县一个叫磨憨的边陲小镇掘金。这个小镇是中老边界线上唯一的国家级陆路口岸,是通往老挝、泰国乃至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国际大通道。灵敏的邵东人很快便嗅出老挝的商机,开始从广西、云南等边境口岸将货物运到老挝,发现商机潜力后,将自己的亲戚朋友邻里一起引领外出经商。到90年代中期,闯东盟的邵东人开始站稳脚跟,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他们不再满足于挑货走村串户,开始开办商贸公司、境外加工贸易企业,从国内进口半成品和原材料到国外加工组装。
  (二)转型发展阶段(1993年一2004年)。这一阶段的邵商由最初自发性地经营单一商品和某个行业逐渐向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多种商品和各个行业进军,有效地避免了同行业间的恶性竞争,为经商办企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邵东县委、县政府的产业转移政策引导下,部分企业开始从生产加工型转向资源开发型,依据所在国的资源优势,用邵东的资金、技术、人才将所在国的资源进行开发和深加工,如在老挝、泰国、越南、马来西亚,邵东人兴办了红木加工厂、橡胶加工厂、水电发电厂等。在老挝,邵东人基本掌控了摩托车、手机、农机、百货等众多行业。在首都万象约有1万左右的邵东人长期经商,当地繁华的宏克亚星商业街和三江口商品城更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邵东街、邵东村,这里的门面约有70%是邵东人开的,三江口小商品城里99间门面中,其中邵东人有88间。目前,在老挝的五金、手机、家电、数码机等行业基本上被邵东人垄断了。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近几年来,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加大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家“走出去”政策扶持和感召下,在东盟的邵商开始由自发的以贸易为主转向产业投资,由各自为战的无序经营转向有组织的有序经营,由散兵游勇式的经营转向注重产业链和园区集聚发展的抱团经营。2008年10月,在省商务厅的指导下,在中国驻老挝大使馆和老挝中国商会和支持下,在老挝的邵东企业发起成立了我省首个境外商会——老挝湖南商会,开启了邵商在东盟发展的新篇章。2009年10月,在泰国的邵商又发起成立了泰国湖南商会。目前老挝商会已有160多家会员,在老挝多个省成立了分会。商会的成立,在为会员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解决对外投资合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增强邵商的凝聚力、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0年1月,泰国商会会长刘纯鹰在泰国甲民武里工业城兴建了我省首个境外工业园区。总投资1.5亿美元,第一期开发1平方公里,该项目受到泰中双方高层领导关注,享受双方政府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园区的目标是建成中国传统优势产业在泰国的产业集群中心与制造出口基地,最终形成集制造、会展、物流和商业生活区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园区。为推进未来湘泰产业链的合作,科学地占领海外市场创造有利条件。目前,园区招商工作已全面启动,已有四家邵东企业签订了入园协议。

  二、邵商成功“走出去”的原因分析
  探究邵商闯东盟的历程,最关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始的“草根”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邵东是湖南人均耕地最少的县,相当长时间也是湖南最穷的县之一。地少人多,这一点与“中国犹太人”温州人所处环境颇为相似。为了谋生,他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于是就有了民国时期威振武汉三镇的湘商群体“宝庆帮”和众多在湘西一带经商闯荡的邵东人。改革开放以来,邵东人骨子里的经商潜质象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他们挑着小商品走村串巷,走出邵东,走向全国,走进东盟。最早去东盟创业的邵东人倍尝异国闯荡的艰辛,他们从挑货郎-摆地摊-小商品贸易-实业投资,饱经气候、语言、疾病的多重困扰。最初边境没有完全开放时,出入境手续繁杂,而携带的商品则需缴纳重税,为了绕开边境检查,最早去老挝的邵东人不得不选择“偷渡”,翻山越岭,昼伏夜行。一些人在边境湿热的气候和蚊虫、蚂蚁的叮咬下因此病死。挑货下乡,一天要走六、七十里路,累了就把席子摊在人家的屋檐下睡觉。语言不通,就用计算器来讨价还价。凭着这种“草根”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他们在东盟闯出一片天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
  (二)内部互助帮衬的老乡情怀。团结互助、不拆台,是邵东人在东盟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也是他们的立足之本。背井离乡的邵东老乡们,有的实力强,便经常赊货给一些小户和困难户经营,大帮小、富帮穷。面对利益,邵东人密切协作不互相拆台,看到发展商机就积极告诉同行,而不是闷声独享,动员大家一起把生意做大。通过“亲帮亲、邻助邻、你带我、我扶你”的方式,邵东人境外经商办企业的规模日渐扩大,其中典型的企业家有谭忠、张跃鹏、唐付平、宁顺忠等人。
  (三)善捕商机的战略眼光和快捷的行动力。邵东人善于从细微之处捕捉商机,他们一旦发现商机,不喜坐而论道,而会立即付诸行动。发展壮大,成立公司,做大做强。如老挝PSIA数码电器有限公司总裁蒋菊泉,老挝福达有限公司老总李勋华、越南邵东神风打火机公司总经理刘志金等。蒋菊泉2000年,从国内带去一台数码卫星接收机,老挝人看到使用接收机后接收的电视画面又多又清晰,很惊诧,当即要买,于是他将几百元的机器以250美元的价格卖掉了。这次生意使他敏锐地感到,数码卫星接收机的商机,他迅速转行数行业,开始大规模从国内进口接收机成品到老挝销售,4年后,他从销售别人的产品,转向在老挝注册了PSIA数码电器有限公司。

  三、邵商“走出去”的影响和作用
  邵东在东盟创办企业之多,不但在全省位居第一,在全国也位居前列。邵东在东盟经商办企业的人多,经营企业所涉及的行业广,特色明显,影响深远,成为我省中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亮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促进了我省对东盟“走出去”的全面发展。一是带动了我省对东盟出口。邵商在东盟创办的企业以贸易型企业和境外加工装配企业居多,他们从国内省内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如泰国华昇公司,泰国利达公司,越南博泰公司,老挝丰达机械有限公司、老挝喜拉温进出口公司等,经海关统计年出口均在100万美元以上。而大量的未经国内登记注册的贸易型企业,通过边贸方式进口的国内商品预计超过1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是仅从邵东陆路运往东盟边境的估计。二是促进了境外就业和劳务输出。邵东在东盟投资经商的人数约8万元,通过在东盟境外投资企业带动邵阳、邵东劳务人数每年约达1500人左右。同时,“走出去”的邵东人在东盟将所在国的丰富资源引进来,如谭忠在老挝利用当地的红木资源,开办红木加工厂,生产红木地板和红木套装门,源源不断地向国内输送。
  (二)为我省企业走进东盟发挥了示范效应。邵商在东盟的创业史,对我省“走出去”企业走进东盟发挥了良好的促进和示范效应。邵商从当年一身赤贫闯东盟,到如今打拼出属于自己的财富空间,尽管他们在投资规模和影响上无法与我省大型企业相提并论,但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草根传奇,为众多走出去企业起到了引导和示范的效应,带动了周边地区如娄底、湘潭、长沙等地企业走进东盟。同时,在邵商身上集中体现的“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务实开拓、敢为人先”的邵商精神,正是湖湘文化的精神缩影,也是我们所有“走出去”企业实现跨国经营所需要倡导崇尚的精神。
  (三)推动了邵东县域经济的发展。据人民银行统计,邵东城乡居民每年存款以12个亿的速度递增,其中从县外汇进来的存款金额达到7个多亿,而从东盟等境外汇进的存款金额约占70%,加上境外投资企业带动的劳务人员在外收入,共计约6亿元。按邵东125万人口计,境外投资为邵东人均增加收入约410元。据不完全统计,在东南亚国家创业的邵东人中,百万富翁约80%,千万富翁约22%,亿万富翁约5%。这些成功“走出去”的邵东人都有回报桑梓的共同情怀,为了促进家乡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开始转向回国投资。如湖南泰国商会会长刘纯鹰,今年初联合商会部分企业和华侨华人回湘,在邵东县建设邵东华侨工贸园,规划面积500亩,总投资5.2亿人民币,把泰国的资源橡胶、水果等商品贩回国内进行深加工。
  (四)促进了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邵东人在东盟发展,在为自身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就业。邵商创办的实业投资,用工70%以上是当地人。在老挝2.5亿元的年摩托车销售额,其中2亿元销售额是由邵东人实现的,邵东人还包揽了老挝手机市场份额的60%,服装和箱包市场的50%。老挝商会会长唐任魁拥有柴油机厂、拖拉机厂等,老挝国家7个政治局常委中有5人先后到他所办的企业视察,他每年向老挝纳税达1000万元;邵商刘志全在越南综山办打火机厂,每年向越南纳税500万元人民币。在促进所在国税收和就业的同时,还丰富和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老挝、缅甸、柬埔寨等东盟国家,长期以来商品短缺,工业基础薄弱。97年金融危机以前,老挝商品几乎清一色从泰国进口,金融危机后,老挝开始转向主要从中国进口商品,中国绝大多数商品,从日用品到生产用的建材产品、机械设备、农机产品等均受青睐。邵东人进入当地市场后,将生产、销售、维修等服务连为一体,市场开到哪里,维修点延伸到哪里,解决了当地消费者的后顾之忧,让当地人满意放心,大大方便了当地人的生产生活。

  四、邵商“走出去”面临的困境
  (一)整体素质不高。在东盟投资的邵东人具有“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务实开拓,敢为人先”的邵东精神,但是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综合型跨国经营人才。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管理比较粗放,缺乏长远的发展思路和战略,难以形成行业领头企业和领军人物,制约了邵商从更高层次开展经贸交流和合作。
  (二)融资渠道受限。由于在东盟发展的邵东人大都是私营业主或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差,多数“走出去”的邵东人资金主要是靠有限的原始积累。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因而限制了企业做大做强。
  (三)风险防范能力薄弱。“走出去”的邵东人在境外的人身安全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这种危险来自于当地的治安交通。在东盟国家如越南、老挝都是交通事故多发的国家,当地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摩托车,而且,交通事故频发。2008年-2009年邵商在东盟发生多起交通伤亡事故。
  (四)经营范围较狭窄。邵东“走出去”人员,在当地经商办企业,尽管在某些行业在某一国家出现基本垄断该行业的现象,但是普遍来看,经营范围相对比较狭窄,并且基本上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低档技术方面,在高科技行业和领域很少。

  五、促进邵商等中小民营企业走进东盟的工作建议
  “走出去”战略是一项国家战略,从近年我省“走出去”的总体情况看,民营企业已成为我省“走出去”的主力军。在我省“走出去”企业中,既需要象中联重科、湖南有色、三一重工、山河智能这样重量级的大型优势企业走出去,更多的则是象邵商这样的中小型民营企业。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越来越多象邵商这样的中小民营企业将走进东盟。为更好地促进中小型民营的跨国经营,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对“走出去”的认识。随着近年“走出去”宣传力度的加大,国家和省里对“走出去”的认识逐步提升。但大部分市县对“走出去”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误区,有的甚至把“走出去”与“引进来”对立起来,认为现在市县都在大搞招商引资,还没到资本输出的时候。还没有认识到“走出去”战略意义。
  (二)加大“走出去”人才的培养。“走出去”的关键是人才,中小民营企业更是匮乏人才。要提升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关键要从人才抓起。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走出去”人才培养的投入,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走出去”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管理与国际接轨。
  (三)拓宽融资渠道。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要支持企业“走出去”,对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项目、以及有利于带动货物和服务出口的“走出去”企业,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各商业银行在充分评估和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按照商业原则,为中小民营企业“走出去”项目提供融资便利和良好的金融服务,在授信额度、贷款条件、贷款期限、贷款展期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
  (四)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扶持。根据省财政状况和“走出去”发展情况,逐步加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资金投入额度,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开拓东盟市场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