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的“智力之谷”————武汉东湖高新区创新发展纪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52:57
“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就是我们要做的‘示范’。”在武汉市烽火科技集团的大楼里,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的赵梓森院士为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下了定义。

  1984年,“东湖智力密集小区规划办公室”悄然挂牌,武汉市许多科学家投身创业大潮,通过“智力”创造财富。优越的创业环境,留住了无数“金凤凰”。

  目前,武汉东湖高新区拥有各类孵化器10家,孵化面积达8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突破1000家,孵化企业1000多家,科技项目2000多项。数以万计的人才聚集于此,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产业奇迹和财富神话。

  去年,武汉东湖高新区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个示范区拥有更深刻的含义————在资源整合、产业发展、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人才集聚等方面,发挥示范、先导、辐射、龙头带动作用,并在全国起到综合示范效应,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引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我们希望通过全面的体制改革,实现‘以创新驱动发展’,而这其中人才成为关键词。”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贾耀斌表示。

 

“留创园”

让企业“落地生根”

  武汉留学生创业园(简称“留创园”)是武汉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品牌之一。自1998年成立至今,留创园积累了丰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经验,为人才创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9月17日,由国务院侨办、湖北省政府暨武汉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届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简称“华创会”)在武汉落幕,共计签约合作交流项目151个。其中,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技术项目89个,引进投资合作项目62个,协议投资总额达人民币328亿元。合作交流项目涉及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汽车、节能环保、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

  “在过去的九届华创会上,先后共有3000多名华人华侨选择武汉,带来了近千个高新技术项目,与上千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对接洽谈合作,而其中大部分项目在武汉留创园落地生根。”武汉市侨办主任谢余卡告诉记者。

  曾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部电脑手机的多普达通讯有限公司,是留创园的明星企业。其创始人杨兴平是留美博士。截至目前,多普达产品还一直占据着国内智能手机的主导地位,企业年产值预计今年将超过40亿元。

  这些留创园孵化出来的明星企业,给了前赴后继的创业者最大的信心————已在留创园安家的陈方就是其中之一。

  “家人告诉我华创会的消息,我就赶紧报名回国参会。回到武汉,我就决定留下来。”参加了去年华创会的陈方,果断入驻留创园。她说:“武汉留创园培养科技型中小企业很有经验,而且这里创业的物流成本和人才优势都十分明显。”

  如今,开始了自己创业梦想的陈方,感受更深的是留创园提供的一系列贴心服务:除了提供创业孵化场所外,留创园还为她提供了创办企业的“一站式”服务,包括工商注册、税务登记、法律咨询、财务顾问等。

  为更好地服务留创园里的企业,武汉东湖高新区出资成立了一个专业性的网站,同时负责日常运营。网站包括政府提供的各类创业讲座,涉及的课题包括法律知识、国内政策、商标知识、科技保险、财务管理、中小企业创业风险分析等。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每天都要浏览留创园的网站,里面的信息较全并且更新很快,对创业初期的企业了解、搜集各方面的信息很有帮助。”武汉英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华说。虽然她的企业已经在留创园成功毕业,但她还是会习惯性地打开留创园的网页,浏览最新信息。

  留创园副主任袁煜农介绍说,园内经常以举办“留学人员及企业专场招聘会”等形式为企业聚集人才,“武汉微创光电子的财务总监、生产工艺负责人都是留创园推荐的。”

  为加快留学归国人员创办企业的发展壮大,武汉东湖高新区不仅将原开发区保税库腾退给了留创园,还出资新购了光谷软件园部分场地作为孵化场所,为留创园新增了孵化场地7000多平方米。

  “今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将进一步激发湖北乃至中部地区的自主创新活力,同时也为‘海归’来武汉创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袁煜农介绍,留创园也将享受“国八条”优惠政策:开展股权激励试点、编制发展规划、科技创业试点、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试点、科技重大专项列支间接费用试点、支持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制订税收政策以及建设世界一流水平新型研究机构。

 

“产学研”

让人才“双向流动”

  产学研结合使武汉东湖高新区科技资源优势得以显现。宽松的氛围和优惠的政策,使得众多技术人员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到高新区办公司,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有一家被誉为“武汉名片”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华工科技。这家企业累计获国家专利100余项,2009年的销售额达15亿元,成为我国激光行业的领军企业。要说它成功的秘诀,重要的一点就是与高校的“姻缘优势”。

  依托华中科技大学雄厚的科研和人才优势,华工科技与其共建了三大国家级科研机构和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并共享华中科技大学的30余项专利技术。

  鉴于产学研一体的发展模式,华工科技在自主创业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畅,大量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成果喷涌而出。

  2008年初,华工科技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工业激光器及其成套设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着力突破高功率激光器件等关键共性技术,自主开发全光纤激光器、激光太阳能硅片划线系统等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激光设备。该项目完成后,将带动激光产业年产值达60亿元,产业链的间接经济效益逾千亿元。

  华工科技副总裁闵大勇介绍,两年来,公司已研发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顶级设备。激光晶圆精密切割系统,满足集成电路芯片切割时的高精度要求,提升效率4倍以上,受到天津中环等高端用户青睐;10W、25W脉冲光纤激光器,已应用于打标、切割等领域,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钢板大幅面激光精密切割成套设备,已在武船、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单位应用示范,销售10余套。

  对人才,华工科技有自己的定义:用自己需要的人才。同时,人才引进之后还要“扶上马、送一程”。不久前,华工科技从海外引进了3名人才,其中,徐进林博士和阎大鹏博士均为细分行业技术的领军人物,并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引进一个核心人物的示范效应促成了人才团队的形成。

  “华工科技现有员工超过了3000名,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85%。一些技术骨干的年薪比老总还要高。”闵大勇说。

  宽松的氛围和优惠的政策,吸引众多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和高校老师,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来到高新区办公司创业,将科研成果产业化。

  无独有偶,2008年7月,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潘牧和他的课题组研发的燃料电池的核心组件————膜电极产品实现了国内燃料电池电源产品从无到有,也是湖北省电动汽车领域研发的突破。他以专利技术入股,膜电极产品由武汉理工新能源公司批量生产,批量出口,签订了大量国外订单。现在,武汉理工新能源公司膜电极产品的一致性和均匀性均大幅提升,已受邀参加美国杜邦公司燃料电池膜电极生产线收购竞标。

  “产学研一体是国外企业研发创收的主要模式,他们将高校实验室中的先进技术引入市场,转化为生产力。”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但长春告诉记者,东湖高新区则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这一模式,鼓励并推动创业企业家“反向”走进高校,让他们将国外带回的先进知识和技术传递给年轻学子,“一方面,既为企业技术的发展提供科研助力,另一方面也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技术生力军。”

  “光庭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敦尧,担任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教授,三通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周治平是武汉国家光电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但长春细数身兼多职的企业家们:“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大批企业家在自主创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创造未来。”

 

“3551人才计划”

“智谷”的智慧之源

  人才资源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从吸引人才到留住人才,武汉东湖高新区推出了一系列激励措施。目前,园区已成为高校、研发机构和创新人才云集之地。

 

  9月11日,在武汉东湖高新区留学归国人员创业中心,记者见到了刚过而立之年的叶毅————他是武汉市“3551人才计划”启动后引进的第一批人才之一。这位武汉籍的留美博士,曾任全球知名能源公司风能分析部经理。

  去年2月,武汉市出台文件,在光谷实施“3551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斥资4.5亿元打造“人才特区”。按照“3551人才计划”,武汉市每年投入不少于1.5亿元的专项资金,3年内在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环保、消费电子等五大产业,引进和培养50名左右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

  此外,对列入国家“千人计划”和湖北省“百人计划”、“双百计划”的高层次人才,武汉市及东湖高新区财政还按照1:3的比例予以资助。

  除了奖励政策外,武汉东湖高新区还推出了大规模的激励措施。出台的“东湖版”企业激励方案,在“中关村”已有的股权激励、分红激励基础上,增加了绩效奖励和增值权奖励。

  叶毅告诉记者,回武汉考察了创业环境后,他很快就做出决定,带着先进的风电技术,在光谷开了自己的公司————风脉能源。

  “人才资源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先战略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首要战略。”武汉市委书记杨松说。2009年10月,杨松带队远赴美国旧金山,举行华人华侨人才交流与合作恳谈会。恳谈会期间,收到6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交的项目申请,8名人才代表与武汉东湖高新区现场签订意向协议书。

  为了让高端人才能够“留得住”,武汉东湖高新区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在人才居住证发放、子女入学、技术职务评审、科技项目资助与奖励申报、投资创业注册登记等方面为他们开辟“绿色通道”。为此,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还设立了专门的服务机构,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保姆式”服务。

  “我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我们的公司能够发展到现在,得益于武汉市弘扬科技、激励创新的大环境,得益于武汉东湖高新区对留学生创业的高度重视。”作为迪源光电的创始人之一,靳彩霞博士对高新区环境变迁的感受最为深刻。2008年,她获得了留学归国人员“最佳创业奖”。

  魏世祯是LED领域核心的外延技术专家,也是首批获得“3551人才计划”资助的人才之一。2008年,武汉华灿光电新产品开发遭遇瓶颈,作为技术顾问的魏世祯为企业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当年5月,他正式受聘出任华灿光电副总裁。仅3个月,华灿外延片的各项技术参数就大幅提升,月产量也较之前翻了一番。

  目前,武汉东湖高新区区域内集聚了42所高校、1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及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拥有各类企业创新人才18万人,已成为真正的“智力之谷”。

  预计到2015年,武汉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将达7000亿元,人才需求在30万人左右。“我们冲着光谷的项目来,更冲着这里的人才来!”————这句话已成为来东湖高新区投资的企业家们共同的心声。

自主创新的“智力之谷”————武汉东湖高新区创新发展纪实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情况的报告 科技自主创新是动力不是“陷阱”——评林毅夫的“自主创新陷阱论” 湖北出14项政策助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 人民网—自主创新严重不足,该靠什么 企业的前途在于创新——温家宝总理在湖南考察纪实 中国自主创新是开放的创新 点燃孩子的创新火花——发现创新 坚持继承创新 发展先进文化——评《中国先进文化继承创新论》 《驾驭论》——新世纪的一部创新之作 《驾驭论》——新世纪的一部创新之作 国外自主创新:芬兰的自主创新体系 自主创新面临的几个问题 靠什么勇夺“超算”世界第一 ——“天河一号”自主创新重要启示 “软实力”带来“硬指标”——南方电网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纪实 “六个一”巧解“六个难”——江西省安远县委中心组创新理论学习纪实 从跟踪引进走向原始创新——韩国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启示 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 发展劳动价值论的新探索(新书评介) ——《创新劳动价值论》简评 创新赢天下——九大商界领袖谈创新之张亚勤篇 创新赢天下——九大商界领袖谈创新之张亚勤篇 [原创]《中小企业》创新选题文章之——创意产业的核心动力[栖息谷] [原创]《中小企业》创新选题文章之——创意产业的核心动力[栖息谷] [原创]《中小企业》创新选题文章之——创意产业的核心动力[栖息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