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16:58
作者:小人物    文章来源:成长博客    点击数: 361    更新时间:1/18/2010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学方式已逐步的由原来的教师讲解为主,转为“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是在语文教学方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涌现,客观上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但我在实施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感到基础知识正悄悄成为语文教学的“软肋”,如果不加重视,它将是语文学习中的“绊脚石”。
纵观近年来的语文中考试题,以考察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的内容越来越多,突出的表现为课外阅读题的大量涌现,但对于基本能力即基础知识的考察,却是一刻也没有放松,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近年的中考试题中都有一部分“基础知识”题,这说明从语文教学的导向上来看,基础知识方面的内容还是受到重视的。即使抛开这部分内容来说,在涉及能力方面的题目中,基础知识的扎实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另外,在写作中的遣词造句、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能力无一不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有关。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却只是一味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留给学生自主解决所谓的“高难度问题”的时间较多,虽然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但从学习效果上来看,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有意无意的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这就容易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对课文中的生字词不能正确读音,不知道确切含义,甚至在写作中出现大量的错别字,语病频出,语感不强,不会正确的运用词语,缺乏基本的语文素养,容易犯一些在我们看来是最低级的错误,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失误。
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采取“两条腿走路”,既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要使他们具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我在教学中对这个问题也有所注意,以下是我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首先,注重学生课前预习,并对预习内容进行及时、有效的检测、回顾。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布置学生在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有关课文的问题,同时利用工具书查找重点字词,了解时代背景、文学常识,并适当加以纪录,做好读书笔记,课堂上解决思考性问题之前,先检查预习情况,比如请同学尽可能多的说出关于课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对于重点字词,可采用听写、解释,甚至是组词等形式加以巩固。在检测的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掌握得好的同学特别提出表扬,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充分全面的掌握基础知识,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有助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为下一步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语文课堂知识体系带有层次性,符合循序渐进的语文教学规律。
其次,也应把基础知识的考察放在显著地位。其形式可以多样化,除应该重视的字词以外,文学常识、病句修改、语法知识,都要经常涉猎,而不应只重视学生能力的考察,只布置一些理解性的“拔高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题目过程中,多下功夫,适当的变换题型,经常而又全面的把语文基础知识融入作业题目中,使学生通过经常性的练习,达到巩固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在作业批改中,也要不厌其烦,突出一个“细”字,力求知识细而精。
第三,在语文知识教学中应不拘一格注重语文知识的前后联系,同时突出学生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很多语文知识都是枯燥无味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索然无趣,从而增加理解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知识的讲授中注重前后联系,必要时还要联系实际生活,发动学生找到生活中的实力,加以理解运用。在一项语文知识教学结束后,要及时的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做到“步步为营”,而不能一味的求快,那样只能是只有速度没有效果。
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通观全局,做到基础与能力并重,才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达到最好的效果,只追求一点不免以偏概全,矫枉过正,掌握了语文教学规律,就能与时俱进,始终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