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林:精华糟粕谁来分?(南方周末 2005-1-2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31:43
精华糟粕谁来分?
南方周末    2005-01-20 11:14:11
丁林专栏
我注意到几十位名人发出的《甲申文化宣言》,用了中国人的传统纪年——甲申年,而不光是国际上通用的公元纪年。那个公元纪年多少和西方人的宗教有点瓜葛。我觉得自己大概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个宣言的深意,只是粗枝大叶地约摸出,他们的态度是,中国人还是要走自己的路。这个态度自然不错,不过对普通人来说,更有意义的是怎么做,也就是操作性问题。宣言大概限于篇幅,无涉操作性,大致上是个表态,点到为止。既是前辈名人,又不涉操作性,别人难免猜测。好在现在和过去不同,可以批评争论。一些学者提的批评很到位,问了一个政府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问题。在民间,有年轻一点的人,提倡读经、穿民族服装。这一提倡就不仅是表态,而是操作了。反对者说这是蒙昧,是误人子弟。如此泾渭分明的对立意见之共存,是最近二十多年来的最大进步,说明我们是生活在一个逐渐开明的社会。普通人在听了两边的意见困惑莫解时,至少知道自己是有选择的,并不是非做什么,又决不可做什么。
有个大家长期来都接受的、不证自明的道理: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有糟粕和精华,我们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若说探索是人的天性,那么懒惰苟活也是人的天性。环境不让探索,人们就只好懒惰。这就是我们说了几十年的精华糟粕,结果回头看,还老是要吃后悔药的原因。我们是否可以这么问:谁来给我区分精华糟粕?怎么区分?如果我认为是精华的,他认为是糟粕,我该怎么办?
我想,这个问题是对普通人来说有实际操作意义的问题。
区分精华糟粕要有学问,所以把专家学者请来。专家学者说,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允许对精华糟粕,进行一番探究。这个道理好理解,你只有探究了,才可能知道它是什么。梨子的滋味不是要吃上一口才知道吗?所以,二十多年前,有些专家学者提出了“读书无禁区”的口号。我认为,文化人的这个口号,是真正可操作的有用的文化宣言。
我们又发现,如果让专家学者来区分精华糟粕,问题是,他们的意见往往不一致。这时我们发现,选择多了也有苦恼,就是得自己动脑子、懒惰不得了。自己得作出判断、选择,然后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我们很快发现,精华糟粕之分,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并没有单一标准。就说读经,如果读经能救国救民,中国人读了上千年了,怎么没有读出一个强国来?如果不读经能救国,其实不读经也至少半个世纪了,其中糟的时候不见得比读经时代好多少。反对外来异质文化的入侵,更是一笔难算的账。不信你试试,早晨起来看看你眼前的物件,如果认准是洋人发明就排斥不用。然后你看看生活会不会更好一点,中华文化是不是会因此广大一点。至于民主、科学、理性这样的概念,听起来似乎简单,做起来却都有一个特点,都要允许不同,甚至对立的看法并存,不是单一的。只有把他们束之高阁当神供起来的时候,它们才是统一的。
可见,宣言也罢,读经也罢,学科学也罢,都是专家学者们给出的不同方案。而对普通人来说,自己给自己作出判断,将是不可避免的个人责任。为了自己作出好的判断和选择,一个必需条件是,我们需要开敞的信息渠道、开放的精神状态。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50120/xw/sd/200501200028.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