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还是糟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7:25:24

儒学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还是糟粕

              

    上世纪初,“五四运动”一声“打倒孔家店”,儒学作为窒息中华民族思想创新的学说,被抛弃了。

    上世纪中,文化大革命一声“破四旧、立四新”,一声“评法批儒”,把儒学连根挖起,再踏上一只脚,从此儒学在中华大地被斩草除根了。

    上世纪末,有识之士提出,国学,尤其是儒学,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但出有人坚持说,儒学是糟粕,其例子便是清朝的最终被西方所打败,中华文化在西方文化(含马克思列宁主义、各种西方思潮)涌入中国后渐渐式衰,其例子更是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的名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然而中华儒学真是中华文化的糟粕么?我以为不是。那么“五四运动”要打倒的“孔家店”,应该么?我说应该。那你这不是矛盾么?不是。我的理由是,只要把孔子、孟子这些儒学“原始天尊”的书拿出来一读就知道,儒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五四运动”要打倒的“孔家店”的学说,其实是后儒们(如董仲舒等)为封建专制统治需要所改造出的伪儒学。如果分清真儒学和伪儒学,我们就不会将澡盆里的脏水,连澡盆里的孩子都一起泼掉。我们就会真正发现,儒学是文士的哲学,士本属平民阶层,孔子的儒学是站在统治阶段的立场为平民设想的学说,而孟子的儒学则是青出蓝胜于蓝的“民重君轻”的学说。

    让我们举矛直刺中心。“五四运动”最反对的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中的“三纲”。据说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从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发,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学说(见其《春秋繁露》)。然而孔子这句话的原意是君要像君的样子,臣要有臣的样子,父与子也各要有自己的样子。他在这里讲的是礼仪。而董仲舒则将此话改造成一种封建的严格的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孔子原本是没有这个意思的,读读古代儿童的启蒙课本《三字经》便可知晓。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读懂了《三字经》,更研究了孔子的《论语》等儒家经典。他认为,《三字经》中所说的父子、夫妻、兄弟关系不是谁统治谁的关系(即纲的关系),而是相敬相爱的关系;君与臣的关系,则是君爱臣,臣尽责的相互关系。他引用孟子的话来佐证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其实儒家还提出君王是否合格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关注民生,与民同乐。就第一个件还给出三个考核的硬指标:保证基本生活(五十岁都人棉衣,七十岁有肉吃。)关心弱势群体;与民同乐。其他两个条件是,“了解民意,尊重事实”和“尊重民权,对等交流”。如君王破坏了仁义,便是独夫,不是君主。这时革命不是弑君,而是消灭民贼独夫(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讲座。)

    由此可以清楚看到,儒学从家庭伦理强调“孝”进而在国家政治上提出“仁”,其学说没有错,儒家也没主张专制统治。倒是一些伪儒为了封建专制的需要而篡改了儒学的真义。这个伪儒学,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僵化哲学,坚守等级和人的不平,强调无前提的愚忠,当然应当打倒,打倒没错。只是在打倒伪儒学的同时,我们应当认真去研究一下孔孟儒学的真义,将真正的中华文化的精华传承下来才好。到了斩草除根,连孩子与脏水一同泼去时,到了发现泱泱大国竟是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时,我们怕是会哭喊“还我孩子来!”的。

办错事常常在于行动比思考快。现在思考一下、研究一下儒学的原始要义,再给它下精华还是糟粕的结论,也许对救救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来得及,对保住中华民族的根脉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