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糟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44:05
俞晓群:历史在“糟粕”处断裂http://view.QQ.com  2009年05月17日09:28   南方网  俞晓群  我要评论(20)

俞晓群 知名出版人

10年前,也就是1999年1月12日,季羡林先生在《精华与糟粕》一文中说,最近他胡思乱想的老毛病又发作起来,狂悖起来。原因是那个“最近几十年”流行的口号,名曰“批判继承”,也就是要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分清精华与糟粕,继承前者,批判后者。他经过苦苦思索后发现,这话说得不对呀。其一,在许多情况下,精华与糟粕是分不清的;其二,在更多情况下,两者是可以转变的。比如近百年来,从“打倒孔家店”始,儒学时而糟粕,时而精华,不知转变了多少回?再如“文革”中天经地义的“斗争哲学”,不是早就成为今日的糟粕了么?说到这里,季先生叹道,却原来这貌似“先验”的命题,竟然近乎套话;不动脑筋,更会成为废话。

读此文,我一直感叹季先生目光敏锐,言辞厉害。不过总是觉得,在“批判继承”的问题上,他所说的观点与人家追寻的目的,本不是一件事情。比如说“精华与糟粕分不清楚”,怎么会分不清呢?数千年来,历代统治者、政治家们运用“二分法”,将中国文化不知“批判继承”了多少回。借用一个时髦的词汇,他们的手中握着一个共同的利剑,那就是“政治正确”。有了它,什么事情都能够搞清楚,何况文化呢?至于“精华与糟粕的转变问题”,那就更不是一些“实用主义群体”需要关心的事情了。所以我们不能轻下“套话”的结论,更不能轻言“废话”一类的狠话,因为在许多时候,他们是在“救国家于水火”的呀,不是在做纸上的游戏。

读此文,我也斗胆地“胡思乱想”了一会儿。发现一个历史现象,那就是数千年来,历代统治者为了得到某种利益,一次次“去其糟粕”,结果却造成了历史文化的一次次断裂。比如,当年秦始皇焚书,李斯说,为了避免儒生们“道古以害今”,有两类书必须烧掉,一是秦国史记之外的史书一律烧掉;二是私藏的《诗》、《书》与百家语等一律烧掉。那保留什么呢?“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这是典型的历史二分法,疯狂地“去其糟粕”,留下的“精华”却少得可怜。它可不是套话或废话,秦始皇批示“可”,武士们就真的烧杀起来。那一场空前的文化浩劫,在历史的书卷上,留下大块的空白。它们不正是那些被焚毁的“糟粕”的痕迹么?

就这样,“糟粕”去除了,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因为他们杀错了对象,因为最终推翻秦朝的人,都是些尚武之士,“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不过,李斯的献策却名垂青史。数千年来,无论人们怎样骂秦始皇、李斯灭绝文化,明里暗里崇拜“焚书坑儒”的,还是大有人在。

你看,紧接着就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魏晋时代禁绝“谶纬之术”等。直到清乾隆修《四库》,史称古书的“三大厄”之一,成为中国历史上毁书最多的事件。正所谓“糟粕”不尽,文祸不止。一路走下来,帝王们的战略雷同,对于历史文化的清肃手段,却在不断地创新。

想起这些远去的故事,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个个文化绝灭的“焚书坑”。那一缕缕青烟,在沙化的大地上,在历史的天空中,忧伤地漂浮、缭绕。

近代以来,寻找“历史糟粕”的事情几乎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成为一场接着一场的文化运动。大到对整个儒学的否定,对整个中医的否定,小到对中国人一言一行的批评和嘲笑。胡适先生开列过一个“糟粕”的名单,包括骈文、八股文、小脚、太监、姨太太、贞节牌坊以及五代同堂的大家庭、地狱活现的监狱、动辄廷杖板子夹棍侍候的法庭等(《信心与反省》)。陈独秀先生也开列了一个“糟粕”的名单,包括鬼神、灵魂、炼丹、符咒、算命、卜卦、扶乩、风水、阴阳五行,称它们都是一派妖言胡说,万万不足相信的(《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搜索一下,类似的“糟粕名单”还有很多。他们共同的旗帜是反对封建迷信。封建是什么?它是人工划定的历史分水岭;迷信什么?当初是迷信鬼神、迷信物象、迷信运命、迷信强权。

但是,对于“糟粕”的判定,依然存在着时代性的问题,依然存在着多重标准的问题,因此也依然存在着“文化断裂”的问题。比如阴阳五行,冯友兰说它“于中古哲学史有甚大势力”,顾颉刚说它是“中国人的思想律”。现在陈独秀说它是“妖言胡说”,应该丢进历史的垃圾堆,那我们只好把它扔掉、销毁或视而不见。但这样做,历史又会出现空白,中国古代哲学史还怎么写呢?这大概就是季羡林先生所说的“精华与糟粕分不清楚”的原因吧。

其实“去其糟粕”不但会造成历史的断裂,也会造成现实的断裂。前不久,我与一位台湾某大学校长聊天。他问我:“为什么在大陆各级学科设置中,许多古代文化门类都见不到踪影呢?”我反问:“什么门类?”他说了一大堆题目,数术、星象、丧葬、五行等等,我听到一半就笑了起来:“这些都是历史糟粕啊,怎么还能设学科呢?”现在想起来,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断裂么?

再说一个故事。春节期间,我去一家大商场买春联。我发现,今年卖“门神”的突然多了起来。一套两张,左边的门神红脸,右边的门神白脸。卖货的大多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我问:“这两个门神叫什么名字?”一个女孩子说:“不知道,老师没讲过。”一个男孩子跑过来说:“我知道,是关公战秦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