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 望——思有所悟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22:10
发表日期:2010年10月14日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沈福新 浏览次数:18次 【字体:大中小】
欲 望
——思有所悟之一
人的欲望,是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欲望是驱使人向往、追求某种东西的内在动力,是人的生命的动因。欲望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延续的必要条件,是生命的本质属性。
人不可能没有欲望。否则,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人们自身物质利益、精神需要的欲望和追求。正是因为人类对科学与真理的不懈追求,才有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探究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同种种欲望相伴相随的过程。
人的欲望,可归结为生存的欲望、物质的欲望、精神的欲望、生理的欲望。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即人的需要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每个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树立正确的欲望观,是人把握自身的根本。
人的欲望是生理和社会现象。人类如果没有欲望,就没有进取心,社会就会停滞不前。黑格尔认为,“欲望是人类历史的杠杆”。人不可能没有欲望。问题在于:能否通过理性,把欲望控制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不义之财不取,非理之事莫为,非分之想不存。
欲望具有两面性,既可催人奋进,成人之美;又可毁人前程、葬送生命。欲望如火,合理驱使可烧饭取暖;过度张扬,则会烧毁房子和财物。欲望如水,在河里,可以灌溉、航运;倘堤坝决口,河水泛滥,则会淹没良田,掀翻船只、扼杀生命。欲望如酒,适当饮能强身健体,贪杯酗酒则会麻痹神经、伤肝伤身。
当今,物质的丰富程度已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物质享受远胜于前人,而人的欲望也在膨胀。现代人生存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每个人都被欲望包围、迷惑、左右着。欲望每时每刻都在考量着人,是否被欲望牵着鼻子走?
正常、合理的欲望无可厚非。若贪欲过分,则会迷失心智,违背良心、道德、法律,就会不择手段、不顾后果,最终走向堕落和毁灭,成为人民之害、国家之祸。即如古人所云:“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遏制贪欲,并非消除人的欲望。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强烈的欲望,这无可非议。遏制贪欲,就是要合理地释放欲望,正常地追求欲望,理性地限制欲望,防止欲望恶性膨胀。古人说:“香饵非不美也,鱿闻而深芷,鸾凤见而高逝者,知其害身也。”贪欲之害,连低级动物都会本能地远而避之,人类更应该理智地控制贪欲,免得被“香饵”钩住而难以脱身。
欲望人人都有。即使是想“无欲”的人,本身就怀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即想达到“无欲”。每个人心灵深处,或多或少都有些许贪欲的“种子”,只要遏制它,不让它萌芽———就像人的身上都有“癌细胞”一样,只要不让它“暴发”,就不会影响健康。遏制贪欲的“种子”,需要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想知足之乐———用好这把“心中之锁”,就能遏制住贪欲的“种子”。
贪欲与节欲,体现了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欲望,既要肯定其积极、正常、合理的成分,又要否定和节制其消极、反常、不合理的成分。欲望有正邪之分、良莠之别。正当、合理的欲望,是生命和事业的动力;邪恶、卑劣的欲望,则是堕落和犯罪的根源。贪欲能使人由高尚变为卑鄙,由清廉变为贪婪,由善良变为凶恶,由幸福变为痛苦。欲望需要有度,过度就是贪欲。孟子认为,“养心莫过于寡欲”。减少欲望,就会减少累赘和愁苦。
人可怕的是被欲望所驱使。如果你不能主宰自己的欲望,最好的办法是远离那些令你迷惑的欲望。挺直人生的脊梁,夯实智慧之基。君子从政,以修身为本。做官必先做好人,做好人是成事之道。人品是谋事之基,做人应以清白为贵、正气为要。将“君自民间来、莫忘民间事”当做本分与本色;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做责任和使命;将“捧着红心来、不带寸草去”当做修养和操守。
人生有欲,不等于欲望可以无度或纵欲。荀子说:“欲不可去,求可节也。”如果欲望不能节制,任其放纵,就会像宋人程颐所说:“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
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防欲力善”,并非简单地消除欲望,而是要清心寡欲,防止贪婪之欲。抵制住一时诱惑不难,能一生抵制住诱惑很难。要抵制住各种诱惑,必须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有名言说:“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但地球不能满足人类的贪欲。”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金钱往往持一种“数字心态”:积聚钱财时,会被呈几何级数递增的心态所左右。一般人因为收支基本平衡,或积攒的钱财总数太低,上述心态就不那么强烈。贪官则不然,捞钱越多就越不能罢休,如同吸毒上瘾而欲罢不能,其症结在于“贪得无厌”、“欲壑难填”。
历史与现实表明:纵欲与禁欲同样与健康的社会格格不入。禁欲毁损的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会使社会停滞;纵欲则会给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造成威胁。
贪欲是一种毒药,谁喝了都无药可救。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切记“贪”字头上一把刀;贪字“今”在上、“贝”在下,今日贪欲所得的“宝贝”,明日就可能成为殉葬品。
人生在世,美好的东西并非无缘得到,而是期望太高,往往刚要接近一个目标,又转向另一个更高的目标。不要有太多太高的欲望,否则什么都得不到,见好就收是明智之举。
常言道:“知足常乐”。人的痛苦程度与欲望的强度成正比。人的悲哀在于欲壑难填。
我们所拥有的并不少,只是欲望太多,因而不满足,甚至嫉妒、憎恨别人比自己的多,进而产生忧愁、愤怒,心理失去平衡,迷乱心智,不择手段地做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蠢事。托尔斯泰认为:“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欲望太多,是一种心理贫穷;欲望少一些,是心理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