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思有所悟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58:45
聪明

                                            ——思有所悟之二

   聪明是一种灵性和悟性,灵性的悟度和悟性的灵度决定聪明的程度。
  写在脸上的聪明叫灵活,藏在心里的聪明叫智慧。
  聪明是把人生看成圆的,圆周上没有绝对的得失和成败。
  聪明人并不是一味追求快乐,而是能竭力避免不快乐。
  聪明是“错过了初一,不再错过十五“;头一天早晨没起早而误事,第二天早晨决不会再不起早而误事。
  聪明是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且不会在原来的地方再跌倒。
  聪明是看到别人的毛病和不足,能把自己的毛病和不足改掉。
  聪明是抖落功利的纤尘,为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坚持、一种体验而过得有滋有味。
  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考量人聪明与否,那就是权力和金钱。有的人以处心积虑追求权力和金钱为聪明,最终却”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的人,谁都会赞扬,却未必谁都能欢喜。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没有耐心、缺乏耐心,势必导致聪明才智的基础不牢。
  聪明的人,并非不做蠢事,而是较少做蠢事。聪明人也会犯错误,只不过很少犯同一类型的错误。
  能够接受错误和挫折的教训,本身就是一种聪明。这种聪明是付出代价之后的醒悟。
  小聪明也是一种聪明,但小聪明须有度,如果过了头,则会弄巧成拙。小聪明是锅上面的油花,大聪明是锅底下的干货。
  “识事务者为俊杰”,理解这句话须思量。所谓“识时务“,关键是什么样的时务。现实生活中,往往“识时务者”是有标准和底线的。而“不识事务者”往往没有正确的标准和底线。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例告诫我们,被聪明误的聪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聪明。真正的聪明不会被所谓的“聪明”所误。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是对经常清醒、偶尔不清醒的一句评语。从另一个侧面理解,因为“糊涂一时”,故谈不上“聪明一世”,若想“聪明一世”,就要尽可能避免“湖涂一时”。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认为自己“不聪明”,总在他人面前说自己“傻”、“笨”。实际上,这种人并不傻、也不笨。
  愚笨是聪明的反义词,但愚笨不是愚蠢。愚笨往往显得可笑,愚蠢往往显得可怕。这里,可笑和可怕之间是有质的区别的。
  因受苦所得的报酬是“珍惜”,因失误所得的报酬是“聪明”,因愚蠢所得的报酬是“后悔”,因糊涂所得的报酬是“清醒”。
  “难得糊涂”的糊涂,绝不是真糊涂,而是清醒状态下的故作糊涂。这种所谓的“糊涂”是聪明的极致。
  “谁一生中没有当过傻瓜,谁就不会成为聪明人。”泰戈尔的为句名言告诉我们,聪明人都有当过傻瓜的经历,从傻瓜到聪明,是人逐步聪明起来的必然过程。
  英国作家洛克说:“能把握事务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的人就是聪明人”。换言之,凡是聪明人,都能把握不同事物的共同点和相似事物的不同点。我们应当学会找出这两个“点”,并能把握它。
  聪明才智不在于知识渊博。面对大千世界,我们不可能洞察一切。聪明才智也不在于尽量多知道,而是应知道那些最必要、最需要的东西,知道哪些东西不太需要,或根本不需要。善于取舍,是聪明才智的精髓所在。
  哲学家认为,在生活中甘当傻瓜,是走向聪明的第一步;而走向疯狂的第一步,则是自以为聪明。自作聪明的后果,不堪设想。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这句话告诉我们,知人者、识人者是智慧之人;清楚自己、明白自己者,是明白之人。
  “大事不糊涂,小事常湖涂”的人,是聪明人;“小事不糊涂、大事常湖涂”的人,是自以为聪明的人。
  “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周恩来总理的这番教诲告诉我们,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虽然老实人未必都能成为聪明人,但老实本身就蕴含着聪明的因子。不老实的人之聪明,不能称为聪明,这种聪明经不起事实的考验和历史的检验。

  谚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聪明人绝对也有湖涂的时候。再聪明、再优秀的人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把聪明、优秀的人捧到十全十美的程度,这种做法本身就给十全十美打了折扣。
  托尔斯泰认为,“聪明人的特点有三:一是劝别人做的事自己去做;二是决不去做违背自然界的事;三是容忍周围人的弱点。”这个标准并不高,除第一点言行一致较难自始至终做到外,其它两点都比较容易做到。尤其是第三点,富有宽容心和同情心,大多数人都具有这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