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建设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55:19
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建设研究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件影响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的大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毕业生客观上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群体,能否保证他们充分就业,既是合理有效地配置优质人力资源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本研究在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宁波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的构想,并提出确保开发体系发挥作用的若干建议。

一、相关背景

2003年以来,宁波大学毕业生总量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加。2006年,全市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37744名,其中33820名毕业生实现了首次就业,有近11%的毕业生未能实现首次就业。到2010年,即使保持现在90%的初次就业率水平,未就业毕业生人数也将突破5000名。2007年宁波有近4万名大学毕业生,其中宁波生源2.93万名,需求约为3.3万名,供需矛盾不突出。但由于宁波实行大学生无门槛就业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地大学生来宁波就业。据统计,2006年招聘的3.77万名应届大学生中,约40%的为外地生源,2007年有近一半是外地生源。虽然从2003年起到现在,宁波可提供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总量增长平稳,但是,总是趋势是供大于求,就业压力逐年增大。

虽然近年来宁波对高校毕业生需求总量有所增长,但高校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社会需求、大学生自身能力等方面,因此存在供求不相匹配的问题,招人难、就业难一直并存。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引起了宁波社会界的广泛关注。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到“大众教育”的今天,大学毕业生也从“高级专门人才”转变为普通的务实的具有专业知识的劳动者。为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可以用“两旺两难”来形容,“两旺”是指毕业生的供应旺盛和毕业生的需求旺盛,“两难”指用人单位找到理想的人选特别难和毕业生就业难,特别是找好工作或理想的工作更难。要解决这“两难”问题,必须加大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力度。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思考

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到底包含什么内容,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研究的定论。

(一)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培训发展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 Development)定义了16项技能,分为5个类别:基本胜任力(阅读、写作、计算)、沟通能力(说和听)、适应能力(问题解决、创造性地思考)、群体效果(人际技能、团队工作、协商能力)、影响能力(理解组织文化、分享领导)(ASTD1990 )。

1991年,美国劳工部在其发表的SCANSSecretary's Commission for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中,共定义了36项基本技能,分3个类别,即基本技能、思考技能和个体特质。

Law1996)研究认为就业能力主要有三个维度组成:一是个人适应性(Personal Adaptability)是指个人具有就业能力的因素,是人们具有适应性的个体差异,包括积极的自我概念(高水平的职业自尊和内控)、高职业风险容忍(低职业风险规避和高不确定性容忍)和高学习动机(个人控制和学习愿望)。二是个体与市场的对接(Individual-Market Interface)是指个体如何呈现就业能力,实现与环境的有效交互,包括主动的职业导向、求职自我效能和人力资本(教育、相关经验、职业成功经历)。三是职业认同(Career Identity)是指职业认同的风格,认同描述和职业自我。

Bowe1998)提出就业能力应该包括四个组成成分:一是资产,由个体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组成;二是发展,包含职业管理能力、求职能力、策略性的方法;三是表达,包括语言和图文表达能力;四是个体环境和劳动力市场环境。

Gainer1988)认为,就业能力应该包括如下能力:一是个体的竞争力,如沟通及能力、理解力、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文化;二是个体可靠性技能,包括个体管理、道德和职业成熟度;三是经济适应性技能,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就业能力、职业发展;四是有效的团队和组织能力,包括人际技能、组织技能、谈判技能、创造性和领导力。

(二)国内研究现状

郑晓明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构建元素,可分为个人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即智商(IQ)与情商(EQ)或称智力资本与能力资本。智力因素是个体生存发展的“硬件”,非智力因素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软件”。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汪怿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就其构成来看,分为基础技能、个体管理技能和团队工作技能等三个部分。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张丽华、刘最楠两位研究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包含五个主要因素:因素一,思维能力,包括创新能力、纳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判断力、社会洞察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因素二,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忍耐力、心理调试能力、抗挫力、抗压力和修饰力;因素三,自主能力,包括勤奋、计划能力、奉献精神和自学能力;因素四,社会实践能力,包括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因素五,应聘能力,包括竞争意识、推销能力、自信和表达能力。华南理工大学的李颖、刘善仕、翁赛珠三位研究者研究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分为内在素质、处理工作能力、社交领导能力三个维度。重庆三峡学院研究者任江林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工作能力,第二个层次是专业技能,第三个层次是求职技能。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邹齐清、乔向东两位研究者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实际调查得出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专业知识等。

郑晓明(2002)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在内容上,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

熊书银等(2005)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个人应聘求职,获得就业机会,获取就业岗位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作能力;踏实肯干,诚实守信的意志品质;崇尚团队,崇尚合作的强烈意识;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李颖(2005)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三个维度为:一是内在素质,包括诚实正直、吃苦耐劳、敬业精神、责任感、主动性、责任心六个要素;二是处理工作能力,包括分析判断能力、善于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八个要素;三是社交领导能力,包括表达能力、领导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业精神等六个要素。

张丽华(2005)研究认为,农村大学生的自主能力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的自主能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显著的年级差异,就业能力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并随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发展。

丁凤珍、张振环、马雷(2007)认为,引起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本身就业能力低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是自主性拓展学习和训练。其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获得:一是在大学学习期间培养职业发展意识;二是做好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三是利用一切机会,脚踏实地塑造就业能力;四是强化就业意识合理就业。

钟一彪(2006)在对500多家用人单位反馈的实证数据的分析,对高校学生就业素质构成的基本因素、中层因素和精英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学生的基本素质构成是毕业生“市场准入”的基础条件,中层素质构成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决定性因素,精英素质是学生进入职场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几点思考

就业能力是指在不同工作场所实现就业所需要的能力,也就是指一般能力或基础能力,其所强调的是“不同场所的共同需要”。通过对相关学者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同观点进行比较,认为大学生应具备六个方面的就业能力。

一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定义并确定问题的核心的能力,评价信息、分析信息、独立判断信息的能力。二是管理和组织能力。指带领团队完成某件综合性工作的能力,包括策划、组织、协调等能力。三是团队合作能力。主要包括与他人合作,提出新意见或建议,总结意见和建议。四是沟通能力。主要包括有效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使用正确的表达方式,适当的时候询问和倾听等。五是适应能力。有66%的企业重视大学毕业生环境适应能力的考查,大学生只有善于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改变行为习惯和提高工作能力,才能在新环境中营造适合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六是非专业性知识。这是就业成功不可忽视的因素,大多用人单位需要对学生进行面试,内容不仅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礼仪、经济、管理等非专业知识,且占的比重很大,可见社会对大学生非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

同时,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转换涉及到一系列的相关利益人,如企业组织、地方政府、社团组织、地方高校及教育培训机构、职业咨询和就业指导团体等等,因此,提升宁波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工作,需要各方参与。

三、大学生就业调查与分析

宁波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但同时也吸引了更多外地毕业生前来就业,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同时,很多大学生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在校期间除了学习、考证之外,也缺乏相应的能力锻炼,导致与市场需求脱节。另外,宁波外向型经济发达,但高校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对相关专业的要求,毕业生就业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失衡现象。种种因素都加大了宁波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本次开放式调查问卷《大学生就业能力开放式问卷》是在参照贾利军(博士学位论文,2007)基础上设计而成的。问卷调查的主要对象在校大学生、高校相关教师及企业相关人士。其中,宁波部分高校在校生30人,包括就业指导教师在内的高校教师15人,企业相关人士10人。此外,有部分数据通过宁波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及研工部网站问卷获得。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已经就业的毕业生和就业所在企业的相关经理进行了访谈。

(一)基本情况:宁波在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1.在校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是在校大学生重视个人外部条件的居多。调查统计显示,在校大学生认为,就业状况良好的学生应该有良好的人格特征。如为人开朗、容易相处、比较有耐心、乐意助人、有团队精神等,同时在学生会曾担任学生干部,待人处事能力良好。约有60%的学生涉及到了外貌形象方面的问题,如长相英俊(漂亮)、有气质、形象好、干练等等。约有54%的同学认为“社会关系”是找工作的决定因素之一。

二是在校大学生执业趋向相对集中。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以及近年来的“公务员热”,有约80%的学生认为首选就业方向是政府行政机关、高校等事业单位,有60%以上的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职业规划,就业政策和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服务,55%的学生认为目前困扰自己最大问题之一是将来就业,近90%的学生希望从事与自己本专业相关的职业,63%的学生认为要找一份理想的职业很难,78%的学生认为大中城市是自己择业的首选方向。

三是在校大学生就地就业的比重较大。2007年,宁波大学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报告显示,该校在宁波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毕业人数的45%,而去省外就业的毕业生仅占就业人数的5.8%。说明目前宁波高校大学生“城市化”、“宁波化”就业现象明显,很多毕业生宁愿不就业也不愿意去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和单位,就业期望值过高,与社会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2.相关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是企业求才要求基本一致。调查显示,企业更愿意录用有待人接物良好习惯的毕业生。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几乎全部被调查者认为,企业倾向于选择专业基础扎实,工作踏实,勤奋、肯吃苦,以及善于与人相处,乐于奉献、富有团队精神,而且形象、气质好的毕业生。

二是毕业生存在的问题基本相同。调查显示,企业认为目前应届毕业生最大的不足是表现不够成熟、比较自我、动手能力差和缺乏吃苦精神。在就业过程中,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即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不能有效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本身专业基础知识不足,专业素质不强;就业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力较弱,耐挫性较差;不了解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潜能不了解,对自己的职业价值定位不够准确,不知道自己拥有哪些竞争优势。

三是毕业生具备适应企业环境的素质更为重要。在与已就业的毕业生访谈中得知,能较顺利就业的主要条件是做事有计划性,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有良好行为习惯,诚实,不夸夸其谈,懂礼貌,能较快融入新的环境等等。在对访谈内容进行心理分析整理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时间观念强、做事比较周密、人际交往能力较强,而且直率、聪明。一些接受调查的企业经理认为,一般企业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更关注毕业生的素质,这种基础素质主要包括诚实、踏实勤奋,能适应环境、稳重处事,有亲和力和有朝气。

3.高校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被调查的高校教师认为,就业状况较好学生的特征除了人格、形象两方面外,最重要的是学生就业能力强,社会化程度较高。通过对高校老师的问卷整理分析,得到的结论是毕业生成熟、能很好的融入社会、社会化程度高、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成功就业的基本素质。同时,教师们普遍认为,当前应届毕业生最大的不足问题是“眼高手低”,毕业生的心理预期和现实能力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而且比较自我,待人接物与人交往能力不强。

(二)基本结论:在校大学生就业就具备七大核心能力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整理和归纳,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必须具备七大核心能力。

1.实践执行能力

实践执行能力是在实际工作中能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指利用现有的知识,选择一个较为合理的路径和方法,采取行动实现既定目标、完成既定任务的手段和能力。

2.分工合作能力

分工合作能力是在团队中共同完成工作任务中表现出来的与人协作的能力,也是与组织分工合作相关的一系列行为表现。这里的团队是指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工作的群体,它可指部门内部或项目小组这样一个小团体,也可指整个组织机构这样的一个大团体。对于大学生来说,应同时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智慧胜任能力

智慧胜任能力是指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思考能力,它是大学生理解和解决相关关键问题的行为表现。这一智慧胜任能力包含了思维的加工分析、综合、推理、分类、抽象和具体化等种种形式。对于大学生来说,应同时具备目标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策略谋划能力。

4.自主发展能力

自主发展能力是指自我管理、高效思维、理性判断、自我规划和自我促进的能力。对于大学生,应同时具备胆识、成就动机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5.印象管理能力

印象管理能力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他人形成自己印象的能力。所以,为了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得到好的评价,人们会用一种给他人造成特定印象的方式产生行为。对于大学生,应懂得礼仪,具有亲和力和自我表现能力。

6.个性适应能力

个性适应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责任心、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7.情绪调控能力

情绪调控能力是大学生掌控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即是对自己情绪的自我认知、表达、理解,调节他人情绪和与他人相处、合作的能力,主要包括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表达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

四、宁波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与提升体系构建对策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应构建起以地方政府、用人单位、地方高校和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四位一体的开发体系。依托这个体系的有机组合,实现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开发目标。

(一)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是整个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的枢纽,离开了政府,“体系”将“各自分家”,开发体系将失去应有的作用。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地方政府首先应确立就业能力开发的理念,让全社会认同和理解就业能力的开发在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共同搭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平台。

其次,政府在充分发挥高校在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健立社会公共职业训练平台,对即将走向社会的高校学生实施职业训练,增加在校大学生对职业的了解,提升就业与发展所需的相关能力,培养在校大学生择业和就业能力。此外,还应推动社会各界以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参与体系的建立。

再次,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市场调研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在就业中出现的如就业歧视和不公平就业竞争等现象,引导毕业生调整择业心态,严厉查处非法职业中介和招聘过程中的各类欺诈行为。

最后,应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使高校在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中有基本的财政保障。积极探索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费用的分担机制,鼓励用人单位资助高校实施开发活动。加大对愿意去基层、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的扶持力度,对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民营中小企业在毕业生的“三险一金”方面给予一定年限、一定比例的补助。

(二)企业等用人单位

企业等用人单位担负着培养大学生实践执行能力、分工合作能力和智慧胜任能力的开发任务。

2007年,宁波提供的就业岗位中,有90%由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企业提供,并且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为此,企业不应该独立于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之外,而应该主动地提前介入,积极参与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据此,中小企业应与地方高校积极合作,接纳在校大学生去企业接受就业能力培训,让高校和在校大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环境。同时,鼓励相关企业参与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包括开发大学生个人素质和技能的课程,使高校不断完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提高高校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性。

(三)地方高校

高校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中坚力量,更有义务主动了解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培养学生。为此,高校在开发体系中,应着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引导大学生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和设计职业生涯

在大学生进校伊始,就应引导大学生树立目标意识,认真分析主客观条件,科学地制定人生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使大学生的学习与人生的奋斗日标联系起来。应采取各种有效方式,让大学生们初步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帮助明确发展方向,建立和巩固专业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认清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态势。

2.培养大学生的印象管理能力和创业能力

大学二三年级是印象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高校教师应当用现代教学手段把学科发展最前沿的理论知识和与之相关的社会职业特点传授给大学生,为大学生打好专业、职业基础。鼓励并帮助大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践,在接触最新专业技术知识、了解相关行业发展动向的同时锻炼职业能力。同时高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加大支持、指导学校社团活动的力度,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从学生一入校,高校就应开展创业普及教育,为大学生举办各类创业讲座,开展创业大赛,培养创业意识。邀请成功创业的校友来校进行创业演讲,激励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3.提升学生的竞聘能力和个性适应能力

对于当代大学生,大四是一个求学与求职并存的阶段,高校应加大大学生竞聘能力和个性适应能力的培养力度。就业指导部门在这个特殊阶段中,应为大学生提供简历制作、礼仪谈吐、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并组织模拟训练,让大学生学会如何介绍自己给用人单位,有效地展示四年的学习成果和就业能力。

(四)在校大学生

在校大学生自身应该主动承担起开发和提升就业能力的责任,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不断提升就业能力。

1.确立职业规划

每个大学生应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职业规划,这个规划是自我培养的依据,也是自己今后的一个发展目标。从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应主动了解外部环境,熟悉就业形势,结合自己性格、兴趣、特长、价值观等因素,为自己确立一个职业发展目标,并不断地培养自己。根据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对职业规划进行必要的修订,以保证自我培养与社会发展同步。

2.考取等级证书

等级证书是证明学习质量的一种肯定方式。在学好专业知识、基础技能的同时,当前大学生的等级证书主要指“四证”,即毕业证、学位证、国家计算机二级证、英语四级证。目前,“四证”是行政单位、事业单位招考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合格大学生的“凭证”。

3.转变择业观念

大学生应该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城市就业竞争激烈,公务员、事业单位更是“千军万马同挤独木桥”,而广大基层乡镇和中波企业就业空间很大,是有志青年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因此,大学毕业生应转变择业趋向,树立到基层去,到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去的择业观念。

 

张云华  周新苗  王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