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光学镜头的评分(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0:27:12
来源:pconline
或许“有识之士”会质疑我的比较方法是否科学,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逆向思维:综合像差小的镜头(其成像质量便好)就是好的镜头,而像差定义的本源可以概括地讲便是点光源(有单色与复色之分)及宽光束能过光学系统后,从这些点光源及宽光束所成像的情况来反推光学系统是否存在某种像差。小的(或远的或发光弱的)恒星可以看作是点光源,大而明亮的恒星可以看作是宽光束(点光源与宽光束只是个相对概念),那么拍摄恒星便可看作真接测试镜头的像差了。天文望远镜因"接收器"之不同可分为目视用和照相用之别,有些天文望远镜目前也不作严格地区分了,可通用。评价天文望远镜像质之优劣也最终是看其恒星像点的锐利呈度。在日本和美国都有刊登天体摄影作品的专业杂志,很多镜头、望远镜厂商(有的既生产照相机镜头又生产各类望远镜)都在这类杂志上作广告,而评判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附上镜头或望远镜所拍摄的天体摄影照片。看来这种判断镜头像质优劣的方法在国外还是被广泛地应用的。另外,拍恒星像点是逆光、弱光条件下拍摄,从照片中也非常容易分析出镜头的杂散光系数大小和镜头整体透光性等问题。这种方法适于镜头间的比较,特别是易于直接看出镜头存在哪种像差及其呈度,其局限性在于不适合量化表述。假设某两只镜头像质的其他情况几乎一样,一只镜头的实际分辨率为100线对/mm,另一只镜头的分辨率为95线对/mm,若使用这种方法测试,便不易表述两者差异程度。用拍分辨率测试板的方法虽可直接给出"读数",但很难准确而具体地分析出镜头所存在的像差,对于镜头的杂散光情况,镜片总体透光情况,不太严重的渐晕情况等,更是无法分析出来。拍恒星还有一个优势,因每颗恒星距离我们都是"无限远",当对焦调实后,恒星所在"平面"与光轴绝对垂直,而相机架在三脚架上拍墙上的测试板时,几乎无法做到这一点。
或许有人会认为把尼康镜头的光圈放置在F4而不是F5.6,有失公允,可比性差。我姑且想当然地认为把尼康镜头光圈放置在F5.6时,其像质会有很大提高,凭经验看(第二个"想当然"来自于对数百只镜头的测试及看到过大量天体摄影作品的综合判断)即使尼康镜头的光圈放置在F5.6,其所拍恒星的像质至多不会超过适马镜头。又由于其在大光圈时已显劣势,那么如何得出尼康镜头4.1分,适马镜头2.5分之悬殊结论呢?
或许可以认为甲测试报告所使用的适马镜头存在偶然性;或许可以认为其评分是一种综合评分,如考虑了镜头一般情况下的方便性与适应性等。尼康镜头最大光圈2.8,最近摄距1.5米,而适马镜头最大光圈5.6,最近摄距4米,两者间确实存在使用的方便性与适应性之差异。但从甲报告中对其他镜头的评分来看,又不能确定存在对这些因素的考虑。
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如考虑镜头所拍照片的"味"之不同。其实镜头"味"的提法本身并不科学,不严谨。如果有两只镜头在同样条件下所拍两张照片确有"味"之不同,那么可在相同条件下再拍两张恒星照片,我便能很明确地判断出为什么"味"不同。其实"味"是由镜头的优点(如良好的透光性)和缺点(如某像差)共同造成的。想必甲测试报告不应掺杂此种感觉因素。但没别的选择,看来我们也只好怀疑甲报告的准确性与客观性了。
我还从没见到过"全能冠军"镜头,每款好的镜头都有其不同的适用特性。如此说来是不是测试报告都没意义了?当然不是,但测试报告应说明测试的具体方法及评判标准,以便于别人去判读。如我们用拍分辨率测试板的方法去测试镜头,假设某只镜头场曲较大,即使测得其像场中间部分分辨率很高,但其边缘同时测得的分辨率一定很低(以测试板中心为对焦点),对其评价便不会很好。但如果我们用这只镜头去拍人像,其未必就不是好镜头,人的脸不是一张纸,而是立体的(此时像场再平整的镜头也无用武之地了)。所以讲明测试方法,并能明确指出镜头的具体"缺陷"是非常必要的。
测试镜头要有科学的方法,更要有科学的表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应该承认每种测试方法都存在局限性,对镜头的使用要求也千差万别,如望远镜头主要是用来拍远处目标的,其最近调焦距离长一点便不是什么致命的缺点。所以笼统地给镜头打分的方法不可取。
我们对于从各种渠道得来的镜头测试报告只可作为参考,千万不可迷信。当然,如果“有识之士”在自己还没弄明白"所以然"的情况下便盲目地向别人推荐,便是误人了。
另外对于俄产镜头,大家都承认其存在个体差异,但又偏爱"你方唱罢我登场",来争它个脸红脖子粗。对于如尼康类某款镜头,可能使用过一只便可说出虽有局限性的,但是确切的某种结论,而对于俄产某款镜头就没那么简单了,既使使用过几只也别轻易下结论。有时编号很近的两只镜头仅凭肉眼便能看出其光学质量上的差异,你说它是天鹅,我偏说它是野鸡又有什么意义?对于俄产镜头,仅凭有限的使用经验不足以写出"测试报告"。这便是我要质疑的另一类测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