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革命众人谈——“星河沙龙”第二期侧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10:15
信息革命众人谈——“星河沙龙”第二期侧记(2010-10-18 10:43:30)转载 标签:

王志纲

星河沙龙

信息化时代

杂谈

分类: 王门悟道 信息是一种资源,信息的获取和分配背后体现的是权力的规则。信息爆炸所带来的不只是海量的信息,更在于获取信息方式的改变以及由此而带来对信息自身的改变。

  ——题记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个人每天都在面对着海量的信息,有的是你主动去搜寻的,比如资讯;更多的是你被迫接受的,比如广告。渐渐地你会发现,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并不一定取决于信息本身,而取决于你获取信息的方式。而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你参与去获得信息这个行动本身,竟然也会改变信息最后的结果。

  这无疑是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最让人困惑,同时也最让人着迷的地方——信息传递的方式改变了信息自身,这,将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

  新一期的星河沙龙选择了这个话题。曾经在工作室工作过一段时间的新华社资深记者钟沈军博士论文选择的就是“信息时代通讯社的转型”,正好回来给王老师汇报汇报工作。于是王老师、钟博士还有北京公司的员工一起就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

  一、天下再无名记者——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

  对于王老师那个年代的老记者们来说,新华社曾经的辉煌是一去不复返了。最近以新华社的名义发了一组文章:批评房价过高、野蛮拆迁,很愤怒。这要放在以前是不得了的大事,等于是龙颜大怒,马上中央就要下文件,小则赔礼道歉,大则让某些人乌纱掉地,现在好像没关系了,就像愤青吼了两嗓子就完了。

  人们反应的冷淡映照出新华社的尴尬。虽然架子还是那个架子,但是里子已经不复以前了。当年的新华社扮演的是上传下达的角色,基层群众依靠新华社新闻来获知上层的动向和态度,上层领导依靠新华社来获知民间的形势。当时的记者,所谓见官大一级,很是风光。其中颇有一些佼佼者,确实能够写出对问题的真知灼见,引得一时洛阳纸贵,争相传阅。

  今天再也不会有那种分量的记者。一方面记者不再被赋予这种使命,另一方面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丰富多样,新华社只是其中几分甚至几十分之一。

  与之相应的是权威媒体记者地位的回落。王老师讲过一个故事,几年前他曾经作为嘉宾参加过一个活动,来了很多名人。他演讲完了之后一个熟人拉住他,原来是当地人民日报记者站的站长。王老师说刚才怎么没见到你,他说别提了,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堂堂站长,居然被安排和司机一桌吃饭。当时王老师告诉他:这就对了。在你看来这是传统的沦落,但这更是社会的进步,以前媒体角色过高,党报记者见官大一级,现在,他们只是从原来不该有的地位,回落到正常的位置而已。故事的背后,以小见大,反映的是不可逆转的时代变化。

  新华社的衰落,是一个以垄断方式进行信息传播的机构的衰落。除了中国开放带来的转变之外,更根本的是传播技术的转变,网络、手机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使得信息的传播成为一件成本低廉到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的行动。天然的垄断不复存在,信息传播者将要何为?

  钟博士分析了技术的四次飞跃带来的通讯社的四次转变:电报的出现、广播的出现、电视的出现、网络的出现),前三次采取了不同的战略,每次通讯社都转危为机。然而,这一次的转变,有着根本的不同。

  二、网络传播是与非:我们离真相更近还是更远?

  当信息过剩之后,注意力成为新的稀缺资源。谁拥有权威,实际上等同于谁能传播更多的信息。换句话说,谁在吸引眼球?

  微博之热:是小型通讯社?还是个人炒作场?

  网络1.0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实际上没有根本改变,只不过原来是读报纸,现在是上网站。原来是别人提供什么你看什么,现在可以按图索骥,按照自己的兴趣加以选择。网络2.0就不同了,你不仅是信息的获取者,你同时也是信息的提供者。你获取的和提供的信息与别人的互动,交织,形成一个网上虚拟和网下真实的网络。网络2.0时代最初的代表是论坛,后来是博客,现在则是微博。

  微博,让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个小型“通讯社”,每个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它的出现,让每一个“小我”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引领了大量用户原创内容的爆发式增长。特别是在接二连三的突发和热点事件中,微博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为世界带来了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

  但是,不可否认,微博的兴起,得益于这个“只看不读、只读不思”的网络文化。140个字既能展示自己,又不用多费心思,“我说故我在”,以这种方式表示自己的存在感,至于说什么,却并不重要。大多数情况下,每个人都像话痨一样,不断地更新着自己的状态:包括日常琐事、一举一动,没有任何资讯价值,但是“微生物”们(微博玩家的统称)却乐此不疲,真是让人匪夷所思。而更让人匪夷所思的,居然还有那多人追捧,许多垃圾信息制造者成为拥有上百万关注者的红人,这也使得微博成为了很多人炒作的不二法宝。

  说到炒作这一点,王老师和大家讲述了他最近的一次“上当经历”:他在《北京青年报》上看到一篇新闻报道,文章标题引起了他的兴趣——《潘石屹落荒而逃》,待到细读文章内容时,便大呼上当,内容是这样的:潘石屹家乡卖花牛苹果,请潘石屹帮忙站台叫卖,于是他在微博上给他的几百万粉丝发布了这一消息。来到售卖点:北京新发地之后,叫卖了40分钟,场面不温不火。记者便向他发问关于“裸捐”问题的看法,潘石屹“脸色一变,说今天不谈这个问题,然后落荒而逃。”事后,又通过微博向广大粉丝表示歉意。于是,新闻结束了。这是典型的联手炒作的新闻,各方都得利了,剩下了一群被戏弄一番之后,莫名其妙的读者。

  更有甚者,李宇春在微博上发了一条消息:天气有点冷,我加了一条围巾。然后,在一小时之内,被转了5万条。

  既娱乐至死,也追寻真实?

  这只能说明,网络上有众多的闲人。他们的力量没有被激发时闲得无聊,但是他们的力量被激活时也专业得可怕。钟沈军博士以新闻史的角度,从这一系列的现象中,引出网络文化的三大特点:

  第一,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概况之一。一个网络事件或者新闻,要具有传播性,首先要有娱乐性。哪怕一件血淋淋的真相,也一定要有娱乐性的题目。因为网民都是娱乐动物。人对于娱乐永远怀有无休无止的欲望。网民体现得最为典型。

  王老师指出:这是一个娱乐化时代,不光是网络媒体,在其他行业也是这样。他一个学生的弟弟是出版商,从码洋上来说很成功,但是他对出版行业的态度却让传统出版人觉得斯文扫地。别人问他成功的经验,他很随意地说:没什么难的,只有把书当作避孕套、手纸、牙膏一样卖就行了。书就是商品而已,没有什么神圣的,我们不是文人出书,我们是商人出书。他出版书的方法也很简单,内容都在网上找,网上哪个帖子点击量超过一百万,包装一下就成了畅销书。

  第二,自我宣泄

  以前,一篇优秀的新闻稿被广泛传播的原因和价值在于:文章写得好,言而有文,文以载道。自然不胫而走,洛阳纸贵。但现在,网络文章的风行,主要体现在对网民心理的精准掌握上。新闻犹如超市的商品,包装是否与众不同、艳丽异常,成为吸引网民的第一要素,至于里面的内容如何,他们并不深究。

  何为网民心理?这是一种反叛的态度,拒绝传统、拒绝常规,提倡充分自由,主张语不惊人死不休;将一陈不变视为平庸、枯燥、刻板,通过古灵精怪、黑色幽默、调侃权威等方式,展示他们身上特立独行的想法、一呼百应的智慧和才情。这样的例子很多,“躲猫猫”、“打酱油”、“俯卧撑”,以“躲猫猫”来说,试想如果将这个典型的网络用语换做“捉迷藏”式的传统说法,那么这一条新闻,恐怕早已淹没在网民们标新立异的大潮中了。

  第三,竞争事实真相

  竞争事实真相,这是网络媒体最动人的地方,也是网络如今能够引领其他媒体的地方。因为与其它媒体的单向度相比,网络媒体是双向的,因而是活的,能够及时作出反应,并且这些反应能够被别人看到,由此汇集起更大的力量,最终推动社会的力量。最近以来的一些事件,从“邓玉娇”到“学历门”无不如此。

  最典型的例子应该属“周老虎”了,信息传播上出现典型的正反方:一个是“打虎派”,一个是“挺虎派”,网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庭,让双方充分对垒编播,两方通过新媒体交锋,来竞争事实的真相,最后水落石出,验证了新闻的真实性,更是挖掘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与背后的利益纠葛。要是没有网络,这样的新闻,自报道之日起,也就铁板钉钉,成为“事实”了。网络依靠它“迅速、直接、生命性(living)等特点”,缩短并提升了讯息的“生命历程”。现已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监督平台。

  正是网络传媒的这种特性,使它具有了颠覆性的力量。它天然是自由的,任何人都有发言的权利;它天然是透明的,将“人肉”变成一种可敬可畏的力量。它天生是桀骜不驯的,但同时它又是人们可以信赖的力量。有论者指出,中国若想真正地去反腐败,就是要透明化,将网民的力量发动起来。以“保障房”为例,不是说依靠政府、部分媒体一步步做调查非常困难的吗,但现在只要说谁住了保障房,把名单一公布,网民会把它调查得清清楚楚。

  三、传播之“门”——一场游戏一场梦

  现在热门的网络事件大多冠以“门”之名。它最早出自美国“水门”事件,后来的“拉链门”,如今“学历门”、“毒奶粉门”层出不穷,一门接一门的背后,是网络传播的基本规律,钟沈军博士将其归结为网络传播的两大特点:羊群效应和雪崩效应。

  所谓“羊群效应”,也就是现在媒体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跟风,比如说某一个媒体发现了一个新闻素材,其他媒体便蜂拥而至,进行炒作,半个月,一个月,铺天盖地,成为这个月的主打新闻,引导全民的关注点趋向于一点。但一个月左右时间一过,新的新闻热点一出,所有的媒体犹如过境龙卷风,掉转他方,之前火热场面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而这一“烟消云散”也体现了另外一个特征:“雪崩效应”,新闻事件爆发力消失之后的必然结果。

  王老师告诉大家:其实很多人懂得这一规律,有些人在成为某些事件或丑闻的新闻人物之后,选择顺应规律,在“羊群效应”期间,以“忍辱负重”“息事宁人”的态度,等待“雪崩”的黎明,比如“学历门”,叱咤风云的唐大CEO,在经历一个月的“指指点点、任凭摆布”之后,终于等到他的“救星”、下一个“门”的主角——郭德纲上场了;而有些人掌握了规律之后,想操控规律,为己所用,获取利益,将其视为造星运动、炒作的工具,比如:赵本山“赵家班”的明星工程,“小沈阳”的不断复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小沈阳”都能成功。成功的和失败的之间存在一种很微妙的关系,在这种大趋势中,有些人很有手段地从流星变为恒星,成名人了,有些人则转瞬即逝了。

  可以说,一部新闻史,就是一部名利史,在纷乱的表象背后实际上利益攸关。

  王老师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一次他也不小心也成为了引导舆论走向的明星。王老师去兰州参加一个论坛,会后《甘肃日报》的一名记者在根本没采访王老师的情况下发表新闻,说王老师透露:西安将会成为中国第五个直辖市。这个消息出来以后,全中国的媒体都跟风报道,特别是网络,铺天盖地,紧接着,反应最敏捷的是股市,纷纷上涨,所有的西北股,特别是陕西股,全部涨停板。为什么这么一条虚假新闻,竟能引起如此轩然大波,一来反映了现在媒体,无论是纸媒、还是网媒,一味追求新闻点的惹火程度,而对于新闻的真实性,以及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等概念逐渐淡化;二来它反映了中国一个非常诡异的现象:中国自上而下,从高官到老百姓,存在着许多潜伏者,白天是人,晚上是鬼。他们全是炒股的,惹火的新闻事件一出,便和每一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与其说他们是某一新闻事件坚定的追随者,不如说他们是自身利益精明的操控者。

  无论是羊群效应还是雪崩效应,在传播格局中都出现了一种“倒金字塔”现象:现在,全国媒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新闻流程:引爆新闻热点的,往往是网络媒体,当网络媒体成为舆论事件的策源地以后,传统媒体跟着走,原先那些权威的媒体,自上而下,从《人民日报》、《经济观察报》,到一些省级的媒体,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纷纷云集响应。这种“倒金字塔”现象也说明了,控制整个社会舆论的,绝对不是塔尖的媒体,因为塔尖有约束,而是从最广面的草根开始,比如:方舟子打假、等等,不胜列举。

  四、变与不变——“电饭煲”理论与永恒的“道”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意欲何为?

  由此引发不仅仅是时不我待的成长动力,更是一种置身于全是路标的十字路口的茫然无助,面对信息的汪洋大海,我们该如何面对,如何选择呢?

  王老师又讲了个“电饭煲”的故事:早在25年前,中国掀起出国热的大潮,很多人将学习英语视为头等大事,王老师的一个朋友,每天要花费两个小时记英语单词,但王老师对此不置可否,他认为每个人的时间、能量都是有限的,生命应该放在能实现其价值的地方,如果每天花两个小时去看英语,就是浪费了生命中最珍贵的时间,好比说,本来这一碗饭,要等到一年、两年之后吃,因为怕它凉了,而用电饭煲把它煲着,一直虚耗着能源。这是绝对不可取了,应该怎么样呢?很简单,电拔掉,米放着,等到吃那一天,集中时间把它煮熟。王老师笑称:如果我当时真的每天花2小时来学英语,25年过去了,我到现在还可能没用上,现在有需要英语沟通交流的,我直接派儿子过去就可以了。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不同主题内容,但却有不变的内在规律。而这内在规律,王老师将其称之为“道”,“道”是方法论,是万事万物的规则、分析问题的手段,无论时代怎么变化,道是不变的,也是不能丢弃的,如同吃饭需要碗,做饭需要锅,碗和锅是必须具备的,至于,锅里面煮的是面条还是米饭、抑或是做三明治,这是变的。

  所以,当汪洋恣肆的时代横陈在世人面前,最紧要的是掌握时代中不变的、恒定的部分——“道”,“以不变应万变”,方能在时代大潮中游刃有余,处变不惊。作为个人来说,就是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夯实砖瓦,增强自身应对时代之变的能力。

  而对于中国企业、信息产业来说,“道”的要义就是抓住行业本质,不断突破创新。就目前的产业发展来看,这绝对算得上碰到最好的时代,中国已经产生了像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中国自己的网络品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同类企业相比,也毫不逊色。并且在现有的经济环境、政策导向、人口红利等条件下,正实现着走向世界的跨越式发展,尤其涉及诸如手机、互联网、3g等行业,作为占全世界三分之一席位的中国,全世界的寡头们都不敢小视,新一轮的游戏规则将被制定,话语权也将会逐渐转换,不久的将来,整个世界都将能听到中国的声音。

  再回到通讯社的例子上来。通讯社有没有前途,当然有,正是因为信息爆炸,所以有更多的人需要经过精选的信息,需要经过验证的信息。就像纽约市长的那个彭博社,做的是信息产业最精华的产品,包括金融产品,资讯等。这是发生的趋势,也是我们以后也要做的事。

  在数字化时代,中国与其他强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从事信息产业,包括我们所做的咨询,也是在提供一种信息。这种东西在新的时代大有用武之地的。任何机构也好,企业也好,要走这条路,就必须根据全球化市场需求,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多采用现代手段,并在技术层面上不断创新;在向市场化回归的道路上,强化其高端、权威性价值,提供带有情报性质的战略资讯。这条道路是无限广阔的。

  三个小时的畅谈交流,犹如经历一场信息爆炸与大脑风暴的智慧旅程,时间虽短,但纵横宇内,囊括万有,谈笑风生间,或争论,或赞许,或激扬呈辞,或冥思静想,不一而足。

  作为工作室的思想利器,“星河沙龙”,好比未来网络中源源不断的“云智慧”,以开源、共享的姿态,为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在求索的道路上,整理“大脑碎片”、扩容升级,蓄养能量,砥砺智慧。

  每一次旅程的结束,都是下一次风景的启程,我们在第二期“星河沙龙”意犹未尽中,期待下一场的到来! 北京策划中心/吴鹏周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