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试教育为何死结难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40:33
2008年01月17日 星期四 13:39


教育仍是各国孜孜求解的难题

虽然在探讨中,大家对中国基础教育的误区和导致应试教育的根源各执一词,但数学家门都不否认这样一个现实:年轻人的教育是世界各国孜孜探求破解的难题。世界各地都曾为此苦恼,并寻求最佳的教育模式。
林长寿教授介绍,台湾为了改变“填鸭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于1993年开始在小学推广“依据儿童自身想法建构的数学”,并于2002年计划将这种教育方式延续到中学,却引发了很大的反对声浪。目前,虽然教育部门已放弃这一设想,但争议仍然余波荡漾。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郑绍远也表示,几何学在香港中学课程中的衰退,以及是否统一教案等事件,都曾引发教育界、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争论。林长寿说,教育的改革需要谨慎再谨慎。当下定决心要做很大的变革时,要把变革可能造成的各种因素想清楚、想周全,并做好充分准备。
那么,作为数学家,应该为中国的教育和改革做些什么?从1992年就开始留意美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伍鸿熙说,就数学教学而言,数学家应该做到三点。
一是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把严格和抽象的理论变为中小学生能够理解的东西。就像化学工程把抽象的化学原理变为可以用的生活产品,机电工程把枯燥的物理原理变成生活中的电子产品。生动的事物远比艰深的理论更能引发人的兴趣。
二是数学家要改善教育,除了批评之外,更要有具体可行的建设性意见。
三是数学家应该致力于呼吁师资的培养,培训教师对中小学生兴趣和求索知识的感性认识。
而林长寿则认为,中学教育要搞好,不仅仅是教学界的事情。身患帕金森症的霍金以其残疾之身,尚且致力于物理学的普及和推广,“科学家们可以尝试多写一些科普的东西,以培养孩子的兴趣。”

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学会理事长、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李文林教授认为,如何在教学中深入开发和恰当利用历史题材,是一个有趣有益、值得探讨的问题。他说,在几何教学中,像祖冲之父子对球体积公式的推导这样的例子,是启发学生思维而又不失严格性的很好的教学题材。
丘成桐的名字如今已和其他当代对世界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一起,被镌刻在了美国的一家科学博物馆内。这位伟大的华人数学家说,自己能够有今天的数学成就,来自于初中时对数学的兴趣。在他看来,中学是年轻人进入大学到做研究、工作,对这一辈子产生影响最大的阶段。
他说,本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正式宣布成立一个专门针对华人中学生的奖项――“丘成桐中学生数学奖”。大会此举是希望能够引导全社会提高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并进一步鼓励和激发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鼓励华人从小就致力于创新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