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57:14
9月9日是重阳节,重阳已经是深秋季节了,大自然显示出许多衰枯的景象,容易让人联想盛衰,生命的垂老,所以这时候引起对盛衰的联想和感悟,所以重阳节是很富有生命意识。如果说清明节深层的文化内涵是怎么对待生死,重阳节深层的文化内涵就是怎么对待衰老,我们对传统节日现在普遍引起了重视,就应该深入的挖掘深层的文化内涵。
我今天讲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从辟邪到祈求增寿。重阳节的节数始于汉潮,成于魏晋,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一个传说,南朝有一个叫吴君的,他说鲁南,就是河南一个地方有一个叫黄景的人,他跟着费禅黄学道,有一天费禅黄告诉黄景,9月9日你家有灾难,赶快回去,回去怎么办呢?带着家人登高,用茱萸做成绳佩戴在臂膀上,喝菊花酒就可以避祸,黄景听老师的话赶快赶回家,照老师办法做,登高到山上去避祸,到晚上一家人回到家里,一看家里鸡鸭牛羊全都暴死,可想而知,如果他一家人如果在的话,难免遇灾了。这以后这里的人9月9就都登高到山上辟邪,这当然属于传说了,但是反应了一个道理,重阳节最早的动因是避灾,登高就是辟邪,避灾。这种心理,这种祈求是跟季节有关系的,重阳节已经到了秋冬相交的地方,是气候的一个转折点,从数字来看,阴阳来看,数字是跟阴阳相关联的,奇数是阳数,13579是阳数,阳数最大的是9,9月9是两阳相重,重9,重阳,这是阳极至了,阳气最盛的时候。过了9月9,天气开始转凉了,过去人们讲秋风箫瑟天气凉,草木遥落露为霜,夏天是露,到了冬天以后就是霜降了,露变为霜天气转折。阴阳转化的时候,特别需要保健,阴阳转化的时候,按照古人的想法就是邪气容易乘虚入侵,这个时候特别需要保护自己,古代怎么保护呢?就是利用时令的植物,按照现在是绿色的植物来保健。端午的时候,时令的植物是什么?艾草,这是当时时令的一个有保健作用的植物。重阳的时候是什么呢?古人最看重两个,一个是茱萸,还有就是句话,这两个都是重阳节的时候时令的植物,有保健作用。茱萸是茴香科的落叶小乔木,香气很浓,有驱虫除湿,清寒热,消积食,利五脏等功用,近代人就已经用茱萸制成香囊,或者是佩戴,或者是缠在手臂上,或者是擦茱萸。茱萸被称为辟邪翁,成为重阳节的一个吉祥物。到了唐代,茱萸不仅有药用的价值了,而且可以美容,延年益寿。很有名的王维的9月9日,都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便插茱萸少一人。自己老家的兄弟们都互相想念,他自己离开家乡,在便插茱萸的时候少了一个人,少了他自己,他自己思念山东兄弟,偏偏设想成兄弟们插茱萸的时候少了一个人,想念他一个人,想念他,可见茱萸在唐代重阳节节数当中已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再有就是菊花,菊花是多年生的草木植物,很早就记载菊花有名目解毒清热的功效,多方面的医学价值,现代人还用它治很多病,菊花被称为长寿吉祥花,是延寿客。屈原服菊花很救,最著名的喜欢句话的是近代的陶渊明,他被称为菊友,菊痴,菊迷,迷了菊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辞了官引居在庐山脚下,自己种了一个很大的菊花园,种菊成了他最大的嗜好,他有名的诗句采菊东一下,悠然见南山,成为他人格的写照,而且成为后来居住的一种理想意境。陶渊明怎么喜欢菊的呢?有两个小故事,南朝两代的《陶渊明状》,里面记述了一个白衣送酒的故事,有一年过重阳节,陶渊明没有酒喝,他是喜欢喝酒的,他便出自己的家门,在菊花丛中,老是坐在菊花丛中,两手摘满了菊花,好象有所等第,果然江州的刺史王洪派遣了一个穿着白衣的家丁给陶渊明送酒来了,陶渊明有菊花,正好有酒了,一边喝酒,一边赏菊花,喝的大醉而归,这是有名的白衣送酒故事。
还有一个故事,每逢秋天,陶渊明菊花盛开,远亲近邻都到他的菊花园里来,络绎不绝的来赏菊,陶渊明烧菊花茶招待大家,临走的时候摘了菊花送给大家。陶渊明就想,菊花要在同一天开,亲朋好友一天来,大家都很热闹,所以他就在浇园灌菊的时候,自言自语的祈祷,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日来,果然到了九月九那一天,含苞欲放的菊花争芳斗艳的都开了,过重阳节,亲朋好友都来了。大家望着满园菊花,吟诗做赋,亲朋好友相约,以后年年重九都来赏菊花,重阳赏菊的习俗就越来越兴旺了。登高是重阳节最基本的,最初始的习俗,为什么要登高呢?我国古代特别崇拜天,敬畏天,跟天最接近的就是要登高,越接近天,变为天人沟通,所以老是喜欢登高近于天。黄帝就是9月9日登天的,海边的妈祖也是9月9日升天成天的,9月9是一个好日子。最开始是9月9登高消灾避祸,后来消灾避祸的主题渐渐淡化了,随着文明的发展,祈增寿的主题越来越突出了,9月9大家登高非常高兴,欣赏秋景,祈愿能够增寿这样的主题越来越突出了。这个很有意思,中国人刚刚过去的中秋节,月圆人圆,人间团圆,圆满,重阳节是祈愿高,百事高,步步高,高若是在年龄上就是高龄,高寿,这跟9月9的谐音,长久,人长久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高龄高寿,都含有祈寿的意愿,这是老人普遍的心愿,大家都想能够多活一些。登高的“高”跟糕点的“糕”是同音,就像中秋节月饼是圆的,象征着团圆,重阳节的高就象征着高,人的高寿,步步高。重阳糕过去是非常盛行的,某种亿以上是充当了登高的心理替代品。年纪大了今年不能登高了,吃了重阳糕就成了心理替代。宋代以后,重阳糕是非常盛行,而且花色品种非常多,有的在糕上面插菊花,或者像菊花一样彩色的东西替代菊花插在重阳糕上,所以重阳糕有一个特点,插着一面小纸旗,有的是代替菊花,有的是代替茱萸。糕上插着重阳旗使人感觉到了郊外,到了狂野,到了高山,有那种感觉,成为重阳糕的标志插几个重阳旗,有的地方搞重阳的登展,各种各样的重阳旗也可以展览。
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重阳糕,一个饼,一个糕本来是可以互相媲美的,中国人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吃重阳糕,后来中秋节的月饼还是很盛行,重阳糕逐渐的被一些人为的因素所压抑,现在一些年轻人都不知道重阳糕了,实际上重阳糕可以做出各种精美的食品,各种原料做,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现在重阳糕真是应该迎头赶上月饼,恢复这样的一个很好的中华民族的重阳节节俗,这是我讲的第一层,从辟邪到祈寿。
第二层从惜秋到盛春,在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影响下,中国人总是把人的生命和大自然的生命联系在一起,认为人的生命和大自然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潮涨潮落,花开花落都引起生命的颤动,引起人对生命的感受,中国人对岿然不动的山川,山岳,长流不息的江河面对山川江河,本来就是一种慨叹,哀人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后来就产生了大江东去浪滔尽,自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开头讲的也是这个意思,浪滔尽,风流人物。古人把初春到幕秋这个过程视为有机的,生命的过程,大自然初春的时候生机勃发,有清明节,古代有三月三,后来并到清明节里面。初春是生机勃发,到了幕秋是形将衰枯了,这个时候的心情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这个主要是重阳节的时候。愁怎么写,秋,心为愁,愁什么呢,个人自有个人的心事,但是作为中华文化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共同的文化记忆,这个愁是盛衰的忧思。最典型的是欧阳修的《秋声赋》,描摹秋,秋其色惨淡,阴毁,其气,凛冽,入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其为声也,凄凄切切,草碰到这种秋天的颜色就变了,枯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