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30:58
关于重阳节(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节日的来历:
农历九月九日,是民间习俗的重阳节。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每年重阳节前,常常是风雨连绵, "满城风雨近重阳",气温骤降,是立秋后第一个寒讯,所以又叫"重阳信 (讯)"。
相关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瘟魔,每缝九月初九就出来作恶,撒播瘟疫荼毒生灵,一名叫恒景的青年,他的父母也死于这场瘟疫。于是他离开家乡,欲出外访仙学艺,。恒景四处访师寻道,终于在东方有一座古老的山上找到里一位仙长,仙长教给他降妖的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下山前仙长送给恒景茱萸叶、菊花酒,并且传授避邪用法。恒景回到家乡,按照仙长的传授斩杀瘟魔,还一方安宁。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就流传了下来。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欢度节日。
相关的历史记载:
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过节的传统:
饮菊花酒、戴茱萸佩、吃重阳糕(原称蓬饵)、登高等
1 菊花酒
根据《西京杂记》记载:“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 九日所酿的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太清记》称:“九月九日探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民谣有:“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
2 茱萸佩
《杂五行书》说:在屋舍旁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而悬茱萸子于室内,即有“鬼畏不入”的效果。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由此可见,唐时重阳节登高茱萸插头习俗的流行。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
3 重阳糕
也叫花糕或重阳花糕, 《岁时记》云,"民间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数枚,号食禄糕。"《唐六典•膳部》称"九日麻葛糕。"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述九月九日,“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订,插小彩旗簇之,名曰‘重阳糕”’。在农村,多以米、面为主料,分别加枣、栗、梨等蔬果,形式多种多样,1936年《山阴县志》记: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糙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糕在汉语中谐音“高”,糕是生长、向上、进步、高升的象征。
相关的诗词:
登高怀远——(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蜀中九日——(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