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游戏大全 - 文化长河 - 春秋中文社区 军事 春秋 历史 社区 论坛 - 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42:18
古代游戏的主要类型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游戏活动层出不穷,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方式,因此,很有必要对它们进行一个比较系统的分类。我们从游戏的性质和功能入手,把中国古代的游戏活动分为角力、竞技、斗智、猜射和赌博等几种类型。
1.角力:角抵、相扑、拔河和斗禽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角力型游戏是一种较为原始的游戏方式,它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游戏者力量上的竞争和较量来分出胜负,以此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快感。角力型游戏与人的基本生理运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人的机体要求不断运动的欲望下,人便会通过一种能量的发泄来满足这种欲望,于是便产生了角力型游戏。中国古代的角抵、相扑等等,都是属于典型的角力型游戏活动。
角 抵
角抵的起源我们一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据《述异记》记载,上古时的蚩尤民族头上长着角,耳鬓旁长着剑戟。他们在与黄帝打仗时,就以头上之角抵人,敌方对此很难防御。这种所谓的"以角抵人",其实便是一种类似现在摔跤、拳斗一类的角力活动。它们主要是一种力量型的较量,通过非常简单的人体相搏来分出胜负输赢。
到了秦汉时期,角抵活动非常盛行,但是当时的角抵已经不再是一种争斗相搏的手段,而是变成为一种带有一定表演成分的游戏活动。据古籍记载:"秦并天下,罢讲武礼,为角抵。"由于秦始皇怕民众起来造反,于是便罢武礼、息兵事,把角抵变成了一种寻欢作乐的游戏节目。
到了汉代时期,角抵活动十分普及,尤其是在冀州一带民间,经常有这种游戏活动:"其民三三两两,头戴兽角相抵,名唤'蚩尤戏。'"从这一记载中将角抵称为"蚩尤戏",以及角抵时要进行化妆的情况来看,很明显角抵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富有娱乐性的游戏活动。《汉书·武帝本纪》中也有关于角抵戏的记载,据载当时的角抵戏规模宏大,轰动京城,老百姓们甚至宁愿跑几百里的路去观看助威,可见当时人们对于角抵游戏的喜爱。
到了唐宋时期,角抵戏更是盛及朝野,其游戏色彩也更浓,当时它经常是作为一种百戏的形式出现在皇廷、官府、军队和民间集会等场合中。如《旧唐书·敬宗本纪》引《续文献通考·百戏散乐》云:"角力戏,壮力裸袒相搏而角胜负。每群戏毕,左右军擂大鼓而引之。"
相 扑
角抵在宋代变为相扑,当时朝廷中凡有盛大的宴会,经常要请相扑手来表演,以作席间嬉乐。民间瓦市中的相扑之戏也广为盛行。进行相扑时一般都是先由女子出来对打一番,然后派出大力士来比赛,力气最大,天下无敌的相扑手可以领得奖赏。角抵,相扑虽然主要是靠力量来战胜对方,但有时也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在敦煌壁画中,绘有一幅五代时期的相扑图,图上画着两名力士在一方形地毯上比赛的形象。两名相扑手一人一手在前,一手在后,用弓箭步直取对方;另一人则双臂弯曲,低俯身体,左右回旋,伺机反攻。两人上场后不是立即扭抱在一起,而是找角度,看时机,十分讲究技巧方法。
拔 河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中国古代的拔河也是一种角力型的游戏活动。拔河古称"牵钩",相传起源于春秋时楚国一带。唐封演《封氏闻见录》云:"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较为原始的拔河活动是用竹索为工具的。两队人马分别站在竹索的两边,中划一条界线。一声号令后,两队人马拉住竹索使劲往自己一方拔,一直拔到另一方拉过界线为止。拔河时一边还要敲着大鼓,以振奋人心。这种游戏主要依靠的是手臂力量,玩时要求全队人员共同使力,因此也是一种十分典型的角力型游戏。拔河到了隋唐时期已将竹索改为大绳,其绳长约50丈,两头还分系小绳索数百条。《封氏闻见录》对此有详细记载:"(拔河)古用篾缆,今则用大絙,长50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于前。分两朋,两勾齐挽,当大絙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输。"在《景龙文馆记》中,还曾记录过一个唐代宫廷中举行拔河比赛的故事,情节非常有趣。当时是景龙四年(710)清明节,唐中宗李显命文武百官进行拔河比赛。侍者拿上一条大麻绳,大麻绳的两头分别系着十余条小绳子,每条小绳都可以让几个人拉着拔河。朝廷中的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们分为东西两队,东队的人员由七位宰相和三位驸马组成,西队的人员则由三位文臣和五位将军组成。在激烈的争逐中,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璟因为年纪大,身体弱,竟被绳子拖倒在地,久久难以爬起,形状十分狼狈,引得中宗和文武大臣们大笑了一场。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拔河游戏在唐代,经常在宫廷中展开,它主要是通过比赛双方在绳子上的角力、较劲来竞斗输赢,并从中获得一种快乐和情趣。
斗 禽
角力型游戏中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就是斗禽。斗禽包括斗鸡、斗鸭、斗鹅、斗牛、斗马、斗蟋蟀、斗鸟、斗鱼等等,这类游戏虽然不是由人直接参与争斗,但却是以动物之间的相斗、角力为内容的游戏活动,因此实际上也是属于一种角力型的游戏。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动物之间的相斗以斗鸡、斗牛、斗蟋、斗鸟等几种形式最为常见。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斗 鸡   鸡的竞斗性很强,把两只性情凶猛的公鸡放在一起,它们就会激烈地斗啄咬起来,一直斗到一方败下阵来为止。我国古代的斗鸡游戏,正是利用了鸡的这种习性而进行的。斗鸡的场面常常极为惨烈,一些古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如唐代韩愈、孟郊的斗鸡诗云:"裂血失鸣声,啄殷甚饥馁,对起何急惊,随旋诚巧绐。""事爪深难解,嗔睛时未怠。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两鸡相斗时是难分难解,势不两立,两鸡相斗后是鸡冠流血,无力啼叫。如果两鸡相斗之久,各显疲惫之态,还要用水喷醒,使其清醒振奋,重新投入战斗。这是何等激烈、残酷的场面!
斗 牛   与斗鸡相似的斗牛,也是一种角力性很强的传统游戏。两条斗牛在相斗时,各自使出全身的力气和招术,或以头和腿压在对方颈上,或以力猛烈推搡使对方后退,或以颈相抵,或以角相撞,甚至将自己的头伸向对方腹部,从下面将对方顶起……总之,相斗双方都是尽量想方设法将对方斗败。斗牛游戏过去在浙江金华一带非常盛行,每逢春秋之季,当地便要举行斗牛比赛。其胜负视牛力之大小,牛术之优劣,耐性强弱而定。如一方体力不支,或受伤逃奔,则胜负已分。斗牛人立即抄住牛角,将两牛分开,由牛主人牵牛出场。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斗 鸟   鸟类动物体形一般都较小,但是其性情却也十分凶猛,善争好斗的鸟类不计其数,八哥、画眉、鹪鹩、鹌鹑等等都十分喜好相斗,因此中国古代斗鸟游戏也一直十分盛行。如《清稗类钞》中谈到的"斗鹪鹩":"羽族中有俗呼黄脰者,即鹪鹩,为小鸟之一种。性喜争斗,……每当春夏之交,各出所养者,隔笼相斗。"《清嘉录》中谈到的"斗鹌鹑":"霜降后,斗鹌鹑角胜……。每斗一次,谓之一圈。斗必昏夜。"
清代有一本名叫《蜨阶外史》的书上,还记载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斗鹌鹑故事。当时有一个住在武清蔡村兴善寺中的和尚,名叫鸿僧。他非常喜欢斗鹌鹑,蓄养的鹌鹑数以万计。后来他得到了一只玉鹑,长颈短尾,纯洁如雪,就像一只小鹤一样。它十分擅长搏击,飞起来有三四尺高,每次搏击时都能十分准确地击中敌手,因此附近地区没有一只鹌鹑能战胜它。后来邻村的西贾得到了一只黑鹑,毛色纯黑,短小精悍,当它与其他鹌鹑相斗时,两个翅膀伏在地上,就如燕子掠水一般。它的嘴硬得像锥子一样,啄时令对手无法逃避。村人对玉鹑和黑鹑都非常喜爱,将它们称之为天龙和地虎。鸿僧与西贾也因为两只鹌鹑而结为好友,并约定两鹑永不相斗。不料后来有一次由于误会,这两只鹌鹑不得不互相争斗起来。只见玉鹑怒视以待,黑鹑两翼伏地,斗得天昏地暗。到后来甚至连各自的身体都无法辨清,只看见黑白两个影子飞快地一来一往,扭成一团。这时旁边围观之人无数,大家屏住呼吸,紧张至极,都认为是看到了一场从未见过的好戏。玉鹑身上已受了数十处伤,血浸透了羽毛,它张开双翼拖到地下,学着黑鹑的样子,眼看就要败下阵来。但只见它突然跃起五尺,猛朝黑鹑啄去,黑鹑遭此一击,魂飞魄散,只得垂翅逃走。西贾见后非常气愤,拔出刀来要与鸿僧拼命,经过鸿僧的解释,总算结束了这场纠纷。后来鸿僧一直与玉鹑相依为命,直至鸿僧圆寂的那一天,玉鹑也在他手中死去。这个故事极其生动地描写了斗鹌鹑时激烈、惨壮的场面,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中那种盛行的斗鹌鹑风气。
2.竞技: 投射、球戏、秋千、毽子
竞技型游戏是中国古代游戏活动中一种非常常见的游戏方式。与角力型游戏不同的是,竞技型游戏主要不是通过力量,而是通过一些特定的技巧和方法来进行竞斗较量。竞技型游戏是人们生产实践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不断积累的产物。在大量的实践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人的行为能力不断提高,技能不断增强,这些能力和本领不但使人们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更能占据主动,获得成功,而且也使人们在文化活动方面有了更多的创造。大量的竞技性游戏,便正是在这种技能性文化创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早就已进入文明时代的先进民族,因此,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竞技性游戏活动也非常之多,这些竞技性游戏中最为重要的有投射、球戏、秋千、毽子等等。
投 射
古老的投射游戏--击壤   投射游戏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盛行于帝尧时的"击壤"之戏,实际上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投射游戏活动。据《帝王世纪》中记载:"尧时有壤父五十人,击壤于康衢,或有观者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壤父作色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由此可见,早在原始时代,击壤游戏就已产生,当时它是一种乡村野老玩的"土俗之戏"。《释名》云:"击壤,野老之戏,盖击块壤之具,因此为戏也。"
这种游戏要讲究一定的技巧性,只有瞄得准,力量用得得当,才能击中目标。据晋周处《风土记》和魏邯郸淳《艺经》等书介绍,"壤"是用木头做的,前面宽后面尖,阔约三寸,形状就像一只鞋子一样。玩的时候,先把一只壤插在地上,人走到三四十步开外,用手中的壤向地上的壤击去,投中的就算赢。击壤对后世游戏的影响非常之大,如宋代的"飞?",清代的"打瓦"等等游戏形式,都是由击壤演变而来的。
射箭演变而来的投射游戏--投壶   我国古代士大夫在举行酒宴时经常玩耍的"投壶",是一种由射箭演变而来的投射游戏形式。投壶者站在离壶一定距离的地方,把箭投向壶中,以中壶口的箭数或中箭的状态来决定胜负,赢者得筹,负者饮酒。
这种游戏大约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士大夫们玩这种游戏,主要是出于一种礼乐上的需要,因此玩时有一套烦琐的礼节。如投壶时主人该怎样做,宾客该怎样做,东西该如何放等等,都有一套定制。《礼记》云:"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巾,使人执壶。主人谓,某有枉知哨壶,请以乐宾。"箭的长度也有严格规定。一般室内投壶用2尺箭,堂上投壶用2尺8寸箭,庭中投壶用3尺6寸箭。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到了后来,投壶的礼仪开始趋于简化,但具体的玩法却更加丰富多样化了。据《颜氏家训》记载:"投壶之礼,近世愈精。古者实以小豆,为其矢之跃也。今则唯欲其骁,益多益善,乃有倚竿、带剑、狼壶、豹尾、龙骨之名。其尤妙者有莲花骁。汝南周愦弘之子,会稽贺徽华之子,并能一箭四十余骁。贺又尝为小障置壶其外,隔障投之,无所失也。"投壶者虽然能够隔着障碍物投中目标,可见当时投壶技巧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投射游戏   中国古代许多少数民族素以游牧、狩猎为主,射技对他们说来非常重要,因此这些少数民族中的投射游戏十分普及。
如金、辽等北方少数民族中十分盛行射柳之戏。每当端午节时,人们便要在球场上插上两排柳枝,射柳之人按尊卑长幼次序轮流进行射箭。每人先用剑把所要射的柳枝上的皮削去一块,然后骑着马用无镞箭向柳枝去皮处射去。射中柳枝的还不算赢,一定要把柳枝射断,然后飞马前去将射落的柳枝接下,不能让其落地,然后手拿柳枝向场外跑去,这样才算获胜。
北方契丹民族的射兔,也是一种十分盛行的投射游戏。每天三月三日,契丹民族就用木头雕成兔子形状,然后分成两队骑着马进行射兔比赛。先射中兔子的为胜,输的一方要下马跪着向胜方敬酒,胜方则骑在马上洋洋得意地将所献之酒喝完。
除了射柳、射兔以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其他的射箭游戏活动,如射鸭、射鼓、射粉团、射香箭、射天球、九射格等等,这些活动所射之物各有不同,所射方法也各有差异。但是它们都是在射箭之项技艺上发展起来的游戏形式,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射箭技艺的重视以及射箭技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球 戏
中国古代竞技游戏中的另一个大类是以球为戏具而展开的各种球戏。由于球是圆的,抛接击打起来需要一定的技巧,因此球经常被用来作为一种游戏器具,以球为戏具而产生的传统游戏活动也特别多。
蹴 鞠   例如先秦时期已经产生,汉魏和唐宋时期得到极大发展的就是蹴鞠,就是一种典型的球类游戏形式。汉代皇室中的蹴鞠规模很大,有专门的球场,四周还有围墙和看台。较为正规的蹴鞠比赛分为两队,双方各有十二名队员参加,以踢进球门之球数的多少决定胜负。当然一般平民百姓的蹴鞠活动就没有那么好的条件了,他们大多是两三个人自己随便踢踢玩玩,而且也只能是在路旁小巷中进行。桓宽《盐铁论》中提到的"康庄驰逐,穷巷蹴鞠",指的就是一般平民百姓的蹴鞠活动。
到了唐宋时期,蹴鞠的形制有了很大的改变,蹴鞠的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据一些古籍记载,唐宋时的蹴鞠有家庭中二三人玩的小型蹴鞠比赛,也有皇室宫廷中玩的数百人参加的大型蹴鞠活动。如宋代每逢天宁节时,朝廷中的宰相、亲王和百官们都要给徽宗赵佶上寿,此时宫廷中奏起音乐,双方队员穿红、黑两色锦衣入场,进行踢球比赛。在经过了一番较量以后,分出输赢,赢者获金奖,输者受鞭打,或以黄白粉涂脸。在踢球规则上,唐宋时期已经形成了许多定制,有所谓的"白打"、"打二"、"官场"等等。"毬两人对踢为白打,三人角踢为官场","每人两踢名'打二',拽开大踢名'白打'。"
到了清代时期,蹴鞠又和溜冰结合在一起,出现了一种"上蹴鞠"的活动。玩时双方数十人分位而立,各有统礼,扎一彩球并将其抛起,众人群起而争,边滑边踢球,互相追逐嬉戏。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讲究技巧的古代冰球运动。
击 鞠(马球)   唐代时期出现的击鞠(即马球)也是一种十分典型的球类游戏方式。击鞠最大的特点,就是游戏者必须乘坐在骑乘上击球,这就要求游戏者不但要有过人的击球本领,而且还要有过人的骑乘本领,这样才能在游戏时战胜对方。击鞠的球场,球具和玩法上也都与蹴鞠有所不同。其球场形制一般是在一端立双桓置板,下开一孔为门,门上挂有网囊,也有的是在两端各立一门。游戏者分成两队,每人手中拿一根头部弯曲如偃月的球杖,骑在马上用球杖争球,抢得球后还要把球击入球门中的网囊中,谁击入网内的球多谁便算赢。
到了宋代时,击鞠之戏常常被用于宫廷表演。如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的宫廷中经常举行击鞠比赛,赛时还有"小打"、"大打"之分。游戏时先在殿前设立一个用花彩结扎起来的小球门,百余名男子分成两队,一队穿红,一队着绿,两队都骑在雕鞍结彩的驴子上。每队中都有一个首领,手中拿着一条彩画球枚。首领将球击起,两队人马便开始争夺,一队力图将球击入网内,一队则尽量将球击出,这称为"小打"。也有骑马而比赛的,则称为"大打"。这种游戏方式由于具有很强的竞技性,因此颇受皇帝、贵族的赏识,被经常运用到节庆宴席中去作为一档助兴节目。
步打与木射   与击鞠相类似的"步打"、"木射"等等,也是一些较为常见的古代球戏活动。
"步打"也叫"步击"、"捶丸",起自唐代,流行于宋元。其游戏方法是:在旷地上画一尺见方的球基,离球基六十至百步处,作若干球窝,旁树彩旗。游戏者轮流持木棍从球基将球击入球窝,很像现代流行的高尔夫球。"木射"则有点类似现在的保龄球。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木射"起源于唐代,又名"十五柱球戏"。其玩法是在场地一端竖立十五根笋形平底的木柱,在每根木笋上用红黑颜色各写一字,红的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黑的为"傲、慢、?、贪、滥"。红黑相间,作为目标。用木球从场的另一端滚去,命中红笋者为胜,中黑者为负。
中国古代的球戏还有多种,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总的看来,球戏都是以球为具而展开的游戏活动,它们讲究技巧,富有竞争性,因此深得古人的喜爱。许多球戏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有的甚至一直延续至今仍在广大群众中盛行。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秋 千
如果说,古代的投射游戏主要是一种"射技",球类游戏主要是一种"球技",那么秋千实际上是一种"绳技"。秋千在我国晋代时期就已开始流行。宗懔《荆楚岁时记》中云:"(秋千之戏)悬长绳于高木,士女?服,坐立其上推引之"。
这种游戏主要讲究的是掌握绳索的惯性,利用绳索的前后摆动,荡出各种各样的姿势,因此需要相当的技术性。最为普遍的形式是在木架上悬挂两绳,下系横板,游戏者在板上或坐或立,摆动秋千,让身体随着秋千的摆动而上下起落。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除此以外,中国古代的荡秋千还有一些技巧性较强,难度较大的方式。如"纺车秋千"玩时要在两个柱架上开孔设置四块横板,呈幅射状,板上共坐四人,由他人帮助转动,然后利用惯性反复起落,如同纺车转动。"推磨秋千"玩时要在柱架上装轴,上系四绳,绳末各有一环。游戏之人各抓一环,绕柱旋转。"磨担秋千"则如跷跷板游戏,板上左右各坐一人,以互落互起为戏。
我国古代的文人对于这些高超的秋千技巧多有咏诵,如唐代诗人高无际《汉武帝后庭秋千赋》描写道:"乍龙伸而蠖屈,将欲上而复低,擢纤手以星曳,腾弱质而云齐。一去一来,斗舞空中花蝶,双上双下,乱晴野之虹霓。轻如风,捷如电,倏忽顾盼,万人皆见,香裙飒以牵空,珠汉集而光面,时进时退,以游以遨,类似纵而七擒,期必高而让高。"诗中将宫女们荡秋千的情景描绘得那样生动逼真,将她们荡秋千的技术表现得那样高妙娴熟,这正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古代秋千技术的发达。
荡秋千之戏到了唐宋时期成为一种非常普及的游戏活动,特别是在妇女、儿童中广泛盛行。每逢春日秋节,妇女、儿童们都要玩这种有趣的游戏活动,皇廷和军队中也常以秋千之戏为乐。宋时军队中还出现了一种"水秋千"的形式,它是秋千技术与跳水技术结合的产物。届时在船上立起秋千架,敲起大锣大鼓。荡秋千之人将秋千高高飞起,到了秋千与架顶相平的高度时,突然飞身跳起,翻筋斗掷身投入水中。这种荡秋千的技巧不是一般人所能掌握,它必须经过长时期的演习和训练。
踢毽子
踢毽子也是我国古代较为盛行的游戏形式。毽子古称"抛足戏具",是一种用鸡毛插在圆形底座上做成的游戏器具。早在汉代时期毽子游戏已经出现,到了六朝和唐宋时期盛行于民间,特别是在儿童中十分普及。宋高承《事物纪原》中云:"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五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各色,亦蹴鞠之遗事也。"这里所谓的"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等等,都是一些踢毽子时常用的技巧。到了元明清时期,毽子游戏仍很盛行,《帝京风时纪胜》载:"都门有专艺踢毽子者,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背若面,若背若胸,团转相击,随其高下,动合机宜,不致坠落。"可见当时的踢毽子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程度。
3.斗智:九连环、七巧板、围棋、象棋
斗智游戏是指那些主要通过智力上的竞赛、较量来获得愉悦、快乐的游戏方式,斗智游戏是人类智能活动高度发展的产物。从生理机制上来分析,人体的活动不但包括了体力的方面,而且也包括了智力的方面,这种智力的运动,主要是指人类的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运动方式。人类的智力运动也与体力运动一样具有一定的非功利性,这也就是说,当人类并不需要用自己的智能来解决现实问题,为现实需要服务的时候,人类的智能仍要进行一定的运动,这种运动的结果就使人类产生了智能型的娱乐方式,其中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智力游戏。
在上古时代,人类的智力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因此智力型游戏尚不多见。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智力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各种智力型游戏于是也便开始大量产生出来。如棋类游戏、牌类游戏、数学游戏、文字游戏等等,都是人类游戏史上十分典型的智力游戏形式。这些智力游戏中一部分是非竞争性的,游戏者主要是通过自己对于一些智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来解决某些问题,得出某些结论,由此而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但是更多的是竞争性的,即几个游戏者在游戏中通过解决某一问题的能力、速度、技巧等方面的较量、竞赛来决定胜负,分出高下。这种竞争性的智力游戏,不但使人实现了智力能量的释放,而且也使人尝到了战胜他人的愉悦,因此这类游戏活动自古至今一直深得人们的喜爱。
九连环
中国古代还有许多既要依靠一定的智力,又要依靠一定的技巧才能得以进行的游戏方式,例如九连环就是如此。
九连环又名"连环套"、"巧环",宋代时就已产生。宋周邦彦有《解连环》词云:"纵妙手能解连环。"九连环最早是用金属丝制成的,共有圆形小环九个,互相串连在一起。游戏者要想方设法将它们一一解开,然后再一一合起来。明《丹铅总录》云:"九连环,两者互相贯一,得其关捩,解之为二,又合而为一。"后来九连环也有用铜或铁制作的,其玩法也越来越多,各环可分可合,变化多端。这种游戏玩时需要经过周密的思考,上环和解环的程序不能有一步错误,套错一个环,后面的程序全被打乱,就不可能解开所有的环。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既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技能技巧的一种智力型游戏方式。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七巧板
中国古代的七巧板、益智图等,是不同于棋类游戏的另一类智能游戏方式,通过对一些不同形状的木板或纸板进行不同形式的排列组合,由此而拼出各种事物形象的拼图游戏方式。
七巧板原先主要在文人中流行,后来流传到民间,特别是受到了少年儿童的喜爱。它一般是用一块正方形的薄板裁成大小、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形七块,然后将这七块板按不同方式拼合起来,组成人物、动植物、住房建筑、山亭楼阁、船桥车马、花卉鸟虫等各种图案。这种游戏构思巧妙,变化无穷,能够提高人的想象力的判断力,活跃人的形象思维,尤其对启发儿童的智慧很有益处。
七巧板渊源于唐代的"燕几"。"燕几"也叫"骰子桌",是一种古人在宴会上用的桌子,这种桌子一套共有六张,大小形状各不相同。在宴席时,人们将这些桌子摆成各种图案,以增加宴会的欢乐气氛。宋人黄长睿专门撰写过一本有关燕几的专书,对当时的燕几形制作过较为详细的描述:"燕几图者,图几之制也。几之制,纵横离合,变态无穷,率视夫宾明多寡,杯盘丰约,以为广狭之用。遂创为二十体,变为四十名,谓之骰子桌,盖拟其六也。"后来,燕几从六几变为七几,易名为"七星",这就是七巧板的雏形。后又经人们改制,将燕几桌改为纸板,于是真正的七巧板就出现了。
益智图是继七巧板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拼板游戏,相传为清光绪年间儿童叶庚创制。他根据民间流传的七巧板,取《易经》中"一画、二仪、四象、八卦"合起来的数目,将拼板改为十五块。这十五块小板,可以拼合成各种人物、动物和其他形状。由于比七巧板增加了板块数,因此圆缺方长,尖斜曲直诸形皆可拼出。
围 棋
在中国古代游戏史上,围棋、象棋等棋类游戏都是属于智力型的游戏形式,其中又以围棋的历史最为悠久。明谢肇?云:"古今之戏,流传最为久远者,莫如围棋。"早在先秦时期,围棋已在社会上流行,到了汉魏唐宋时期,围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直至元明清几代,围棋还是一直盛行不衰。这种能够历时数千年而经久不衰,传承无数代而始终不绝的游戏形式,在中外游戏史上都是少见的。
围棋的着法和规则十分复杂,它主要是通过做眼、点眼、打劫、围、断等多种技术和战术吃子和占有空位,制胜对方,通常分为布局、中盘、收官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各有重点着法。结局时将实有空位和子数相加计算,多者为胜。
围棋的这些特点十分鲜明地体现了这种游戏的智能性。它要求人们必须为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力,正像有些人所指出的:"凡戏皆取其热闹,围棋则取其寂静。凡戏皆用气力,围棋独运心思。黄山谷:'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可谓穷形尽相矣。"这段论述,充分揭示了围棋游戏那种必须进行用心思考,必须高度发挥人的智慧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特点。
象 棋
围棋难度较高,用智较深,长期以来基本上都是在一些上层贵族阶级中流行,没有普及到广大的普通群众中去。象棋的情况则与此不同。象棋虽然也是一种智力型游戏,但是由于在形制和方法上都要比围棋简单,因此其普及程度要比围棋高得多。中国古代历史上不但有许多王公贵族喜欢下象棋,而且许多平民百姓也对它深为爱好。象棋的棋盘由九道直线和十道横线所组成,构成九十个交叉点、棋子共三十二枚。这种棋戏由唐代时的宝应象棋演变而来,至宋时已基本定型,一直延续至今仍十分盛行。
除了围棋、象棋之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棋类游戏,这些棋类游戏有的流传于宫廷皇室之中,有的则在广大民众中盛行。普通民众玩的棋类游戏在方法上一般都较为简单,因为旧时普通民众文化程度较低,而且也不可能在玩棋时下棋上花费很多的时间。如流传于陕西关中农村中的"丢方",是一种农民们在田间休息之时玩的简单棋戏。玩时在地上画出五个或七个方格,用石子、土块当棋子,下法有"丢五方"、"丢七方"、"狼吃娃"、"衡四顶"等等。这类棋戏在其他地区的农村中也经常可以见到。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4.猜射:射覆、藏钩、谜语和酒令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猜射类游戏是我国古代传统游戏中一种非常普及,而且也是非常有趣的游戏方式,它主要是通过游戏者对某些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数量等方面的猜测、揣度来决出胜负,以此创造出一种有趣、欢乐的游戏效果。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猜射游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智力游戏,因为它主要也是依靠人的判断、推理来进行活动的。但是与一般智力游戏不同的是,猜射游戏所作的判断和推理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其猜射所依据的条件并不一定与所猜事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就与围棋、象棋等完全依靠逻辑判断来进行游戏的方式有所不同。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然而另一方面,猜射游戏在对于各种客观条件的掌握和运用上又要超过一般的智力游戏。猜射游戏者必须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各种社会知识,来提高判断、猜测的能力,这样才能获得较高的猜射准确率。
射 覆
猜射游戏中较为原始的是一种称为"射覆"的游戏形式。所谓"射覆",就是在瓯、盂等器具下覆盖某一物件,让人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汉书·东方朔传》:"上尝使诸数家射覆。颜师古注曰:"于覆器之下而置诸物,令闇射之,故云射覆。"从以上记载来看,汉代时期皇宫中已经流行射覆游戏。射覆所藏之物大都是一些生活用品,如手巾、扇子、笔墨、盒罐等等。"
藏 钩
在汉代皇宫中,还盛行一种用玉钩来作为射覆之物的游戏活动,那就是所谓的"藏钩"。
藏钩据说是在汉武帝时创制的,当时它经常被用来作为皇宫中宴请宾客之后的娱乐助兴节目。据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较胜负。若人偶则敌对,人奇则奇人为游附,或属上曹,或属下曹,名为'飞鸟',以齐二曹人数。一钩藏在数手中,曹人当射知所在,一藏为一筹,三藏为一都……藏在上曹即下曹射之,在下曹即上曹射之。"由此可见,至晋代时,藏钩游戏在人员分配、活动程式、奖惩制度等方面都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定制。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由于这种活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其玩法又较为简单,因此深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受到了广大妇女儿童们的欢迎。晋代时每逢腊日祭饮以后,妇女们便要用玉钩、银钩等物玩藏钩之戏。特别是在每月的十九日,古称"下九",这是一个古代妇女的节日,届时妇女们要置酒畅饮,并"以是夜为藏钩诸戏,有忘寐达旦者"(《采兰杂志》)。唐代的藏钩之戏也十分盛行,唐时许多诗人都作过这方面的诗咏,如李商隐诗云:"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皮日休诗云:"投钩列座围华烛,格塞分朋占靓妆。"诗中描写了当时人们饮酒作乐、藏钩射覆的生动场面。
谜 语
猜射游戏中的另一个相当重要的门类是谜语。谜语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运用语言文字上的各种特点,将一些事物的意义或形象隐藏起来,供人揣度和猜测。因此,谜语实际上是一种语言文字性的游戏活动。
谜语的前身称为"?词"或"隐语",早在春秋时期,谜语的雏形已经出现。当时一些游士为了说动君王相信自己的主张,往往先不把本意说出来,而是借用一些隐语来暗示,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到了秦汉以后,隐语中演变出两种重要的形式,一种是以描写事物特征为主的事物谜,另一种是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谜语的来源、性质和类型作过比较概括的论述,他说:"自魏以来,颇非徘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辨,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解物品。"他认为谜语源自古代的讽谏隐剌,其实质是将话的意思说得委婉、曲折一些,使人难以一听便知。谜语有的是解析文字,有的是图解事物。这些论述,对于谜语的情况作了较为明确的阐释。但是作为谜语前身的隐语实际上并不是一种语言游戏,而是游士们用来说理时的譬喻。到了后来,隐语逐渐淡化了它的功利目的,变成为一种文人们闲玩的纯粹的文字性娱乐活动,这时具有游戏意义的谜语才真正开始产生。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随着音韵学、文字学、诗学和词学等一系列古代语言文字学科的发展,谜语成了一种非常普及的游戏方式,尤其是不少文人对于猜谜游戏非常爱好,他们经常制作出许多有趣的谜语供人猜玩。至唐代时,社会上除了出现大量的事物谜和文字谜以外,还出现了大量的诗谜,如"敲诗"、"打诗宝"、"诗钟"等等。这些谜语大都是将某些诗句进行特殊处理,变成缺字、隐义等等的格式,要求人们通过思考去猜射,以此增添无穷的乐趣。
到了宋代,由于元宵灯会的盛行,又产生出"灯谜"这种独特的猜谜形式。灯谜是将谜语贴在花灯上,让人一边赏灯,一边猜谜的游戏方式。由于有了各种形状的灯彩衬托,人们猜谜的兴致更是高涨。灯谜大约起于宋仁宗时期,王文濡《春谜大观序》云:"旧籍相传宋仁宗时……,上元佳节,金吾放夜,文人学士相与装点风雅,歌颂升平,拈诗成谜,悬灯以招猜者。"有关猜灯谜的材料,在《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等一些宋代笔记中也都能找到,这说明宋代时猜灯谜的活动已经十分盛行。
古代的谜语大都出自文人的笔下,它们经过精心的构思和设计,有些甚至大量动用诗词典故,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是很难猜出的。这些谜语常被称作"诗虎"、"灯虎",意思是它们如同老虎那样难射。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其实,古代民间也有大量的制谜、猜谜活动,这些谜语简单明了,富有生活情趣。如相传元宵节灯会时,有一个名叫王少的穷人到财主笑面虎家借粮,遭财主拒绝,于是他便在第二年的元宵节制作了一只大灯笼送到财主门口,灯笼上写着一则谜语道:"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称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衫不认人。"财主看了大怒,认为是在诽谤谩骂自己,便令家丁砸灯。但是王少却从容地解释说,这是一个谜语,其谜底是"针"。这虽是一则笑话,但却可以看出当时下层人民所作的灯谜,用语是十分平直通俗的。
酒 令
中国古代游戏中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猜射类游戏形式是酒令。酒令的产生与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发达有很大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酿酒历史的国家,中国的古人历来都很喜欢喝酒。夏王朝的夏桀,曾"为酒池,可以运舟",商王朝的纣王曾"造酒池肉林",好为"长夜之饮",周王朝的穆王曾有"酒天子"之称,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爱喝酒的皇帝。到了汉代,由于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人民生活较为安定,因此饮酒之风更为盛行。
西汉初,朱虚侯刘章在一次宴会中以军法行酒,中有一人不堪其醉逃席,被刘章追回后斩首。西汉时的梁孝王曾召集许多名士到梁苑喝酒,并令枚乘、路侨、韩安国等作赋玩乐。韩安国赋几不成,邹阳替他代笔,被罚酒,而枚乘等人则得赏赐。这种在喝酒时制出一定的规则,如有违反则必须受到处罚的做法,实际上已经开创了酒令的先河。
酒令的真正兴盛是在唐代。由于贞观、开元之治,唐代的农业、商业空前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太平,因此设宴饮酒、纵乐成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风气,大量的酒令也在唐代开始产生出来。宋蔡宽夫诗话云:"唐人饮酒必为令,以佐欢乐。"从地下发掘的考古材料也证明,唐代是一个喝酒成风,酒令盛行的时代。如1982年在镇江丹徒丁卯村一座唐代银器窑中,发现了"论语玉烛"酒筹筒和五十根酒令筹,这是十分宝贵的唐代酒令资料。唐代的酒令名目已经十分繁多,如有历日令、罨头令、瞻相令、巢云令、手势令、旗幡令、拆字令、不语令、急口令、四字令、言小字令、雅令、招手令、骰子令、鞍马令、抛打令等等,这些酒令汇总了社会上流行的许多游戏方式,这些游戏方式为酒令增添了很多的娱乐色彩。
唐代以后,酒令游戏仍然盛行不衰,其名目也越来越多。这些酒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猜射性的,它们或猜诗,或猜物,或猜拳,总之,它们都是以猜测某些东西的方式来决定胜负,然后进行赏赐或罚酒。
如王定保《唐摭言》载:"赵公令狐绹镇维扬,张祜常预狎宴,公因熟视祜,改令曰:'上水船,风太急,帆下人,须好立。'祜答曰:'上水船,船底破,好看客,莫依柁。'"这是一种诗文类的行令方式。前人念一句酒令诗后,后人必须以相同的格式应对,否则便算输,必须罚酒。猜物类的酒令也叫做"猜枚",玩时由行令的人拳中藏握一些小件物品,如棋子、瓜子、钱币、干果等等,供人猜测。有猜单双,猜颜色,猜数目等多种猜法,猜中者为胜,猜不中者为负,负者要罚酒。
酒令中最为通俗,也最为热闹的方式是猜拳,也叫"划拳"、"豁拳"、"拇战"。它是由两人同时伸了几个手指,并同时喊猜所伸手指的合计数的一种游戏方式。如手指数被一方猜中,另一方便算输,需罚酒。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中云:"俗饮以手指屈伸相搏,谓之豁拳。又名豁指头。盖以目遥视觇人为己伸缩之数,隐机斗捷。"猜拳中喊出的数目都有一定的口彩,而不仅仅是只有几个干巴巴的数目字。如"一品香"、"二相好"、"三元及第"、"四季发财"、"五京魁首"、"六六顺"、"七巧"、"八仙过海"、"快得利"、"满堂红"(或"金来到")等等。这些酒令词都有讨吉利的涵义。由于猜拳之戏形式简单,通俗易学,又带有很强的刺激性,因此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中国古代一些较为普通的民间家宴中,用得最多的也就是这种酒令方式。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5.博戏:骰子、骨牌和纸牌
博戏是人类游戏活动中一种较为特殊的游戏方式。博戏的主要特点就是游戏的胜负结果要以钱财来兑现。在游戏活动中获胜的一方,可以获得由负者一方支付的一定数量的财产钱物,因此这种游戏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具有赌博性质的活动。但是,博戏与真正的赌博还是并不完全相同的。真正的赌博纯粹是为了获得钱财,它不带有什么娱乐性,而博戏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博戏主要追寻的是一种情绪上的刺激,只不过由于有了钱财因素的介入,这种刺激性更为强烈、突出而已。这也就是说,真正的赌博完全是一种经济行为,而博戏则是一种以一定财物的归属为条件而产生的,具有较强刺激性的娱乐活动。
博戏在活动方式上的特点,是追求事物的偶然性。具有必然的,完全可以预测之性质的事物是难以用于赌博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去玩明知道完全没有可能赢,只不过是去白白送钱的游戏。只是具有一定偶然性的,胜负难以预料和猜测的游戏方式,才能用以博戏,才会使每个游戏者都有机会战胜对方,赢得钱财。
骰 子
中国古代最为重要,最有影响的博戏形式是掷骰子。骰子最早产生时形状各异,上有各种刻纹,后来则统一为正方形或长方形,上刻一、二、三、四等点数,并以红、黑颜色相区别。
由于骰子的点数可有许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而掷骰时人们又无法预测所定的点数,因此骰子从产生之日起,便与赌博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古代的绝大多数博戏活动,都要通过掷骰来进行,有些博戏是直接用掷骰的方式来决出胜负,也有一些博戏则是要通过掷骰与行棋、打牌的结合才能决出胜负。前一种方式比较适合于文化层次较低、赌博意图较强的人玩乐,而后一种方式则比较适合于文化层次较高,比较注重精神享受的人玩乐。但是尽管具体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这些游戏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悬于投"。汉代班固在《弈旨》一文中云:"博悬于投,不专在行。"也就是说,它们都是要通过掷骰子这种带有很大偶然性的方式来进行游戏。
这种"悬于投"的特点,也成为中国古代的"博"与"弈"之间一个重要的分界线。博虽然也有很多是要行棋的,但由于都要用到骰子,因此它们的实质与完全凭智力来战胜对手的围棋、象棋有着很大的不同。
六 博   中国古代的六博、樗蒲、双陆等游戏形式,都是属于行棋类的骰子博戏。六博本有大博和小博之分,大博用骰六枚,称为"箸",小博用骰二枚,称为"茕"。《颜氏家训》云:"古者大博则六箸,小博则二茕。"在比赛的时候,双方互掷骰子,行棋步数则主要根据博彩而定。由此可见,六博之戏与骰子的关系非常密切,由于博彩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六博在古代时主要就是一种博戏的形式。
樗蒲和双陆   樗蒲、双陆等戏,也要经过掷骰子来决定行棋程序。樗蒲所用的骰子共有五枚,有黑有白,称为"五木"。它们可以组成六种不同的排列组合,也就是六种彩。其中全黑的称为"卢",是最高彩,四黑一白的称为"雉",次于卢,其余四种称为"枭"或"犊",为杂彩。掷到贵彩的,可以连掷,或打马,或过关,杂彩则不能。双陆中的骰子为二枚,棋子称为"马"。行马时,可以根据两枚骰子的不同点数分别行两马,也可按两枚骰子点数之和独行一马。如掷得三和五,合为八点,可一马走三步,一马走五步,也可一马走八步。有的双陆还规定"归梁"后要将马出尽。两枚骰子之和在六点以上者出二马,不足六点者不得出马。
五木、投琼和彩战等   也有一些是不通过行棋而直接依靠掷骰子来分出胜负的博戏方式,这类博戏由于全凭骰子之彩的偶然性来决定胜负,不需要认真思考,因此其赌博性更强,也更受喜欢物质刺激之人的欢迎。如流行于东晋时的"五木",流行于唐代时期的"投琼"、"彩战"等形式就是如此。
"五木"本是樗蒲行棋时的一种掷骰活动,但后来"五木"逐渐从樗蒲中游离出来,变成为一种独立的游戏。玩五木时不需要进行复杂的行棋,只要掷出骰子便可决定胜负。因此此法一出,便立即盛行于世。当时的许多士族、庶族和普通百姓都喜欢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博戏。
唐代"投琼"、"彩战"之戏的形式与五木十分相仿。随着双陆的盛行,双陆中的骰子在唐朝时也开始从双陆中游离出来,由于它的排列组合比五木复杂,有趣得多,因此它很快就取代了五木,成为唐后一千余年中最为流行的博戏方式。
双陆中的骰子原为两颗,唐中期以后,发展为六颗,六颗骰子可以组成难以计数的排列组合方式,于是便形成了后世名目繁多的"骰子格"。它们的总体原则是,以同色(又称"浑花",全部为一种点数)为贵,驳杂为贱。在同色中,又以红色为贵。各彩都有特殊的名称,如四枚"四"称为"满园春",为最高彩,四枚"幺"称为"满盘星",四枚"六"称为"混江龙",四枚"三"称为"雁行儿"等等。
到了清代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掷骰博戏在中国的各个城镇中大量普及起来,其名目和形式也极其繁多,如"赶老羊"、"掷挖窖"、"摇摊"、"压宝"等等。这些博戏都是利用骰子来开展活动,它们大都具有十分深厚的赌博性质,其输赢结果会使人或大发横财,或倾家荡产。
骨 牌
除了骰子以外,中国古代博戏中较为重要的形式还有骨牌。骨牌产生的时间约在北宋宣和年间,故亦称作"宣和牌"。明人张自烈《正字通·牌》云:"牙牌,今戏具。俗传宋宣和二年,臣某疏请设牙牌三十二扇。"骨牌实际上是由骰子演变而来的,它的每扇牌面上都由两个骰子面拼成,如两个"六"点便成"天牌",两个"幺"便是地牌,一颗五点,一颗六点拼在一起便是"虎头"。
骨牌之名,来自于它的材料,因骨牌大都是用牛骨制成的。也有用象牙制成的,故亦称"牙牌"。
骨牌的构成远较骰子复杂,因此它的玩法也比骰子更为多变和有趣。如明清时期盛行的"推牌九"、"打天九"等等,都是一些非常能够引起人们兴趣的游戏方式。
推牌九   推牌九主要是用骨牌点数的不同组合来比大小,以此决出胜负。如最大的牌为"至尊宝",由"二四"与"幺二"组成,下面依次为"天牌"、"地牌"、"人牌"、"和牌"、"梅花"、"长三"、"长二"、"虎头"等对子,再以下是不能组成对的杂牌,杂牌中也有大小。推牌九时一般是轮流做庄,庄家将牌砌好,用骰子掷出点数,然后按顺序将牌分配到每个参赛者手中,由其他人的牌来与庄家比大小。如比庄家大的庄家赔注,比庄家小的庄家吃注。
打天九   打天九的玩法与推牌九相似,也是以骨牌的点数组合来比大小,可四人玩,也可三人玩。玩时先掷骰然后以所掷点数依次抹牌打牌。牌类有文牌、武牌之分。文牌又可分为大牌(天、地、人、和)、长牌(长三、长五、长二)、短牌(幺五、幺六、四六、虎头)三种。同类牌中的大牌可以打小牌,但不同类的牌则不能互打。如文牌中的天、地、人、和四种牌可以依次相打,又可总打以下的长牌和短牌,长牌可以打短牌,短牌内部还可根据点数以多打少。武牌也同样。但文牌和武牌之间则不能相打。打天九还可用骨牌副子相打。最大的是"至尊",以下是一文一武合成的副子,如"天九"(天牌合四五)、"地八"(地牌合二六)、"人七"(人牌合三四)、"和五"(和牌合二三、幺四)等等。这些副子可依次相打。这种玩法最后还要有一轮"结",能"结"才算获胜。
麻 将   骨牌博戏中最有影响的是麻将这种形式。麻将原属于马吊牌系统,其牌式主要有"文钱"、"索子"、"万贯"等。但它的形状、材料却又与骨牌相似,大都是以骨面竹背做成,因此麻将牌实际上是一种纸牌和骨牌的结合体。
与其他骨牌形式相比,麻将的玩法最为复杂有趣,它的基本打法简单,容易上手,但其中变化又极多,搭配组合因人而异,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最能吸引人的博戏形式。
打麻将一般需四人成局,轮流做庄。庄家用骰子掷出点数,确定抹牌始处,然后各家开始抹牌和打牌。麻将的主要法则是将自己手中的牌尽快凑成规定的牌式组合,以便能够"和"。其中最基本的牌式组合有两种,一种称为"坎",由三张同色同数的牌组成,另一种称为"成",由三张同色连数的牌组成。只要将自己手中的牌全部凑成"坎"和"成",便可将牌摊出,称为"和",这样就算获胜。
除了最基本的牌式组合外,麻将牌中还有一些大牌牌式组合,这种大牌和牌后都要加倍,称为"番"。越是牌式组合的等级高,牌就越大,"番"得也越多。如一手牌全为一门的,称为"清一色",一手牌全为"坎"的,称为"对对和",一手牌里"中"、"发"、"白"三种全部成"坎"的,称为"三元会",每组牌都有"幺"(一或九)的,称为"全幺"。这些大牌赢后都要加几倍,也是翻几番。
由于麻将复杂多变,刺激有趣,因此自诞生后,很快就成为整个中国最为盛行的博戏形式。无论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大权在握的重臣,对麻将感兴趣的都大有人在,至于一般的布衣平民,村夫俗子,喜欢搓麻将、斗雀牌的就更是不计其数。这一事实固然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人们追求刺激,嗜好赌博的不良习尚,但同时也反映了麻将这种游戏活动本身无穷的和丰富的情趣。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纸 牌
叶子戏   中国古代博戏中还有一类是纸牌。纸牌古称"叶子",最早出现在唐代。到了明清时期,叶子戏已经成为社会上非常盛行的一种博戏形式。当时的叶子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印有骨牌图案的骨牌叶子,这种叶子戏实际上是骨牌的翻版,只不过是将牌的材料由骨制改为纸制而已。但由于改成了纸制,骨牌叶子的流传就较原来传统的骨牌广泛得多。原来的骨牌体积大,分量重,制作不易,因此不利于普及推广。改为纸制后,其制作过程变得十分容易,价格成本也要远远低于骨牌,因此这种形式在当时社会,特别是在广大下层市民中广泛流行起来。很多贫苦的市民无力购买骨牌,但却可以用这种纸牌来代替,以解其博瘾。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马吊牌   还有一种是绘有钱索、铜钱和人物形象的马吊叶子,也就是所谓的"马吊牌",这种牌对后来的麻将影响极大。马吊叶子一般共分四门,分别为"文钱"、"索子"、"万字"、"十字"。前两种给有铜钱或钱索图形,后两种则绘有水浒人物宋江、武松、鲁智深等形象。马吊叶子的玩法据明代潘之恒《叶子谱》所言是:"以军令行之,法分四垒……。各执其八而虚八为中营主将护之……。选将以卢卜(即掷骰),植帜于坛,而三家环攻之。从此来看,打马吊以四人为局,每人为一垒,四人轮流抹牌,每人八张,余八张为中营,类似现在的压底牌。用掷骰来选出"主将"(即庄家),他可以支配中营的八张牌,其他三人则联合为一家与主将斗。斗牌的原则是以大击小,牌的大小以"十字"、"万字"、"索子"和"文钱"为序,只有"文钱"一门是以小管大。
默和牌   马吊叶子在明代时期十分流行,到了清初,又变为"默和牌"。它只剩"万子"、"索子"和"文钱"三门,其基本打法是四人成局,每人抹牌十张,以三四张同门之牌连为一副,三张同色之牌也连为一副,三副牌俱成者为胜,这已经与麻将的玩法非常接近了。《红楼梦》第四十七回中,有一段贾母与薛姨妈、王熙凤斗纸牌的文字,有的学者认为她们打的是就是默和牌。
从以上几种博戏的形式来看,骰子戏的历史最为悠久,早在商周时期的六博等游戏中,就已开始运用骰子来进行博戏。骨牌、纸牌则是唐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博戏形式,它们虽然不如骰子戏古老,但是对于世人的影响却也十分巨大。同时,它们又都是在骰子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出来的,它们与骰子戏之间,存在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骰子、骨牌和纸牌的共同特点,是具有明显的赌博性。它们的胜负结果都要与游戏之人的财产钱物发生密切的关系,胜者赢钱,负者输钱。由于引入了金钱、财物的因素,这些游戏就变得十分富有刺激性,它们能够激起人们强烈的兴趣,并从中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愉悦。
古代游戏大全 - 文化长河 - 春秋中文社区 军事 春秋 历史 社区 论坛 - 春... 关于《兰亭序》 - 文化长河 - 春秋中文社区 军事 春秋 历史 社区 论坛 - 春秋军事 女娲不是神话人物,是历史人物 - 文化长河 - 春秋中文社区 军事 春秋 历史 社区 论坛... 佛教雕塑艺术的源与流 - 文化长河 - 春秋中文社区 军事 春秋 历史 社区 论坛 - 春秋军事 中国上古时代的龙究竟是什么? - 文化长河 - 春秋中文社区 军事 春秋 历史 社区 论坛... 红色辞典——又名《文革辞典》(连载) - 文化长河 - 春秋中文社区 军事 春秋 历史 社... 红色辞典——又名《文革辞典》(连载) - 文化长河 - 春秋中文社区 军事 春秋 历史 社... 我的父亲袁世凯 - 历史回声 - 春秋中文社区 军事 春秋 历史 社区 论坛 - 春秋军事 衡阳保卫战 - 战火烽烟 - 春秋中文社区 军事 春秋 历史 社区 论坛 - 春秋军事 中国人,你必须精神分析! - 春秋论剑 - 春秋中文社区 军事 春秋 历史 社区 论坛 -... 韩国人的“瘪三”穿西装心态 - 春秋论剑 - 春秋中文社区 军事 春秋 历史 社区 论坛 ... 中国火车机车大观 - 视觉空间 - 春秋中文社区 军事 春秋 历史 社区 论坛 - 春秋军... [原创] 长篇大说连载·华夏文化演义(第一部) - 文化长河 - 春秋中文社区 军事 春秋... 中国历史上的王直?????? - 历史回声 - 春秋中文社区 军事 春秋 历史 社区 论坛... 胡风案件 - 文化长河 - 春秋中文社区 百年绝对----望江楼 - 文学沙龙 - 春秋中文社区 军事 春秋 历史 社区 论坛 - ... 刘亚洲中将的看法没有错 - 纵横捭阖 - 春秋中文社区 军事 春秋 历史 社区 论坛 - ... 不进行民主化,中国必将发生动乱 - 纵横捭阖 - 春秋中文网 军事 春秋 历史 社区 论坛... 不进行民主化,中国必将发生动乱 - 纵横捭阖 - 春秋中文网 军事 春秋 历史 社区 论坛... 谈180师师长郑其贵大校 - 战火烽烟 - 春秋中文社区 军事 春秋 历史 社区 论坛 -... 法国是怎样保护民族品牌的 - 财经观察 - 春秋中文社区 军事 春秋 历史 社区 论坛 -... 以练对练:评朝鲜韩国炮战 - 纵横捭阖 - 春秋中文社区 军事 春秋 历史 社区 论坛 -... 2005年重读《毛主席语录》 (选段) - 春秋论剑 - 春秋中文社区 军事 春秋 历史 ... [推荐] 当代美国总统的信仰及其外交战略 - 春秋论剑 - 春秋中文社区 军事 春秋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