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安天下》第二十二章 中国完全能够养活自己(第三节 用多维视角看中国吃饭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33:46
第三节用多维视角看中国吃饭问题
从多维视角观察认识问题,才能对问题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对问题的本质和发展作出准确的判断。看待中国的吃饭问题,也要从多维视角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分析。既要看到农业资源供给与粮食需求的矛盾,又要看到粮食生产发展的潜力;既要看到物质技术条件的作用,又要看到制度和政策的优势;既要看到农业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又要看到已经具有的有力基础和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中国人民现实生活水平再次证明:中国有信心有能力长远稳定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尽管未来国家粮食安全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也面临一些机遇和有利条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能够养活自己,生活水平会随着综合国力增强逐年提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但不会影响和威胁世界粮食安全,而且还会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225视角一:看中国粮食增产的潜力和途径
中国人口多,耕地少,淡水资源紧缺,是基本国情。立足现有资源,挖掘现有资源潜力,严格保护和节约农业资源,长远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是坚定不移的方针和政策。从现有农业资源和有关情况看,中国粮食发展同样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本文发表于博锐|boraid|
(一)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潜力。目前,中国同一类型地区粮食单产水平相差悬殊,高的每公顷7500~15000千克,低的只有3000~5000千克。这说明通过提高单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有潜力的。在播种面积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只要2011~2030年年均递增07%,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粮食总产量目标。这样的速度与1949~2007年58年间年均递增26%相比,是比较低的。即使考虑到土地报酬率递减的因素,也是有条件实现的。目前,中国12178万公顷耕地中,有2/3为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很大。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提高复种指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可以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粮食总产。
(二)加强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后备区建设有潜力。中国现有粮食主产区13个省区,省际间存在着发展差距。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还可以进一步增加一部分粮食产量。同时,中国正在加强粮食后备区建设,粮食后备区的增产能力有较大潜力。目前,国家已批准吉林“增产100亿斤粮食工程”。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提出,要在2012年使全省粮食总产登上5000万吨新台阶,粮食商品量达到4000万吨。同时,河南、安徽、江西等省都已提出建设粮食后备区的规划。中国已制定《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已作出加快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部署。通过加强粮食主产区和后备区建设,必将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长远稳定解决粮食安全奠定基础。
(三)依靠科技进步有潜力。目前,农业科技在中国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约为48%,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在70%以上。中国正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努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力争逐步缩小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差距,到2015年使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到63%,到2030年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这是中国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的巨大动力。
(四)利用非粮食食物资源有潜力。中国水域、草原、山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据统计,全国1747万公顷内陆水域中,可供养殖的水面675万公顷,目前利用率仅为851%;可供养鱼的稻田670万公顷,利用率仅为231%;海水可养殖面积1330万公顷,利用率仅为10%。通过努力提高现有水域的生产能力,可保持水产品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现有草地面积39亿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32亿公顷,居世界第三位,若进一步提高草原畜牧业集约化水平,就能增加大量的畜产品。中国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0%,具有发展木本食物的良好条件,增加木本食物的前景也十分广阔。中国南方地区一些山区适宜油茶种植,现已有油茶面积300多万公顷,年产茶油20多万吨。加快发展油茶,努力提高油茶单产,可为解决食用油开辟重要途径。
(五)严格保护和节约农业资源有潜力。当前中国粮食生产确实面临着耕地和淡水资源的制约,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制约程度还要加大。但是,中国已经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加强耕地资源管理。1997~2007年,全国非农建设年均占用耕地2071万公顷,比1991~1996年年均占用2937万公顷,降低了30%,城镇和园区等各类建设大量圈占耕地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同时,也加大了水资源的保护力度,采取节水措施,改善水资源管理。这些措施必将进一步有力保护中国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六)开展全社会节约粮食有潜力。据专家测算,中国粮食在种、收、运、储、销和加工、消费等环节的损失率至少为10%,年总损失量在5000万吨以上。如果将各环节的损失降至合理范围,每年至少可节约粮食2000万吨左右。
226视角二:看中国粮食安全的制度和政策优势
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政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不同国情的国家,对粮食安全问题有着不同的制度和政策。中国从基本国情出发,制定和实行中国特色的制度和政策。因此,看中国的粮食安全,更要着眼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政策优势。
中国特色的制度和政策,为加快农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保证作用。这一点,也是中国能够创造以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养活世界20%左右人口奇迹的重要保障。看中国的吃饭问题,一定要看到这一点。
(一) 中国具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好农业这件大事;始终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不断加强农业的战略地位;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全社会大力支持,形成全党重视、政策扶持、各界支持的“三农”工作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已经决定,中国未来发展现代农业要办好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7件大事。
(二) 中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三农”工作理念和思路不断创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中国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大命题。所有这些,指引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为做好“三农”工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
(三) 中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探索完善,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中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代表了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成为中国农村政策的基石。国家制定颁布了《农村土地承包法》,为稳定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提供了法律保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所有这些,极大地保护和激发着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 中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地位、维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益、维护农村和谐已成为农业和农村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取向。实行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制定出台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实行了“四取消、四补贴”政策。农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扶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和农村政策的统筹性、反哺性、普惠性明显增强,成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政策保证。
第四节       第四节 坚持做到长远稳定解决中国吃饭问题
中国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稳定地解决了吃饭问题。从长远来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既有良好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到长远稳定解决中国吃饭问题。
228一项事关中国吃饭问题的战略决策
2008年以来,特别是进入10月中旬以来,新闻媒体传来令人关注的信息:一是全球粮食危机波及众多国家,对一些国家影响甚大,至今仍未有效缓解;二是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使众多国家遭受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的影响,至今仍未见底;三是中国继今年夏粮丰收之后,又迎来一个金色的秋天,秋粮获得大丰收,全年粮食总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这是献给农村改革30周年的一份厚礼,更是应对全球粮食危机、金融危机的物质基础。
传来的最令人欣喜振奋的消息,是面对全球粮食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的严峻形势,在纪念中国农村改革30周年之际,针对中国农村改革发展新阶段的特征、任务和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立意高远,主题重大,目标明确,任务宏伟,措施有力,既是推进新阶段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又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到长期稳定解决中国吃饭问题的重大决策。
明确了新阶段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决定》全面总结了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决定》从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的新的变革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入手,深刻阐明“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业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是对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新阶段面临重大问题的新概括,也是对解决这些事关农业基础、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问题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同时,警醒全党要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决定》全面分析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阶段性特征,对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作出重要阶段性判断,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这“三个进入”的重要判断,指明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这既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正确把握,也是对农村改革发展阶段的科学概括。
本文发表于博锐|boraid|
提出了新阶段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全面分析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新阶段特征的基础上,《决定》提出了农村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在指导思想中,完整阐述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以什么为指导、围绕什么任务、沿着什么方向、达到什么目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强调推进新阶段农村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又提出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的新概括、新论述。这是第一次鲜明地提出这个问题,把这三个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上升到“战略任务”、“基本方向”、“根本要求”的高度。这必将进一步提高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地位。
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以及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一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二是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三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四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五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六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这一目标和任务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符合国情,又远大宏伟。按照这一基本目标和任务,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将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
提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原则和措施。为实现上述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决定》强调,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这既是对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经验的总结概括,又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提供重要遵循。《决定》提出了实现上述目标任务的重大措施:(一)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重点加强“六大制度”建设,即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随着这“六大制度”建设的加强,我国农村制度体系将进一步建立健全,为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办好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七件大事”,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通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必将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农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重点从八个方面作出了部署,即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重点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即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最终要获得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成果。随着这个《决定》的贯彻实施,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调动和保护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促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决定》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事关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确保长远稳定解决中国吃饭问题。
229一个事关中国吃饭问题的重大部署
《决定》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全面部署了农村改革发展工作,提出到2020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但应该看到,《决定》既全面部署,又突出重点。特别是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决定》提出了基本要求、总体思路、重大举措和政策保障。
(一)进一步提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决定》在阐述推动科学发展时指出:“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特别是《决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这既是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也是对新阶段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的部署和安排。
(二)把解决吃饭问题作为五条重大原则的第一条原则。《决定》在提出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原则时指出:“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方针,加大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全面稳定发展,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既是一个重大原则,也是一个重要战略定位,进一步凸显了未来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这是对长远稳定解决中国吃饭问题的重要部署和要求。
(三)进一步明确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任务。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在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时指出:“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在提出这一目标任务时,用“显著进展”、“明显提高”、“有效保障”进行表述,既表明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的信心和决心,又提出了更艰巨的任务和要求。
(四)进一步作出了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的重大部署。《决定》在提出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中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在部署农村制度建设时,重点部署了调动保护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的相关制度建设。第一,在强调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同时,鲜明提出“一个长久不变”、“两个转变”。“一个长久不变”即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两个转变”即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第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四项制度,一是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二是健全农业补贴制度,三是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四是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第三,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要求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各类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农村改革发展。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等等。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第四,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从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城乡劳动就业、城乡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政策措施。第五,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提出了基层政权建设、村民自治机制建设、农村法制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这些农村制度建设,必将极大地保护和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为长远稳定解决中国吃饭问题提供有力制度和政策保障。
(五)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要集中力量办好的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七件大事”的第一件大事。《决定》在提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重大任务时指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这就是要长远稳定解决中国吃饭问题,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重大任务。在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总体思路时,《决定》强调:“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积极性”、“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向主产区倾斜,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和粮食产业建设项目扶持力度”。在重大措施方面,《决定》提出:“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加快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规划”。这既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要求,又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
(六)进一步提出发展“菜篮子”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明确要求。《决定》在提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指出:“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发展油料生产,提高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鼓励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棉花、糖料、马铃薯等大宗产品,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产品集约化、设施化生产”、“加快发展畜牧业,支持规模化饲养,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这些重大部署,既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任务,又是长远稳定解决中国吃饭问题的有力保证。
2210一条事关中国吃饭问题的必守红线
土地制度是中国农村基础制度。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着眼于最大限度保护耕地资源和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明确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制度建设的重大原则。一是实行“两个最严格制度”。在继续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同时,《决定》首次提出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并在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划定基本农田、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严格宅基地管理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规定。二是提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要求和原则。建立“两个市场”,就是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鲜明提出“一个允许”、“三个不得”,就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但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这些规定既有利于实行多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又有利于严格保护耕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坚守18亿亩耕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事关长远稳定解决中国吃饭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说到底,就是要维护国家耕地安全。国家耕地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应该指出,维护国家耕地安全,应深刻理解耕地安全的内涵,即维护耕地安全应维护耕地总量安全、耕地布局结构安全、耕地质量安全。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首要的是要维护耕地总量安全。耕地总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决定着粮食的总产量。我国人口多、耕地资源少,人口耕地平均水平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近些年来,耕地总量逐步减少。一些地方滥占滥用耕地现象严重,守住18亿亩耕地的任务十分艰巨。要守住18亿亩耕地,必须强调保护“三地”,即耕地、基本农田地和农民宅基地。这三种地哪一种地的损失最终都要危害18亿亩耕地。从现在情况看,我国耕地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取得积极成效。但是,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和利益驱动,一些地方滥占耕地问题仍较突出,致使一些地方,特别是大中城市郊区农业用地非农化、农村产业非农化趋势增强,给农业农村发展和国民经济全局带来影响。最直接、最现实、最长远的危害是容易造成粮食失地、农民失业。因此,必须认真执行“两个最严格制度”,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严厉查处乱占滥用耕地行为,坚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还必须维护耕地布局结构安全。《决定》提出:“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耕地实行先补后占,不得跨省区市进行占补平衡。”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规定,无论对于确保耕地总量平衡,还是保证耕地布局结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国家粮食安全不仅要保证总量供给,还要保证品种结构需求。目前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粮食消费对品种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满足对品种结构的消费需求,才能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然而,合理的粮食品种结构取决于合理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合理的农作物布局,又取决于合理的耕地布局结构。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维护现有耕地结构安全。重要的是防止搞异地占补平衡,特别是跨区域占补平衡。应该指出,搞耕地异地占补平衡,表面上似乎总量没有减少,但耕地的布局结构改变了,耕地的生产能力下降了,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失衡了,直接危害到合理的粮食品种结构。应该看到,农作物的种植是划分区域和土地类型的,不同区域、不同土地类型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是不同的。占用稻谷产区的耕地到玉米产区去补,就生产不出稻谷来。同样,占用玉米产区的耕地,到小麦产区去补,就生产不出玉米来。占用了南方的耕地,到东北、西北地区去补,就无法种植适合南方条件的农作物。因此,如果搞异地占补平衡、跨区域占补平衡,其后果必然造成我国耕地布局结构失衡,农作物种植结构失衡,农产品供给结构失衡。另外,不同的品种和种植技术同样具有相适应的区域性,搞异地占补平衡、跨区域占补平衡,还会导致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的失效。因此,我们在强调保护耕地总量安全的同时,还必须保护耕地布局结构的安全。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还应维护耕地质量安全。耕地的质量同样决定着粮食产量和粮食质量安全。只有拥有高质量的耕地,才能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水平。当前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往往忽视耕地质量的悄悄下降。一些地方只用地不养地,化肥施用量越来越多,农家肥越来越少,造成耕地越种越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特别是有的地方生活、工业污染严重,造成耕地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还未得到有效控制。这些问题不解决,实质也是在减少耕地面积。因此,要大力维护耕地质量安全,提高粮食单产和质量安全水平。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问题,从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基本要求、总体思路、重大举措作出了全面部署。这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长远稳定解决中国吃饭问题的极为重大的战略性部署。随着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的贯彻实施,必将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长远稳定解决中国吃饭问题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