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和平鸽能否落在《集结号》上(南方都市报 2007-12-2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54:11
张鸣:和平鸽能否落在《集结号》上
2007-12-28 10:28:21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说文解道之张鸣专栏
电影《集结号》的确是个好看的片子,有震撼的战争场面,入微到位的人物刻画,逼真的特技效果,虽然有些地方看起来不免让人想起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好人堆里也有个因胆怯而走不动路的人,解放军的服装由于事先交待了是扒了俘虏的军装(属于美军的剩余物资),因此怎么看每个人的打扮,都像奥哈马海滩的美国大兵,但整个片子还是挺中国的,关键时刻,总忘不了施放催泪瓦斯,让你眼圈不红都不行。
影片的背景,是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战,国共两党,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量的剩余军火,打了一场规模和烈度都可以跟二战媲美的战争,在中国历史上,这场持续近四年的大战,不仅战争规模大,而且使用的武器现代化程度最高,自然,战场上死的人也最多。这场战争,在胜利者一方,堪称战争艺术的杰作,过一万年,当战例讲都有可说的。但如果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看,如此大规模的同胞间的厮杀,血肉横飞,你死我活,几十年过去,毕竟还应该想点别的什么。
没错,我们必须认账,在胜利者看来,对手是反动派,是阻挡历史前进的东西,因此,必须干净、完全、彻底地消灭之,借用影片里的一句台词,一个说,你杀人太多,念(指念佛)也没有用。另一个回答说,我杀的都是反动派。言外之意,反动派不是人。不过,这种语境,理所当然是战争发生当口的事情,为了动员,为了打赢,不得不往狠了说。仗打完了,死的都是中国人,在失败者一方,上面也许有意识形态的信念,但战死的炮灰绝大多数只是炮灰而已,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赴死。
事实上,这场战争,国共双方战死沙场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一笔糊涂账,累累填沟壑者,姓甚名谁,甚至连数目都稀里糊涂。没办法,尽管那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现代化程度很高,但那时的中国毕竟还是一个黄仁宇所说的无法用数目字管理的国度,死人死成糊涂账,也是没辙。可是,死的炮灰都是成年人,每个人背后都有自己的桑梓和家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出生都有名有姓,现在都变了无名”,只是因为战争,每个人的真实存在其实是泯灭不了的。也就是说,这些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的事实是消灭不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战争的双方都是人,对于国共内战而言,都是中国人,活生生的中国人。
我们看到,在《集结号》里,胜利者一方的战士,人性得到了展现,有血有肉,有缺点,甚至都知道害怕了,不再像过去的战争片,战士只是革命理念的体现者,更多地像抽象的符号。可是,战争失败一方的战士,却依旧像一个个模糊的影子,只供我方的战士射杀和毁灭。这些人,如果还是人的话,连动作和惊叫都那么一致单调而且重复。事实上,当年胜利一方的战死者,还可能有个安身之所,各地还有很多纪念碑,但失败一方的战死者,连尸骨都不知在什么地方。
无论如何,发生在几十年前的那场中国人之间的大厮杀是应该反思的,仅仅反思到不把战争变成游戏乃至儿戏,多少展现一点战争的残酷,还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对人性的拷问,没有对人在战争中无奈命运的悲悯,无论场面多么感人,英雄主义的悲歌响遏行云,还是令人感觉比起别人的电影界来,我们还是差了点什么。同胞残杀的悲剧也许还是不能避免,和平鸽,最终是不会落在《集结号》上的。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shiping/200712280262.asp
《集结号》凯旋的原因
2007-12-29 10:05:37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批评/回应
昨日张鸣老师关于电影《集结号》的评论中,涉及到对内战的反思:对普通士兵生命的尊重、战争的残酷、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引人沉思。不过,也似有未尽之言。
世易时移,如今,连蒋公的灵柩都有回归桑梓的可能,阶级斗争年代犯忌的历史话语,我们也未尝不可以超脱的眼光回顾。对内战的另一种声音,是早就有的。兄弟阋墙、自相残杀,是历史的伤口。在将战争进行“正义”和“非正义”划分的毫不含糊的年代,认为这是历史的、必然的、不可掉头的选择;回望20世纪的历史进程,我们未必就一定抱着这种“决定论”的调子。更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在于,如今,不少“爱国的声音”仍抱着铁血手段解决纷争的思维,似乎只要目的崇高,兄弟残杀、中国人打中国人仍然是义正词严的选择。在家国之上,有个人生命的价值,不能随便言战,这是《集结号》带给我们的第一重反思。
就电影本身来说,我认为,在目前的电影管理制度下,《集结号》基本上做到顶了。《集结号》不可能不主旋律,它只能是在现有意识形态的话语中尽量避免“高、大、全”的角色、还原些“说人话”的台词、展现真实的战争场景,也就是说,还是做一些拨乱反正的还原角色真实和情节真实的工作。更高的层次,它能做到艺术地还原或再现历史的真实吗?对于冯小刚来说,显然也是苛求。有一个生动的参照,便是韩国电影《太极旗飘扬》。那种对内战历史反省的深度和对人性挖掘的努力,我们的电影无法与之相比。1996年10月4日,韩国的法院宣布电影公映伦理委员会的审查违反宪法,结束了电影审查制度。一批打动人心、深刻还原战争状态下历史真实的电影,如《共同警备区》、《实尾岛》便相继面世。只要旁边不站着拿剪刀的审查官员,我相信,我们的导演肯定能为观众艺术地真实再现民族的共同记忆,这是第二重反思。
第三,就要说到所谓的“主旋律”了。主流价值观在电影中的折射,这就是“主旋律”。当然,我们这里有官方主旋律和民间主旋律之分,就是王小波说的“阴”、“阳”两套不同的话语。《集结号》有对官方主旋律的游离:普通士兵的生命值得尊重;人性的怯弱值得同情;战争的残酷值得反省;与以往革命的斧钺为了“事业”、“解放”等目标不惜流血的视角相比,是难得的进步,是突破。不过,就像张鸣老师所说,在主角谷子地身上还原人性的时候,内战中的国军士兵只是牺牲的符号和历史的献祭,在突破的时候又打了个“政治绝对正确”的折扣;如果算上影片中的光明尾巴,则又是“进两步,退三步”的“保险措施”。一点突破,观众买账;以“主旋律”为主,不逾矩,上《新闻联播》,两头讨彩,是《集结号》凯旋的原因。
□三季稻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zy/200712290368.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