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的诺奖,多重的讽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6 01:11:05
玩”出的诺奖,多重的讽喻
编辑:  日期:2010-10-11 15:00:00  点击: 22
',1)">
2010年10月11日第112期    言论角
10月6日,2010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奖揭晓,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俄罗斯裔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师徒二人以石墨烯研究捧得大奖。由人及己,两位物理学家的治学态度以及周边土壤,对我们不乏多重讽喻意味——
海姆听到评审委员会的电话感到很意外,因为自己“忘了当天是物理学奖揭晓的日子”;当记者问及当天后续日程安排,海姆的回答简单干脆:“回去工作。”诺沃肖洛夫同样不愿放下手头实验。反观国内的诸多“大师”,一朝爆得大名,立即喜形于色、如癫似狂,投身镁光灯前,乐不思蜀。
师徒俩在教学和研究中体现出来的平等健康之学术人格令人敬佩,在海姆和诺沃肖洛夫身上,我们看到可贵的平等互利、舍得分享的学术品德。反观国内,导师是“老板”,学生都是“打工仔”,学业工作都是以导师的项目为中心,“工程”分包下来,大家分头干,期讫交货,学生领取薄酬,出名的、获奖的、著作等身的,自然是“老板”。
现场评审委员会介绍,把研究工作视为“游戏”是海姆和康斯坦丁团队的特点之一,一切研究均基于兴趣而非功利。大音希声,如此无欲无求,方能心无旁骛,方能成为玩耍中拾到珍珠的那个孩童。反观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不仅在学术上时时斤斤计较、处处考量“投入产出比”,就连追逐名利的过程也屡屡触犯道德底线,项目公关者有之,剽窃抄袭者有之,连使出下三烂手段雇凶伤人者亦有之……
诺沃肖洛夫获奖后,感谢曼彻斯特大学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看看国内泛滥的学术行政化、高校衙门化,再看看畸形的学术晋级指标、急功近利的任务式研究考核,学术环境的差距,显然不是一两块“短板”的问题。
我们感谢两位优秀科学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更希望从中反思些什么,学到些什么。【《广州日报》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