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交战延伸的多重人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8:20:57
善恶交战延伸的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多采多姿的人生?
日常生活、社会新闻中,常常有复杂的故事困扰着我们。本文由精神科吴文正医师告诉我们精采生活的另一面,让我们从生活中学习得更有深度,也让我们知道如何去帮助我们周遭受困扰的朋友,走出生活阴霾,回到充满阳光的喜乐中!
【文/行政院卫生署八里疗养院社区精神科主任.吴文正医师】
小芬现年34岁,曾有过短暂的婚姻,但未曾生育,30岁离婚后就一直维持单身的生活,工作之餘在某医院担任志工的工作。小芬身体一向不好,有糖尿病之外,还有气喘、偏头痛等疾病。
由於经常发现自己已加满汽油的汽车,会莫名其妙地增加里程数,而且汽油又用掉一大半,对於这件事,一直记不起有什麼原因会造成这样的事,因此在极度困惑之餘,到精神科门诊就医。
经精神科医师诊察后,发现小芬不仅近日常有遗忘的情形,对於儿童时期所发生的许多事,大部分也想不起来。在医师催眠诱导之下,小芬突然自称为「玉如」,她说是她在近日偷开小芬的车子,四处逛街、买东西、找刺激,在会谈中,玉如不断地批评小芬,嘲笑她懦弱、多病,只会为别人想,不会照顾自己。
在医师诊断小芬罹患多重人格疾患之后,进行多次心理治疗,发现除了小芬、玉如外,还有叁位人格,包括20岁的男生「小强」、4岁的女童「娃娃」以及40岁的「阿美」。这些人格经常会互相指责,还有玉如会想操控其他人格,叫其他人格听她的话,有时小强受不了,就吵着闹自杀。
医师於会谈中逐渐发现,小芬有着不欲为外人知道的童年生活,她曾经被她嗜酒如命的父亲性侵害,而且她的母亲也时常虐待她,叫她做许多家庭工作,心情不好时,也会打她出气。经过5年的治疗后,这些人格逐渐融合成小芬。
精神医学上多重人格疾患(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由於具有新奇性,容易使人產生好奇,因此经常被小说或电影当作题材,例如着名小说「叁面夏娃」、「二十四个比利」等,以及例如着名电影「惊悚」皆是信手即可拈来的例子。最近出现在平面及电子媒体,拥有长笛与钢琴双硕士学位的音乐家周勋瑜女士,就罹患有十六个人格的多重人格疾病。她的先生不只爱她一人,而且也爱她其他的人格!是不是多重人格者的生活,都是像她一样,这麼多采多姿呢?
究竟有多少多重人格疾患的病人?
这个问题在精神医学界的争议一直不断,有的学者认为,这种病人十分罕见,若依精神科医师诊疗过的病人来做推估,点盛行率(point prevalence)只有0.05%至1%。也有的学者认为,因为医师过低诊断的缘故,致使真实状况无法充分反映出来。然而就可靠的流行病学统计来推算,可能佔一般精神科住院的0.5%至3%,佔精神科门诊比率的6%,应该不算罕见。我国真实案例不多,虽然常受媒体报导,但於医学文献上正式发表的案例,仍寥寥可数。
多重人格发生的原因与诊断标準
一般认为,六岁前儿童遭受性侵害或家庭暴力等创伤后,被害人因为年幼,心理自卫机制尚未成熟,渐渐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发展出多重人格疾患。
多采多姿的临床表现
多重人格疾患,现在称为解离性身分疾患,是一种慢性疾患,被认为是解离性疾患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美国精神医学会於西元1980年前称作「多重人格疾患」,此名称较为一般人所熟知。所谓「多重」係指二个以上,不限於二个,但临床实务上,仍以六至十二个人格的案例较多,最多还可上百。
此种疾患常见於青春期末期或年轻成年人,较发生於情绪不成熟、自我中心与依赖性格者,且女性较为常见。过去在儿童时期,曾遭受到身体上虐待或性虐待,有些研究显示,高达70至90%的病人,曾有遭受到性虐待的病史。
典型的病患并无幻觉或妄想等精神病症状,但其精神状态的变异性极大,从与一般人一样,能够清楚知晓外界环境而实施复杂且具有目的性的行为,到欠缺自由意志实施类似机械人的行为。
第一次人格改变常发生在儿童时期,通常发生在面临压力时。转换人格的速度,自数秒至数日皆有可能。转换人格后,通常即对其他人格发生失忆的现象,但有时部分人格会以不同程度知悉部分或全部的其他人格,并将他们当成朋友、伙伴、竞争者,甚至是敌人,而每个人格皆会有适当的名字,可以不同名字、不同姓,而名字的由来,可能反映出人格所经歷的虐待种类或所执行的功能种类。各个人格的出现,并不限於相同年龄、种族、个性或性别,甚至生理特徵或智力也未必相同,这就好像相当於不同人共同使用一个相同的躯体,好似多重连体人一般。
多重人格疾患的预后
一般而言,受人格数目、类型与疾病是否发展成慢性化有关,愈早发生,则预后愈差。治疗方式,由於不具精神病症状,不需要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过去曾单独採用催眠治疗(hypnotherapy)的方式,以蒐集其他相关病史、确认其他未经发现的人格或提供心理上紓解(abreaction)之用。
目前认为,以病识感为导向的心理治疗(insight-oriented psychotherapy)最为有效,并辅以催眠治疗或药物治疗,这种治疗是採用精神分析学派的见解,协助罹患多重人格的人犯减少焦虑,以及来自虐待或其他创伤的害怕,因此,除提供与各个人格的沟通管道外,以重新整合个案的所有人格成为一个单一的人格外,最重要地是,寻找可以回忆出儿童时期创伤事件的人格,在协助面对发现昔日创伤,而消除多重人格的病源。
罹患多重人格疾患的病人,虽然常被媒体当作焦点报导,或成为娱乐业创作的题材,但由以上的介绍,可以发现病人的生活并不多采多姿,像本文所提到的音乐家周勋瑜女士,拥有高学歷,可以从事公益活动,还有个爱她总共十六个人格的先生,其实并不常见!一般而言,罹患多重人格疾患的病人,因为各个人格经常相互间的争执、抢夺对身体的主控权,当然很难和平共居一身,所以他们的生活,其实是相当痛苦的,需要你我协助他们及早就医诊疗。
【健康世界 2007年5月号】
回应文章发表者: TommyC
每个人忍受疼痛与挫折的程度都不一样回
这可能也不只是心理上的原因
这个人有服过什麼药 烟癮 酒癮
焦躁不安 健忘只是戒断的症状之一 :
此外 心理上的补偿与防卫有时才是真正的原因应
有时还自称神仙转世有超人的能力
可能是补偿其内心的自卑与生活中的挫折
要理解究竟是谁给他这麼大的挫折 让他变成神仙
也是很重要的
总之 不要念死书 背文献 根本狗屁不通 是不对文
DSM於异常人格 强调风俗宗教的背景章
所有的乩童也许都有多重人格
但是恐怕未必有病
若是忽略这个重要的原因
就不会有正确的结论
开始的时候 应该是幻听
这种情况 开始的时候 应该是幻听
病人听到某个人在跟他讲话
这些谈话的内容 影响到病人正常的生活
如果 病人完全遵循幻听中的那个人的指示
病人就会有所谓不同人格的表现
如果你要问这是很严重的事吗﹖
台湾民间习俗相信神灵附体 或 鬼神附体会带来好运
趋吉避兇 甚至乐此不疲
我觉得你们不要读死书 完全照着欧美的文献覆诵
要多观察实际的情况
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
人性有善恶之念,所以每个人都含有双重人格存在,这也是想研究人类心理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观念。
人表现於外的行为都是来自脑中思维的传达,善恶之念是人性最原始的思想,这两种同时存在善恶观念经歷环境的不断学习和教育,随着年龄才逐渐清晰明朗而定格,这也是研究人类行为心理学中,从出生到成年这段时期的境遇和教育,被视为是决定人类未来一生也是培养其正常人格 (善念大於恶念)根基最关键的时刻。
人格养成过程中,如遇困境致使善恶之念交战且无法获得好的答案,往往会在脑海中深刻的停留成为无法抹灭的潜意识,这些潜意识是成为多重人格形成的基因。
既然我们都知道环境(家庭境遇)、学习和教育(父母)影响人格的发展很深,当人类所受的影响一但脱离普世价值之外,会有多重人格的结果產生,应该不是难以了解之事。
所以说多重人格应是善恶之念纠缠矛盾无法突破的延伸一点也不为过。不过也因人类的善性大於恶性所形成的社会价值和规范正面居多,当然也使人类的人格偏向社会伦理之内的正常发展,因此有多重人格的人也就属於少数了
就上面两篇文章来说,我同意Tommyc(他不是心理专家也应是有经验的医生吧)的观点:『多重人格者大部分是宗教信仰者』。『每个人忍受疼痛与挫折的程度都不一样,心理上的补偿与防卫有时才是真正的原因或是烟毒酒中毒者的戒断皆是。』
我有一个学弟是家中唯一受高等教育者,只是资质平凡的他让他的表现还是与父母的期望產生很大的落差,非常憨直又不善表达的个性也让他在爱情上频频失利。在多方的压力下,他借助宗教来安慰心灵。事实上宗教对於人类的心灵确实有很大的治疗作用;如果你借助宗教是劝人为善的正面力量,而不是迷信其超自然能力的传说……。虽然这种超自然的灵异世界是否存在不是苏妈妈这篇想深入探讨的主题,但超自然能力确实与这篇多重人格文章有关,尤其是篤信仙佛传说且融进生活裡的东方人。只是宗教提倡者也是人,正因部分常披着正道之皮,却行偏道之实的神棍利用此人性弱点造成许多想藉宗教力量上升天堂结果却沦落地狱之门的景况,学自然科学的学弟就是其中之ㄧ。沉迷在神佛转世的幻境裡,自溺在自我价值的满足之中,强烈现实和幻境的人格矛盾交织(也可以说多重人格的分裂)最后甚至英年早逝因为虽然他学医却吃了许多神棍给他的仙丹,很遗憾这些仙丹让他真的提早登入他的仙界………。
学弟和前文所说的多重人格(神明的代言人音乐家周勋瑜女士或灵媒)者还算是幸运,一些活在内心黑暗的边缘人才是真正的不幸。
人性善恶的拉扯已很痛苦,何况是多重人格呢?环境越复杂名利诱惑越多,如缺乏正道的引导,很难通过善恶拉扯的考验。尤其是演艺人员、公眾人物或边缘人………其实烟毒酒与多重人格,也是相辅相成的因果关係。暂时忘记压力和无法突破的困境是他们藉烟毒酒的原因(当然有的人也会藉赌、性或吃东西来减压,除了赌此方式不好,后者比起吸毒毕竟好的多)。
在这充满苦闷徬徨的21世纪,因爱的吝嗇付出,,索求大於付出当然造成心灵频频受伤的结果。想消弥21世纪人类最难医治的心灵创伤,请唤起人性深层的善念让爱重新蔓延吧!唯有人人释出【爱】,才能遏止人类脆弱不断受伤的心灵
祝福大家 苏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