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浩辉关于水利现代化问题 -《中国水利报》2002-6-27第4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36:17
翟浩辉关于水利现代化问题
进入新的世纪,水利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在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
进程中适度超前建设现代化的水利,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越来越成为全社
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水利系统广大职工对这个问题思考更多,在中央治水方针的
指引下,全国不少省区水利部门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水利现代化建设已迈
开了步伐,展露了曙光。
一、水利现代化问题的由来、探索和实践
水利现代化的问题,首先是美国、日本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提出并不断发展的。经
过长时间的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不断
结合管理、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等方面的现代化社会变革,开始把水利现代化作为国家现
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加速其实现过程。
我国提出和实现水利现代化,是在近期内,其间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1956
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同志代表党的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政治报告就指
出:“在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全面完成以后,党要领导人民逐步实现工业、农业、交通和
国防的现代化。”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把经济社会现代化主要是在四个方面实现现代化的
问题提了出来。在1974年的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
一次重申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他说:“要在本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工
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次将交
通的现代化改换成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提法更为客观和准确。邓小平同志在“文革”中
复出并主持中央工作以后,更是多次重申这一目标,并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从此,
“四个现代化”这一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扎下了根。当然,在这些现代化的提法中还
没有明确提出水利现代化的问题。实际上由于当时水利被界定在农业的范围内,农业的
现代化其中也包含了水利现代化的问题,只是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实力不够强大,水利的
投入远远不足,水利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防洪保安标准和水资源供给水平还不高,水
旱灾害还经常出现。因此,当时谁也不可能提出水利现代化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加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逐步确立,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截至2000年,我国已经提前实现了
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奋斗目标。特别是沿海地区,改革步子更大,开放程度更高,北
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省、直辖市已成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这
些地区不管是城市建设、交通建设、水利建设乃至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都走在全国前
列。在此情况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向这些地区提出“沿海地区要率先基
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这一要求提出后,这些地方的水利系统在认真总结水利发
展成就的基础上,开始提出和思考水利现代化问题,即水利如何适应这一重大战略目
标,把工程硬件标准搞得更高一些,管理手段更先进一些,水环境更好一些,并都初步
进行了现代化水利的探索和实践。1998年三江大水后,水利部以汪恕诚为班长的新一届
部党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新的治水方针,从中国国情出发,在认真总结治水
经验、深入分析宏观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治水思路,即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
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可以说,从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提出以后,我国水利系
统开始全面地研究和探索水利现代化的问题,水利现代化问题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近年来特别是“九五”时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全党、全社
会对水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水利投资大幅度增加,新的治水理论和实践取得重大进
展,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和物质基础。各级水利部门抓住机
遇,开拓奋进,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水利现代化探索和实践,创造了许多鲜活的很
有借鉴价值的经验。
首先,以中央确定的治水方针和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为指导,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
伐大大加快,水利防洪保安能力大大增强,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据统计,“九五”期间全国共完成水利基建投资2716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206亿
元,是“八五”期间的4倍,地方投资为1510亿元。特别是’98大水后,1998、1999、
2000年三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资总规模近千亿元,年度投资额是一般年份的3~4倍。各地
以大江大河堤防加固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共加固堤防约30000公里,完
成堤防断面达标16000多公里,其中大江大河干支流Ⅰ、Ⅱ级堤防达标10000多公里;以
黄河小浪底、万家寨、湖南江垭、新疆乌鲁瓦提、广东飞来峡、辽宁观音阁等为代表的
一批江河控制性枢纽工程相继投入运行;开展了大规模的河湖清淤疏浚工程,完成土方
工程量约8000万立方米;同时加强了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通过综合治理,各大江大河
防洪体系得到改善,综合防洪能力明显提高,为成功战胜1999年太湖洪水、2000年和
2001年北方大旱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工程、水电工程、水土保
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农村饮水、水库移民、水利科技等各项工程进展顺利,效
益明显,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
按照新的治水思路,近年来,水利部还组织编制和完成了《全国防洪规划》《加强
长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加强嫩江、松花江近期
防洪建设若干意见》《西部地区水利发展规划纲要》《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黑河流
域近期治理规划》《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
利用规划》等一系列规划。这些规划都贯彻了中央治水方针和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
路,具有长远的、发展的眼光和现代化水利的视野。
其次,传统治水思路和治水观念发生重大转变,治水新思路在新时期水利实践中取
得若干重大突破。
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思想,不断促进水资源优化
配置。继2000年成功实现黄河、黑河、塔里木河调水后,2001年“绿色颂歌”持续唱响
并远播。与此同时,水利部门以新思路为指导编制完成一系列重要规划报告,为“十
五”乃至更长时期的水利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南水北调等大型引水调水工程的规划、
设计和建设,采用“三先三后”原则和新的思路、体制和机制,加快了工作步伐。目
前,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工程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报告,全部通过专家审查,工程开工建
设进入倒计时。这些工作抓住了水资源短缺的根本矛盾,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
刻内涵,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了社会文明进步和人
民生活对优美环境、良好生态的迫切需要,因而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是以新时期治水思路为指导,水利部门突破传统水利工作范围,不断拓展水利工
作的新领域。水利部门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实施了松辽流域扎龙湿地应急补
水和太湖流域的引江济太冲污。2001年7月12日,在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和黑龙江省水
利部门的努力下,从嫩江向扎龙湿地应急补水工程正式启动。此次共为湿地补水3500万
立方米,有效缓解了湿地缺水状况,抢救和保护了湿地生态系统。这是水利部门首次向
湿地自然保护区补水,成为新时期治水思路的又一成功实践。
三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水权理论的提出有力地指导了水利实践。2000年
11月24日,浙江省东阳和义乌两市通过水权交易探索解决义乌用水紧张问题,揭开了治
水理论实践的新篇章。双方签订了有偿转让部分用水权的协议,义乌市用2亿元水利建设
资金购买东阳约5000万立方米水资源的永久使用权。这是全国第一桩水权交易,是水权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首次成功探索。2001年,漳河第一次通过水权理论解开了河南、河
北、山西3省边界地区几十年解不开的“水疙瘩”。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水权理
论,许多地方的经济结构开始按照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布局,资源水利思想在各地经济
社会发展实践中得到体现。水权理论还直接指导了南水北调建管体制和水价形成机制的
确立。
四是水资源统一管理取得重大突破,区域水资源管理和流域水资源管理关系相结合
的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水资源统一管理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体制保
证。水务管理体制符合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管理一般原则,能够为地区水资源优化
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利条件,这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地方领导干部认识。截至2002年3
月底,全国成立水务局或实施水务统一管理的单位共计1009个,其中1个直辖市,4个省
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86个地市级和653个县级城市。推进速度最快的是黑龙江省,全省
13个地市、68个县市2001年底全部成立水务局,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成为全国第一个
全面实施城乡水务统一管理的省份。
五是节水型社会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实施水权管理,培育水权交易市场,有利于
节水机制的形成和节水型社会的建立,有利于缓解用水矛盾、解决水事纠纷。2001年黄
河再次实现全年不断流,水价上调促进了上游通过节水为下游省出水量。北京、上海、
天津、广州、沈阳、深圳、青岛等市,在2001年前后都对有关行业实行定额供水、超计
划用水加价收费,标志着建设节水型社会正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六是水利工作被赋予新的内涵。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水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
时期。传统水利工作在新时期治水思路的指导下,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实现着新的发
展。我们欣喜地看到,防洪抗旱、防灾减灾等传统水利领域除继续得到加强和稳步推进
外,又注入了新的内涵。防洪减灾工作提出既要治水又要规范人类自身活动,既要抗洪
又要给洪水以出路,防洪和供水要保障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布局也要适应防洪和水资源
承载能力,从而改变了过去就工程防洪而工程防洪,洪水达江入海即告抗洪胜利的旧的
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农村水利按照新时期治水思路调整工作思路,不仅要为农业和农
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服务,更要注意农村水环境的恢复和建设,为农民提供清洁
卫生水资源,为建设富裕、文明、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农村服务。大型灌区改革坚持“两
改一提高”,采取指标控制、定额管理等节水措施,积极推行强制性、效益性节水。水
土保持生态建设提出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出发,在搞好综合治理的同时,着重依靠大
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改善生态的目标。农村水电工作则
提出建设小水电代柴、代燃料生态工程,以促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改善生态、保
护环境。
第三,突破传统治水思路,充分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进程,以
水利信息化推动水利现代化。
全国水利系统初步实现了从水情雨情信息的采集、传输、接收、处理、监视到联机
洪水预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设“国家水文数据库”并取得了部分成果。同时,水利
部门办公自动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开始实行远程文件传输、公文和档案联机管理,建
成了连接全国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时水情信息传输计算机广域网。覆
盖全国的“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也已完成了总体设计,进入立项阶段。水利信息化
建设工作,在以1998年为代表的抗洪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提高了防治洪涝干
旱灾害的决策能力,提高了水资源管理决策水平,提高了各项水利工作的效率。
第四,各地水利部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水利现代化探索、实践工
作,创造了许多经验。
全国各地根据中央治水方针,近年来加大了水利现代化建设的规划工作,提出了符
合当地实际的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如广东提出了《广东省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纲
要》,山东提出了《关于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江苏提出了《江苏省水利现代
化建设纲要》,浙江提出了《浙江省水利现代化建设纲要》,对水利现代化的标准都提
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总结国际、国内水利发展形势,回顾总结水利现代化的由来及其探索、实践的过
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四点认识:首先,水利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与之紧密相连、互为促进。其次,水利现代化是水利系统广大职工在治水实践中逐步
确定和最终认定的奋斗目标。第三,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水利现代化的
提出和确立提供了重要基础。第四,水利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也为水利现代化的提出和
确立提供了重要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正是由于水利现代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之上的,
所以目前研究水利现代化和提出实现水利现代化只能是因地制宜,不能在全国搞“一刀
切”。根据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当前提出现代化只是要求沿海地区在近10~
20年之内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而对中部地区,只提努力实现水利化;对西部地区则要
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水利工程标准,待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水利现代
化以后,再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逐步实现水利现代化。从总体上来说,目前还是要按
照部党组新时期治水思路去办,即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二、水利现代化展望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是现代化建设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三
个方面,水资源是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的基础和前提。这里,谈水利现代化的展望问
题,主要是从构筑水利现代化理论框架的角度,谈一谈水利现代化在其基本内涵、基本
特征和基本标准等方面应该具备的要求。
研究水利现代化,必须了解其内涵、基本内容及其基本标准。当然由于理解和认识
不同,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水利的现代化必须围绕和服从
整个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而推进、展开。所谓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实质反映的是一个世界
性的历史过程,体现一个国家从传统经济社会向现代化经济社会的转变过程,它包括了
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国际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价值观念的理性
化,科学领域的充分进步以及理论实践的不断创新,等等。其重要特征是生产力不断提
高,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经济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不断改变和创新。其重要特点是,经济社会中充分体现了工业化、国
际化、智能化、信息化、知识化,具有广泛的世界性和鲜明的时代性。所以,我们讲实
现现代化是以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基础的现代化,是以区域协调发展和社
会共同富裕为基础的现代化;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基础的现代化。
鉴于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内涵定位,我个人理解可以将水利现代化的内涵概括为:遵
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以水的安全性和水
环境建设为主线,以优化配置水资源为中心,以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为重点,充分发挥
水资源多功能作用,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与生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
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再谈水利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建党80周年重要讲话中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
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
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
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新世纪水
利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因此,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以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水利工作的最终目标,也是水利现
代化的最本质特征。
我国特定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决定了水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决定了
水利现代化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地位。从我国国情、水情以及人与水的关系出
发,水利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首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水利现代
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综合利用行政的、工程的、经济的和技术的等各种措施,统筹考虑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配置、治理和保护,逐步减少和消除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
用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促进节约用水、建立
节水防污型社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然选择的道路,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重要所在。要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节流优先,治污为本,使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优
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逐步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
第三,恢复和建设良好的水生态系统,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既要适当地
控制洪水,开发利用水资源,改造自然,又要顺应自然规律,主动地适应洪水,积极保
护水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约束各种不顾后果,破坏生态环境,过度开发利用土
地和水资源的行为。一切水利工程建设,都必须首先把恢复和发展生态系统作为前提。
经济发展了,水环境却破坏了,就谈不上实现水利现代化。
第四,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途径。水利发展要与经济
社会发展的水平和速度相适应,并适度超前。统筹安排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发展对水
利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合理预测未来经济发展及由此而可能产生的水问题,提前采取预
防和控制措施。
第五,坚持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改革现
行水管理体制和水利运行机制,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和水利良性运行机制。加强水利基
础科学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不断增长的物质基础发展水利事业,实施科教兴水战
略。
至于水利现代化的标准,则是衡量水利现代化水平的核心问题,现在还没有形成一
个统一的客观评价标准体系。实际上,水利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水利现代化
标准体系也只能在水利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加以总结和完善。综合广东、山东、江苏
等地的研究成果和我个人多年的调查和思考,我想在目前的条件下可以对水利现代化的
标准提出这样几条:
一是按照人与水和谐相处的原则全面建立防洪安全保障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工程措
施和非工程措施以及对洪水的科学调度手段等。
二是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充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初步
建立需水管理机制,开源节流,总量平衡、优化配置,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是全社会普遍树立节水意识,供水系统全面推广配置的节水设施,建立起节水型
社会。要以水权理论为依据,强化宏观用水控制指标体系和微观定额指标两套指标用水
管理,充分发挥水价杠杆作用,促进节约用水,不断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四是建立起良好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把水环境治理放在重要位置。在水环境上污
水得到控制和处理,中水得到回用,水环境普遍得到改善,水环境承载能力大大提高。
在整个生态环境上,水资源不仅能够保证农村饮水、经济用水,而且能够保证生态用
水,从而推进植被增加、湿地恢复,遏制土地沙漠化,减少水土流失。同时通过水资源
的合理调配,发展水利人文景观。
五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广泛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六是建立起统一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水价形
成机制,以及科学、良性的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发展机制。
七是水管理实现自动化、信息化、科学化。水利基础科学研究、水利应用技术研究
和水利科学试验研究等大批科学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建立完善的具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利科技体系。在水利工作的各个领域不断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
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推进实现水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科学化。
八是建立比较完善的水利科技推广和水利科技服务体系。在防洪与减灾、水资源配
置、水环境保护、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健
全各级水利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网络。水利科技成果得到加速转化,水利科技含量得到全
面提高。
九是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水利队伍。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对现有职工队伍进行继
续教育,提高水利队伍的政治、文化、技术等综合素质,能够适应水利现代化的需要。
十是基本实现依法治水、依法管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新情
况,加大依法治水管水力度,强化对水的宏观控制和全方位的法制管理,不断增补制定
和颁布新的水政策法规,形成相对完善的水政策法规体系和执法体系,并形成全社会执
法守法的治水氛围。
以上十条,只能是对实现水利现代化初步提出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标准,不一定很完
善。总体来看,水利的现代化大致可以概括为:用现代的先进的设备、材料装备水利,
用现代的先进的技术改造传统水利;用现代科学管理办法管理水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思
想指导水利。
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
这里说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因为水利现代化代表着中国水利发展的
前进方向,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所展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充分反映了
对传统水利文化的一脉相承、扬弃和发展。首先,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
施,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防洪工程、水资源工程、节水工程等方
面的现代化建设,将会大大改善受益地区的发展环境,增强经济实力,是发展先进生产
力的重要体现。水利现代化的每一项工作都将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充分体现中国共
产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次,水利现代化建设过程将充分依靠和发扬“献
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并与中华民族五千年形成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
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伟大抗洪实践升华而成的伟大的抗洪精神相结合,成为先进文化的
具体体现。第三,水利现代化将为饱受干旱缺水和洪涝灾害之苦的人民群众解除忧患。
无论是在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还是小水电建设、水土保持工程
和防洪工程建设,特别是生态系统建设,都直接缓解对人民群众的威胁,改善人民群众
的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条件,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紧紧抓住水利现代化这个根本不放,并身体力行地大
胆探索和实践之,就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贯彻和落实。
然而,推进水利现代化或者叫实现水利现代化,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探索过程,它
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不花力气在一朝一夕就变成现实。因此必须坚定目标,落实
措施,大胆创新,努力实践。
第一,要有一个明确发展水利现代化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
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我国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
体目标和中央确定的新的治水方针,不断调整和转变治水思路,以服从和服务于整个经
济社会的现代化为方向,以发展水利生产力和提高水利科技含量为目标,以解决洪涝威
胁、干旱缺水、水污染严重和水土流失四大问题为切入点,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建立起一套人水和谐、洪旱无虞、配置优化、供水安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法制健
全、管理高效、信息畅通、运行可靠的水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运行体
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要抓住机遇,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加快发展。当前,水利已经出现了历史
上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也为推进现代化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认清了机遇以后,关键还要
有好的精神状态,这也是建设现代化水利所必需的。当然,开拓进取要从客观实际出
发,尊重客观规律。建设水利现代化不是为现代化而现代化,而是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
需要,为了从整体上发展水利生产力,提高防洪保安能力和水资源供给水平,决不能搞
形式主义和花架子。
第三,要制定好水利现代化的建设规划。水利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要认
清方向,选准目标,立足长远,提出措施,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干下去。但最
关键的是要编制出一个好的水利现代化的规划,这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不仅要搞总体规
划,也要搞各个五年计划以及分年度实施计划。规划一定要起点高,要与整个经济社会
现代化相适应,工程布局、结构标准要适当超前,并做到科学合理、切合实际,具有指
导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提高规划的权威性。
第四,要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实现水利的现代化,重要的是要依靠科技,而科技
的发展关键又在人才。因此,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率先推进水利现代化,首先要作好人才
准备。目前全国水利系统大专以上人员仅占整个队伍的33%(基层还要低一些),本科
的人员比例只有12%,低于全国其他行业17%的平均水平。在人员结构上,80%是学自
然学科,人文学科的人才少,结构不尽合理。这种情况远远不能适应建设水利现代化的
需要。为此,一是要加强培训,千方百计提高现有人才素质,逐步建立起一支掌握现代
化技术、会建设、懂经营、善管理的水利队伍。二是要大力引进各级各类人才。不仅要
引进水利专业技术人才,也要引进其他方面人才,包括经营、管理、财会、文秘等方面
人才,从而改善人才结构。只要人才多了,素质高了,就能为实现水利现代化提供组织
保证。
第五,以信息化推动水利现代化。水利信息化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也是
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水利工程中要大力提高水利信息化的程度,以信息化
带动和推进水利现代化。要普及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运用,建立起一套水资
源实时监控系统;广泛运用各种高新科技手段,对流域以及区域的水资源和相关信息及
时进行采集、传输、管理;以远程自动控制技术为依据对流域或区域的重要水利工程进
行控制操作。水利信息化实现了,可以说是迈出了水利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第六,要加强对水利现代化工作的领导。水利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
各级政府切实加强领导,增强政府行为。一是政府要把实现水利现代化认真地抓在手
上,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要有人挂帅,有具体人负责;二是要保证财政增加投入。一
般来说,地方可用财力每年确保1%~2%的水利投入,就可以使水利的发展基本上适应
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或者说可以达到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如果说要推进水利现代化
或者说加快实现水利现代化,就要在投入的比例上再适当增加。同时,要开辟其他投入
渠道,建立起多元化的投入形式。三是要抓好试点,以点带面。四是要发动全社会广泛
参与和支持。实现水利现代化,是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也
是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工作。因此,政府要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
这一工作,支持这一工作。五是水利部门要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积极从事水利现代化
的具体工作。不仅要编制好水利规划,认真地搞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水资源调配,
而且要搞好服务。六是要制定推进水利现代化的政策法规。实践证明,政策就是财富,
法规就是保障。凡是水利工作搞得比较好的地方,大都是软件建设比较健全和完善的。
发展水利现代化,必须加快制定保障发展的政策法规。
第七,要深化水利改革。这也是推动水利现代化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
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水利行业在思想观念、行为要求和工作方法以及体制、机
制上还有诸多不适应,必须深化改革,转轨变型。改革的重点是理顺体制,搞活机制。
当前最紧要的是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实现“一龙管水”,这是保证水资源优化配置的
需要,也是推进水利现代化的需要。另外,事业单位要改革,工程管理单位也要改革,
建设行为要改革,水价政策也要改革,农田水利工程也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只有改革
了,才能建立起生气勃勃的水利发展机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四、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建设水利现代化是一个在较长时间内才能完成的伟大工程,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也
不能短期实现,因此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水利现代化是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提出的客观要求。因此在提出建设和发展水利现代化目标任务
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国情、省情、县情,特别是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千万不能一哄而
上,不顾客观实际,提出不切合实际的口号和目标。总之方向要看准,态度要积极,工
作要抓紧,但不能急于求成。
其次,实现水利现代化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各地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
自己的现代化水利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同时提出分阶段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要
加强指导。既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原则是借鉴别人,创造自
己。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
第三,在发展水利现代化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五种关系。水利现代化是一个发展过
程,也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建设和发展。一是正确处理好水利现代化建设与经济发展
的关系,坚持把水利现代化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服务服从于经济发展
大局。二是正确处理好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坚持建管并重,一建就管,建立适应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工程运行管理机制。三是正确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坚
持集中力量重点发展对区域生态及水资源利用影响较大的骨干工程,同时还要加快其他
中小水利设施发展。没有大的,解决不了防洪保安和水资源的有效供给,没有中小的,
实现不了优化配置,也难以发挥工程效益。四是正确处理好先进和后进的关系。既要推
进经济发达地区起步实施水利现代化,又要抓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水利发展。坚持统筹
兼顾,全面安排。五是正确处理好国家和地方的关系。既要争取国家支持,又要坚持地
方为主,自力更生为主。
第四,要全面探索和研究水利现代化的内涵。水利现代化的内涵和标准尚在研讨之
中,尽管各地创造了不少经验、提出了不少说法,但都只能作为参考,不能照抄照搬。
看到沿海一些省市水利硬件好,就认为这是现代化的标准,就在硬件上单打一,这是不
全面的。水利现代化不仅是硬件的现代化,也包括软件的现代化、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
化、行为方式的现代化。对水利现代化的内涵和标准,要深入研究,深入探索,全面把
握。
总之,水利现代化,不仅是物质基础的现代化,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更是思维方
式、思想方法的现代化。面对新的世纪和新的形势,要学会用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和思想
方法,统筹解决现在和未来面对的各种水问题,促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的实现。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振奋精神,勤奋工作,开拓进取,努力实践水利现代化这
个历史性任务。
《中国水利报》2002-6-27第4版
翟浩辉关于水利现代化问题 -《中国水利报》2002-6-27第4版 前水利部长钱正英讲述中国水利60年功过 水利的一些问题 安徽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水利基金征收工作有关问题的批复 皖地税函457 中医现代化问题 无明矾粉丝放心吃 -《中国环境报》2002-5-9第4版 关于浙茶的十八个问题-----------------市场网报 浙江水利 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批复 国税函【2002】第629号 【国发〔2010〕4号】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通知 【国发〔2010〕4号】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通知 独立报 中国的水利政策:用水牵制亚洲地区 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加快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步伐 国税函【2002】第90号关于个人独资企业个人所得税税前固定资产折旧费扣除问题的批复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27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计税依据核定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损失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第6号 论中国工业技术的现代化问题(一) 论中国工业技术的现代化问题(二) 袁伟时: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 袁伟时: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 论中国工业技术的现代化问题(一) 袁伟时: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 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 方舟子关于蒙牛的问题答中国企业报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