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群体遭遇"30不立"尴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40:36
[内容速览]  博士生群体大多行走在30岁的边缘,虽美其名曰知识精英,但普遍遭遇“30不立”的社会压力。博士生群体“30不立”的现象不能简单的归咎于个人,与时代变迁、社会转型等息息相关。
博士生群体大多行走在30岁的边缘,虽美其名曰知识精英,但普遍遭遇“30不立”的社会压力。
一方面,“30而立”通常与成家立业紧密联系。反观博士生群体,由于尚处于求学阶段,事业根基还未建立,票子、房子、车子、位子等对大多数人而言犹如海市蜃楼、遥不可及;其中虽不乏有家有室有子者,但大多数还是形单影只、无家无室。如以成家立业作为“而立”的标准,博士生群体则属于“30不立”的人群。
另一方面,“30而立”意味着心灵深处的从容淡定、坚定自信,人生奋斗的方向和目标的明晰。但在知识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博士的含金量骤减,一纸博士文凭难以成为其安身立命的资本。在博士速成的时代受知识积淀程度和学术研究能力所限,大多数博士缺乏成为学术精英的自信,对未来茫然不知所措,无法达致精神上的“30而立”。
博士生作为社会的知识精英却面临“30不立”的尴尬,缘何如此呢?
知识学习和积累的时间延长。随着社会的发展,身处知识爆炸时代的博士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在20岁左右基本上就可以掌握而立所需的知识,要想在专业领域中有所建树,必须花费30年、40年甚至一生的时间不断的学习和钻研,“30而立”谈何容易!
古今“30而立”的衡量标准不同。在古代,成家立业、依礼行事者堪称而立之人。但今天的“立”,以世俗的眼光来看,不仅要成家立业,而且还要有稳定的工作、充足的收入以及良好的精神状态等。这些对寒窗苦读的博士群体而言暂时可望而不可及,难以达到而立之状。
时过境迁使得“30而立”不可与古代同日而语。古人的平均寿命远非现代人可比,古代的30岁相当于今天的中年人,因此必须成家立业,养家糊口。在寿命延长、提倡晚婚晚育的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讲,“30而立”的客观压力不大。
博士生群体“30不立”的现象不能简单的归咎于个人,与时代变迁、社会转型等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