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翔钧谈养生》三个穴位的讲座——经络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7:13:05
作者: 芝麻蒜皮      2008-03-02 19:33:07
《郑翔钧谈养生》三个穴位的讲座——经络养生
一、什么是经络?
经络是人体的一种奇特的生命结构,是人体存在的在显微镜下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行之有效的一种神秘结构。它如网状遍布全身,在人体还有若干个穴位,经气通过穴位、经络便可作用于全身从而濡养人体的五脏六腑。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可以把它比作地面的高速公路、空中的飞机航线,是重要的通道。但经和络又是截然不同的,经在人体深处,而且一般是纵向的,就像一棵大树的树干。络呢?络在体表,相当于树的枝子,密密麻麻,无处不在,同样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传达你的信息和能量。但经络系统既不是神经系统也非血管系统,而是一种独特的超微观结构。但用现代医学的观点可以把它囊括为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整个都可以包括在内。人体可以通过它获得疾病信息,这就是我们讲的经络感传现象。内脏有病,可以在与之相通的经络沿线反映出来,具体可出现酸、麻、胀、痛或热、冷感,或者出现红白线、汗带或其他感觉异常现象,如过敏线、湿疹、痣等。曾经遇到一位糖尿病患者,通过温玉理疗床对经络的疏导,半个月后,在背部沿着足太阳膀胱经出现了黄汗带,这就证实了我前面所讲的经络感传现象。
经络感传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兴奋性疾病,如高血压、甲亢、过敏性疾病及躁狂症,会增强经络的敏感性,因而这些患者用理疗仪或穴位按摩的时候应该降低强度;反之,抑制性疾病,如低血压、甲减、抑郁症等,会降低经络的敏感性,因而这些患者用理疗仪或穴位按摩的时候可适当增大强度。可见经络感传现象与个体情况差异很大,应该因人而异。
我们知道了经络是运行气血能量的,而且是有规则的,就像交通法规,红灯停、绿灯行、黄灯闪烁您就得注意了,对于大众养生来说已经足够了。它讲究规则,如果说这条道堵了,比如说天气雾比较大,出现车辆追尾,一个撞一个,可以几十辆车撞在一起,结果怎么样?经济损失、车毁人亡。那么对于我们人体也是一样,要时刻保持经络的畅通,不通问题可就大了。打个比方,我们的肠道不通,十天二十天不上厕所,怎么样?肠梗阻,要死人的;尿道不通,就尿毒症;血管不通,血栓堵塞,就心肌梗死;皮肤的汗腺也需要扩张出汗,烧伤的病人怕感染,因为汗腺被破坏了。就连我们的眼睛也要有良好的循环,把好东西带进来、杂质带出去,如果它不畅通就会出现眼压增高,形成青光眼,严重的还会失明。所以,经络是传递信息、运行气血的重要通道,这个通道一定要打通,不打通问题就大了!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络在内能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其络属如下: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
经脉包括正经十二(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
正经十二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
手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包括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
足三阳经包括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
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阴居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阳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汇,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汇 ,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
三、什么是腧穴?腧穴的作用?
穴位又称腧穴,是经气出入人体的门户,是人体脏腑、经络的活动机能聚集于体表的一些特殊部位,也就是常说的联系内脏于体表的桥梁。如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位。通过对这些穴位进行针灸、按摩等,可以调整人体机能,起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我们常说的三个穴位指按摩合谷、内关和足三里这三个极有代表性的穴位。其中合谷穴管头面和上肢,内关穴管胸腔,足三里穴管下肢、全身以及五脏六腑,对它们的按摩可以使全身气血通畅,为祛病健身打下重要的基础。
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在第二掌骨的中点,桡侧边缘处。“面口合谷收”。所以经常按摩合谷穴除了对大肠经循行之处的组织器官的不适与疾病有一定作用外,还对头痛发热、口腔疾病、面瘫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腕横纹上三横指两条明显的肌腱之间。“心包取内关”。经常按摩内关穴可以治疗和预防心脏疾病。此外由于这条经脉直接与胸腔肺腑和心脏相通,所以对肺脏疾病的治疗也有特效。
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膝盖的髌骨外侧凹陷的犊鼻穴下三寸,于胫骨粗隆旁开一横指处。“肚腹三里留”。此穴通过胃经与胃相连,而胃与脾相表里,因此凡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按摩足三里都有显著效果、另外,足阳明胃经从头一直循行到脚,所以按摩足三里对全身及各脏腑的疾病如:头痛发热、口舌生疮、腹胀、胃痛、黄疸、心悸、精神及泌尿疾患等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当然对于不同的病症也可配合采用不同的但针对性强的三个穴位,如:
抗衰老:涌泉、劳宫、足三里;
增强食欲:足三里、合谷、中脘;
增强正气(免疫力):气海、关元、命门或足三里、涌泉、肾俞;
增强睡眠质量:三阴交、涌泉、神门;
消除疲劳:命门、足三里、合谷;
养心安神:神门、内关、劳宫;、百会、脑户;
增强脑力:神庭
增强性机能:曲泉、关元、肾俞;
消除视疲劳:肝俞、睛明、四白;
预防感冒:大椎、合谷、风池;
注意:一般人每天早晚两次,左右不拘,每次五分钟,按摩时如能感到酸、胀、麻,并且这种感觉有上下窜动的得气感,就证明得到有效按摩了。
四、子午流注学说
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子午流注”学说,懂得“值班”经络养生。
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有利于胆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才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中医理论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前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于百脉,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
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如果胃火过盛,会出现嘴唇干裂或生疮。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脾主运化,脾统血”。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小肠分清别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送于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整理,利于吸收营养。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清理心脏周围的病邪,以利于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应该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从亥时(21点)开始到寅时(5点)结束,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随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是人睡眠的良辰,此时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这和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而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良是一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