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与“文化散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24:31
余秋雨与“文化散文”
(一)什么叫“文化散文”?
即从文化的视角来关照表现对象,伴以历史文化反思的散文作品。文化散文在美学风格上往往表现出理性的凝重与诗意的激情浑然一体的气度。
例一、周涛《边陲》:
边陲是一个在相当一部分人内心里被蔑视或怜悯的概念,这我知道。在一个有着漫长中央集权传统的社会群体中,它意味着远离权利中心。在花柳繁华、六朝粉黛的江南名士传统外,它代表了荒寒粗砺的非人生存状态。在沿海商品大潮的反差对比下,它更是一种被遗忘的、似乎可有可无的存在。
周涛对自以为是的世俗观念及大一统内地或沿海文化中心的冷傲轻蔑是不言自明的。他发现了边陲的“永恒”和“美”:“边陲就是这样,于寂静中产生无数奇人奇事,在边远处孕育无穷大德大能。尽善来自于朴素,尽美来自于自然,尽善尽美,当之无愧”。
例二、史铁生《我与地坛》: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将自己置于一个富于象征意味、不乏升神秘色彩的“地坛”背景上,在宏大坚毅、令人动容的母爱关怀下,默默思索,独自咀嚼着人生况味、种种难解的“斯芬克司之迷”。他从切身的病痛和困境出发,以理性的触觉探深伸到人本问题的最深处:
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和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
(二)、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1、记游体。
余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记游的方式进行文化思考,在自然山水中寻找“文化与名胜的对应”。(J、注意指出这种概括的相对意义,因为余的新著《山居笔记》已少去不少“记游”成分。)
例一、《莫高窟》:
比之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罗马的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别国的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中国的长城就不是如此,总是代代修建、代代拓伸。长城,作为一种空间的蜿蜒,竟与时间的蜿蜒紧紧对应。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阿房宫烧了,腾王阁坍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成都的都江堰所以能长久保留,是因为它始终发挥着水利功能。因此,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
例二、《都江堰》:
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2、关于“文化良知”的探讨。
在余的散文中,反复述说着这样一个主题:文明与野蛮的斗争中,并不是每次获胜的都是文明(敦煌文物流失了,阳关消失了......文明演进的悲剧性正在于此:它不是造福于人类的幸福,而是给人类带来痛苦、灾难、不幸。如战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贞洁观等等......),因而文化良知的重要性便显示了出来。在民族文化与人类尊严面前,任何缺少良知的文化都必将是软弱的。
余秋雨不厌其烦地描述着一代代正直的文人不幸的命运:他们往往因为正直、因为现实关怀而遭至政治的放逐,因为政治的放逐而导致地域的迁徙,许多文人的苦旅都是因贬谪流放而从政治中心出走:柳宗元从长安贬往永州,一住十年,后因一纸莫名的诏书而欣喜地赶回长安,但却又被赶往更远的柳州;宋代在岳阳楼上抒发悲怀的范仲淹,也是被贬出帝京的骚人迁客。
中国文人的被放逐在地域上构成了从政治文化中心向社会边缘的退缩,而恰恰是在中国文人被放逐的沉重脚步里,成就了中国的文化,展示了中国的文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苏东坡突围》......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迹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古人的人格悲壮的力量感染了余秋雨,而他又把这种感染倾倒出来,去呼唤更多的人。这种悲剧情感从历史中出来,便有了更深的力量。其中,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由地域的迁徙所带来的精神移位的沉重叹息,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内容。
那么,造成苏东坡的人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作为一个文化史学家,一个艺术理论家,余秋雨更多地从人性的角度、从人性的弱点与缺陷入手展开对悲剧历史的思考--小人!
小人“不是英雄人物,也未必是元凶巨恶”,但恰恰是他们的存在,“许多鲜明的历史形象渐渐变得瘫软、迷顿、暴躁,许多简单的历史事件一一变得混沌、尴尬、凶险,许多响亮的历史命题逐个变得暗淡、紊乱、荒唐。”不过,“小人却是一种很难定位和把握的存在,约略能说的只是,这个‘小’,既不是只年龄,也不是指地位。小人与小人物是两码事。”
例、《历史的暗角》:
小人的行为特征:
第一、见不得美好;
第二、见不得权力;
第三、不怕麻烦;怕麻烦做不了小人,小人就在麻烦中成事。小人知道越麻烦越容易把事情搞浑,只要自己不怕麻烦,总有怕麻烦的人。
第四、办事效率高;小人善于领会当权者难于启齿的隐忧和私欲,把一切化解在顷刻之间。
第五、不放过被伤害者;小人在本质上是胆小的,他们不害怕具体操作上的失败,但却害怕报复。因此,他们在得手之后,接下来的使命就是连续不断地伤害被伤害者。因为不这样做他们不会有安全感。
第六、小人需要博取同情;明火执仗的强盗、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是恶人而不是小人,小人没有这份胆气,需要掩饰和躲藏。
第七、必须用谣言制造气氛;说谎和谣言是小人的生存本能;但小人并不愚笨,他们的智商不会使他们的谣言一眼便被看穿,而是大体上合乎浅层逻辑,让不习惯实证考察的人一听就立即产生情绪反应。因此,小人的天赋,就在于能熟练地使谎言和谣言编制得合乎清理。
第八、小人最终控制不了局势。他们精明但缺少远见,又没有大丈夫的气概,完全控制不了局面。
在余秋雨看来,小人之为物,不能仅仅看成是个人道德品质的畸型。这是一种带有巨大历史必然性的社会文化现象,值得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政治学家们共同注意。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的充分呈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治****和社会下层低劣群体的微妙结合,结合双方虽然地位悬殊,却互为需要、相辅相成,终于化合成一种独特的心理方式和生态方式。
余秋雨还把小人分为四类:恶奴型、·乞丐型、?流氓型、1文痞型。
造成小人群体兴旺的原因是什么呢?
、观念上的缺陷;
·、情感上的牵扯;
?、心态上的恐惧;
1、策略上的失误;
o、灵魂上的对应。
消灭小人及小人心态的办法:全民族文化良知的觉醒。
3、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余秋雨寻求理想人格,用悲壮的格调抒写自己美的情怀,追求自然的美、精神的美、艺术的美;这种美要唤起爱的情感。余秋雨则在这爱  的情感里走向深沉与凝重,并畅达地释放出灵魂的声音:人类的将来就是要建立一种有关美的宗教。
例一、《文化苦旅·自序》:
例二、《莫高窟》(《文化苦旅》第13页)
例三、《废墟》(《文化苦旅》第2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