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悟本与余秋雨:被资本与权力控制的文化博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30:17
张悟本与余秋雨:被资本与权力控制的文化博弈 
默认分类 2010-05-30 11:07:41 阅读104971 评论147 字号:大中小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被邪恶控制的文化,容易滋生出一种力量,来对正义形成强劲地抵制。在现实生活中,就很多文化面具,在遮蔽着某种丑行与罪恶,令人难以觉察与分辨。
比如,最近被称为“中华养生第一人”的张悟本从神坛跌落下来,引起广泛关注。这里我无意去痛打落水“专家”,只是想说,这个“养生专家”背后的文化推手,值得警惕。报道说,在张悟本的背后,就有文化公司在运作。张悟本的魅惑,就包裹在五彩缤纷的文化外衣之中。他的那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就“吃掉”了很多人的科学精神。
类似骗子登龙术,以前就有。比如,当年大作家柯云路就写过《发现黄帝内经》,捧红了“旷世神医”胡万林。不过,造出来的“胡大仙”后来被关进了铁门铁窗。江山代有“神医”出,各领风骚一阵子。要老百姓都能看清“神医”与“大仙”真面目,不容易。因为他们背后的那股文化妖风,总能制造“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乱。
本来,在文化妖风过处,必留下满地的文化垃圾。问题是,很多时候,是文化垃圾,还是文明碎片,却不是一件说得清楚的事。不由想到余秋雨,这位达人忽而含泪捧出“文明碎片”,忽而大声痛斥“文化垃圾”。在“文明与垃圾”的错乱中,有人讴赞余秋雨为专家学者,也有人将之鄙薄为“大师长老”。余大师文化真面目至今忽隐忽现,说不清楚,也就在于他身上的文化外衣,又厚又严。
为什么会有这种看不透的文化外衣呢?这是问题关键。在张悟本的背后,是文化与资本的捆绑;在余秋雨的背后,则是文化与权力的联姻。谁都清楚,在这个年代,资本与权力会有怎样的操纵力,比如,资本可以轻易形成某种垄断的效应,而权力则很容易霸占某种话语权。更何况,资本与权力也会有扯不断剪还乱的缠绕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被资本与权力操纵的文化,自然也就容易成为利益代言的工具,而不是那股公众自由诉求的源头活水。
文化要真正满足公众的多元需求,就不能简单地让它变成为资本代言的工具,也不能只是让权力成为它的粉丝。否则,文化就会帮助制造那些欺世盗名“大仙”与媚权愚民的“大师”。而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一个起码前提,就是满足公众普遍而自由的诉求表达。遗憾的是,当张悟本在电视上疯狂地煽动蛊惑,当张悟本将养生书籍卖到400万册以上,我们却鲜少能够看到相关的文化博弈。张悟本摔下神坛,也并不是来自公众自由文化的力量。这样的文化错乱,其实才是最值得警醒的。它意味着,在资本对文化的强势控制之下,公众既无力阻止某种文化妖风的生成,也无力将之及时祛散。
真正砸破张悟本神医“面具”,不是文化的力量,而是那一粒绿豆的重量。在挑动农产品价格上涨这根敏感神经之后,连卫生部都组织专家批驳张悟本的绿豆治病说法。随着利益博弈的深入与官方话语的介入,想必张悟本背后那股强盛的文化妖风会迅速地卷缩后退,甚至彻底消失得无影无踪。面对“神医”张悟本被如此揭下画皮,我不禁在想,在文化表达权相对逼仄,文化力量难以充分自由博弈的今天,要让公众真正看清楚那些错乱的文化面目,是多么艰难的事。
就像对很文化的余秋雨,现在很多人就看不清他的文化真实。前两天,余“长老”甚至跌进了“假死门”。令人哭笑不得是,有无数网友不仅不谴责散布谣言者的道德,反而为余长老“圆寂”而欢欣。这种很不理性的文化论争,令人悲哀。我想,文化的归文化,只有不让过多权力介入到有关余秋雨的文化博弈中,让公众对这位“大师长老”自由表达真实的文化判断,相关文化争议最后才会回归应有的理性。那时,余秋雨是真正的大师,还是伪善的长老,才能有真正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