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存在的三大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19:42
内容摘要】   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调查研究的实际出发,分析现有课外阅读存在的三大问题,即时间和条件限制课外阅读、缺乏积极有效的评价体系、教师作用缺失,并对此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案,力求使课外阅读活动能在实际中得到更扎实、有效的实施。
【关键词】      课外阅读     评价体系       教师作用
众所周知,课外阅读是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一环,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很难想象一位高中生如果仅靠教材而没有广泛的课外阅读积累能学好语文,无怪乎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下过这样的论断:“如果学生什么书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①”课外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课外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第10条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②”既强调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又规定了量化指标。但语文课外阅读在实施过程中的现状如何,存在着哪些问题,怎样才能积极有效地实施课外阅读,这是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针对本校的高一、高二学生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见附录),以此来了解高中生的阅读现状。根据调查结果,笔者发现高中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着以下三大问题:
一、时间和条件限制使得课外阅读难以满足同学们的需求。
在回答问卷中第四项“你阅读时的困惑是什么?”时,选项⑴没有时间看书、⑵找不到好书或文章、⑶不知道看什么书或文章、⑷其它项分别有60、35、14、8次被选择,可见对于高中生而言时间问题仍然是影响课外阅读实施的主要问题。而第二项的被选率之高也反映了课外阅读中的另一个问题,即学生缺乏一种高效、便捷的阅读渠道。这一问题同样在对第八项“你希望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阅读文章?”的调查结果中得到了反映。选项有⑴老师印发、⑵上网查询、⑶自己购买相关书籍、⑷朋友推荐、⑸其它五项,各项分别对应的被选次数是10、15、85、17、11次。自己买书成为最主要的阅读途径,这一方面可以看出中学生的阅读热情很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阅读渠道较为单一化。
既然单一的渠道难以满足同学的需要,笔者认为可以建立多种灵活的阅读渠道。高中生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学习时期,时间和条件的限制不容忽视,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的灵活的阅读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时间、条件限制对课外阅读的影响。首先,学校应建立一个较好的读书环境,如建立班级图书角和完善学校图书馆,使得学生在学校就能最大限度的读到好书、新书。虽然班级图书角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如能不断加以完善,对于解决读书问题也是十分有帮助的。其次,网上阅读的方式也可以适当采用。当然,由于时间和条件限制,网上阅读不可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渠道,但它对于丰富和完善阅读途径是很有帮助的,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适当地采用这种新型的、快捷的方式。最后,自己购买书籍或去市图书馆借阅都不失为好的读书方式。总而言之,读书的方式其实是很多的,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因时因地地选择最为合适的方式,比如,在学校就以向班级图书角或学校图书馆借阅为主,周末则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几种阅读方式,几种方式应该互为补充,从而形成一种灵活的、多样化的阅读方式。
二、现有的课外阅读缺乏一种积极有效的评价体系
当前的课外阅读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发式的状况,阅读是一种个人行为,读什么,读多少,什么时候读,都可以随意为之。在对第二项“你选择课外阅读书籍的标准是什么?⑴凭兴趣或感觉 ⑵朋友推荐 ⑶视其流行程度而定 ⑷不占用太多时间”的调查中,103个同学选择第一项,约占70%,这反映了大部分的同学在阅读中存在计划性不强、较为盲目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放羊式”课外阅读的一种外在表现。因此十分有必要建立一种积极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它能使学生及时记录和反思自己的阅读活动,也能通过各种有效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相反,只有阅读,没有评价必然会打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阅读的质量和效果也难以保证。那么,阅读评价体系应该包括那几个方面的内容呢?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评价形式:
1、自评,即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状况作一个及时记录和初步评价。比如自己记录所读著作名称、出处、字数、阅读起止日期等,并给出一个评价等级,还可以选择老师、同学或家长做自己的阅读检查人,对自己的阅读情况作一番审核和再评价。等级基本上由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决定,评价标准可参考广东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必修模块练习册》中的“课外阅读记录表”,即根据高中三年的总量要求是150万字的规定,那么在一个必修模块的学习过程中,阅读量达到15万字可评D,20万字可评C,23万字可评B, 25万字可评A。其中必须自读一部以上的文学名著,否则评价等级依次递减。达不到最低要求的评为E,即不合格。阅读质量较高者(如读书较有心得、读书札记写得好),评价等级可以依次递增。值得提出的是,这里的阅读情况不仅包括阅读书籍情况,即阅读过程,也应包括阅读成果,如读书笔记、摘抄、读后感等都应成为阅读评价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阅读情况。
2、互评。可以请同学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评价,最好能采取固定读书小组互评的方式进行,这样较个别同学更具规模,更有组织性,也方便了平时的读书交流。读书小组可根据共同的阅读品位自愿组合,使之成为固定的、常规化的一个活动单位。每个小组选一个组长总负责,读书小组的任务就是对小组成员的读书情况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小组成员的阅读进程,及时开展小组内的读书交流活动,对完成较好的成员进行组内表扬等。
3、教师评价。教师评价也应常规化,即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如“课外阅读记录表”、读书笔记、读后感等,及时掌握和评价学生的阅读情况,以某种形式在班上进行表扬或公示。笔者曾倡导在班上进行读书摘抄活动,即提倡每一位同学每天读一篇文章,并及时进行摘抄,通过不定期的检查督促同学们的读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活动中的评价。教师可以举办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如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也可以不定期地根据内容开展专题的作品讨论会;或是举办读书成果展,用创办读书小报、黑板报的形式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在这些活动过程中都可以渗透评价过程。如在读书交流会上,可以请学生或老师对同学在交流会上的表现进行评价;静态的读书成果展中的作品可以是经过学生自荐、小组推荐、教师推荐这样三个层次选拔出来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体系的作用。
评价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于实际操作来说,没有时间往往是最大的问题。其实教师可以将读书活动纳入到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来,化整为零。比如,笔者在班上实行了一个学期的“课前三分钟”活动,请同学来介绍一本最近看过的书或文章。这样一来,“课前三分钟”实际上成了一个小小的“读书展示会”,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在三分钟后老师还可以作一个简短的评价,将读书活动和评价常规化是解决时间问题的一个好方法。总之,教师应该积极建立包含以上多种方式的评价体系,把阅读活动落到实处。
三、教师作用的缺失
教师是语文教学的实施者,在课外阅读活动中也应起着关键的作用。但由于目前的课外阅读仍处于一种自发式的状态,教师指导不够,因而出现了教师作用缺失的情况。
通过对问卷第十题“你希望老师能给予哪方面的阅读帮助?”的调查显示,同学们对老师的要求一般集中在推荐介绍好书方面,这虽然只是一个较低层次的要求,但仍有大部分同学提出,说明即使是在介绍好书方面,我们的教师往往也是做得不够的。但也有部分同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有7位同学建议开设阅读课,有4位同学希望老师能与学生分享阅读经验并提供阅读指导。面对学生的需求,教师究竟应该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1、开列适合高中生实际的阅读书目。新课程标准提倡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③”在这一方面,《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列出的课外阅读的建议篇目很值得各位老师参考。此外,教师还应及时介绍当下的优秀作品,并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精选更具指导意义的书目。当然,一个简单的书目也许还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简短扼要的口头介绍或是精彩的书评都能让学生产生更大的阅读热情。一份好的书目应该是一份生动的书目,需要教师用语言、文字去充实它、丰富它。
2、做好读书指导。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拥有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力。为了避免学生走向盲目选择的误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制订具体、合理、有操作性的阅读计划。这个计划可以包括一个学段的必读篇目和选读篇目,以及每本读物计划的读书时间等。比如,如果一个学生大致能做到一个月读两本书,那么他在一个学段内的读书计划表就可以按以下形式列出:
时间 必读书籍 选读书籍 完成情况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必读书籍和选读书籍的选择可以在参考教师所开书目的基础上进行自主选择。教师在查阅读书计划时可以提出调整的建议,比如遇到难易程度或内容方面不合适的情况就应及时指出。
3、传授读书方法。课外阅读看似简单,实则不然,阅读习惯有好坏之分,读书效率有高低之分,教师应作一定的方法指导,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并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保持一定的速度(一般现代文的阅读每分钟应不少于600字);古人也有一些好的读书方法值得借鉴,如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做眉批、点评、摘抄等方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分享阅读经验。教师可以开诚布公地与学生分享自己阅读经历中的小故事,或是在作品研讨会上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这样的沟通会让学生感觉更亲切。
5、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及时评价。这一点在上文中已经谈过,这里就不再多谈了。
值得提出的是,教师不应该只是课外阅读的倡导者、指导者和评价者,也应该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也就是说教师应该亲自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读学生之所读,想学生之所想,才能真正地做到师生共同成长。因此,教师要做读书的表率,要尽可能地多阅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亦是一位热爱阅读之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的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④”从反面来说,试想,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思想贫乏的教师又怎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言传不如身教,教师还是应该从自身做起,与学生一起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
当然,教师的角色再重要,也不能替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切忌走向不作为的反面,即管得太多太死,比如将自己的感知强加于学生,限制学生选择的自由等。教师在介绍书籍、分享经验、交流感受时应做到有的放矢,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给予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作品的闪光点,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形成自身对作品最真实的感受,在学生与书籍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另外,部分学生提出开设阅读课也是一个不错的建议。开设阅读课等于在一定程度上将课外阅读引入了课内,学生的阅读时间得到了一定的保证。老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时间及时与学生交流经验、探讨疑难问题,或是定期举办一些读书活动。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考虑这样一种形式。但不论采取哪种方式,教师都应该充分发挥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课外阅读活动中,主要存在着时间和条件限制、缺乏评价体系、教师作用缺失三大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三大问题严重影响着阅读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笔者相信,随着我们不断地探索,课外阅读活动一定能突破现有的局面,变得更加丰富、扎实、有效,真正成为语文教育天地中一片绚丽多姿的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