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美国的中国军力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39:29
美国国防部关于中国军事力量问题年度报告(一)
【本刊讯】美国国防部根据2000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案于7月12日向国会提交了2002年《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力量问题的年度报告》,全文如下:
公法第106-65条、2000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案第1202款规定,国防部应当“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前和未来的战略提交一份报告。该报告应当讨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当前和未来可能的军事—技术发展,以及今后20年里中国的总战略、安全战略、军事战略及军事组织和作战观念等方面的原则与可能的发展”。
本年度报告所讨论的是(1)有关中国军事力量的知识方面的差距;(2)中国的总战略、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3)中国的军事理论和力量结构方面的发展,包括将使中国的军事能力增强的、尖端技术方面的发展;(4)中国与前苏联的关系,以及(5)台湾海峡的安全状况。
I.序言:差距与不确定性
报告讨论人民解放军当前与未来可能的军事—技术发展方向和今后20年里中国的总战略、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以及军事组织与作战观念等方面的原则和可能的发展。这份提交国会的报告所讨论的具体问题分为4个部分,即中国的战略、中国的军事力量、中国来源于前苏联的武器销售和台湾海峡的安全状况。本报告以谨慎的调子开始,这种调子最初在2002年国防部长办公室对《向国会提交的有关与台湾关系法执行情况的报告》的净评估中基本确定。这份净评估报告考察了对中国军事力量最重要方面所了解的情况甚少的问题。中国人的守口如瓶是普遍的。中国在关于其军事力量的数量或质量问题的《国防白皮书》中并没有透露多少情况。中国的国防开支可能是其2002年3月公布的200亿美元左右国防预算的大约4倍。从80年代以来,美国的访华军事交流代表团所应邀参观的仅仅是“橱窗”式部队,从来也不是任何先进的部队或者任何作战训练或实战演习。
A.知识的差距
国防部确认了美国对中国军事力量的知识方面的三项差距。第一项是中国的军事力量在与台湾的军事力量相提并论情况下如何。对于双方的治国思想、动用武力的策略、外界对其弱点的主观看法,以及它们所偏好的作战方法、产生军事评估结果与计划的政治与军事组织,美国还有大量情况能够了解。第二是中国的无形能力———训练、后勤、理论、指挥和控制,以及地雷战。最后,虽然国防部确认了今后看来很可能将越来越重要的新兴作战方法———特别是导弹和信息战———但是很难胸有成竹地评估这些发展将如何影响总的军事竞争。
B.重要的发展
最近几年,国防部确认了为数众多的领域中中国军事能力的提高。中国军事力量最近的发展包括:
先发制人和攻其无备的理论。中国的理论正朝着在一场战役的开始阶段出奇制胜、迷惑和冲击效果这一目标迈进。中国正在探索胁迫战略,以使台北迅速就范。
军事预算。2002年3月,中国宣布开支增加17.6%,即30亿美元,从而使公开报道的总额达到200亿美元。总开支比较接近650亿美元,到2020年,年度开支就实际数字而言可能会增加到原先的3到4倍。
训练和联合行动方面的改善。北京的军事演习越来越多地以美国为重点敌手。
———人民解放军的“三攻三防”的防空训练集中在打击隐形飞机、巡航导弹和直升机,同时防御精确制导袭击、电子战与敌人的侦察。
———2001年,人民解放军训练的重点是海上和两栖行动,实现传统的地面部队与海军陆战队、航空兵和特别行动部队的整合。演习包括更多的战斗部队,从而提高了人民解放军部署和保持兵力的能力。
导弹的开发
———中国大约有350枚短程弹道导弹(SRBMs)已经在其部署的武库之中,并以每年50枚导弹左右的速度递增。这支力量的命中精度与致命性也在不断增强。人民解放军正在开发的类似于CSS-6的导弹能够在部署到前沿的时候打击冲绳,或者在更靠近内陆部署的时候打击台湾。
———中国所有的已知短程弹道导弹资源据信都以南京军区为基地。部署在面对台湾地方的常规弹道导弹的数量预计在今后几年里将大大增加。
———中国即将用射程较远的CSS—4Mod2洲际弹道导弹取代CSS—4Mod1导弹。中国还即将更新其全部大约20枚CSS—4Mod1导弹,并正在开发BF—31导弹的两个后续的、射程延长的版本:一种用固体燃料推进的、机动性的洲际弹道导弹和一种用固体燃料推进的、从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
空中力量
———中国已经从俄罗斯获得了苏-30MKK战斗机。中国还正在生产苏—27前线战斗机。两年来,已经迅速实现了苏-27和苏-30飞机的整合,组成了作战部队。
———为了进一步增强打击能力,中国据说正在开发FB-7超音速战斗轰炸机的一种改进版本。
———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战术力量也正在发展和即将获得精确制导武器。苏—30飞机的装备是为了使用抗辐射导弹。
2参考资料2002年7月25日
———据报道中国已经开发了其几种较大型飞机的电子战变种,并可能正在实施几项计划,以部署针对轰炸机、运输机、战术飞机和无人驾驶空中运载工具平台的新的远距离活动的护航干扰机。
———1999年,中国引进了一种空中预警飞机———Y8AEW。中国还正在寻求从俄罗斯获得A-50“主桅机载警报和控制系统”(MAINSTAYAWACS)飞机。
———中国一直在对其在台湾海峡沿岸的空中设施进行升级。
———空中作战战术继续演变,训练水平越来越高。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的战斗机和加油飞机在2000年4月在南中国海上空的空中行动中,成功地输送了燃料。
海军力量。海军的加强措施包括提高对最近获得的平台与相关的武器系统的熟悉程度和水兵的能力,以及增强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海上侦察能力。
———人民解放军海军正在努力改善其兵力部署选择,通过提高部署用于远距离巡逻的潜艇的能力和为水面舰只配备能力更强的防空资源以及杀伤力更大的反舰巡航导弹。
———中国已经用本国生产的新舰只替换了二战年代的登陆舰。此外,中国还拥有一支由大约600艘军用和民用登陆船只组成的庞大舰队,可以用于从船上到岸边的行动。中国还拥有一支庞大的民间商船船队,可以被强征服役,以支持登陆行动。
———人民解放军海军的第一艘俄罗斯制造的现代级导弹驱逐舰于2000年2月抵达中国。中国签订了一项合同,即购买两艘额外的现代级驱逐舰。中国还可能获得额外的俄罗斯制造的主要水面作战舰只。
———中国已经生产了使用柴电动力的“宋”潜艇。这是中国的第一艘具有倾斜螺旋桨的潜艇。“宋”也是第一艘为了携带试验型的YJ—82导弹而设计的中国潜艇。该导弹是能够从潜入水下的潜艇发射的中国第一种茧式封存反舰弹道导弹(ASCM)。
———中国已经从俄罗斯购买了“基洛SS”———世界上噪音最小的柴电动力潜艇之一。“基洛”装备着有线制导的试验—71ME重型鱼雷和53—65KE尾流归航鱼雷。它为北京提供了获得从前所得不到的消音和武器技术的机会。
———中国将获得一个新的核动力攻击潜艇级别———093类别核动力潜艇级。它将携带有线制导和尾流归航鱼雷以及巡航导弹。
防空和侦察
———由俄罗斯提供的SA—N—7提供了人民解放军海军近期内所获得的能力最强的短程舰对空防御系统。来自SA—N—7的技术大概能够有助于开发一个本国的海军舰对空导弹系统。在今后10年里,人民解放军海军很可能会开发一种大致相当于购自俄罗斯的、以海岸为基地的SA—10导弹的海军导弹。
———远程HQ-9舰对空导弹的以陆地为基地的版本正在开发,大概将吸收来自俄罗斯制造的SA—10中程舰对空导弹的技术。根据先例,中国大概将在吸收西方技术情况下,生产HQ—9的一种海军变体。
地面部队和装甲。
一年来,人民解放军地面部队显示出了渐进性的改善,这种改善的证据是训练频率的加快和装备的升级。
———人民解放军已经开始实施一项计划,以便对其支柱性的59型主战坦克的主炮进行升级,并保养已经装备着105毫米口径火炮的1000多辆坦克。
———几项新的或经过更新的装甲资源正在逐步进入人民解放军地面部队的武库,包括一种轻型坦克、一种两栖坦克和一种两栖装甲运兵车。
———96型坦克的生产继续,预计到2005年将部署1800辆。
———从90年代过半以来,陆军从大约100个师裁减到50个左右,许多部队正在缩减为旅,从而把更多的资源解放出来,用于现代化。
———人民解放军近年来已经提高了其两栖攻击能力,并正在稳步拓展其空运地面部队的能力。
指挥、控制、通信、电脑和情报(C4I)。中国正在改善其C4I能力,并可能正在与白俄罗斯公司阿加特洽谈,以生产能够执行联合战斗处理的C4I软件和装备。
情报、监视和侦察。中国采购新的航天系统、空中预警飞机和远程无人驾驶空中运载工具,以及超地平线雷达,将使其在西太平洋地区侦察、监视和瞄准海军活动的能力增强。
———中国可能拥有多达3个超地平线天波雷达系统。中国希望把这些系统用于对付航空母舰。
信息战。为了改善自己的技能基础,人民解放军一直在通过其后备役军官挑选计划招聘专门人才,以设计、掌握和实施一项全方位的信息作战/信息战争活动计划。
电子战。中国的电子战努力集中在技术和设计的开发上,这些主要通过与西方公司合作和逆向设计来实现。中国比较新的设计式样显示出与比较陈旧的系统相比的重大改善。
———中国正在采购尖端技术,以改进其拦截、寻找方向和干扰能力。它还可能正在开发干扰设备,这些设备可能会被用来对付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
激光武器。中国正在寻求实施一项大规模的研究与开发激光武器计划。1999年,中国人在其90-II型坦克上展示了一种可能的基于激光的反坦克导弹(ATGM)反措施。
无线电频率武器。中国科学家已经撰文论述的、中国大概已经开始实施的一项计划旨在开发得到大力推进的无线电频率武器技术。这项技术可能会被用于导弹弹头或飞机炸弹。
太空战
———北京可能已经获得了能够用于开发基于地面的反卫星武器的高能激光设备。
———2001年7月,莫斯科和北京签署了一项5年太空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中俄两国将建立专门的部门,联合开发一个地区导弹防御系统;中俄两国将建立合作机制,以斥资多达5亿美元,开发新一代高科技武器和装备。(尹宏毅译)(待续)
美国国防部关于中国军事力量问题年度报告(二)
II.中国战略的目标与变化趋势
A.总战略
总战略的目标
中国一直没有权威性地、正式公开地阐明其“总战略”。中国的军事战略家们把总战略定义为“一国或一个国家联盟的综合战略,在其中,它们动用综合国力”以实现国家的政治目标,尤其是与国家安全和发展相关的目标。
中国的总战略试图均衡兼顾两个往往相互竞争的目标:一个是开发它所说的国家的“综合国力”(CNP);另一个目标是利用现有的“力量战略结构”,或者叫做“势”,使之最大限度地有利于自己,以保持国家独立和使中国能够在其增强国家实力的努力中形成“势头”。在这两个目标方面上,国家领导层的相对重点是可以调节和改变的,具体情况取决于中国如何评估“力量战略结构”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综合国力”(CNP)是中国的战略规划人员据以评估和衡量国家相对于其它国家地位的概念。综合国力概念第一次出现是与前最高领导人邓小平80年代初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一起的,它标志着采用西方方法论与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和战略概念相结合来监视和评估国家实力,这些方法十分注重对国家间相对实力的计算和估算结果。目前的做法采用对政治、经济、军事、科学与技术,以及外交的数量和质量上的评估,以确定相对的综合国力。
虽然中国的国家领导层主要重视的是国家发展,但是它也正在不断评估比较广泛的“力量战略结构”,以寻找可能的、也许会促使它调整或改变其总战略的挑战或威胁,以及推进国家利益的机遇。特别地,中国领导人认为,中国要想作为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必须存在三项基本“条件”———国家统一、安定和主权。在这些条件当中,北京的判断是:国家统一是最重要的。北京一心要维护统一的推动力是中国的内外安全环境与国家状况、历史经验、国家目标,最重要的也许是对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挑战。
确保国内稳定和一个安全的国际环境对北京的国家发展战略至关重要。高级领导人目前所注重的是确保政权稳定的短期任务,它将通过维持国内秩序和领导集团的控制,同时处理国内动乱和不稳定的几个来源来完成。中国领导人还认为,他们必须保持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条件。这反映在中国对一系列国际问题的应对方式中,这些问题包括人权、民主以及与邻国的领土和资源的争端。
假如中国卷入一场大战,它的国家目标方面的相对重点很可能会改变。邓小平和现任中共总书记兼国家主席江泽民已经公开表示,假如中国面临着一个对其国家统一、国内稳定或主权的威胁时,重建一个有利的“力量战略结构”的目标将压倒发展国家实力的目标。这种情况被定义如下:中国面临对大陆的一场军事入侵的可信前景,或者国家卷入一场大规模战争,譬如中国与台湾之间的一场包括美国直接军事干预的大战。
虽然邓小平和江泽民表示,确保有利的战略“力量结构”将是这种情况下的首要国家目标,但是他们还明确强调,中国的战争目的之一将是尽可能迅速地以有利的谈判条件来结束战争,以使北京能够重新把重点放在发展国力的目标之上。
总战略的来源中国的总战略主要受到中国治国之道的古老信条与比较现代的国家发展理论的共同影响。虽然古老的中国治国术和国家发展理论占主导地位,但是另外一些因素也塑造了中国的总战略。在保持对中国腹地和对“亚洲内陆”主要成分的控制方面,以及在确保被传统的对手和敌人占据的地区里的海岸和陆地边界及领海等广袤的周边环境安全方面,中国长期以来面临着地理政治上的挑战。这些挑战影响着中国制定总战略的方式,特别是其对保持一个有利的国内和国际“力量战略结构”的注重。此外,毛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以及从中日战争和内战中所汲取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制定总战略的方式有着普遍影响。最后,中国人研究其它国家如何处理国际安全事务,包括总战略在内,以图优化自己解决战略、安全和发展等问题的对策。
北京试图把其发展综合国力和确保一个有利的力量战略结构的长期政治目标放在积极的、消极的、合作的、良性与和平的主题之下加以描述。这些主题包括中国重视“和平与发展”、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不动用武力、不干预别国内部事务、中国军事战略的防御性质、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宣言、中国支持各个无核武器区,以及中国声称自己永远也不会在外国领土上部署自己的军队。
然而,这些原则性主题不应掩盖起中国国家发展计划野心勃勃的本质和中国对待动用武力方针的性质。这一方针正如中国评论家经常强有力地断言的那样,要看情况而定,而不具有内在的消极或防御性。特别地,北京大概估计,在国际对话中采取模棱两可的措辞有助于在发展国力方面为中国争取时间。
邓小平对中国安全和发展机构的重要指示之一就是所谓的“24字方针”:“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段人们经常引用的座右铭不仅表明了对中国的野心加以轻描淡写的愿望,而且证实了一项长期的战略,即在考虑使中国未来的选择最优化的同时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从北京的观点看,战略上的模棱两可,包括战略拒绝和迷惑,是影响外国政府的政策和别国一般公众及精英阶层舆论的一项机制。中国领导人认为,模糊性和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动的“正义性质”能起到吸引国外反对或支持中国利益的人们“畅所欲言”的效果。一旦中国领导人对敌友加以区分,他们就能够制定和设计主题来反击反对派和推进自己的总计划。此外,这种区分使中国得以奖励国外的“朋友”或惩罚“敌人”,以巩固自己在力量对比中的地位。
B.安全战略
安全评估
像其“总战略”一样,中国也一直没有以类似于美国所采用的格式公开阐明一项“国家安全战略”。中国为实现其安全目标所做出的努力涉及一项一体化战略,它适用于国家实力的外交、信息、军事和经济等工具。中国的国家安全领导结构建立在一个传统的列宁主义模式基础之上。在其中,党的官僚机构反映在国家体系中,并且在战略和政策的制定与监督方面扮演主要角色。党的职能由于“交叉领导”———让党的干部“兼任”政府职务的做法———而便捷起来。例如,共产党的总书记江泽民兼任国家主席。
虽然北京在与美国的相互交往中———主要就贸易和技术而言———看到了机遇和好处,但是它显然认为美国构成一个严重的长期挑战。中国领导人已经断言,美国企图通过遏制中国国力的增强,最终“分裂”和“西化”中国和阻止俄罗斯国力的恢复来保持其地理战略上的主导地位。北京把美日安全联盟的加强、美军在亚太地区驻军的增加以及扩大北约组织的努力解释为显示华盛顿战略的证据。最重要的是,中国对美军驻扎在亚太地区持了一种矛盾的如果不是怀疑的态度。正如中国的2000年国防白皮书所说:“在亚太地区的安全方面有种种新的消极情况。美国正在进一步加强其在该地区的军事势力和双边联盟,倡导开发TMD系统,计划在东亚加以部署。日本通过了一项法案,涉及在一旦日本周边有事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措施。所有这一切都是逆时代潮流而动的。联合军事演习在该地区增加了,这有损于国家间的信任。……在中国南海侵犯中国主权和利益的事情并不少见,一些地区外国家正试图插手这一问题。……”看来,北京估计美国开发导弹防御系统的努力将对中国核威慑的可信性构成挑战,并且其范围最终将扩大以保护台湾,从而损害中国针对该岛的不断增强的常规战区弹道导弹能力所具有的威慑价值。
中国的分析结果表明了一项担忧,即北京将在应付美国在台湾海峡或南中国海爆发危机情况下可能进行的军事干预方面遇到困难。甚至有迹象表明另一种担忧,即美国有可能干预中国与西藏或穆斯林少数民族之间的内部争端。由其对美国应对1995-1996年台湾海峡危机的做法、在科索沃实施的“联盟力量”行动和最近美国所领导的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军事行动所持的看法来看,中国对美国干预的担忧很可能已经加重。在较长时期里,中国经常对日本军事力量在该地区扩展的前景表示担忧。除了这些比较一贯的安全担忧外,中国的战略计划人员开始认识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国际犯罪和贩毒、恐怖主义以及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等全球和跨国的威胁。此外,部分地由于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领导人越来越察觉到,作为全球化的一种后果,中国所面临的对“经济安全”、“信息安全”和国家独立被侵蚀的威胁,这些担忧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今后的几年里肯定会更强烈。
虽然中国领导人假定经济实力占有首要地位,但是他们认为,军队对确保中国的经济实力的崛起,对保护重要的国家利益,以及对支持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和亚洲最显赫的强国的最终脱颖而出都是必要的。尽管如此,自从邓小平时代以来,中国领导人一直把军事现代化放在比其它重点,譬如发展农业、工业和科学与技术要次要的位置上。这一安排所依据的是一项估算,即基础广泛的现代化将提高工业、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总水平,从而使长期的军事现代化持续下去。
对中国国家工作重点的适当的次序安排问题上的辩论不时出现———尤其是在面对外来的对中国安全利益的挑战情况下。例如,在1999年的“联盟力量”行动后,北京认真地考虑了在安排轻重缓急时把军事现代化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虽然高级领导层那时再次重申了以经济增长与发展为重点,但是他们还是同意提供比以前多得多的资源和经费以支持军事现代化的加速。
在评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战略的长期变化趋势方面,一个重要的变量是台湾。北京的安全利益重点之一是阻止台湾进一步迈向与大陆永久分离的步伐,确保台湾问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条件最终解决。台湾在大陆的权威之下的统一被认为是朝着完成“国家重新统一”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中国领导人将继续尽力确保按照北京的条件实现统一。
北京估计,台湾如果与大陆永久分离可能会充当美国的一个战略据点。与此同时,如果获得对台湾的控制,将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得以把自己的防御范围进一步推向海洋。中国的对台战略将继续强调对台北的胁迫策略,北京的决策者们已经强调,不论是通过一项宣言还是通过国际上的承认将台湾目前的事实上的分离正式化,他们都将诉诸武力。此外中国领导人已经扬言,如果他们不能朝着统一目标取得进展,就会动武。
除了防止台湾朝着获得合法的独立地位迈进之外,北京还试图对抗它所认为的日本不断加强的与美国之间的军事合作和阻止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与此同时,它将继续重视自己通过获得日本的技术、贸易和对外投资所获得的经济上的好处。北京在东亚的其它重要的安全目标包括阻止开发和部署一个地区性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特别是一个有台湾参加的系统;应付对它在中国东海和南海上的领海要求的挑战;通过双边和多边的机制,譬如东南亚国家联盟、亚太经济合作进程和东盟地区论坛,支持自己的经济利益。
美国对这些地区重点来说仍将具有核心重要性。因此,中国在该地区的行动将受到其对美国的政策,尤其是对我们的地区联盟和防务关系的评估的影响。在寻求与华盛顿保持稳定的关系的同时,北京将继续寻求削弱美国在该地区影响的机会。
安全战略方面的重要变化趋势
在影响中国长期的安全政策方面,三项重要因素很可能将继续保持根本性,不论台湾问题上的冲突的结局如何,或者中国政权的性质怎样变化。
第一,中国领导人不大可能保持一个铁板一块的国家。未来的领导人大概将继续追求经济增长与技术,这些会与信息革命和官僚机构的职业化相结合,使这一趋势得到加强。第二,全球化和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将继续并且扩展下去。第三,将出现要求政治变革的压力。中国将继续面临经济和内部的挑战;来自内外双方的对中国政权的要求将持续存在。因此,中国将继续警觉到来自西方的挑战。北京将继续寻求与西方体系有关的技术、财富和力量,但它将坚持认为,西方的政治理念和文化与它的利益是相对立的。
C.军事战略
中国领导人认为,控制和动用武力等强制性的权力工具是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没有一份与美国的《国家军事战略》直接相应的文件。最接近于此类的一份文件称为《新时期国家军事战略指导方针》。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家们正开始在专业刊物上讨论通过有限地采用武力来实现政治目标而获得的效率等问题。此外,军事技术方面的进展也为中国领导人提供了长期的更大范围的一系列选择方案。这些得到增强的能力已经带来并将维持一种变化趋势,其中中国的战略将越来越倾向于胁迫性的而非歼灭性的对策。
军事战略的变化趋势
中国在胁迫性军事能力方面正在取得进展的主要领域涉及空中力量,包括导弹和信息战。军事胁迫还能够通过采取封锁或隔离来实施。此外,动用地面部队可能会提供对削弱敌人的意志来说是必要的“冲击价值”。最后,中国领导人还可能通过操纵股票与货币交易所和银行业务来利用经济胁迫手段以及政治和心理上的恫吓。(尹宏毅译)(待续)
美国国防部关于中国军事力量问题年度报告(三)
III.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现代化
准备应付台湾海峡中的一场可能的冲突是中国现代化的首要推动因素。北京正在寻求迫使台湾按照北京的条件就统一问题与大陆谈判的能力。它还谋求吓阻、剥夺外国势力代表台湾进行干预的能力,或者使之恶化。北京受到了军事方面的新兴革命的影响,正在千方百计对抗美国可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进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理论强调出其不意、迷惑和先发制人,以此作为抵消在装备等方面弱点的手段。目前,中国的常规短程弹道导弹力量是其对台湾的最可信的和最直接的威胁。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作战理论
中国作战理论的演变
人民解放军作战理论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的安全和军事战略从80年代中期以来所发生的变化。
军事革命的影响。中国的较善于前瞻的战略家们注意到了波斯湾战争在使人民解放军得以高度地重视新兴的军事革命方面的作用。特别是,人民解放军的观察员们目睹了美军如何在装备着高科技武器系统情况下,迅速地击败了在许多方面都与人民解放军相似的伊拉克军队。盟军在这场冲突期间所显示出的力量和能力促使人民解放军的理论家们改变了对未来战争性质的看法。在这种战争中,起突出作用的是空中和防空作战、电子和信息战,以及远程、高命中精度的打击。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的观察员们判断,围绕着军事革命的技术进展使另外一些领域中对军事力量的要求增加了,包括更加注重指挥、控制、通信、电脑、情报、监视和侦察(C4ISR)、军种协同与联合武器行动、对专业的、技术上合格的、能操作和维修先进装备的人员的需要,尤其还有对一支由非现役军官组成的职业军队的需要。
美国对军事革命的考察结果也被纳入了人民解放军关于军事革命对未来战争影响的思考中。例如,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周方音(音)在一篇文章中似乎汲取了美国学术著作中的东西,他说:“信息时代战争的特点将不是‘以平台为中心的战争’,而是‘以网络为中心的战争’。”军事革命概念的逐渐内在化在理论、战略、战术和装备的实际变化中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的军事计划人员正致力于吸收被认为属于“军事革命”的现代战争概念,他们一直重视开发在亚洲进行快速高科技战争所必需的技术和战术。人民解放军的作家们的总估计是,目前的军事革命具有产生全新的战争形式、强化的信息战、网络系统和“数字化”作战部队的潜力。然而与此同时,根据对海湾战争和之后的联盟力量行动的观察结果和从中汲取的教训,北京也察觉到了美国过度依靠军事革命所提供的进展后所出现的某些弱点。因此,修改后的人民解放军理论不是试图捕捉和追求军事革命的进展,而是强调旨在瞄准和利用它的弱点的措施。
从波斯湾战争以来的演变。1999年的联盟力量行动对人民解放军的思维所产生的影响看来至少与波斯湾战争的一样大,尽管它较多地是作为早些时候人们对现代战争趋势的评估结果的证实,而不是作为变革的催化剂。人民解放军对北约的科索沃空中行动的评论的结论是,对一个占据优势的敌人的对情况的意识及其精确打击系统,能够通过有效的、往往是低技术的反侦察措施,譬如伪装和隐蔽、简单的假目标、部队的分散和频繁运动来加以阻拦。北约的空中行动使人民解放军更加把重点放在使用地下设施、陆上有线电通信和充分隐藏的补给仓库上。据报道,塞族军队在一个现代战场上面对一支占据优势的军队时表现的生存能力给人民解放军的观察员们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这些观察员还注意到,塞族军队苦于装备的劣势、民用设施防卫不足和后勤工作的差劲。
人民解放军在经过改造的“三攻三防”防空训练体系下,汲取了“联盟力量”行动的教训。“三攻三防”的重点集中在攻击隐形飞机、巡航导弹和直升机,同时防御精确打击、电子战和敌人侦察上面。人民解放军的许多训练活动现在也都采纳这个新的训练体制。
人民解放军目前的作战理论
理论文献在中央军事委员会授权下,由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大概也在与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密切协作的情况下拟定。军事科学院负责制定中国军队的理论和应用的军事战略、作战理论和方法论以及作战战术。各个军种所特有的战术、方法和程序由人民解放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分别制定;然而,每个军种都必须遵守军事科学院所推行的战区水平以上的军事战略与行动的大局和指导。军事科学院战役和战术部门的军官在制定新的作战条例方面扮演重大角色。该部门还负责草拟和撰写一些文件和手册,这些文件和手册在功能上相当于《美军联合刊物》和《野战教范》。关于1999年出现的这些新的作战指示的实际内容,我们所了解的情况很少。
局部冲突中出其不意与先发制人的作用人民解放军的作战理论反映了90年代所开始的过渡,即放弃主要是歼灭性的战略,转而采取胁迫性的战略。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家们认为冲击和出其不意对胁迫的成功至关重要。因此,人民解放军的作战理论强调出其不意和在战役的开始阶段实现“震慑威力”。出其不意和先发制人在可能的冲突中所起的显著作用,在人民解放军作战理论的“积极掌握主动权”和“攻其不备”等根本原则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积极掌握主动权”强调在最佳地点和时刻发动攻击以使敌人猝不及防的必要性。
———“攻其不备”强调意图和能力的隐蔽,通过伪装、迷惑、佯动和战略的运用,使相对少量的部队得以通过奇袭左右敌人。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人民解放军的作家们一直注重先发制人的打击,以此作为抵消在技术上占据优势的强大敌人在战斗中的有利地位。从科索沃战争中汲取的教训进一步促进了发展在行动和战略水平上对目标发动进攻性行动的能力。人民解放军的作家们声称,进攻性打击资源与防御性资源相比成本效益要高,必须集中力量打击对手的实施打击和/或采取反击行动的能力。在这一背景下,对有效性的衡量尺度不是夺取领土,而是打击对敌人抵抗能力所产生的效应。防御者由于无力实施行动而陷入被动状态。
人民解放军认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对于任何未来战役的胜利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它很可能会不愿意主动采取任何军事行动,除非确信其具有很大的战略上的出其不意性质。因为政治上没有明显的制约先发制人行动的任何因素,所以人民解放军要求具有突击力,把它作为使威力成倍增大的一个因素,以便使台湾或者像美国这样的另外的潜在敌手猝不及防。人民解放军空军参谋长郑申夏(音)中将等观察家说过,不采取先发制人的理论,人民解放军胜利的机会就是有限的。
人民解放军的著作所显示的一些方法论能够使出其不意的成功增大,其中包括战略上和作战中的迷惑、电子战、消磨对手的政治与军事领导的能力或者使之变得迟钝。起码的一个目标将是减弱军事行动的迹象和警报。
针对占据技术优势的敌手的作战考虑
人民解放军所陷入的技术上的相对劣势和经济发展压倒一切的首要地位,导致了探索能够带来“以弱胜强”能力的非对称方法。
人民解放军的著作显示,对自己的能力,即通过传统的歼灭战,或者依靠集中兵力和消耗战直接打击敌人的部队、编队和兵力来击败一支地区军队,中国军队仍然保持着较大的信心。但人民解放军还确信,这种传统的作战方法用来对付拥有先进技术的敌人将是不够的。因此,他们强调实施使高技术敌人的作战能力陷于瘫痪的作战,这包括从战役一开始就对敌手实施破坏和拖延的行动,以及高度重视辨别构成最大威胁的敌人的高技术武器的类型和方位。在确认这些武器之后,人民解放军必须努力使之失去作用,或者通过硬杀伤方法(例如火力和特别行动等),或者通过亦称为技术封锁的软杀伤方法。要想以弱胜强,特别是如果一个高技术敌手被认为过度依赖信息系统来保障自己行动的实施,那么削弱这个敌人处理或搜集信息的能力就被看作是一项绝对重要的任务了。
例如,中国海军研究院的沈忠昌(音)上校设想一支较弱的军队通过攻击基于太空的通信和监视系统来战胜一支占据优势军队。“掌握外层空间将是军事胜利的一个必要条件,因为外层空间正在成为作战的新的制高点。”他还说,“闪电战和强有力的第一次打击今后会更加普遍地使用。”在未来战争中,沈突出地列举了雷达、广播电台、通信设施和指挥舰只,把它们作为容易受到激光制导武器打击、电子袭击和电磁脉冲武器打击的重点目标。
最终,人民解放军谋求在一场战役的一开始就建立平整的技术竞技场以增大战斗胜利的机会。因此,人民解放军的作战理论所要求的作战目的为:
———摧毁敌人的指挥系统;
———使敌人的信息系统陷于瘫痪;
———摧毁敌人最先进的武器系统;
———使敌人的支援(后勤)系统陷于瘫痪;
———破坏敌人作战系统中的关键联系(即使敌人丧失从技术优势中获得的合力)。
B.中华人民共和国常规军事的现代化和训练
中国虽然保持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军队,但它缺乏技术和后勤支持,以便在远远超越自己边界的地方部署和维持常规力量。军事现代化旨在训练和装备各军种,以使之能够进行短期和高强度作战。由于认识到全面的现代化将花费许多年时间,所以人民解放军正在寻求使实力成倍增加的手段。
空中。虽然人民解放军拥有大约3400架飞机,但是只有100架左右被认为是新式的第四代战斗机。努力进行开发和采购的首要目的是打败地区内的空军、防御中国近海的远距离上的飞机、击败高价值的空中资源、阻止美国的海军行动、打击空军基地和防空场所等其它目标。一场重点为获取先进系统、使训练更加切合实际、采用新战术来补充现代技术、获得精明强干的技术人员的全军范围的现代化,其意图是在今后10年里提高作战能力,以及帮助行动的范围延伸到远远超过陆地和海洋边界的地方。到本10年结束时,预计中国将拥有一个由用现代导弹、电子对抗措施等加强的第四代战斗机以及空中警报和控制系统飞机组成的比较强大的机群。虽然按照西方标准中国飞行员的能力将仍然是很差的,但是全面的改善将使他们的潜力增大。
海军。通过提高在范围扩大的巡逻中部署潜艇的能力,以及用能力较强的防空资源和杀伤力较大的反舰只巡航导弹来装备水面舰只,人民解放军海军正致力于改善其在地区内部署兵力的选择办法。此外,海军正在试图解决反潜艇战方面的弱点。尽管有渐进性的进展,但是人民解放军海军仍然缺乏舰队防空、超地平线瞄准能力,及充分的用于重大登陆行动的海运/空运能力。人民解放军正在解决这些不足,但是,看来它起码在2005年以前不大可能在这些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尽管如此,人民解放军海军将仍然是一支能够对地区内海军构成威胁的巨大力量。
地面。裁军和新装备的有选择的获取正在一支较大的地面力量内部创造一个更具机动性的、有更好的战斗准备的核心。自90年代中期以来,陆军已经从大约100个师缩减到50个左右,许多部队裁减为旅。人民解放军还拥有三个航空师和两个海军陆战旅。然而,由于缺少登陆舰、运载重型物资的飞机、远程运输机和其它后勤方面的缺陷,陆军在远远超出中国陆地边界的地方部署兵力的能力仍然有限。虽然人民解放军近年来提高了其两栖攻击能力,但是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北京对增强自己的重型运载能力或者实施持续的地面行动的态度是认真的。
常规导弹力量。近年来的现代化和训练方面的发展,突出显示了中国继续在数量和质量上努力提高自己装备着常规武器的短程弹道导弹部队的能力。大约有350枚短程弹道导弹已经在部署了的武器库之中;这一数量正在以每年50枚导弹左右的速度递增。这支部队的命中精度和致命性预计将通过使用卫星辅助的制导系统而增强。
空军的现代化
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着大约3400架几乎已经过时的、苏联设计的战斗机。整个90年代现代化努力的重点是从俄罗斯购买苏-27和苏-30“侧卫”战斗机和签订一项许可证协议,以便在中国生产额外的苏-27。北京还继续追求实施国产飞机计划,包括FB-7,以及对F-7和F-8战斗机进行升级。
作战飞机。人民解放军已经动用其部分增加了的实现现代化的经费从俄罗斯购买新式武器,包括苏-27防空战斗机和苏-30多种任务战斗机。在本国生产苏-27的工作正在进行,尽管十分缓慢。中国还继续对库存中的战斗机进行升级。首要重点是改进传感器、武器,提高电子战的能力和实现令飞机上的信息四通八达,以此来增强从其它方面讲已经过时的飞机机架的杀伤力。据报道,为了提高打击能力,中国正在开发FB-7的一个改进版本。双引擎的FB-7是一种执行反舰任务的全天候、超音速中程战斗轰炸机。对FB-7的改进很可能将包括配备较好的雷达、夜间攻击航空电子设备和武器。在今后20年里,空军的生产努力预计将集中在国产的第四代型号飞机、经过改进的FB-7战斗轰炸机,以及对苏-27和苏-30进行可能的升级上。
特殊任务飞机。从海湾战争以来,中国一直寻求提高其特殊任务飞机的能力,把重点放在电子战飞机、C4ISR平台和加油机上面。据报道,中国已经开发了几种较大型飞机的干扰版本,并可能正在实施几项计划以利用轰炸机、运输机、战术飞机和无人驾驶空中运载工具平台部署新的、远距离护航干扰机。
中国从90年代初以来,一直在积极寻求获得一种先进的空中侦察与控制飞机。1999年,它引进了一种空中预警飞机———Y-8AEW。去年能力更高的“费尔康”(以色列预警飞机)计划的取消迫使北京寻求其它的替代选择,包括可能的从俄罗斯获取A-50“主桅”空中警报和控制系统飞机。
空对空加油。中国于80年代中期开始开发自己的空对空加油能力,利用一种经过改装的B-6/“獾”轰炸机作为空中加油机。人民解放军空军的战斗机和加油机在2000年4月南中国海上空的空中行动中,成功地输送了燃料,从而表明,人民解放军空军获得了十分有限的、在晴朗天气下和白天时进行的空中加油的能力。然而,训练仍然是初步的,不论是人民解放军空军还是海军航空兵,把空中加油吸纳到例行的行动中都将花费几年时间。
无人驾驶空中运载工具(UAVs)。中国正在大量投资于开发无人驾驶的空中运载工具。中国的库存中已经拥有一些短程和比较远程的UAVs,用于侦察、监视和电子战任务。研制工作正在范围广泛的UAV技术领域中进行,几项试验性UAV计划正在实施,涉及侦察、监视、通信和电子战。
弹药。中国在开发用于空军的常规弹药方面的策略自从海湾战争以来已经不可逆转地改变了。海湾战争在很大的有效规模上采用了精确制导弹药(PGMs)。随后的战役,譬如“联盟力量”和“持久自由”行动,显示出了对PGMs的不断增加的使用,从而大大增强了北京开发自己的弹道导弹的欲望。人民解放军空军使用B-6/“獾”作为C-601/“海怪”反舰巡航导弹的武器平台已经有10年以上的历史了。B-6/“獾”轰炸机的另外一个变型正在开发,以便在未来运载陆地攻击巡航导弹。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战术部队还正在开发和获取PGMs。对苏-30飞机进行装备目的是使用抗辐射导弹,并最终携带激光、电视和雷达制导的导弹及弹药。未来的飞机预计还会使用各种国产和俄罗斯制造的LACM(陆地攻击巡航导弹)、ASCM(反舰弹道导弹)和ARM(抗辐射导弹)PGMs。
不断演进的能力。自1992年中国获得其第一架第四代战斗机———苏-27———以来,随着中国把新技术、能力同力量结构相结合,训练、战术和作战理念缓慢地进步了。这个旷日持久的学习阶段使中国得以为把更多的第四代飞机引进到其武库之中做准备。在过去两年里,新的苏-27和苏-30飞机已经同作战部队实现了比较迅速的整合。与此同时,空中作战战术继续演进,训练越来越高深。到2010年,人民解放军将具备一支现代空军所需的所有要素,并且将已经形成作为一支一体化军队作战所需的作战理念和训练。虽然届时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并非全部装备现代武器,但是一支核心部队将准备就绪,使人民解放军能够实施其目前的军事理论所设想的那种地区作战行动。(尹宏毅译)(待续)
美国国防部关于中国军事力量问题年度报告(四)
海上力量的现代化
人民解放军海军拥有29万名兵员,配备着大约60艘驱逐舰和护卫舰、50艘左右的柴油潜艇、6艘核潜艇以及大约40艘两栖登陆船只。为这支部队提供补充的是大约350艘辅助性和较小的巡逻船,还有500多架固定翼飞机和50架直升机。最近10年,通过清除大量的比较陈旧的船只代之以较少的、比较现代的船只,海军优化了部队并使之现代化。潜艇的数量已经下降了一半左右。海军全部库存中的美国制造、二战年代的登陆船只已经用国产的比较新的船只替代。此外,还有一支由大约600艘登陆船组成的庞大舰队,包括军用和民用两种,可以用于从军舰到海岸的行动,另外还有少量气垫船。人民解放军海军还拥有几百艘较小的登陆船只、驳船和部队运输船,都可以与渔船、拖船和民用商船一起使用以增援海军的两栖舰队。主要的水面作战舰队的规模一直比较稳定,较为陈旧的船只正在慢慢地被较新的国产驱逐舰和护卫舰所取代。
人民解放军海军谋求进一步向海洋推进其海上防御范围。这一行动方面的变化将要求有更新的、更现代化的、能够把行动范围扩大到琉球群岛和南中国海的军舰和潜艇。在这个扩大后的范围内,这些平台必须装备更好的武器,以便能够防御所有方式的袭击。海军一直在进行研究和获取外国技术,以图提高范围广泛的海军作战能力;它还即将获得新级别的军舰,这些军舰将更适用于达到中国东海和南海极限的行动。
主要的水面作战舰只。两艘俄罗斯制造的“现代级”驱逐舰的获得提高了中国水面舰队的能力。这些军舰装备着SSN—22/“日灼”反舰巡航导弹和SA—N—7SAM(舰对空导弹)系统。这些“现代级”军舰还配备着AK-630M300毫米口径“加特林”火炮和130毫米口径双用途火炮。
中国最好的国产水面作战舰只———6000吨的“旅海”级驱逐舰———装备着C—802反舰巡航导弹。它还装备着HQ—7SAM系统的一种海军变型。
中国已经签订了一项购买两艘额外的“现代级”驱逐舰的合同,并可能会获得额外的俄罗斯制造的主要水面作战舰只。这些从国外获得的武器不仅能即刻提高中国的作战能力,而且还会使人民解放军海军有机会获得逆向设计的更加现代的武器及相关系统。
到2010年,另外一种新的驱逐舰级别舰只大概将开始进入舰队,一种新的护卫舰也可能如此。到2020年,中国预计将全面生产其新的驱逐舰级别舰只,有几艘已经在服役或者即将服役。新的护卫舰很可能将具有与此类似的生产速度。随着这些平台投入使用,它们将取代比较陈旧的“江湖”I/II级护卫舰。到2020年,中国大概将已经逐步淘汰了大多数“旅大”级别的驱逐舰。
航空母舰。在继续研究和讨论可能性的同时,中国看来已经无限期地搁置了关于获取一艘航空母舰的计划。
防空。人民解放军海军继续怀有由来已久的、对自己与敌人飞机、巡航导弹和精确制导弹药交火能力的担忧。由于海军试图在远离基于陆地的防空力量保护情况下行动,所以这一问题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水面作战舰只拥有有限的和主要是自卫性的对空作战能力。它的驱逐舰和护卫舰当中只有12艘左右装备着舰对空导弹系统;其它的则只装备着高射炮,可能还有可随身携带的防空系统。此外,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军舰缺乏对地区防空任务来说必要的、现代的空中监视系统和数据链接。短程武器与缺乏现代的监视系统加在一起,把海军限制在自卫和点防卫对空战范围内。因此,除了在非常情况下之外,人民解放军海军没有任何舰只能够对另外一艘舰只执行对空防御。此外,人民解放军海军不能可靠地防御目前或预料中的反舰巡航导弹。中国已经认识到对抗难以发现的飞机和巡航导弹的重要性。旨在开发能够侦察到并最终与这些系统交战的防空系统的工程设计努力正在进行。
防空的改善包括开发舰对空导弹,以提供地区防御能力。这一努力已经带来了和俄罗斯之间的在与防空相关的雷达和导弹方面的不断交流。SA-N-7提供了近期内能力最强的系统。来自SA-N-7的技术大概能够帮助开发一种国产的海军舰对空导弹系统。在今后10年里,人民解放军海军可能会开发大致相当于从俄罗斯购买的基于海岸的SA-10的海军导弹。虽然中国更倾向于开发本国的舰对空导弹,但是其能否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期限内研制出自己的相应导弹还不确定,因此购买额外的、比较先进的俄罗斯武器可能还是必要的。
远程HQ-9的基于陆地的版本正在开发中,它大概将吸收俄罗斯SA-10导弹的技术。以先例为依据,中国大概将生产HQ-9的一种海军变型。HQ-9被设计为一种远程的舰对空导弹,以对抗高性能的飞机、巡航导弹、空对地导弹和战术弹道导弹。来自西方系统的先进技术可能也将被吸收到HQ-9之中。
潜艇。人民解放军海军很可能打算保持庞大的潜艇力量。中国正在生产更多的现代潜艇,并即将获得俄罗斯的技术以改善未来的部队,对现有的舰队的升级很可能将在大修整期间完成。虽然这支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鱼雷和水雷封锁水面舰只,但是由于要为“宋”潜艇开发YG-82反舰巡航导弹,所以海军最终将获得一种从水下发射的巡航导弹。另外一项重大改进很可能是使用先进的机动水雷来加强海军由潜艇部署的水雷的庞大库存。虽然中国潜艇部队的首要任务仍是水面战,但是鉴于俄罗斯制造的“基洛”级潜艇的获取,中国的反潜战能力也将继续改进。
柴电动力潜艇。除了保留在这支部队中的大约30艘过时的、苏联设计的“罗密欧”级潜艇之外,中国还生产了两个级别的本国设计的、柴电动力攻击潜艇:“明”级和“宋”级潜艇。中国已经有21艘“明”和3艘“宋”潜艇下水。“明”实质上是“罗密欧”的一个改进版本。而“宋”则是中国的第一种新设计的、常规动力的潜艇。
“宋”是中西技术的一种混合,具有显示柴油动力潜艇设计指导方针方面重大转变的几个重要特色。它是第一种拥有歪斜螺旋桨的中国潜艇。“宋”还是第一种为了携带试验性YJ-82导弹而设计的中国潜艇。这种导弹是中国的第一种能够从水下潜艇发射的茧式封闭反舰巡航导弹。“宋”大概装备了法国设计的侧翼阵声纳。中国的柴油动力潜艇装备着德国的MTU柴油机。
人民解放军海军已经获得了4艘俄罗斯制造的“基洛”级潜艇。两艘是标准的出口版本877项目EKM“基洛”潜艇,两艘是636项目“基洛”潜艇(改进型的基洛设计式样)。在购买基洛潜艇过程中,人民解放军海军获得了世界上噪音最小的柴电动力潜艇之一的潜艇。由于装备着有线制导的试验-71ME重型鱼雷和53-65KE尾流归航鱼雷等武器,基洛使北京获得从前无法得到的消音与武器技术。中国很有可能将试图把这种潜艇的一些方面引入到其国产计划之中,尽管这些技术需要经过几年才能得到有效利用。
到2010年,中国将已经把“罗密欧”级潜艇退出现役。到2020年,中国的非核动力潜艇库存大概将包括“明”、“宋”和“基洛”潜艇。中国将继续使用俄罗斯技术来改进消音、推进和潜艇设计技术;它还正在把外国技术纳入其现有的潜艇之中。中国还将从其国内潜艇研究与开发基础设施的成熟中得到好处,即能够由本国设计和制造新式潜艇。
核动力潜艇。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库存中拥有5艘“汉”级核动力攻击潜艇,全都是1970年到1990年期间下水的。中国唯一的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夏”级———于1995年-1998年大修,其服役期限起码可能会延长到2011年。下一代核潜艇计划将反映俄罗斯的影响和技术。中国将获得一个新的核动力攻击潜艇级别———093型SSN级,其技术在质量上将类似于俄罗斯的“维克多”IIISSN。093型级别将携带有线制导和尾流归航鱼雷与巡航导弹。第一艘093型SSN级潜艇大概在2005年以后不久就会投入使用。它最终将取代“汉”级SSN,后者到2020年将全部退出现役。094型SSBN(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预计将携带一种先进的潜射弹道导弹(SLBM)。
水雷。中国很可能拥有足够的水雷战资产,以便利用种类繁多的发射平台布设一个出色的防御性和有限进攻性的雷场。据信,中国拥有各种类型的现有水雷,包括沉底和系留感应水雷、流动水雷、遥控水雷和发射弹头水雷等。中国最近开始为一些先进的水雷做广告,从而表明其库存中可能拥有更加先进的水雷。
鱼雷。中国的现代化努力很可能把重点放在了开发装备着能够在具有挑战性的浅水音响环境中使用的最先进归航和发射系统的鱼雷。中国还可能将寻求先进的鱼雷对抗措施,譬如机动的假目标和硬杀伤反鱼雷鱼雷,用以增加其水面舰只和潜艇的生还能力。
潜艇声纳。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大多数潜艇据信都拥有过时的、基于比较陈旧的模拟设计式样的声纳系统。为数有限的中国潜艇拥有比较现代的数字声纳系统,这些系统大概基于80年代的西方技术。中国人拥有浅水声学方面的一个很大的研究与开发基础设施,并且在利用商业上现成的现代电脑处理技术方面拥有经验。目前中国的声纳设计很可能类似于在商业上可以获得的西方潜艇声纳系统,其特色是现代的、商业上现成的处理器和显示器。
潜艇消音。根据评估,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潜艇包含范围广泛的消音技术,其中大多数技术都是进口的。尽管如此,中国希望开发本国生产无声潜艇的能力。主要的潜艇消音技术体现在机械座架、艇身涂料和螺旋桨上。预计,人民解放军海军未来的潜艇设计将包含较低的螺旋桨旋转速度和更先进的螺旋桨设计、机械座架、艇身涂料。中国的目标看来是在不依靠其它国家情况下设计和建造无声的潜艇。这一努力通过中国大量投资于研究、开发与制造中是显而易见的。
地面部队的现代化中国的地面部队划分为大约20个集团军、40多个机动师和大约40个机动旅。这些师当中的12个以上和这些旅当中的几个被指定为“快速反应”部队。中国于2000年完成了一次50万人的裁军,以图进一步优化部队和解放资金用于现代化。这次裁军主要是通过撤消几个集团军司令部、把兵员转入人民武装警察和把大约30个作战师裁减为旅来实现的。最近改进的重点还放在提高后备役部队和民兵的能力上。人民解放军地面部队的规模表明,起码到2010年为止,继续的现代化将仍然是缓慢的、仔细斟酌的和有限的。到2020年,步兵、航空兵、装甲兵和陆军航空兵部队在这支部队中所占百分比将大大提高。
装甲兵的现代化。人民解放军已经开始实施一项计划,旨在将起中坚作用的59型主战坦克的主炮升级,并维修已经装备了105毫米口径火炮的1000多辆坦克。此外,几种新的或经过更新的装甲兵资源正逐步进入人民解放军地面部队的武器库,包括一种轻型坦克、一种两栖坦克和一种两栖装甲运兵车。据公开消息,96型坦克的生产还在继续,预计到2005年将部署1800辆。
火力支援的现代化。火炮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一直注重对人民解放军炮兵的质量上的改善,而不是数量上的增加。有关一种先进的多枚火箭发射器和一种自推两栖榴弹炮的工作不断取得进展。
特别行动部队。除了常规战的现代化之外,人民解放军还把相当多的资源专门用于开发特别行动部队。特别行动部队是地面部队现代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预计他们将在实现一些目标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而这些目标中的有限目标、兵力规模和时间对胜利将是至关重要的。特别行动部队的任务很可能包括进行监视和战斗损失的评估;搜寻或摧毁C4I资源、运输枢纽和后勤补给站;夺取或摧毁机场和港口;支援派出的部队;摧毁防空资源;执行制止、迷惑和情报行动。
陆军航空兵。中国的陆军航空兵仅仅能够为地面或两栖行动提供最低限度的支援,尽管其有一个缓慢增加的直升机武库,目前拥有大约300架飞机。陆军航空兵最近几年一直在获取少量的攻击和中等运输直升机,但它仍然缺乏一种专门用于攻击的直升机。
虽然人民解放军地面部队在几个领域中继续取得进展,但是它们仍然面临几项重大挑战,包括:———裁军和改造。中国的领导层仍然认为其地面部队所包含的步兵过多。北京大概认为,要想使陆军成为一支适当均衡的综合性的、机动能力、杀伤力和生存9参考资料2002年7月30日
能力更强的军队,就需要进一步裁军,伴之以额外的结构改造。
———现代化的步伐。迄今为止,近期对新装备的部署数量有限,因此并没有使人民解放军绝大部分的地面力量的能力显著提高。尽管地面力量的资源逐步地合并成了较少的部队,但是陆军仍然十分庞大,以致阻碍了迅速的装备现代化向其整个部队结构之中的贯彻。然而,尽管新装备并没有在全中国部署,但却仍然在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要地,特别是东南部部署着。
常规的第二炮兵导弹现代化北京不断增长的常规武装导弹力量为中国提供了避免与使用核武装导弹相关的政治上和实际中的制约因素的军事能力。CSS-6和CSS-7短程弹道导弹为中国提供了一支具有生存能力、高效的常规打击力量,未来的常规武装的CSS-5和陆地攻击巡航导弹也将会如此。
基于地面的防空和导弹防御的现代化中国目前缺乏一个合理的、全国的、战略水平上的一体化防空系统。它拥有各种大型防御武器系统;然而,大部分中国防空系统是基于过时的武器系统的。把这些系统与一个过时的和毫无效率的C3系统相结合,是考虑到执行一些例行的行动,譬如为大城市等高价值的资源提供点防空,但却没有顾及全国范围的深入的或具有灵活性的防空。
中国的防空系统包括人民解放军空军所控制的战略资源和人民解放军地面部队所操纵的战术资源。历史上,北京曾经依靠其庞大的拦截器库存以及人民解放军的高射炮部队来保卫国家。然而,现代的地对空导弹的获得可能正在加速历来的战略的改变,在历来的战略中,地对空导弹一直都不是交战中的首选武器。现代的地对空导弹是在近射程上对付巡航导弹、短程弹道导弹和战术飞机的首要武器。人民解放军空军的飞机是在较远距离上与战术飞机交战的首要武器。在额外的地对空导弹部队投入使用之前,中国将只能有效地防御孤立的入侵和小规模的袭击。
中国最近的防空现代化努力有很大一部分所依据的是北京对从1991年初的海湾战争和1999年中期时的联盟力量行动算起的西方军事行动的观察。海湾战争期间动用的精确制导弹药、隐形飞机和机载C4I,看来使北京醒悟、认识到自己的防空能力的局限性。据报道,HQ-9地对空导弹的设计受到了这些观察结果的影响,旨在将中国的C4I系统升级的计划被制订出来。中国购买了新型号的俄罗斯地对空导弹,譬如SA-10和SA-15,以提供对付主观上认为的巡航导弹威胁的临时措施,同时寻求了外部的援助以开发一个强大的防空系统。
抗辐射导弹的开发。有关中国的一种抗辐射地对空导弹———FT-2000的报道最初出现在1998年9月的法恩伯勒航空展上的推销小册子里。FT-2000是一个基于HQ-9/SA-10的机动系统,据广告说其最大射程超过100公里。它被认为是一种“机载警报和控制系统杀手”。还有迹象表明,中国正在促进另外一种抗辐射地对空导弹———FT-2000A的开发,它是过时的CSA-1的刷新;这是一种具有固定基地的地对空导弹系统,射程在100公里以下。抗辐射地对空导弹系统意图中的目标是机载警报和控制系统飞机或任何发出无线电信号的机载资源。没有任何情报表明,任何国家,包括中国,已经表示想要获得这两个系统当中的任何一个,或者其中任何一个系统已经进展到超越了构想的阶段。
训练和演习据报道,人民解放军2001年的武器结合训练的重点放在了多军种有限参与情况下的两栖战争上。进行了几项重大演习,其中一些的重点为两栖战争的一些方面。人民解放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都进行了特殊军种的训练。
地面部队的训练和演习。90年代中期以来,人民解放军地面部队训练和演习的重点一直放在各种各样的课题上,尽管并没有一个逐年的、可预料的规律或次序。据报道,2001年的训练活动重点放在海上和两栖训练,以及常规地面部队与海军陆战队、航空兵和特别行动部队的结合上。这些活动以往年的活动为基础,包括了更多的作战部队,从而逐渐提高了人民解放军部署和保持这支部队的能力,以及在多军种环境中进行两栖行动的能力。
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训练和演习。人民解放军海军2001年的训练和演习活动是有限的,据报道,海军仅仅参加了少数的演习。此外,通常的年终多舰队演习看来是被取消了。
人民解放军的空中训练和演习。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战斗机飞行员战术训练继续进行着,尽管速度缓慢。据报道,在2001年,部分人民解放军空军比较先进的飞机进行了高水平的、有彼此不同类型的战斗机参加的战术训练。高水平的战术训练是人民解放军使对付地区内空军的作战战术现代化的努力的一部分。正在实施的战术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人民解放军的传统训练。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2001年的演习活动据报道集中在机动能力、防空和对两栖突击力量的支持上。防空演习看来比去年少了,据说它是严重地照本宣科,演习的情形缺乏现实性,从而限制了人民解放军飞行员本来能够从这些演习中所得到的收获。(尹宏毅译)(待续)
美国国防部关于中国军事力量问题年度报告(五)
C.战略力量的现代化
中国正在实施一项弹道导弹现代化计划。该计划正在使其力量在质量和数量两方面、在导弹的所有类别当中得到改善。通过增加能够瞄准美国的弹头数量,这项现代化计划将不仅改进中国的核威慑力,而且将提高部队应付东亚的紧急情况的行动能力。
洲际弹道导弹(ICBM)
中国即将用射程更远的CSS-4Mod2洲际弹道导弹取代CSS-4Mod1导弹。更新全部大约20枚CSS-4Mod1导弹的工作将于本10年过半时完成。此外,中国正在开发三种使用固体推进剂的洲际弹道导弹。DF-31导弹的开发正取得进展,部署工作将在本10年过半前开始。中国还正在开发DF-31的两个射程延长了的后续版本:一种使用固体推进剂的机动洲际弹道导弹和一种使用固体推进剂的、从潜艇上发射的弹道导弹(SLBM)。这两个DF-31的后续版本的部署将于本10年的中期或晚期开始。中国还将把12枚CSS-3洲际弹道导弹保留到本10年结束时。
中远程和中程弹道导弹(IRBM和MRBM)
第二炮兵正在继续用使用固体推进剂的机动CSS-5MRBM取代使用液体推进剂的CSS-2IRBM。
从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SLBM)
中国预计在年底前将在“夏”级SSBN潜艇上部署一种中程SLBM。DF-31后续版本的SLBM将于本10年结束时在一种新的、能力较高的潜艇上部署。
导弹部署的变化趋势中国目前拥有大约20枚能够瞄准美国的洲际弹道导弹。这一数量到2005年将增加到30枚左右,到2010年可能会达到60枚。
对美国的导弹防御力量部署很可能会采取的应对措施中国的弹道导弹现代化是在它评估到美国将部署一支导弹防御力量之前开始的,但中国很可能会采取措施来提高其挫败这个防御系统的能力,以维护其战略威慑。这些措施很可能将包括为其洲际弹道导弹提供的、经过改进的一揽子突破计划,增加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也许还有开发为一种洲际弹道导弹提供的多弹头系统,很有可能是供CSS-4使用的。
D.谍报、监视和侦察(ISR)中国正在增强其战斗空间意识,以应付台湾海峡的冲突。获取现代的谍报、监视和侦察(ISR)系统仍然是北京的军事现代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中国正在本国开发的基础上开发ISR能力,同时辅之以获取外国技术和购买完整的外国系统。其对新的太空系统、空中预警飞机、远程无人驾驶空中运载工具和超地平线雷达的采购将使其在西太平洋上侦察、监视和瞄准海军活动的能力增强。
基于太空的ISR的开发利用太空和获取相关的技术仍然是北京的重中之重。中国目前十分重视改进基于太空的侦察和监视,包括电子光学、合成口径雷达,以及其它卫星侦察系统。这些系统在充分部署后,预计将提供地区性的,可能还是本半球的、持续的监视能力。中国已经开始全面接受以共用卫星航天器为基础的新的卫星结构。这一卫星构造方面的做法以使用标准的多用途卫星航天器舱为基础,加以次要的修改,以适应不同的有效载荷。除了本国开发之外,中国大概将继续使用商业卫星图像,并可能会寻求加入一个国际财团所拥有的星座。中国正在与一些国家,包括俄罗斯、乌克兰、巴西、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合作,以达到其在太空中的目标。
机载ISR的开发
无人驾驶空中运载工具。中国军队从80年代以来一直使用“长虹”(CH-1)远程、从空中发射的独立侦察无人驾驶飞机。中国是通过逆向设计在越南战争期间回收的美国“火蜂”无人驾驶侦察机而开发出CH-1的。该系统的一个升级版本在2000年珠海航空展上展示,并为出口而提供。一份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期刊报道说,CH-1能够携带一部日光静止、电视或红外线摄像机。它很可能没有配备数据链接,而有了这种链接,会使遥控作战成为可能;它也不能为远距离操纵者提供实时有效载荷反馈。中国军队还使用另外一些无人驾驶空中运载工具,主要用于战场侦察或电子战。
有人驾驶飞机。除了拥有Y-8AEW和努力购买和生产一种机载警报和控制系统外,中国还有另外几种能够执行ISR任务的飞机,譬如图-154多用途特殊使命飞机,它是为了执行电子情报搜集任务,可能还有实施电子战而装备的。据报道,人民解放军空军还拥有几种飞机———战斗机和轰炸机都有———这些飞机能够发挥图像侦察功能。
基于地面的ISR开发超地平线雷达(OTHR)。中国可能拥有多达三种超地平线天波雷达系统,中国希望用它们来瞄准航空母舰。这些系统可以用在一种预警能力之中。中国还可能已经部署了起码一种表面波超地平线雷达。
基于海洋的ISR开发
中国可能已经开发了用于沿海水域的被动式音响传感器。中国还可能拥有起码一个水下音响波段。这个波段可以在训练演习期间用于追踪鱼雷。由于中国对反潜战(ASW)感兴趣,所以额外的水下传感器大概将在今后5年到10年里开发和部署,这项工作将在2020年进行扩展。这些未来系统中有一些可能将安装在离岸到达大陆架边缘之遥的地方。被动式传感器将仅仅提供对付无声潜艇的几英里覆盖面积,但可能能够侦察到较远距离上的商船和有噪音的作战舰只。
E.作战管理/指挥、控制和通信
战区水平上的武器管理目前,在战区水平上,人民解放军是使用人工来行使联合作战和武器管理职能的。战区水平上的指挥官决定哪些武器将完成这项任务,然后把这些决定传达给下属的武器控制人员。这些武器控制人员提供反馈,从而使战区水平上的指挥官能够决定今后的行动方针。中国正在开发一个作战管理系统,它将被人民解放军全军使用,用于战略、战役和战术计划与行动。
中国对一个通用的联合C4ISR系统的持续不断的开发是因为认识到了精确的传感器的重要性。中国的目标还有改进其传感器的特性,从全天候能力、小型化、人工智能、生存能力以及与其它传感器的整合方面着手。
在今后10年里,中国预计将拥有几个发挥作用的、机载警报和控制系统类型的平台。可能会存在一些技术能力,使这些飞机利用指挥和控制机载资源的能力,显示一幅协调一致的空中画面。由于空中加油能力的增强,所以这种空中能力可能会延伸到南中国海及其以外地方。在间隔时间里,据报道,中国已经从俄罗斯租赁了几架A-50飞机,第一架的交付使用预计将在今年内。中国可能正在与白俄罗斯公司阿加特进行谈判,以生产能够进行联合作战管理的C4I软件和装备。对有关阿加特公司的“全景”C2系统的宣传小册子的分析结果表明,它能够进行联合作战管理。虽然一采购尚未得到证实,但是如果获得“全景”C2系统,将是一条使中国能够在开发一个联合C4ISR结构方面取得进展的途径。
通信网络
中国拥有一个分布广泛的网络,由加固的地下隐蔽所和指挥与控制设施组成,供其军事和文职领导层使用。60年代和70年代对可能与前苏联之间爆发战争的担忧,促使北京耗用相当多的资源构建全国水平上的指挥所、民用防御设施以及相关的通信系统。这些设施旨在确保中国领导层的生存和提供一个庇护所,使领导集团能够在其中对国家的军队保持控制。
中国的国家指挥和控制(C2)设施得到民用和军用通信网络两方面的支持。军用通信网络与民用电信网络是相分离的。它支持着军事和文职领导层的所有级别。军事通信网络为中国的国家军事指挥和数据网络提供了骨干支持。人民解放军全国水平的C3在多重传递系统上传输,这些系统包括同轴和光导纤维电缆、卫星通信、微波无线电中继和远程高频率无线电。中国的通信网络,不论是民用还是军用的,都会有能力支持范围广泛的军事行动。
F.信息作战
中国把信息行动/信息战(IO/IW)看作一种用于传统行动范围以外的战略武器。对IO/IW在任何与一个技术上占优势的敌手之间的未来冲突中所可能具有的非对称用途,中国尤其敏感。
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都出版了几本书,部分地或者专门讨论这个问题。这些著述显示出人民解放军对IO的所有方面了解的不断深入。除了开发战时用途,以便发挥自己强有力的信息控制和察觉管理能力,中国还在寻求IO/IW的开发,作为其总的军事现代化的部分内容。如果把信息战———譬如电脑黑客活动———与非正规的特殊行动和游击战相结合,中国将能够在敌人自己的行动系统内部发动毁灭性攻击,同时避免一场大的正面对抗。
在最近的几次演习中,人民解放军增加了IO/IW成分的数量和复杂程度。努力的重点放在提高人民解放军在防御性措施方面,特别是防范电脑病毒的威胁的能力上。这一担忧看来正在推动人民解放军内部和军队支持的学术界中的抗病毒和网络安全研究与开发。促进这一研究的是信息技术的双重用途性质和中国技术基础的增长。网络防御工作的增加很可能会增强中国对病毒的传播和行为的认识,从而不仅为电脑网络防御(CND),而且还可能为通过开发毒性很大的软件发动电脑网络袭击(CAN),创造一个牢固的知识基础。
作为改善自己在信息技术领域中技能基础的一项努力,人民解放军一直在通过其后备役军官挑选计划招募专门人才。这项计划涉及赞助学生,特别是高技术领域中的学生上大学,或者主动在其毕业后为其偿还贷款,以换取其做出到军队服役的承诺。该计划是为了帮助中国拥有一支技术水平较高的军官队伍,这支队伍将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提高人民解放军设计、领悟和实施一场全面的IO/IW战役的能力。
中国拥有突破保护不力的美国电脑系统的能力,并具有动用CNA袭击具体的美国民用和军用基础设施的潜力。这一反侵袭战略的核心是瞄准行动重心,包括C4I中心和位于中国周边地区的空军基地及航空母舰战斗群。
带有民族主义情绪的黑客活动的作用近期,带有民族主义情绪的黑客活动很可能在紧张局势或危机出现时发生。中国的黑客活动可能将包括用同情中国的主题材料大范围地毁坏网页。虽然难以摸清中国政府的参与程度,但是有关发挥中国在因特网上越来越大的影响和在“网络战”中应用“人民战争”原理的官方言论表明,政府将在未来的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黑客活动中发挥更强的作用。
G.电子战中国的电子战(EW)的努力重点放在技术和设计的开发上。这一开发主要通过与西方公司合作、逆向设计努力和购买外国系统。中国的EW装备库存包括一系列从50年代到80年代的技术,只有一小撮精选的部队获得最新式的零部件。中国较新的设计式样在航空和贸易展览上展出,它们显示出与旧系统相比的重大改进。
中国正在采购最先进的技术,以改善其拦截、寻找方位和进行干扰的能力。除了提供范围广泛的图像侦察、监视以及电子情报(ELINT)搜集之外,北京的无人驾驶空中运载工具计划大概还生产用于改进无线电和雷达干扰设备的平台。此外,能够对现有的地面站加以改造,以干扰卫星通信。人民解放军还在制定电子对抗措施(ECM)理论,并在ECM环境下进行了井然有序的训练。
H.反太空力量的开发在公开场合,中国反对太空的军事化,并试图阻止或减缓反卫星(ASAT)系统和基于太空的导弹防御力量的开发。然而在私下,中国领导人大概把ASAT,笼统而言是进攻性反太空系统,以及基于太空的导弹防御力量,看作不可避免的事情。除了被动式的反太空措施,譬如制止和迷惑外,据说中国还即将获得各种外国技术。这些技术可以用来开发主动的ASAT能力。
中国大概透彻地了解美国和外国的太空活动,这部分地是根据对有关美国太空系统和太空行动的公开来源的信息的获得。北京可能已经获得了用于开发追踪卫星和为其摄像的激光雷达的技术援助,并可能正在寻求一种能够在地球低轨道上追踪卫星的先进雷达。它还可能正在开发可以用来袭击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干扰设备。此外,中国还可能已经具备在特定情况下破坏很容易用激光破坏的卫星上的光学传感器的能力。北京可能已经获得高能激光设备和技术援助,这些设备与援助大概可以用于开发基于地面的ASAT武器。鉴于中国目前对激光技术的浓厚兴趣,未来,北京大概能够开发出摧毁卫星的武器。虽然中国有关激光ASAT的具体计划尚未得到确认,但是报纸上的文章表明,中国对开发这种能力感兴趣,北京可能正在开发适用的技术。例如,一家香港报纸2001年1月的一篇文章报道说,中国已经开发和试验了一个叫做“寄生性微型卫星”的ASAT系统。这一断言正在被评估。尽管如此,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正在开发和扩散小型卫星(质量为10到100公斤)和超小型卫星(质量为1到10公斤)技术。(尹宏毅译)(待续)
美国国防部关于中国军事力量问题年度报告(六)
I.航天发射能力
从1998年以来,中国和美国已经签订了三项关于发射服务的政府间协议。几个美国卫星制造公司已经签订了有关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涉及总共30枚左右卫星的合同。
北京正在开发一种新的模式舱结构系列/级别的重型运载航天发射运载工具(SLV)。据报道,它将使用对生态来说洁净的推进剂。中国的目标是,到2007年有能力向地球低轨道发射25吨重量的和向地球同步轨道发射14吨重量的SLV。北京还已经开始开发一种新的小型、使用固体推进剂的SLV。
中国继续在其载人航天计划方面取得进展。第一次无人试验性发射发生于1999年11月。第二次无人试验飞行发生在2001年1月。一些人担心,起码第二次飞行任务的回收部分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因为北京一直没有公布回收舱的任何照片(在1999年11月的飞行任务中的回收后不久,它就公布了所使用的回收舱的照片)。虽然这项计划的最强烈的直接动机之一看来是政治上的声望,但是中国的载人航天努力几乎肯定会为在2010年到2020年时间范围内改进军事航天系统做出贡献。
中国可能会在2003年或2004年以前进行其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它还有发射自己的太空站,可能还有发射一架可以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的长期计划。
J.“新概念”武器系统
中国正在实施研究与开发计划,以便把所谓的“新概念”武器系统引进到人民解放军的武器库中。这一类别中的主要武器系统包括激光和无线电频率武器。
激光武器
中国正在实施一项大规模的激光武器研究与开发计划。中国人已经公开表示,他们的科学家在激光技术方面“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能够开发激光武器。据报道,中国正在把其激光武器开发的重点放在对抗人员、反击精确制导弹药防空和ASAT作用上面。
中国对激光武器技术的研究已经带来了几个系统的开发和部署。1995年,中国北方工业公司(NORINCO)———一个军火贸易公司———在马尼拉和阿布扎比的防务展览上展出了ZM-87激光武器。从那时以来,中国的著述显示出了开发额外的激光系统的不懈努力。第二个系统在1999年的50周年军事游行上亮相,当时中国人在其90-II型坦克上展示了一种大概是基于激光的反坦克导弹对抗措施。额外的中国地面作战系统包括激光指针、激光测距仪和激光目标指示器。这些装置经常在防务展览上买卖。今后,预计中国可能会继续开发和部署军用武器和非武器激光系统。中国把国产能力和外国援助相结合,到2020年可能会成为一个主要的军用激光生产和出口国。
无线电频率武器
据报道,中国已经把重点放在开发无线电频率(RF)武器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员们已经公开表示,21世纪人民解放军需要挫败敌人电子设备的无线电频率武器。虽然人民解放军目前很可能并不拥有无线电频率武器,但是据信,它有开发大功率无线电频率技术的计划。这些技术可能会为一些类型的无线电频率武器奠定基础。除了本国研究之外,中国还在和外国科学家密切合作,并正在寻求获得与大功率无线电频率的生成相关的外国技术。中国科学家已经公布,正在努力开发使用炸药推进的、可以用在导弹弹头或飞机炸弹中的无线电频率武器技术,并且正在研究无线电频率脉冲对电子设备的效应和无线电频率能量穿越大气层的传播问题。
在今后的10年内,中国可能将能够开发和部署防空无线电频率武器。这些武器旨在通过用制导、测高仪、火力控制、通信、导航等重要子系统瞄准电子装备来挫败导弹或飞机。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讨论了把大功率无线电频率技术用于防空的问题,但是没有证据表明,已经开始实施为这一任务生产无线电频率武器的计划。尽管如此,中国可能会考虑与俄罗斯合作,以支持对一种大功率微波系统(HPM)———称为Ranets-E———的研究与开发。该系统将瞄准精确制导武器所携带的电子设备。如果俄罗斯人在开发该系统方面获得成功,中国又购买了它,则人民解放军可能能够在2020年以前利用上一定数量的这些系统。
据说中国正在研究使用炸药推进的无线电频率武器;然而,关于无线电频率弹头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军事上的用途存在种种问题。即使中国能够采用一种炸药推进装置产生巨大的无线电频率能量,它是否有可能研制出一种能在大大超过同样大小的常规弹头造成爆炸或破片杀伤的射程上抵消电子设备作用的无线电频率弹头,现在还不清楚。中国在2010年结束前不大可能会拥有有效的无线电频率弹头,即使这种武器被证明是可行的。
最后,中国可能会考虑具有ASAT能力的无线电频率武器。ASAT飞行任务无疑是无线电频率武器应用上最大的压力之一。一个基于地面的系统要向太空发射无线电频率能量束,必须有在超大功率水平上运行的HPM来源,以及具有很大增益的大型传输天线。对于通过直接升空导弹投掷的、或者作为一个轨道系统部署的无线电频率武器来说,对系统的大小和体积有严重的制约因素,还有与同样必须接近目标的其它的ASAT系统之间的竞争力问题。即使中国人投入资源实施一项重大的ASATRF开发计划,起码在15年里,他们也很可能无法部署这样一种武器。
隐形技术
据报道,中国于80年代开始做出范围广泛的全国努力,以认识和开发隐形(LO)技术。本国研制的努力在成熟程度和认识方面很可能已经取得进展,从而使对外国能力的分析得以进行,使重复过去的研究成果的尝试成为可能。据说,中国科学家对LO技术具有出色的理论认识,但看来缺乏经过几十年的应用研究而获得的实践经验。看来中国已经开始实施若干项计划,以便把基本的识别特征缩小技术应用在其战斗机计划中,据报道,中国正在开发能够运用LO技术的新型战斗机。
K.技术的获取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发、获取和接触能使军事能力增强的先进技术的努力是多方面的,包括使用传统的军事活动参与者、商业实体和参加基础科学研究的个人。先进武器系统的生产不仅要求转让或开发技术,而且要求转让或开发相关的知识,包括培训、教育、技能和制造技术等。
1979年,中国开始实施一项重视通过其国防工业基础来生产军民两用产品的政策,从而使其武器设施现代化。这一政策转变反映了中国通过获取重要的外国双重用途技术和知识来实现长期的自给自足的抱负。一旦获得这种技术,附属于国防的研究所和工厂就可能把它们应用于商用和/或军用成品的设计和生产中。此外,国防工业基础对商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能够产生收入和外汇,以资助获取先进技术。自1979年以来,几千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实体已经在美国建立。这些实体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大概是合法的,但一个未确定数目的业务所瞄准的可能是双重用途商品和受到控制的、限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售的技术。
最近,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家权威刊物建议更多地利用海外华人科学家转让外国技术。这些刊物赞成建立此类海外科学家的数据库,交给他们的任务是从事北京所感兴趣的研究,通过利用中介和第三国来保守秘密。建议通过中介进行招募,以避免由于目标国家的政策和敏感而受牵连。一份刊物建议利用私营部门的中介组织和国际人才交流协会来进行招募。这些刊物还建议建立一个“海外华人专家数据中心”,由科技部运营,资料由多方面来源提供,按照地区、国家和专业来组织。这些数据将通过国家所支持的私有服务组织,在设在中国和目标国家的因特网网站上,私营部门的驻外办事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领馆的科技秘书来搜集。
利用作为培训科学家和发展科学家之间联系的一种媒介的学术交流,中国看来正在全世界建立一个非正式的科技网络,这个网络不仅可能有助于基础研究,而且可能将为商用和军用技术的开发做出贡献。所牵扯到的人员和组织之间的密切关系往往使中国的大学、政府研究所和工商企业之间的研究、资助与合作的三角关系难解难分。
技术信息的搜集1991年,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中心(CDSTIC)———当时的国防科学技术与工业委员会的信息分支机构———出版了一个科学技术集合手册,书名为《获取国防科学技术情报的来源与方法》。该手册说,中国的国防科技需要有80%是通过来自公开的和灰色来源(购买/订阅)的材料而满足的。这个手册提供了有关国防技术的外国公开来源的详细信息,并称,在中国经营的单个情报组织大约有4000个(到1991年为止)。这些组织当中的许多都与附属于中国国防工业基础的国有企业、研究所和学院有联系。
技术信息的搜集
大概继续由现在归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领导的CDSTIC精心策划。据报道,总装备部监督着一个由隶属于中国核、航空、电子、军械、造船和航天等工业的工厂、研究所和学院组成的复杂网络。这些机构当中的每一个都拥有一家进出口公司,以便为进口技术和知识提供便利。
中国的国防工业基础
国防科学技术与工业。中国的国防工业基础———亦称国防科学技术与工业———是一个组织周密的和重叠的结构,包括工厂、研究所和学院,它们附属于代表核、航空、电子、军械、造船和航天等工业的组织。
在1998年的改革以前,5家总公司和一个部代表着中国的国防工业基础:
———电子工业部
———中国国家核工业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公司
———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
———中国国家造船总公司
———中国航空航天总公司1998年,这5家公司当中的每一个都分割为两家相互竞争的公司,涉及造船、航空、核、军械和导弹/航空航天等领域。电子工业部与邮政和电信部合并为信息技术与电信产业部。中国国防工业基础目前的组织包括:
———信息技术与电信产业部
———中国国家造船总公司
———中国国家造船工业总公司
———中国第一航空工业总公司
———中国第二航空工业总公司
———中国国家核工业总公司
———中国国家工程建筑总公司
———中国北方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南方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与工业总公司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技术总公司这些公司当中的每一家和信息产业部都拥有附属进出口公司。这些子公司对为盈利目的而进口技术和出口商用与军用产品提供便利。所有这些进出口公司都起码在美国拥有一个分支办事处。
这些进出口公司是:
———中国核能工业公司
———中国空间技术进出口公司
———中国北方工业公司
———中国国家电子进出口公司
———中国造船贸易公司
———中国长城工业公司
———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公司
中国科学院。直接附属于国务院的中国科学院是自然和应用科学领域中进行综合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研究在基础科学领域进行,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和地质学,以及比较新的科学领域,譬如系统工程、遥感、计算机、自动化、机器人、半导体和激光。中国科学院的分支机构的附属研究所设在上海、南京、合肥、广州、武汉、长春、沈阳、成都、昆明、西安、兰州和新疆———这些城市还与中国的国防工业基础有着牢固的联系。因此,这些组织经常在应用研究方面与军方密切合作,产品为了军事用途而获得赞助或开发。
L.军事预算趋势
2002年3月,中国财政部长项怀诚宣布,中国2002年即将增加17.6%的军费,即30亿美元,从而使公开报道的总额提高到200亿美元。这些公开披露的数字并不包括用于武器研究和购买外国武器的,譬如去年中国购进的两艘俄罗斯建造的驱逐舰。实际的军事开支,包括数额巨大的、但难以估算的预算外拨款部分,总额可能会达到650亿美元,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防务开支国家和亚洲防务开支最多的国家。
额外的两位数字的国防预算增长不大可能,起码在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期间是这样。这些增加将用来抵消被强制处理掉的人民解放军商业企业的亏损,为不断增加的兵员开支提供担保,以及为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提供经费。北京的《2000年国防白皮书》及其以前的版本规定了人民解放军的正式预算,但却是按照没有明确界定的资源类别划分的,而且不分军种或任务。这些白皮书的发表可能是中国为了向西方摆出增强军事透明度的姿态而实际上对很多事情继续守口如瓶所做的一项尝试。
虽然列举现代化作为增加预算的一个理由,但是绝大部分国防现代化开支都是在人民解放军的预算以外发生的。进口的武器系统,其经费来自国务院给的单独的硬通货拨款,并不动用人民解放军预算。人民解放军虽然为中国的国产装备付款———这种装备占现代化努力的一半左右———但是它仅仅支付制造每一个系统的成本增加量,而不支付巨额的研发或起始成本当中的任何部分。这种成本记入生产这些装备的国有工业的预算中,包括用于外国技术和援助的巨额硬通货成本。
人民解放军从许多预算外来源获得经费。这些来源包括用于采购的特别拨款,这种拨款起码部分地来源于出售武器的利润;出售部队服务(例如建筑)、产品(例如农产品)、人民解放军传统的自给自足活动的所得;在被强制处理后剩下的人民解放军企业的收益———这些企业仍然生产民用服务和产品;与防务相关的政府其它部门拨款(例如国家科学技术预算和省级、地方一级上的代理机构)。此外,中国的与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相关的技术和常规武器的扩散可能会帮助补贴某些军队现代化计划。追查这些来源会使辨别和评估国防预算趋势的过程复杂化。
对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里的国防开支进行预测很成问题,尤其鉴于甚至是总的国防开支也没有充分地定义或报告的情况。然而,预报的经济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确定未来国防开支的极限。利用这个方法估算,年度国防开支就实际数字而言,从现在到2020年间,可能会翻三番到四番。(尹宏毅译)(待续)
美国国防部关于中国军事力量问题年度报告(七)
IV.前苏联与中国之间的合作
中国的军队现代化计划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俄罗斯和其它前苏联国家的援助。中国希望通过在今后几年里大大拓展其对俄罗斯武器系统和技术援助的采购,从而弥补能力方面的短期差距。中国所采购的俄罗斯武器系统包括先进的飞机,譬如苏-30MKK;现代防空系统,譬如SA-10/20和SA-15地对空导弹;“基洛”级潜艇和“现代”级驱逐舰。现在或者将来,与这些系统的出售相伴的很可能是转让精确制导空对地武器、主动式、BVR空对空导弹和先进的反舰巡航导弹。俄罗斯对中国航天计划的援助是范围广泛的。俄罗斯向中国的武器出售和技术援助加快了中国的军队现代化,并很可能将对北京动用武力的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A.前苏联指导对中国的军事出售和与中国合作的政策
中国与前苏联的一些国家,但并不是所有国家保持着防务与安全合作关系。北京与前苏联各国建立和促进联系的首要目标是发展政治与经济影响,以及获得谋求军事现代化所必需的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武器系统。除了例外的俄罗斯和乌克兰,前苏联的大多数国家没有能力制造和出售完整的、充分一体化的武器系统。因此,前苏联各国政府往往出售一个较大的系统中的部件或零件,这些零部件原先在前苏联这些国家所在地区制造,现在作为不付出任何成本的库存在这些国家存在。此外,由于这些国家常常没有对这些系统或子系统的合理需要,所以它们被看作出口收入的潜在来源。
俄罗斯。中国和俄罗斯保持着牢固的防务与安全关系,包括双边的政策磋商和专业性的军事交流。对中国的武器和军事技术出售是俄罗斯外交与安全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北京的军事技术合作是补充国库、支撑防务工业和使俄罗斯有影响的个人及集团发财的一个收入来源。这还为莫斯科提供了与一个新兴的大国加强关系的手段,并为俄罗斯继续其军事研究与开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经费来源。
据报道,北京在90年代平均每年购买价值10亿美元左右的俄罗斯武器,大约占俄罗斯总武器出售的1/4。然而自1999年以来,每年中国从俄罗斯的采购平均是这一数额的两倍左右。这些出售是在90年代末增加的。俄罗斯领导人即使受到压力,预计也不会大幅度减少其对中国的推销努力。类似地,“9·11”恐怖主义袭击以后得到改善的美俄两国关系也不大可能使莫斯科对北京的武器转让有所减少。
武器和技术出售还巩固了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获得俄罗斯武器的机会使北京与莫斯科在合作上的利益攸关。鉴于两国之间有着漫长的共同边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人口变化趋势、北京不断增强的国力,以及两国对美国的某些政策的共同担忧,俄罗斯领导人大概十分重视中国作出的建立良好关系的承诺。尽管如此,以对中国外交和安全政策发展方向的持续的担忧为依据,俄罗斯领导层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向中国转让的武器的类型和先进程度。
乌克兰。基辅是世界武器市场上的一个有限的供应国,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几十个国家有着积极的军事合作协议;然而,基辅对中国的武器出售在其世界总出售中仅占一个很小的比例。由于乌克兰对中国没有采取任何政治上的制裁措施,所以在外交上不存在任何障碍,阻碍与中国之间的不论是军事合作协议方面还是武器出售方面的发展。乌克兰很可能会抵制国际上要求限制与中国合作的压力,或者宣布合作,但把一些出售转移到灰色市场上,以便使直接的政府联系变得模糊难辨。
白俄罗斯。白俄罗斯的武器贸易与俄罗斯的有着密切联系。白俄罗斯利用武器出售来产生硬通货和维持其陷入困境的武器工业。中国是武器出售的一个有利可图的对象,由于没有任何国际公认的制裁中国的措施,所以明斯克并不认为需要限制自己对北京的出售或者与它的军事合作。虽然白俄罗斯是一些有关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问题的重要国际协议的签字国,但是它并不认为自己在转让常规技术和系统问题上应当受到任何制约。
乌兹别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最近加入了上海合作组织,中国是该组织中起领导作用的成员国。尽管对北京在中亚的意图问题上有一些担忧,但是该国与北京的军事合作近年来增加了,主要是通过专业军事交流和军事援助。可以获得的证据表明,乌兹别克斯坦对中国的与武器相关的出售和技术转让是有限的。
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寻求与北京之间的防务和安全上的联系,看来主要是把它当作促进经济合作和解决共同的地区安全问题,譬如伊斯兰极端主义、边界的划定和非军事化等的一条途径。现有的信息并不支持哈中两国之间有重要的军事武器关系的说法。包括武器出售或专业军事交流在内的双边军事合作的任何增加,都很可能反映哈萨克斯坦在支持与以俄罗斯为首的独立国家联合体之间的、经济与安全上的合作方面的利益权衡,同时通过与中国之间的上海合作组织框架谋求更加密切的经济联系和不断的对话。
吉尔吉斯斯坦。虽然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的军事联系近年来增加了,但是没有任何信息表明,吉尔吉斯斯坦对中国有重大的武器转让。吉尔吉斯斯坦已经同意把上海合作组织的反恐中心总部设在比什凯克,从而表明,与北京之间的更加密切的防务和安全关系将包括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合作措施。
塔吉克斯坦。像吉尔吉斯斯坦一样,塔吉克斯坦是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虽然塔吉克斯坦面临着在与中国的军事合作问题上的实际的政治限制因素,但据报道,它已经开始实施一项与北京之间的军队与军队的交流计划。然而,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存在塔吉克斯坦对中国的武器或技术转让。
其它国家。其余的前苏联国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爱沙尼亚、格鲁吉亚、拉托维亚、立陶宛、摩尔多瓦和土库曼斯坦———与中国的双边关系中并没有重要的防务、安全或军事—技术成分。
B.指导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合作的前苏联法律和法规
所有15个前苏联国家都有现行或即将实行的法律、法令或法规,控制着双重用途的或常规的武器技术和产品的转让。然而,这些措施的控制作用大于禁止向中国转让军事装备、专门知识或技术的作用。
总的来说,前苏联范围内的出口管制法律是通过提供一个国内的法律框架来使这些国家有朝一日能够充分履行国际承诺。虽然前苏联在制定出口控制措施方面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是许多前苏联国家仍然缺乏有效控制转让同包括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在内的军事装备相关的产品和技术的能力。
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拥有范围广泛的出口管制法规。近年来俄罗斯已经对其出口法律做出了多项补充。经过将近三年的美国技术援助,1999年7月18日,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签署了法律,该法律规定了控制与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其投掷系统和另外一些类型的武器及军事装备相关的产品、技术和原材料的转让。常规武器的出口受1998年7月9日开始实行的《俄罗斯联邦与外国军事—技术合作法》管制。
俄罗斯的法律涉及与核能相关的技术和双重用途技术的出口许可证办理问题的范围广泛的条款。1998年,俄罗斯立法机构还为现有的一系列出口控制立法补充了一项“包罗万象的条款”,以防止出口商向敏感的最终用户转让与武器相关的技术。这一条款授予当局在其调查用户最终的使用情况期间,扣押有嫌疑的出口的权力,即使这项出口不受到任何其它的法律限制。此外,俄罗斯出口商还被要求,只有获得一批有权考虑最终用户和技术的政府专家的初步许可证批准,才能出口。俄罗斯为与武器相关的产品和技术颁发的许可证还仅仅是为一次使用而颁发的,规定各方必须在每次转让敏感技术的时候重新申请。
此外,俄罗斯的出口管制当局还保持着有关对违反管制法规的出口商实行行政制裁的规定。按照这种行政处罚规定,如果出口当局发现有违反俄罗斯法律的情况,可以中止出口运作、吊销出口许可证,或者予以罚款。俄罗斯的刑法典第78.1和第189条规定了对违反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出口管制法规者的刑事处罚,包括长达5年的服刑和没收财产,或者对非法出口可以用于开发武器和军事装备的原料、设备、技术、科学与技术信息的人罚款5个月的工资。
乌克兰目前没有有效的全面的出口管制立法。然而,这一立法正在等待议会的批准。眼下,基辅的出口管制制度包括各种总统法令和内阁决议。1998年2月,乌克兰颁布了《第117/98号总统法令》,其规定了国家控制可以用于武器开发的武器、军事物资、原料、设备和技术的国际转让时的具体程序。
乌克兰的许可证办理程序主要限制在核武器、化学、导弹和常规武器范围内。它还包括36种主要与核、化学、导弹和常规武器贸易相关的工业活动。该程序规定必须有许可证,其必须在具备一份国际进口证明、一份最终用户证明、一个合同副本和有关该项贸易的具体内容介绍情况下提出申请。
乌克兰的刑法典还规定了对违反与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相关的出口管制者的具体处罚。刑法典第228.6条规定,对违反有关出口导弹、核与化学武器产品和技术———包括特殊军事装备、与制造武器相关的劳务,以及任何相关的备用零部件和弹药———的可以处以长达8年的徒刑和没收财产。
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具有适度的出口管制法规的前苏联国家的例子。1997年6月,哈萨克斯坦颁布了《第1037号总统法令》,该法令涉及有关出口管制制度的进出口许可证办理事宜。哈萨克斯坦的制度中的一个反常情况是,许多具体的规定没有写进法律,而是通过一个由能源、工业、贸易、国防、财政、原子能和科学部长组成的内阁来管理。
哈萨克斯坦拥有一部范围广泛的刑法典,用于处理违反出口管制法律,对非法出口与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相关的武器和技术的处罚包括没收货物、罚款,可能还有追究刑事责任。
阿塞拜疆是具有有限的出口管制法律的前苏联国家的代表。1997年6月,阿塞拜疆颁布了《阿塞拜疆共和国对外贸易规则》,规定必须获得内阁的明确批准,才能出口具体规定的与军事有关的产品和技术,包括备用零部件、核材料技术与设备、特殊的非核材料、麻醉品、精神药物、化学毒药、科技信息和能够用于创造军事技术或武器的某些种类的技术、材料及设备。
阿塞拜疆并没有一个明确规定的许可证办理制度,也没有关于具体公司出口与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相关的或者敏感性的货物问题的任何特别的限制措施。此外,阿塞拜疆看来也没有一部处理违反出口管制的刑法典。
C.自1990年以来前苏联对中国的武器出售和技术转让
没有任何非机密的数字准确地描述从1990年以来前苏联国家对中国的武器出售和技术转让的程度。在具体数字依据信息来源而判定的情况下,有关签订的武器协议的数字从100亿美元到200亿美元都有,迄今为止实际交付使用的数额从70亿美元到100亿美元不等。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看来是中国武器和军用物资的主要来源,据报道,从1990年至今,它们提供了中国全部武器进口的90%以上。在前苏联各国当中,俄罗斯显然是中国的最大的武器供应国,占最近10年前苏联向中国出售的全部武器的90%以上。
俄罗斯。中俄军事贸易关系的范围一直是广泛的,因为中国为自己的军队购买先进的俄罗斯武器系统,为自己的国产计划购置武器零件,为自己的武器开发计划购进军事技术。北京对供出口的俄罗斯先进武器系统的采购包括了苏-27和苏-30战斗机、A-50AWACS类型飞机、SA-10和SA-15地对空导弹、“基洛”级潜艇、“现代”级驱逐舰和相关的武器系统。中国还依靠俄罗斯的关键零件来完成其几项武器的生产计划,在一些情况下,它购买了俄罗斯武器系统的生产权。例如,中国利用俄罗斯零件组装了苏-27战斗机,预计它最终将制造出这种飞机的一些主要零件。除了武器零件外,俄罗斯的军事技术和技术援助也在中国许多关键的武器开发计划中起了重要作用。
乌克兰。乌克兰虽然是中国的第二大前苏联武器供应国,但其与北京签订的武器合同总共有2.5亿美元左右,占这一时期中国武器采购的不到2%。据报道,乌克兰对中国的武器出售主要包括武器系统零件和装备,以支持中国的飞机和导弹计划。例如,据说乌克兰出售了用于中国K-8喷气教练机的飞机引擎。
白俄罗斯。白俄罗斯不是中国的主要武器供应国。据报道,自从苏联解体以来,明斯克已经与北京签订了的合同价值稍稍超过两亿美元。据报道,明斯克与北京之间的大多数武器合同的重点放在了提供支持中国的各种导弹系统开发的设备、技术援助和技术上面。
乌兹别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是中国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武器供应国。从1990年以来,塔什干已经与北京签订的武器协议价值为一亿美元左右,占中国武器协议的不到1%,据报道,其主要涉及出售伊尔-76/“耿直”运输机。
D.正在谈判的前苏联对中国的武器出售和技术转让
从1999年到2001年,北京与莫斯科进行了重大的武器谈判,从而表明中国将继续依靠俄罗斯,作为其现代军用武器系统的首要来源。中国还将继续把俄罗斯和其它前苏联国家当作现代电子、通信和其它技术的潜在供应国,以便纳入到在中国开发的现有的或新的武器系统之中。
中国寻求一项双轨的武器获取战略,以满足长期和短期的军事要求。俄罗斯在这两个轨道上都占据显赫地位。在第一条轨道上,中国的倾向是在本国开发和生产一种武器系统以满足长期的军事要求。为达到这一目标,中国通过国内外两种来源获得的技术和产品。第二条轨道涉及获取外国先进的武器系统和技术以满足目前的军事要求,这些系统和技术往往与相关的制造技术一起获得。对技术转让的这种需求,把它当作一项成品出售的一部分,被称为一种“补偿”。起码从1993年以来,据报道中国一直获取先进的俄罗斯武器系统技术,用于开发人民解放军的陆、海、空武器系统,并获得了与导弹、激光和太空系统相关的、先进的材料和制造技术。
北京已经表示了对购买额外的俄罗斯武器系统和军用技术的兴趣,或者正在就此进行谈判。例如,中国已经公开表示想要获得额外的“基洛”级柴油动力潜艇、反舰直升机和各种飞机引擎。中国对组装或生产俄罗斯武器的兴趣看来仍然很浓厚。
E.前苏联与中国国防工业的合作
据报道,来自前苏联国家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起码从90年代初以来就一直在中国国防工业基础内部工作。根据1993年的报道,在中国从事长期的、与国防相关的计划的俄罗斯科学家有大约300名。到2000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1500左右。然而,这些工作人员的确切数量和所在地无法证实。尽管如此,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国防工业合作范围是广泛的,影响到中国国防工业基础的大多数部门。前苏联的专家们看来还通过机构之间的互访和来访的科学家或工业专家的讲课,与中国的专家相互交流。前苏联的工业官员在中国活动大概是由于与购进的设备相关的劳务,譬如进行维修和训练的技术人员。
在俄罗斯/前苏联进行的相互交流。在俄罗斯的与中国产业相关的联系发生在若干层次上。中国的技术人员为了各种目的访问俄罗斯工业界,以获得技术演示,出席讲学和报告会,谈判合同,参观工业或讨论联合项目。据报道,中国还探索并且可能已经与其它前苏联国家发展了联系。然而,这些联系很可能不如中国同俄罗斯之间的联系那样范围广泛。
F.前苏联对中国的太空计划的援助
从90年代初以来,中俄两国一直在太空计划方面合作。最近,2001年7月,莫斯科和北京签订了一项5年中俄太空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据说中国和俄罗斯将联合发射实验卫星。此外,俄罗斯将向中国提供载人航天器技术,并在俄罗斯培训中国宇航员。据说中国和俄罗斯之间还有一项关于共同开发遥感卫星的计划。
G.与中国的合作在为前苏联的研究与开发筹措资金方面的作用
军用研发的筹资是在实验性武器系统推向市场之前,由一个国家或企业承担的一笔成本。鉴于世界防务市场最近10年来的普遍特征表现为不断萎缩的国防预算和高度竞争性的产业联盟与合并,所以上述商业现实是举足轻重的。前苏联各国的先进常规武器系统的研发费用一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运营预算,因为前苏联武器系统市场的萎缩和与西方国家竞争的能力的削弱。在俄罗斯与中国之间,以及俄罗斯与印度之间的贸易关系中,开发新的先进常规武器系统方面的研发负担一直十分明显。
H.中国与前苏联的合作的军事效应
俄罗斯的武器出售预计将大大影响中国对台湾等潜在敌手动武的能力。然而,这些出售的全部影响只有到中国实现其新的装备和技术的完全整合的时候,才会变得明显。中国大概将需要经过许多年的训练和理论的发展,才能充分地得益于迄今为止所采购的装备。尽管如此,俄罗斯的援助为中国提供了较好的战斗机、噪音较小的潜艇和较为先进的各种导弹。虽然人民解放军的训练和战备状态并没有使其中的大多数系统得到充分的利用,但是它们的内在致命性对任何潜在的敌手都构成了更大的威胁。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售使地区内对新兴大国中国的担忧增加了。大多数俄罗斯系统都使北京获得了对付台湾的更好的军事选择办法,并帮助中国拓展了人民解放军在中国沿海地区以外,包括南中国海上部署军队的能力范围。(尹宏毅译)(待续)
美国国防部关于中国军事力量问题年度报告(八)
V.台湾海峡的安全局势
A.北京对台湾的战略
北京对台湾的长远策略是多方面的,把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战略结合在一起。北京和台北都表示寻求和平解决统一问题。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心勃勃的军事现代化给其所宣称的倾向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分歧投下了阴影。北京一直拒绝放弃对台湾动武,并列举了它会拿起武器对付该岛的几种情况。这些情况包括台北正式宣布独立、外国干预台湾内部事务、海峡两岸之间对话的恢复无限期地被推迟、台湾获得核武器以及台湾发生岛内动乱。这些声明,以及中国野心勃勃的军事现代化计划,可能反映了一种不断增强的考虑动用武力来实现统一的愿望。然而,在任何与台湾相关的危机中,北京的首要政治目标都将很可能是迫使台湾当局按照北京的条件谈判,并且以足够快的速度展开行动,以排除第三方干预的可能性。
虽然陈水扁总统已经表示,他的政府不会谋求台湾独立,但是北京把岛内的种种政治趋势看作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陈水扁的民主进步党在2001年12月的地方和议会选举后实力的增强,以及陈水扁总统可能在2004年连任,加之民进党的得势,可能会加强大陆上赞成对台湾采取激进政策的人们的地位。然而,来自北京的信号一直是混杂不清的。
10年来,在如何对台湾做出反应问题上的内部争论时涨时落。北京在1995年和1996年的台湾选举前夕采取了军事措施,以图恫吓台湾民众,使之不敢投具有台独倾向的候选人的票。在当时的台湾总统李登辉1999年发表“国家对国家”的言论以后,北京在台湾海峡及其周围展开了宣传和军事活动。看来,北京在2000年3月的台湾总统选举前夕选择了不施加直接的军事压力。陈当选后,北京采取了低调对策,扩大与岛内一贯赞成统一的政治和经济界精英的联系。这一做法意在通过对其不予理睬和与其政治对手打交道,在国内外孤立陈。尽管采取了这项政策,北京领导层却闹了个措手不及,因为倾向于大陆的国民党在2001年12月的立法院选举中成绩比预料的差,而陈的民进党却比预料的要好。在2004年陈预料中的争取连任的竞选准备阶段,在北京的围绕着采取更为胁迫性的选择办法所展开的辩论可能会更加激烈。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正在继续发展军事能力,这些能力可能会扩展其关于与台湾发生一场武装冲突的选择方案。
北京在政治和经济上可供选择的胁迫方案北京已经制定了一系列非致命的胁迫选择方案,包括政治/外交、经济和军事上的举措。中国的胁迫战略将谋求影响台湾的决策者,这些人的行动起码部分的受舆论驱使。目前,台湾人民中的压倒多数支持维持现状,从而享有经济繁荣、民主和事实上的自治。任何威胁到该岛生计的胁迫性举措都很可能使台湾领导层承受相当大的内部压力。中国领导人还认识到台湾经济对不断变化的海峡两岸动态关系的敏感性,因而可能会在局势紧张期间直接或间接地操纵台湾的证券市场和投资者的信心。
北京在军事上可以选择的方案
人民解放军的进攻能力逐年改善,从而为北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信的选择办法,以恫吓或实际进攻台湾。倘若中国动用武力,其首要目标很可能是强迫台湾按照有利于北京的条件,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这种做法要求使台湾的国民意志迅速崩溃,从而排除美国干预的可能性。北京将会采取的具体的胁迫军事战略还不清楚,其可能成为范围广泛的内部争论的对象。胁迫战役可能会试图通过突然采用暴力来威慑或惩罚台湾。中国可能会逐渐地选择使军事压力升级,以迫使台湾的政治领导层采取有利于北京的政策。另一方面,北京可能会争取剥夺台湾军队的抵抗能力,从而使台湾领导层相信,进一步的抵抗是徒劳的。人民解放军还可能会采取一种造成“群龙无首”(decapitation)的战略,尽力使台湾的政治和军事领导层中立,以为其继任人会采取比较亲北京的政策。
胁迫的选择办法包括但并不局限于信息作战、一场空中和导弹战役,或者一场海上封锁。北京可能会在不发出警告的情况下,选择利用两栖部队或航空兵迅速地夺取有限数量的台湾岛内重要设施,将其作为迫使台湾在政治上屈服的手段。未来,随着对取得成功、使伤亡减少到最低限度的信心不断增强,人民解放军将能够采取军事行动。中国采取胁迫性军事选择的能力不仅对台湾,而且对其它潜在的敌手,譬如菲律宾和日本,都构成挑战。
假如胁迫举措失败,北京有可能尝试占领台湾全岛。这样一项行动将要求投入大量的民用空中和海上运输资源,而且没有成功的保障。人民解放军要在一场类似于二战期间盟军大反攻登陆的对台湾的入侵之中获得成功,将取决于一些变量,其中有些是有形的———主要有两栖运载能力的缺乏,还有一些是无形的,包括海峡两岸兵员和装备的消耗率,人民解放军的有效协作能力,以及中国后勤系统支持高速行动的能力。为了使入侵获得成功,北京将必须有能力开展一场多方面的战役,涉及空袭、空中进入、特别行动突袭、两栖登陆、海域内制止行动、空中优势行动以及常规导弹打击。人民解放军在本10年剩下的时间里,很可能将在进行这样一场高水平的战役方面遇到巨大困难。尽管如此,除非第三方干预,否则这场战役很可能会成功———如果北京愿意接受这种行动方针将会造成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上的代价。
台湾在胁迫面前的虚弱程度
台湾在胁迫面前的虚弱程度取决于几个因素。也许最重要的因素是北京所强加的要求的性质。如果北京的要求是有限的,则台湾愿意谈判的门槛就可能会更低一些。其它因素包括台湾的军事能力与弱点,人民解放军成功地动用武力的能力,以及北京和台北的政治领导层形成和保持各自政府内部和普通民众当中的共识的能力。台湾若能够通过一场反胁迫战役,以政治、经济和/或军事上的代价回敬中国政府,则可能会增强其讨价还价的地位,或者减少中国的要求。成功的胁迫还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北京能否令人信服地使冲突升级和给抗拒造成更大代价。最后的一个,也许还是最重要的、将会决定中国的胁迫战役成败的因素,就是台湾所享有的国际的,特别是美国的支持程度。
制约中国对台湾动用武力的因素
中国要在对台动武问题上做出决策,仍然需要对一些内外制约因素做出评估。主要因素很可能是领导层对人民解放军采取一项理想的胁迫选择来实现理想的政治目标的能力所做出的评估。北京很可能将不仅考虑其相对于台湾的军事能力,而且考虑人民解放军威慑或阻止任何代表台湾的外来干预的能力。据说中国领导人认为,对台的任何军事冒险的失败对共产党统治的存在都会构成威胁。
中国看来还对与台湾打仗可能造成的政治和军事代价很敏感,它认识到,对台湾动武可能会损害中国在地区和全球的利益。当前,中国正在追求经济改革和发展。为此,北京一直避免可能威胁到其经济增长和获得外国市场、投资与技术机会的活动。从更小的范围内看,在考虑是否对台湾动武的决策过程中,北京领导层还会考虑总的安全环境,特别是亚太地区的环境。
对付外来干预
如果北京认为与台湾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则它很可能采取遏制和限制这场冲突的地理范围的战略。此外,中国领导人会谋求以充分的武力和速度来实施其军事行动,从而在外部势力能够代表台湾进行干预之前、在它自己的重要的贸易与外来投资被切断之前,实现军事解决。这一战略将要求发动对台湾的一场宣传攻势,以动武相威胁,同时宣扬双方的敌对行动是内部问题,不应当由国际进行调停或干预。作为对一场涉及中国的地区冲突中的外部干预的反应,人民解放军会尝试通过显示其危及或实际上打击高价值资产的能力来削弱第三方的意志。人民解放军会利用新兴的非对称能力来对抗或抵消对手的优势。中国的刊物提供了表明人民解放军企图利用非对称手段使美国航空母舰战斗群支援台湾的行动复杂化的证据。
B.力量态势
台湾仍然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焦点。今年早些时候,北京宣布大幅度增加国防开支。假如这一趋势继续下去,中国可能会在2000年到2005年之间把宣布的国防开支增加一倍。一年来,北京的军事演习呈现出了一种越来越带有现实世界色彩的焦点,即注重严格的演练和作战能力,重视提高军队动用武力的实际能力。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针对台湾,而且是要增加在任何未来的台湾紧急情况下,美国军队和美国自身所面临的风险。
人民解放军地面部队的态势相对于台湾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人民解放军地面部队拥有相当大的数量优势。三个集团军以台湾对面的南京军区为基地,而一旦发动对该岛的一场全力以赴的入侵,另外几个也将作为主要的攻击力量的一部分包括其中。这些集团军很可能得到航空兵、特别行动部队和海军陆战队的支援。尽管中国的主要地面部队占有数量上的优势,但是它们受到海运和后勤等方面缺陷的限制。然而,中国正在稳步扩展其空运地面部队的能力。
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态势10年来,人民解放军海军一直通过清除一些比较陈旧的舰只并代之以数量较少的、比较现代的船只,来实现其舰队的改造和现代化。然而,人民解放军海军仍然拥有一支包括大约60艘水面作战舰只、60艘攻击潜艇、40艘中等和重型两栖运载船只、几近50艘海岸导弹巡逻艇在内的庞大的舰队。这些资源当中的2/3属于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对执行具体任务来说十分重要的来自北海舰队的资源可能会增援这些力量。此外,据报道,北京正在加紧努力改装商船,以弥补海军登陆舰只的短缺。
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态势
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有加在一起总共3400架左右的飞机,包括防空和多用途战斗机、地面攻击战斗轰炸机以及轰炸机。此外,还有90架以上的侦察机和大约500架运输机。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多数飞机以中国东部为基地。
人民解放军常规弹道导弹力量的态势
中国所有已知的短程弹道导弹资源据信都以南京军区为基地。任何额外的短程弹道导弹部署都将很可能发生在南京军区。在台湾对面部署的常规弹道导弹的数量预计在今后几年里将大大增加。
很可能参与一场对台战役的力量
在一场对台湾的重大战役期间,南京军区将成为所谓的“南京战区”的一部分。该战区大概将至少包括南京军区的三个集团军,驻扎在附近军区(例如广州和济南军区)的集团军的一部分,以及中国的航空兵和海军陆战队。空中资源将主要来源于南京军区,以及得到对于执行具体任务来说十分重要的、来自中国其它地区的飞机的增援。海军将投入来自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的资源,以及对于执行具体任务来说十分重要的、来自北海舰队的资源。最后,所有已经部署的短程弹道导弹很可能都将供该“战区”指挥官调用。
战略和行动水平上的攻其不备对台湾的军事行动的影响
人民解放军认为,攻其不备和迷惑对于一场战役的成功来说十分重要。中国很可能不愿意发动任何军事行动,除非它有把握做到很大程度的战略上的攻其不备。对台湾的一场导弹和空中奇袭很可能会严重破坏台湾的大多数作战飞机,削弱其防空和C4ISR系统两方面的力量。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海军还可能在不发出警告的情况下袭击台湾的主要水面作战舰只。如果成功,这些袭击可能会使人民解放军得以保护一支跨越海峡的庞大的舰队和机群及具有充分实力的地面部队,从而获得在该岛的立足点。如果中国有效地把这些概念吸收进其理论之中,则台湾可能会越来越容易遭到中国战略和作战水平上的突袭。
台湾海峡中的军事失衡
导弹。中国拥有一个由300多枚能够打击台湾的短程弹道导弹组成的武库。这一数量在今后几年里将大大增加。台湾防御弹道导弹的能力是微不足道的。
海军。虽然台湾海军保持着相对于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质量上的优势,但是中国拥有比台湾多得多的潜艇,能够构成相当大的鱼雷和水雷威胁。就用水雷封锁港口而言,商船和渔船也可能形成潜在的威胁。此外,巡逻艇和主要水面作战舰只上装备的反舰巡航导弹也可能会袭击台湾船只。
空中战役力量。台湾空军多年来享有在台湾海峡上空的制空权。今天,台湾相对于中国保持着质量上的优势,并且拥有三倍于中国的第四代战斗机。人民解放军空军看来并没有一直把大量飞机同时投入空中,也没有在长时间的作战中控制很多的截击次数或者保持很高的架次率。飞行员的熟练程度正在提高,但在能力方面中国最出色的飞行员也落后于台湾飞行员。
然而,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武器、飞行员的训练、战术、指挥与控制正开始削弱台湾的质量优势。中国第四代战斗机的数量预计将接近台湾的数量。中国将改善情势意识。中国的短程弹道导弹力量还可能被用来软化台湾的防空力量、破坏空军基地的行动,从而支持任何旨在使台湾空军陷于瘫痪和破坏或摧毁台湾军事设施的空中战役。就当前的趋势看,在今后几年里,中国很可能能够通过把短程弹道导弹、陆地攻击巡航导弹、特别行动部队等资源并用,给台湾的所有机场造成相当大的破坏,并迅速削弱台湾以地面为基地的防空系统以及相关的指挥和控制。
地面力量。中国的地面力量所占有的唯一优势就是其压倒对方的巨大规模———假如这些力量能够投入战场的话。除非中国大大扩展其中等和重型运载两栖舰队、开发一个强有力的两栖后勤基础结构,否则台湾的地面力量将在主要岛屿上保持作战优势。现有的中国文献中没有讨论发展这种能力的任何需要。
在开展地区内范围广泛的战役方面的缺陷
在针对台湾的军事行动中的成功将取决于北京能否克服一些障碍。在实施对理论的修改、把新装备投入战场并加以操作使之发挥充分的潜力、执行协同或联合行动上,以及在消化技术方面,中国面临着路障和挑战。今天,中国在维持超越其沿海海域范围的大战役方面的主要弱点包括:不能保护空中和海上交通线、使之免遭占据优势的海军和空军的侵害;反潜战能力差;地面部队的两栖运载资源有限;导弹数量有限;后勤和训练方面的严重弱点;经济严重依赖对美国和日本的出口;缺乏实时情报等。中国还受到吸收技术方面困难的挑战。其海军很容易受到空中袭击的破坏。
中国正在采取措施弥补起码是这些弱点当中的一部分,通过改善其空中和海军作战能力;增强常规弹道导弹力量;巩固后勤力量结构;努力使出口多样化,以欧洲为一大重点;寻求获得种类繁多的实时的、具有谍报能力的平台,譬如侦察卫星和AWACS类型飞机等。
C.关于2000-2001年对台湾威慑态势的挑战的评估
在过去一年里,人民解放军地面部队显示出了逐步的改善,其证据是训练频率的加快和装备的进一步升级。海军的加强包括对最近获得的平台和相关的武器系统更加熟悉、水手们熟练程度的提高,以及人民解放军海军海上监视能力的增强。空军力量态势方面的最重大变化是获得和部署了新的苏-30战斗机,以及据报道的台湾海峡沿岸空军设施的升级。
台湾的防务改革
从90年代中期以来,在台湾不断扩大的民主化和经济繁荣的推动下,台湾军队一直努力解决几项不足。这些不足包括军事决策系统的缺乏透明度;对地面部队的倚重;军队领导层的保守风气。作为这一过程的部分内容,2000年1月,立法院通过了两项重要的防务改革法律,这些法律定于2003年实施。
《国防法》正式指定国防部长为该岛的主要防务官员,规定总参谋部附属于国防部,后者承担国防政策和军事研究与开发的责任。另外一项法律增设了第二位副国防部长,设立了或者是从参谋部调拨了10个处和5个局,这些机构负责战略计划、统一评估、采购、预算编制、军校和军法。参谋总长将直接向国防部长汇报,并监督一个完全把重点放在指挥军事行动上的、较小的总参谋部。
如果实施成功,这些改革法律将使文官的监督得到加强,使军种之间的对抗减少,尤其是在该岛的战略方向和力量规划方面。它们还将促进一个军种联合环境的形成,这种环境对于应付来自人民解放军日益现代化的空军、海军和导弹部队的不断增长的挑战来说是必要的。尽管有这项改革,但是国防预算在政府总开支中所占百分比的不断下降将对台湾军队的现代化构成挑战。
地面部队。90年代中期,台湾陆军的兵力为25万左右,战略重点是反登陆作战。从1997年到2001年,“精实案”改革倡议把全军从大约45万裁减到38.5万兵员左右,其中台湾陆军所占的裁减是不成比例的。这次裁军后,台湾陆军剩下了20万人左右,组成诸兵种合成旅。然而,反登陆作战这个重点没有改变。虽然最近5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台湾陆军作为一支战斗部队,仍然有重大缺陷,特别是在联合作战和发展一支职业的网络中心行动(NCO)部队方面。
海军。由于“精实案”改革,台湾海军从5.5万人左右缩减到4.5万人,同时保留了其基本的组织结构、舰队规模和以反封锁/保卫海上交通线为任务的重点。台湾海军组织管理周密,装备普遍保养良好,领导层看来也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以及自己所面临的威胁的性质。台湾海军得益于从国外获取的几项重要的装备;因此,其舰队包含一些比较新的、具有更强作战潜力的平台。尽管取得了这些改进,但是海军的行动不论与陆军还是与空军之间的行动都没有充分地整合,联合训练也不经常而且水平低下。一个更加严重的缺陷也许是海军不能同时执行多项任务。
空军。在许多方面,台湾空军10年来的命运酷似台湾海军。台湾空军在“精实案”改革期间,已经从大约5.5万人缩减到4.5万人,同时保留了其基本组织结构、机群规模,以及防御性反空袭为任务的重点。台湾空军军官具有高度的专业性,而且工作努力。台湾空军在使用和保养比较陈旧的装备方面显示出了创造力。通过延长最低服役期,提供巨额奖金,以及扩大有希望的飞行员申请人人才库,台湾空军的高级领导层正在采取行动纠正被大肆渲染的飞行员短缺问题。虽然在数量上台湾空军比不上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但是它的武器系统和训练在质量上超过其海峡对岸的同类部队。然而,台湾空军的兵员———尤其是战斗机飞行员———据报道工作负担过重。飞行员的训练重点继续放在防御性反空袭任务上。不过,仿敌机型空战训练很少进行。
VI.结束语
北京正在追求其发展综合国力和确保一个有利的“力量战略结构”的长期政治目标。中国为实现其安全目标所做出的努力涉及一项一体化的战略,这一战略运用了外交、信息、军事和经济等国力工具。中国领导人认为,中国要想作为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国家统一和稳定至关重要。中国领导人还认为,他们必须保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条件。虽然北京在与美国的相互交往,主要是贸易和技术交流中看到了机遇和好处,但看来它同时认为,美国构成了一个重大的长期挑战。
为了支持其总的国家安全目标,中国已经开始实施一项军队现代化计划,这项计划目的是使其在对台湾等可能的目标动用武力时可以采取的选择多样化,以及在台湾海峡的冲突中使美国的干预复杂化。为台湾海峡中的可能的冲突做准备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因素。虽然北京声称宁愿和平解决台湾海峡,但是它也正在寻求可信的军事选择。假如中国对台湾动武,其主要目的很可能是迫使其同意按照有利于北京的条件迅速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中国正在开发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并正在寻求途径瞄准和利用在技术上占优势的敌手们已察觉到的弱点。特别是,北京已经大大扩展了其由越来越精确的和致命的弹道导弹组成的武器库。一旦人民解放军受到召唤,在北京的现代化抱负完全实现之前开战,这些武器准备立即派上用场。
中国的军队现代化计划严重依靠俄罗斯和其它前苏联国家的援助。中国希望通过在今后几年里大大扩大其对俄罗斯武器和技术援助的获得,填补在能力方面的短期空白。中国军队现代化的成功还将取决于其能否克服一些技术、后勤和训练上的障碍。(尹宏毅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