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问题突出的原因是监督制度设计不合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5 18:51:40
近年来中国政界腐败分子层出不穷,接二连三,许多人认为这是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必然产物,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其实腐败问题同经济问题没有必然联系,腐败既有教育问题,也有历史原因,但在中国腐败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的主要原因是监督制度设计不合理。
现在的监督制度是一种表面的,滞后的,无效的监督制度,从我们党内来讲有党内监督条例,我们党也提倡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监督,但由于监督主体的级别低,根本无法很好去实施监督,这就出现了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不敢,群众监督无权,事前监督不愿,事后太晚的问题,由于监督制度设计不合理,从而导致了官场上潜规则盛行,一些官员混水摸鱼,红的进去,黑的出来, 有的进了牢门。《人民论坛》杂志最近作了一次调查,44%的受访者认同 “做官也是一种高风险职业”,还排出了 “官场十大高风险岗位”,依次为国土局长、交通厅长、县委书记、公安局长、组织部长、建委主任、安监局长、市委书记、国企老总、房管局长。
说到高风险行业,人们会不自觉地想到建筑工人、特殊化学品制造、机械操作等,因为传统的职业风险似乎与体力劳动联系在一起。
过去,针对这一部分工种,不少保险公司还推出了职业意外保险,对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意外伤害等进行保障。近些年来,由于社会转型和机制转轨,社会成分差异化,公众思想多元化,造成一些非体力劳动职业的风险加剧,故有警察、医生、记者等被列为高风险职业。
而今, “做官也是一种高风险职业”,不免让人产生疑问:做官哪来的高风险?对此, 《人民论坛》杂志特约专家黄苇町总结说,诱惑巨大,权力集中、制约监督乏力,制度执行不到位,是导致这些领导岗位成为 “高风险岗位”的3个最重要因素。更有专家指出,所谓的 “官场高风险岗位”,如县委书记、组织部长、公安局长、交通厅长,都是老百姓眼中的肥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悖论,是因为所谓的 “官场高风险岗位”,不过是老百姓的一种描绘,县委书记、组织部长等等,都是管人、管事、管钱的,这些岗位权力太大,加之约束、监督、管理不够,就成了最容易出现贪污腐败的岗位,老百姓戏称为 “官场高风险岗位”。
原来是这样,所谓 “官场高风险岗位”,只是老百姓的戏称;所谓高风险,就是容易 “犯事”。
但如果只是戏称 “官场高风险”,那说笑说笑也就罢了;如果是因为容易 “犯事”而称 “官场高风险”,那岂非无稽之谈。
什么是官?《聊斋志异·夜叉国》有一段描述:“问:‘何以为官?’曰:‘出则舆马,入则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诺,见者侧目视,侧足立:此名为官。’”这是旧中国几千年关于“官”的观念。在现代社会,官是百姓的代表,其本质身份属于社会管理员,或称群众服务生,也称官为“公仆”,时髦的话叫“公务员”。
既为公仆、公务员,那其拥有的权力就是百姓赋予的,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忠于职守、公道正派。
在我们党的干部中,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沈浩等一大批时代的楷模,无不将群众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着广大共产党人崇高的人民公仆情怀、为官准则和价值取向。试问,做像他们这样的清官,何来 “犯事”的风险?依笔者之浅见,所谓的 “官场高风险”均来自贪欲。贪欲越大, “风险”越大。要化解官场 “风险”,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教育,二是要搞好制度设计,首先要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制衡,从目前来讲就是要提高纪委的级别,实行党委和纪委的平起平坐,同时制度的设计的前提是要把领导者当成会出问题的普通人来对待,从而设计出管用的监督制度!